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新播的《演員請就位》第二季,郭敬明跟李成儒又吵起來了。
這次吵架的根源,在於郭敬明把S卡給了一位名叫「差生」何昶希。
實際上,郭敬明這做法可以說是出乎在場所有導師、學員乃至觀眾的意料。
因為帶著晉級含義的S級名額非常少,只有8個,演員卻有40個,競爭非常激烈。
而這位何昶希在那一場的表演也是肉眼可見的差,不但其他導師都看不上眼,即便同為演員的其他人顯然也沒有把他這場表演放在心上。
在郭敬明把S卡給了何昶希以後,其他導師也紛紛表示了對這行為的不解以及批評。
而其中最激烈的,莫過於李成儒。
先來看看郭敬明對自己這手操作的解釋,他先是承認了何昶希演技的確很差,沒有接受過任何系統訓練,在這一場表演裡沒有任何亮點,自己如果拍戲的話一定不會找他。
這是肯定的,因為肉眼可見,他也不可能說何昶希演得有多好。
接著又說自己要對何昶希負責,所以給他一個S卡,作為鼓勵。
綜合來說,郭敬明解釋自己給S卡何昶希的原因很簡單,他演技是很差,但我還是要給個S卡鼓勵他。
另一位導師陳凱歌對郭敬明這做法說出自己的見解,表示他們作為導師,應該對所有演員都平等對待,S卡是針對演員們的表演而得出的評價。
實際上,郭敬明這個「保送差生」的做法,接下來引起了一件很讓人心酸的事。
另一位演員董思怡在表演完自己那場以後,壯著膽子在場問四位導師:
「請問您們給S的標準是什麼呀?」
為什麼說這個問題讓人心酸?因為這個問題的答案,原本就是只有1個,但被郭敬明強行拆成了2個。
S的標準,當然就是誰演技好就能拿到,好比你考試考了滿分就能拿到第一名,這本身是不存在其他答案的。
但郭敬明卻把S卡給了一位「差生」,以至於讓其他演員都產生了疑惑,他們似乎知道了,你演技就算再好,人家導師也可以不選你,人家演技再差,導師也可以選他。
這是什麼道理?簡直就像是你考試考了100分,但還得老師喜歡你你才能拿到全班第一名。
對於郭敬明這操作,李成儒直接開懟,他表示S卡只有8張,你把其中一個名額給了個不及格的,讓其他分數高的怎麼想?
而郭敬明的反懟則一直強調所謂的「潛力」跟「自由」,他現在是演得不好,但我覺得他有潛力,千裡馬常有但伯樂不常有,我作為一個導師,在規則之下我有我給S卡的自由。
最後,李成儒來了一句直擊重心的話:
「你弄得後臺的孩子們,都不知道導演們的取向是什麼,我們是演得好呢,還是努力地讓他喜歡呢?」
為什麼現在的天朝影視圈烏煙瘴氣,爛片頻發,各種毫無演技的流量明星頻頻拿著高片酬刷臉?
原因就是背後有太多「郭敬明式」的導演。
他們給「S卡」的規則不是你演技好,而是你要讓他看到你的「潛力」。
至於這個潛力是什麼?並不止演技,可能是其他東西,反正導演說你有就是有,就算是所謂「演戲的潛力」,什麼時候兌換出來也不是問題,甚至一輩子兌換不出來也沒關係。
畢竟「S卡」在他手上,他可以打著「自由」的旗號選人,說你行你就行,不行也得行,說你不行就不行,行也得不行。
就算你考試成績只有20分,但他也可以說為了鼓勵你,就把第一位的名次給你。
老一輩的演員們為什麼普遍好評居多?
因為那個年代相比現在,的確純粹很多,你演技過硬,就會有人青睞。
但現在「郭敬明式」的導演多了,挑選演員的標準卻從演技變成空喊口號的「潛力」。
老賽也覺得隔壁的王小二絕對可以成為世界級的數學家,雖然他只有小學學歷,數學考試只有40多分,但他有潛力!
試想想,當一位演員知道,努力提升演技不如討好導演,讓導演喜歡自己給自己發「S卡」的時候,那她/他還那麼辛苦去提高演技做什麼?直接跟導演拉關係得了。
實際上,郭敬明這套做法就是西方典型的資本操作,因為權力在我手上,所以標準由我定。
甚至,他那套「在規則之下,我有我選擇的權利」也是西方用爛了的說法,就是打著所謂「自由」的旗號去幹利己的事兒。
大家心裡認可的自由,是以「不影響、不傷害他人」為前提的,但郭敬明這種「保送差生」的做法,顯然已經影響、傷害到了其他39位演員。
這就是他口中「我們導演可以遵從自己的內心」的做法。
只希望,天朝以後能少點「郭敬明式」的導演,畢竟倘若演員們都不以演技為重心了,那這影視行業又怎麼可能出得了好作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