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第五建平的名字不斷亮相於各大報刊,引發讀者關注。他隨省文聯到扶貧點採風的隨筆《秦嶺腹地沙窩村》被《人民日報》海外版刊出,且被該報長期約稿;詩作《我們都是追夢者》在《陝西農村報》刊發後,先後又被《銅川日報》《陝西文藝界》《百花園》等多家報刊轉發,被評論界認為「文字詩意深沉、韻味悠遠,飽含著一位作家對社會及時代的沉思。」
25日,記者專訪了這位低調的實力派作家,他也暢談了自己的創作心路和文學觀點。
創作:用文學關照時代的發展
煤礦經歷、記者生涯、央企管理層、客座教授、著作不斷……第五建平的經曆本身就是一本書。
十多年前,在長篇小說《塵土飛揚》中,第五建平大量使用鄉村俚語,真實生動地敘寫了20世紀50年代初到70年代初發生在西部高原的鄉村故事,原生態地展現出了特殊時期的中國草根族的真實生活。當時一紙風行,以至他自己都沒有留下一本樣書。後來,李星等文學評論家多次建議召開研討與再版,遺憾的是,手稿已不知散落何處。
如今的第五建平已經習慣電腦寫作,但仍喜歡用筆在本子上做雜記,也仍認為以社會良知為出發點創作,有社會擔當意識,才能寫出大作品。前幾年,一則引發大眾關注的「博士被騙」案,讓他聯想到自己身邊的高學歷年輕人,辦事能力、社會閱歷、處事方式與所持文憑嚴重不配。於是他以宏闊的視野、深沉的思索,創作出130萬字的長篇小說《絕境》。作品從大處著眼,小處落筆,講述五個年輕驢友走進深山,遭遇險情後手足無措的坎坷經歷。作品探討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的生存關係,構思詭譎、奇峰迭起,當時就提出了保護大秦嶺的觀點。
身為西安郵電大學客座教授、研究生導師的他,順勢創作的長篇小說《第三代移民》則講述了在祖輩的拓荒精神,父輩的建設精神後,80後、90後的第三代在浮躁的環境中如何尋找追求理想、堅守信仰、自我定位的故事,讀到此書的人深感全是身邊的人與事,一切就發生在自己身上。
觀點:以良知謀得作家的位置
身為省能源化工作家協會副主席的第五建平,對不同狀態的人物都懷有一顆悲憫之心。這些年,他出版的長篇小說《塵土飛揚》《第三代移民》《絕境》(上中下)《山裡有個家》《上網時代》;中篇小說《家庭風暴》《強裝瀟灑》《母親》《天堂的祝福》;小說集《綠色花瓣》;詩集《狂想的旋律》;散文集《第五建平散文集》;影視作品《籤字》等作品都非常接地氣,均充滿著對人生、對生活的正能量。也因此多次獲獎,並有作品被改編和譯成外文。
疫情期間,他寫下的配樂詩《沒有硝煙的阻擊戰》,傳遞人間的溫暖和大愛,為抗擊疫情鼓舞士氣,凝聚必勝的信念。據其抗疫小說《榜樣》改編的廣播劇《你好·我的城》播出後,被央廣「雲聽」「學習強國」等諸多知名網端轉播,受到聽眾歡迎。
他堅信,作家只有以自己的良知,思考與人們生存息息相關的問題,才能在社會轉型中謀得自己的位置。眼下,第五建平敏銳地觀察到,大批農民工湧進城市,鄉村土地荒蕪。可是隨著時代的進步、5G技術的逐步廣泛應用,服務業用工將越來越少,基礎工業也很快就會被淘汰。「這些年輕人退回到農村,不會種地怎麼辦?他們的將來何去何從?這是一個很大的社會問題。」他希望用最平實的語言和故事表達這種觀察、思考、探索和希冀。
第五建平說,農人在一起,談得大多是莊稼地裡的事,只關心這一季該種什麼,收成嘛,那就另當別論了。寫作也如同種莊稼,作家在自覺不自覺地洞察了外部環境的變化後,也就謀劃好了筆下該寫什麼。至於作品面世後的命運,他說自己從來沒有關心過,在他看來,「做一個值錢的人遠比做一個有錢的人更受尊崇,更何況有的作品價值可能幾百年後才會被人發現」。
只管耕耘,不問收穫。但土地最真誠,你若真誠待它,時間必給以答案。 本報記者 夏明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