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lo,大家好
今天我們來聊一部由真實事件改編的電影《銀行家》,另外今天還為大家推薦一部最近熱門的電影《隱形人》。
如果說有那麼幾件事是美國永遠過不去的,那金融與種族制度一定佔兩個名額,而種族尤甚。
而這部《銀行家》也正如近幾年雨後春筍般的探討種族題材類電影一般,正向著美式「樣板戲」的道路發展。可以說《銀行家》做到了合格標準。
穩,四平八穩。這是從電影開始到結束一直縈繞在我腦袋裡的一句話。這部電影穩到什麼程度?無論是黑人合夥買下銀行、銀行遭遇種種危機,還是白人夥伴的「反水」,亦或是最後毫不意外地慷慨陳詞。
這實際上是商業類劇情片的大忌,你最大的目的就是吸引觀眾,但觀眾又很難度過一個情感起伏不大、平鋪直敘的120分鐘。相信這也是這部片子距離所謂佳片的距離。《綠皮書》尚有人性的掙扎與生活的意外,《銀行家》顯然差了點意思。
當然穩還是有好處的,我看片得出的一個結論:一部片子你只要不崩、不出岔子,就已經比很多的電影強了。也正是得益於導演極強的把控,以及劇本本身的豐富,劇情不弱,扎紮實實,演員賣力,這艘四平八穩的船至少安全靠岸。
當然亮點還是有的,影片在細節層面略有涉足。比如反覆提及的制度、帽子與種族本身的聯繫,以及對於富人與窮人、黑人與白人之差異的象徵,都令我印象深刻。加之「夾帶私貨」,順嘴提了一句女性權利的問題,再加上對為「沉默的大多數」爭取權利這一概念的探討,都豐富了影片內涵。
然而令人遺憾的是,這些細節與探討大多停留在表面,片子就像一塊璞玉,人們看得見它的美,但是在欠些打磨。
總的來說工工整整,娛樂性很好,完成度上已經超越了《月光男孩》等同類作品,但距離《綠皮書》還有些距離。
最後的法庭獨白讓我感到了枯燥甚至乏味,但當我意識到這是真實事件改編而來,我的內心的敬佩油然而生。現實的真實或許比藝術的慷慨更加悲壯。
即使到了二十一世紀二十年代——平權、非歧視成為新的政治正確的今天,美國人民似乎仍沒有完全繞開一二百年前祖輩遺留下的難題。過分的正確是否暗示著來自血脈的隔閡?藩籬拆除的同時又是否建起一座階級的高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