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熟知的球星踏上NBA賽場前,他們都經歷了怎樣的NCAA生涯,誰又曾經是NCAA的王者?近期《SLAM》雜誌評選了NCAA史上最傑出的100位球員,本文的主角是排名第10位的埃爾文-海耶斯。
埃爾文-海耶斯(Elvin Hayes)
休斯頓大學:1965-1968
一切都要從在The Astrodome(休斯頓穹頂球館)進行的一場比賽說起。如今提到埃爾文-海耶斯,大多數人們並不會去談論他連續12次入選NBA全明星、或者他在1978隨華盛頓子彈奪得的總冠軍,以及他在效力休斯頓大學期間曾2次入選全美最佳陣容,等一系列榮譽。
不,這些都不會被提及,因為這是一場世紀之戰:休斯頓大學對陣UCLA,海耶斯vs阿爾辛多。有超過52000名球迷現場觀看了這場比賽(曾被戲稱為「世界第八大奇蹟」),還有數百萬遍及全美的球迷通過電視收看了這場比賽。
如今,在這麼多觀眾面前打比賽已不再是新鮮事,而在NCAA賽季初期,跨地區的比賽也時常進行。但在1968年,這一切卻都是新鮮而罕見的。
因此,當海耶斯和休斯頓以71-69戰勝UCLA,終結了對手的47場連勝後,這真的可算是一樁大事,甚至如今仍是。海耶斯得到39分15個籃板,在和阿爾辛多的個人對決中佔據上風,儘管後者該場眼角膜擦傷,使他的一隻眼睛視力有些模糊。
但如果要準確衡量海耶斯對休斯頓大學,乃至NCAA的真正影響力,還得從他、後來的籃球巨星唐-切尼(Don Chaney),以及橄欖球巨星瓦倫-麥克維(Warren McVea)在1964年同時成為休斯頓大學第一批非裔美籍運動員開始說起。
早在1962年,休斯頓大學已開始默默地做著準備。這在當時無疑是一個大膽的舉措,畢竟當時美國南方和西南方還沒做好迎接這一激進措施的準備。但在休斯頓大學以外地區,已有一些人意識到正在發生什麼。最終,在1964年秋天,他們邁出了這一步。
海耶斯出乎意料地成為了先驅者。他本性極度害羞,而且還來自於路易斯安那州,那裡瀰漫著一種氛圍,在那裡的非裔美籍居民終其一生都不會和白人世界有所接觸(原因你懂的)。海耶斯是作為公認的籃球天才來到休斯頓的,但同時,他也是一個面對巨大的轉變而手足無措的年輕人。他本以為會和切尼住同一間宿舍,卻沒想到他的室友是名白人。他花了整整一年時間才終於適應了。
在賽場上,他卻格外自在。在按照NCAA規定休戰了大一賽季後,他立刻脫穎而出,在大二賽季(1965-66賽季)場均得到27.2分16.9個籃板,率休斯頓大學挺進NCAA淘汰賽。大三賽季,海耶斯場均得到28.4分15.7個籃板,率隊闖入四強賽,結果以15分的分差輸給阿爾辛多和UCLA,後者隨即豪取7連冠。
這場失利也拉開了戲劇性的1967-68賽季。UCLA和休斯頓大學季初分列前2名,這種態勢一直持續到本文開頭所提到的那場世紀之戰。賽後,休斯頓大學反超UCLA拿到全美第一,一直到兩隊於四強賽再度碰面。結果,此時眼睛恢復正常的阿爾辛多率UCLA以101-69實現復仇。
對於海耶斯而言,這也是他NCAA生涯一個不幸的結局。在四強賽中他僅得到10分,比他賽季場均得分(36.8分18.9個籃板)低了不少。他曾數次當選全美最佳球員,還曾入選過全美最佳一陣。
海耶斯還是一位無所畏懼的球員,具有超強的運動能力,使得那些傳統型大個根本不可能防住他。他能持球推進,能投籃,能在籃下廝混,也能持球過掉防守者直奔籃下,能將進攻籃板轉化為輕鬆的得分。對手不得不採用雙人包夾,即便如此也不一定奏效。他在NCAA淘汰賽階段共摘下222個籃板,這仍是NCAA紀錄。僅在1968年這一年,他就在NCAA淘汰賽階段摘下97個籃板,高居歷史第二。
海耶斯以自己充沛的精力和在3次NCAA淘汰賽階段無與倫比的表現,而被後人所銘記,但他最值得銘記的成就,仍是在休斯頓大學期間成為歷史的先驅者。他默不作聲地打破了藩籬,開啟了一段新旅程,最終化身為象徵進步的標杆人物,以及NCAA史上最偉大的球員之一。(仰臥撐/毛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