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管耕耘 不問收穫

2020-12-22 騰訊網

這幾天,第五建平的名字不斷亮相於各大報刊,引發讀者關注。他隨省文聯到扶貧點採風的隨筆《秦嶺腹地沙窩村》被《人民日報》海外版刊出,且被該報長期約稿;詩作《我們都是追夢者》在《陝西農村報》刊發後,先後又被《銅川日報》《陝西文藝界》《百花園》等多家報刊轉發,被評論界認為「文字詩意深沉、韻味悠遠,飽含著一位作家對社會及時代的沉思。」

25日,記者專訪了這位低調的實力派作家,他也暢談了自己的創作心路和文學觀點。

創作:用文學關照時代的發展

煤礦經歷、記者生涯、央企管理層、客座教授、著作不斷……第五建平的經曆本身就是一本書。

十多年前,在長篇小說《塵土飛揚》中,第五建平大量使用鄉村俚語,真實生動地敘寫了20世紀50年代初到70年代初發生在西部高原的鄉村故事,原生態地展現出了特殊時期的中國草根族的真實生活。當時一紙風行,以至他自己都沒有留下一本樣書。後來,李星等文學評論家多次建議召開研討與再版,遺憾的是,手稿已不知散落何處。

如今的第五建平已經習慣電腦寫作,但仍喜歡用筆在本子上做雜記,也仍認為以社會良知為出發點創作,有社會擔當意識,才能寫出大作品。前幾年,一則引發大眾關注的「博士被騙」案,讓他聯想到自己身邊的高學歷年輕人,辦事能力、社會閱歷、處事方式與所持文憑嚴重不配。於是他以宏闊的視野、深沉的思索,創作出130萬字的長篇小說《絕境》。作品從大處著眼,小處落筆,講述五個年輕驢友走進深山,遭遇險情後手足無措的坎坷經歷。作品探討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的生存關係,構思詭譎、奇峰迭起,當時就提出了保護大秦嶺的觀點。

身為西安郵電大學客座教授、研究生導師的他,順勢創作的長篇小說《第三代移民》則講述了在祖輩的拓荒精神,父輩的建設精神後,80後、90後的第三代在浮躁的環境中如何尋找追求理想、堅守信仰、自我定位的故事,讀到此書的人深感全是身邊的人與事,一切就發生在自己身上。

觀點:以良知謀得作家的位置

身為省能源化工作家協會副主席的第五建平,對不同狀態的人物都懷有一顆悲憫之心。這些年,他出版的長篇小說《塵土飛揚》《第三代移民》《絕境》(上中下)《山裡有個家》《上網時代》;中篇小說《家庭風暴》《強裝瀟灑》《母親》《天堂的祝福》;小說集《綠色花瓣》;詩集《狂想的旋律》;散文集《第五建平散文集》;影視作品《籤字》等作品都非常接地氣,均充滿著對人生、對生活的正能量。也因此多次獲獎,並有作品被改編和譯成外文。

疫情期間,他寫下的配樂詩《沒有硝煙的阻擊戰》,傳遞人間的溫暖和大愛,為抗擊疫情鼓舞士氣,凝聚必勝的信念。據其抗疫小說《榜樣》改編的廣播劇《你好·我的城》播出後,被央廣「雲聽」「學習強國」等諸多知名網端轉播,受到聽眾歡迎。

他堅信,作家只有以自己的良知,思考與人們生存息息相關的問題,才能在社會轉型中謀得自己的位置。眼下,第五建平敏銳地觀察到,大批農民工湧進城市,鄉村土地荒蕪。可是隨著時代的進步、5G技術的逐步廣泛應用,服務業用工將越來越少,基礎工業也很快就會被淘汰。「這些年輕人退回到農村,不會種地怎麼辦?他們的將來何去何從?這是一個很大的社會問題。」他希望用最平實的語言和故事表達這種觀察、思考、探索和希冀。

第五建平說,農人在一起,談得大多是莊稼地裡的事,只關心這一季該種什麼,收成嘛,那就另當別論了。寫作也如同種莊稼,作家在自覺不自覺地洞察了外部環境的變化後,也就謀劃好了筆下該寫什麼。至於作品面世後的命運,他說自己從來沒有關心過,在他看來,「做一個值錢的人遠比做一個有錢的人更受尊崇,更何況有的作品價值可能幾百年後才會被人發現」。

只管耕耘,不問收穫。但土地最真誠,你若真誠待它,時間必給以答案。 本報記者 夏明勤

相關焦點

  • 做老闆,要只問耕耘,不問收穫,一切自然來
    只問耕耘,不問收穫,功到自然成。多研究同行,觀察比您做得好的人他們在幹些什麼,吸取別人的長處,彌補自己的短處,一直不停的幹,從一而終的鎖定自己的項目自己的賣點,自然有所成就。失敗是常態,成功是無數次失敗累積而成,大凡成功人士都是敬其事而後其食。
  • 紅燭一曲慰寂寥,莫問收穫,但問耕耘——祝老師們教師節快樂!
    「莫問收穫,但問耕耘。」——郭沫若這首《紅燭》是詩人郭沫若的詩作。它歌頌了紅燭的奉獻精神。一句「莫問收穫,但問耕耘」又何嘗不是教師們的精神寫照?又一季秋來,又一度教師節姍姍而來。全國第36個教師節就這樣如期而至。
  • 聰明的人,一輩子三不問!
    如果學會這三點 你將會快樂很多 成熟的人不問過去活得灑脫 才是愛自己最好的方式 努力的人不問現在
  • 聰明人,一輩子三不問!
    真正聰明的人,往往懂得為自己的心靈減負,能做到一輩子三不問。1成熟的人,不問過去《了凡四訓》提到:「從前種種,譬如昨日死,以後種種,譬如今日生。」大意是往事皆成過眼雲煙,無需記掛,未來種種,不必擔憂,今日便是全新的開始。有這樣一則故事:寒冬來臨,院子中的花草樹木全部凋零,小徒弟看見滿地落葉,心生哀愁。
  • 真正的高手,幾乎都有三個特點,揭秘一分耕耘不是一分收穫的困惑
    一分耕耘一分收穫的觀念,在內心開始掙扎,為什麼安心辛苦奮鬥的人,努力和收益不成正比呢?選擇創業、投資、小生意、上班,都是選擇,這個時代的好處是只要你肯幹活,就有飯吃,能工作就有錢賺,餓不著。而同樣是投入,選擇不同,效率也是不同。
  • 【雲霄故事】羅志強:耕耘「美麗」產業 收穫「綠色」財富
    在名為「生活」的園林裡頑強生長著無數千姿百態的生命有人長成一株草  平凡頑強有人活成一棵樹  堅韌挺拔有人開出一朵花  豔麗芬芳 本期小編帶大家走進馬鋪聽聽羅志強的故事寒冬臘月初探雲霄馬鋪鄉龍鏡村,在滿目的青山綠水中,收穫一份春色常駐的驚豔之感
  • 「收穫」需要平時辛勤的「耕耘」——縣運動會側記
  • 除了「靜待花開」還要「默默耕耘」
    圖片來源網絡在快樂、自由、尊重孩子的前提下,我們是否想過,是否只看到了西方教育的片面,西方同樣有精英教育,很多孩子也有升學、應試的壓力,除了」靜待花開「,孩子和家長仍舊需要」默默耕耘圖片來源網絡李湘女兒王詩齡的課表曾流出,且不說學費的花費,但是緊密的課程安排,要學習瑜伽、西洋棋、大提琴甚至還有織毛衣……,起點高的孩子們都在不懈努力,默默耕耘著,普通出生的孩子還談什麼
  • 王陽明:人生有「3不問和4不爭」,越是不爭,越能帶給自己好運
    其實王陽明告訴我們,人的一生需要做到「三不問和四不爭」,越是不問不爭,我們越能獲得好運,福氣也會不請自來。 三不問 01.不問結果 有句話說「只問耕耘,不問收穫」,春天我們播種一粒種子,但是到了秋天才會有滿載的收穫。
  • 若你真的愛一個人,最好做到「三不問」,你會收穫幸福
    1、不問舊愛人都有比較心理,所以對於愛人的前任和過往都有一種強烈的好奇心,希望能夠從他的過去窺探出他的真心。然而你應該明白一個道理,一個人若是真的愛你,他的過去是怎樣都沒有關係。因為你的追問不休只會一次又一次地揭他的傷疤,讓他不斷陷入到過去的記憶中。
  • 性格過於死板的人,持有「一分耕耘,一分收穫」的態度
    性格過於死板的人,總是能盡職盡責地把分內工作做好,他們在專長與技術領域中能不斷求進步,沒有一步登天的投機心理,持有「一分耕耘,一分收穫」的態度。性格過於死板的人,很難接受別人的意見,除非別人比他們優秀。
  • 酷我音樂推出「主播全薪計劃」,讓音頻創作者的每份耕耘都能有所收穫
    酷我音樂推出「主播全薪計劃」,讓音頻創作者的每份耕耘都能有所收穫  一直以來,無數個聲音工作者在音頻創作的道路上努力耕耘,持續迸發閃耀的靈感,不斷創造優質內容,用聲音陪伴用戶
  • 學問貴在點滴勤,勤奮是成功的基礎和保證,「一分耕耘一分收穫」
    有的確定的學習目標脫離實際無法實現,就片面地認為自己不是那塊料,因而對學習心灰意冷,提不起興趣,自然不會有收穫。說穿了,這些是沒有弄懂付出與收穫的關係,沒有看到理想與現實的距離。勤奮是成功的基礎和保證,「一分耕耘一分收穫」,沒有一點一滴的吸納,沒有長期不懈的積累,目標訂得再高,也等於沒有目標;志向立得再大,也只是徒費心思。
  • 一分耕耘一分收穫,生肖牛接下來要有好彩頭降臨,接福
    一分耕耘一分收穫,生肖牛接下來要有好彩頭降臨,接福每個人都知道「勤能補拙」的含義,很多人都在為生活奔波勞碌,不僅生活上有各種辛酸苦澀,每個人面對自己的工作時,應對方式也各不相同,但想要成功,絕對離不開勤勞付出四個字。
  • 不問過程,只問結果?
    在很多事情上只問結果,不問過程。這似乎成了工作的主要方式,而且被認為是一種好的方式。結果當然重要,但過程也一樣重要。因為正是在過程中,人們遭遇到了更各種各樣的問題、困難、幹擾,而正是因為解決了這些,才產生了結果。從失敗的結果最終到成功的結果。而且正是在這樣過程中,參與其中的人,才得到真正的和全面的成長。
  • 王陽明:真正聰明的人,一生三不問,別等50歲以後才知道
    王陽明:「真正聰明的人,一生三不問」,很多人50歲以後才頓悟。一、不問過去王陽明:「過去之事,思之合益?」已經過去的事情,反覆地思索,念念不忘,有什麼意義呢?二、不問結果為什麼說要不問結果呢?因為人須在事情上磨功夫,做一件事情的時候,不要反覆考慮結果,考慮做這件事會遇到的困難,其實言外之意就是我們現在真正要做的就是把當下做好,你只管付出,剩下的交給天意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