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艦、蛟龍號、核潛艇、諾貝爾獎、遙感學,這些每一個中國人驕傲的背後,都有著格拉斯哥大學the World Changers的身影。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年以來,格拉斯哥大學與中國始終命運緊密地聯繫在一起,在中國土地上的the World Changers,他們與你一樣,懷揣著對中國深沉熾熱的愛,努力奮鬥,一路前行。
謹以此,獻給每一個為中國奮鬥的你。
第一位到中國傳教的基督新教傳教士、全世界第一本中文聖經;創立北京協和醫學院、香港大學醫學院、中國醫科大學,影響了太平天國運動和辛亥革命,這是格拉斯哥大學the world changers與中國故事的啟端。[點擊回顧:格拉斯哥大學與中國的故事(一)]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1994年6月8日,中國科學院首批外籍院士產生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歸
2012年6月24日,蛟龍號創造載人深潛紀錄
2012年9月25日,遼寧艦交付中國解放軍海軍
這些無比重要的歷史時刻,都與格拉斯哥大學the world changers有著密切的關係。本周,五羊君將繼續以《格拉斯哥大學與中國的故事》系列文章,為你講述這70年格拉斯哥大學the world changers與中國的故事。
1994年6月8日,14名在國際上具有頂尖學術地位,並對中國科學技術事業做出重要貢獻的外籍學者當選為首批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這份閃亮的名單包括了李政道、丁肇中、楊振寧等這些大家熟悉的名字。
但這份名單裡的第一個名字,是Derek Barton(德裡克巴頓), 這也是巴頓院士一直引以自豪的事。
Derek Barton,他是中國科學院、美國國家科學院、法國科學院的外籍院士,他是1969年的諾貝爾獎獲得者,他是格拉斯哥大學的the World Changers世界變革者。
1918年,巴頓院士出生在英格蘭的Gravesend。他在投身化學領域之後就展露出傑出的天賦,在帝國理工學院Imperial College London畢業後,巴頓院士進入軍隊研究用於軍事情報目的的隱形墨水。隨後,他先後在帝國理工學院和哈佛大學授課和研究。
1955年,巴頓院士進入格拉斯哥大學,在巴頓到來之前,格拉斯哥大學化學學院就有著輝煌的歷史。William Cullen在1747年創立了格拉斯哥大學化學院,Joseph Black(二氧化碳發現者)和James Watt(蒸汽發動機發明者)都曾任職格拉斯哥大學化學學院,Sir William Ramsay(氧化氮、氦發現者)、Frederick Soddy(蛋白酶發現者)、Lord Todd都曾憑藉傑出的研究成果獲得諾貝爾化學獎。
巴頓院士進入格拉斯哥大學化學學院後,開始與Monteath Robertson教授合作,對Clerodin、Limonin和Sesquiterpene Carophyllene的結構性問題進行研究。
在格拉斯哥大學的巴頓院士(照片來源:格拉斯哥大學官網)
巴頓院士的學術貢獻是裡程碑式的,他是構象分析的主要奠基人。1969年,巴頓院士憑藉該「構象效應及其應用」獲得諾貝爾化學獎。在他構建起構象分析理論之後,他的理論在目前仍然是有機合成領域這棟化學殿堂裡最重要的支柱。他的理論從建立到現在超過60年的時間,仍然是這個領域中最前沿的。
諾貝爾獎獎牌 (照片來源:Nobel Prize)
諾貝爾化學獎並沒有讓巴頓院士停止繼續前進的腳步,他隨後投身現代自由基化學的研究。在巴頓院士之前,自由基化學反應因缺乏約束條件被普遍認為是無合成價值。這個觀點被巴頓院士徹底推翻了,他證明了在現代有機合成中自由基化學在很多場合發揮了其他化學技術難以替代的作用。他的研究使得酸鹼敏感的糖化學合成研究得到了巨大的進展,成為了現代糖化學研究的主要開拓者之一。
巴頓院士曾發明了一個自由基反應用於遠端碳氫鍵活化,可以將普通廉價的類固醇原料轉換成另一個極珍貴的類固醇激素。在美國化學會年會上,當巴頓院士在講臺上摸出一瓶裝有60克類固醇激素的瓶子時,全場化學家全都驚呆了。因為當時世界上這種激素在實驗室裡分離的量加起來不超過10毫克。
1949年後,中國化學會、中國化工學會、北京化學研究所和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等一系列學術機構相應成立。中國化學領域得到快速的發展,取得了如人工合成結晶牛胰島素、青蒿素全合成等舉世矚目的成就。但由於種種原因,中國化學學術界一直未能打破冰層,與西方進行交流和學習。
巴頓院士正是打破這厚厚冰層的改變者,他曾多次呼籲西方放下意識形態的偏見,接納中國化學學者。他曾先後推舉中國有機化學家黃鳴龍教授、汪猷教授和梁曉天教授聘為《四面體》、《四面體通訊》的顧問編委。他也曾多次來到中國與中國化學家進行學術交流,並對中國舉辦國際化學會議提供了許多支持。1985年,巴頓院士作為國際藥用天然產物有機化學討論會的國際委員會委員,出席了在上海召開的會議,並作了大會學術講演和閉幕式主講。
1994年中國科學院第七次院士大會現場
(照片來源:中國科學院)
1991年,中國科學院授予巴頓榮譽博士學位。1994年,憑藉在有機化學的研究和在學術交流中對中國的卓越貢獻,他與李政道、丁肇中、楊振寧和丘成桐等人被授予中國科學院第一批外籍院士頭銜。
據說,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後,巴頓院士曾有一個小小的得意,因為他的名字排在第一位。後來他才明白這是因為按照姓氏字母排序,不過他也把這個故事當成有趣的玩笑一直與其他人分享。
巴頓院士是打破意識形態偏見的the World Changer,他構建了一座從中國走向西方的橋梁。今天,越來越多的中國學生正是通過這座橋梁不斷前進,從中國走向世界,從世界回到中國。
Reference:
University of Glasgow
https://universitystory.gla.ac.uk/biography/?id=WH2177&type=P&o=&start=20&max=20&l=b
人民日報
http://www.people.com.cn/GB/historic/0603/6467.html
Nobel Prize
https://www.nobelprize.org/prizes/chemistry/1969/barton/biographical/
科學網 http://news.sciencenet.cn/sbhtmlnews/2015/9/304254.shtm?id=304254
新浪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9286fba0100kdwz.html
編輯:周英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