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美國沒有崛起之前,英國曾經有一個綽號,叫做「日不落帝國」。它的意思就是,每天無論什麼時候,都會有太陽照耀在英國的領土上。
有人說,美國超越英國,始於二戰之後。其實,早在1894年,美國的GDP就已經超越英國,一戰和二戰讓美國嘗到了稱霸世界的甜頭,開始從發展經濟為主的孤立主義,走上了掠奪世界的霸權主義。
此消彼漲,昔日的大英帝國,是如何被曾經的殖民地美國,拉下世界霸主寶座的呢?
一、曾經的日不落帝國。
1588年8月8日,一個吉利的日子,英國皇家海軍在格拉沃利訥海戰中,打敗了西班牙艦隊。自此,英國取代西班牙,成為新的世界霸主,統領全球三百年。
19世紀末,英國的殖民統治進入鼎盛時期,其殖民地領土及其人口,均佔到世界的四分之一。從美洲到非洲,從亞洲到大洋洲,加上英國所在的歐洲,全球五大洲,24時區都有英國的地盤。
英國經濟學家傑文斯曾歡欣鼓舞地說:北美和俄國是我們的玉米地,加拿大和波羅的地是我們的伐木區,澳大利亞是我們天然的牧場,秘魯和南非是我們出產金銀的礦山……。
二、美國的崛起。
在英國登陸之前,北美大陸還是一片荒無人煙的貧瘠之地。英國人建起殖民地後,大量的英國人和歐洲人來到這裡,這才形成了美國的基礎——北美13州。
1776年,美國宣布獨立,並在法國和西班牙的幫助下,打敗了英國。從此,美國一邊大搞經濟建設,一邊對外領土擴張。
美國人顯然比英國人更有遠見,他們知道,像英國這樣委任式的殖民掠奪,由於沒有強大的本土疆域和人口做後盾,蛇吞象式的殖民統治,最終會難以為繼。
於是,美國加緊國土擴張,當時的美國面積只有80萬平方公裡,他們先後從英國方面拿到密西西比河東岸地盤,從法國手中買了路易斯安那,從俄國那裡淘到了阿拉斯加,國土面積一下擴了十倍多,達到900多萬平方公裡,有了稱霸世界的堅實基礎。
其後是發展經濟增加人口,美國從18世紀末啟動工業革命,搞西進運動和移民政策,吸引了大量的人口前往美國淘金。在1855年時,美國的人口就超過了英國本土人口。
人口紅利讓美國得以大展拳腳,在農業機械化的基礎上,工業原料得到了保證,紡織、鋼鐵、煤炭、食品加工等工業生產迅猛發展。
早在成立之初,美國就以普魯士為榜樣,推行公立學校,建立教育體系。到1850年,美國人口識字率達到86%。重視教育推動了科技創新,世界上第一艘蒸汽機輪船、第一部電報機、第一部電話、第一架飛機,都源自於美國。
1894年,美國的工業產值超過英國,成為世界第一,有了爭霸世界的經濟資本。
三、美國對英國霸主體系的瓦解。
一戰之後,美國的影響力日益增強,在1922年美英日法意五個海軍強國,所籤訂的《限制海軍軍備條約》中,美國與老牌海軍強國英國獲得了同等資格,海軍主力艦總噸位比例都為5.25。雖然還沒有把英國拉下霸主寶座,但兩國間已經平起平坐。
美國還佔了地利之先,當歐洲列強們殺得你死我活時,美國遠在北美大陸,不僅沒有受到炮火侵襲,還藉機傾銷軍火,大發戰爭財。
美國日益強盛,英國不斷沒落。二戰之後,沒落的英國殖民體系分崩離析,但英國還有兩大經濟體系殺手鐧,成為美國登頂世界霸主的阻礙,一個是大英國協貿易區,另一個則是英鎊國際通用貨幣體系。
美國首先呼籲全球貿易自由化,高舉打破貿易壁壘的正義大旗,讓英國壓力陡增。接著美國扶持二戰戰敗的西德和日本經濟迅速恢復,所生產的商品不僅品質好,價格還比英國的便宜,使得大英國協貿易區參與國人心思變。
緊接著美國在日內瓦推行貿易和關稅總協議,也就是世貿組織的前身。英國如果想要加入,就必須放棄大英國協貿易區。英國人百般反對這個協議,但沒有得逞。
高舉貿易自由化大旗的美國,又對本國產品實施保護,特別是對英國的商品,課以重稅。這種出口自由,對內保護的貿易策略,讓英國損失慘重。
美國還向急需資金搞戰後重建的英國,給予大量貸款援助,前提是允許美國進入大英國協貿易體系,並籤訂了大量不利於英國的協議。
利用這些不對等協議,美國對大英國協貿易成員國各個擊破,最終徹底瓦解了英國主導的世界貿易體系。
其後,美國推出了布雷頓森林體系,使美元成功替代英鎊成為世界通行貨幣。英國數百年的軍事、經濟霸主地位就這樣拱手讓給了美國。
如今的英國,已經從昔日的世界老大,淪落成為美國的附庸國,只能在國際事務中緊跟美國人云亦云了。
(參考資料:《美國削弱英國霸權的外交策略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