時光飛逝如白駒過隙,轉眼間竟已摸到了2020的尾巴,一年一度的聖誕又到了。
作為跨年之前的最後一次狂歡,冬日裡的聖誕節歡樂又熱鬧。但說到底,節日只是一個營造氛圍的契機,過什麼節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藉此而生的交換禮物和表達心意的機會。
因此,這就談到了今天的主題——玉。
作為傳統的禮器和飾品,玉見證了華夏歷史的變遷。從距今5000年的河姆渡文化時期起,匠人們就已開始以玉石為原料創作出形態各異的藝術品。玉雕技藝延續至今,與盆景、剪紙、皮影等傳統藝術交相輝映,為中華傳統文化開闢了燦爛的一角。
而在廣東佛山的平洲,就隱藏著一批玉雕匠人。平洲並不產玉,但它卻是現今國內四大玉器市場之一,「天下玉,平洲器」是平洲玉匠們共同的驕傲。
《平洲玉匠》海報
桂城平洲作為一個並不出產玉石的小鎮,為何因玉器聲名遠揚?原石市場的真實面貌又是怎樣的?玉匠身上還有著什麼樣的動人故事?
12月27日21:20,紀錄片《平洲玉匠》將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社教節目中心科教頻道(CCTV-10)《探索·發現》欄目首播,向您傾情呈現桂城平洲小鎮裡的玉器世界。
《平洲玉匠》播出時間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社教節目中心科教頻道(CCTV-10)《探索·發現》欄目
12月27日 21:20首播
12月28日 09:17/15:38重播
玉器世界
平洲位於佛山市南海區桂城街道,這裡曾是一個小漁村。經過40餘年的發展,此地已經成了中國產值最大的玉器市場之一,稱得上是一座翡翠之城,無數匠人和商人慕名前來。
玉雕師陳義就是其中的一位。他來自廣西,學習美術出身。一次偶然到訪玉石廠使他深深迷上了這些透亮的石頭。輾轉研習了木雕、石雕等雕刻藝術後,1996年,他來到桂城平洲,開啟了玉雕生涯。
陳義
不到一年時間,陳義就從最基礎的勤雜工變成了設計師,並一躍成為廠長。在從業的30年間,他已經摸遍了各種石料,普通玉匠不屑一顧的石頭在他手裡也能煥發出別樣光彩。
海外顧客專程趕來請陳義雕刻
來自福建的王國清也是一把玉雕好手。
為了參加「天工獎」,王國清踏上了尋玉之旅。天工獎每年舉辦一次,被稱為玉雕界的「奧斯卡」,在其中奪得金獎是無數玉雕師的夢想。
王國清
王國清經驗豐富、手法純熟,鑑玉選玉自然也不在話下。照他說,遇到好的石料是一種緣分。
為了尋找這份「緣」,他從廣東出發,輾轉雲南、緬甸,經歷了數度波折。攝製組也一路跟隨王國清來到境外,探尋了普通人不甚了解的原石市場。
緬甸玉石公盤
尋找好石料並不容易,而最大限度地利用原石更是難上加難。昂貴的成本、遙遠的路途、玉雕無法重來的特性都成了王國清面臨的難題。為了作品的完美呈現,他叫來了自己的王牌搭檔——拋光師雷明。
用竹子拋光是雷明的絕技
雷明一到平洲,便開始找竹子。用竹子給玉器拋光正是他的絕技,針對不同的玉料、雕刻部位,需要用到不同軟硬和粗細的竹子一點點仔細打磨,給一件複雜玉雕拋光的時間可以長達三月。
因為互相敬重對方的手藝和對完美的嚴格要求,這對老搭檔已經合作了十二年,這次的參賽作品亦在他們手中慢慢閃耀出光澤……
正在工作的雷明
一座玉做的城
桂城平洲從不缺故事。除了陳義、王國清和雷明,影片還跟蹤拍攝了其他數位匠人。
玉雕大師施宗穎,因為看到了他設計製作的「三聖佛龕」,一位僧人特地從北京趕來下了大量訂單。施宗穎為之動容,但緊張的工期也讓他焦灼不已;
施宗穎
來自山東的90後雕刻師李梓童,出身藝術世家的她和前輩陳義一樣為玉雕沉醉,正埋頭創作自己的第一個大型作品……
李梓童
形形色色的匠人和商人們點綴了桂城平洲,使這座玉做的城「活」起來。
片尾,站在自家天台上的玉石商人崔健雄指著周圍在建的樓房感嘆平洲幾十年的變化。
40年來,這個本身不產玉的小鎮已經變成如今分布著3000多家商鋪、擁有超過3萬名從業人員的超大玉器市場。
桂城平洲
天下玉,平洲器。在快節奏的今天,平洲玉匠們仍然捏著手裡的刻刀,一步一步踐行著自己心中因材施藝之「道」。也正是他們對手藝與美的堅持細細打磨出了中華民族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12月27日21:20,鎖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社教節目中心科教頻道(CCTV-10)《探索·發現》欄目《平洲玉匠》,讓我們一同探尋充滿無數可能性的玉石蛻變成獨一無二藝術品的奧秘!
作者:ceto
原標題:《「天下玉,平洲器」,《平洲玉匠》將於27日央視播出!》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