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給大家分享一部獲得第83屆奧斯卡金像獎四項大獎並8項大獎提名的勵志電影,《國王的演講》。
這部電影講述了英國1936年英國國王喬治五世去世,王位留給了患嚴重口吃的艾伯特王子,也就是後來的國王喬治六世,現任女王伊莉莎白二世的父親。在語言治療師萊納爾·羅格的治療下,克服障礙,在二戰前發表鼓舞人心的演講。
其實在一開始的王位第一順位繼承人是他的哥哥愛德華八世。但是因為他的哥哥愛上了一位美國寡婦也就是著名的辛普森夫人。遭到大主教以及內閣的反對,最後自己退位把王位禪讓了給了他的弟弟約克公爵,也就是二戰時期英國著名的結巴國王喬治六世。
不管是在那個時期還是現在時期,政要官員進行演講,鼓舞民眾。都是非常重要的手段,就像一個禮拜前現在英國首相「鮑裡斯 詹森」因自己治癒新冠肺炎做出的演講。在全世界範圍內都受到好評。可是影片中的約克公爵因為從小就患有口吃並且性格內向,是一個自卑又暴躁的英國貴族。本來這王位不是他的。他可以不用演講,在公眾面前拋頭露面。可是他的哥哥退位他又不得不走到臺前。這樣他就面臨著很尷尬的境地,因為作為國王的兒子,他以前也經常要出席重要活動並且要做出演講。可是每一次都是非常失敗。
就像他與女兒們講的故事一樣,當女兒問企鵝最後是不是變成了一個英俊的王子,他的回答卻是變成了短尾巴的信天翁。從這段裡可以看到,他是非常自卑的。其中還提出了他因為小時候的乳母不喜歡他只喜歡他哥哥,每次把他抱到老國王身邊時乳母就會掐他,他就會哭,然後又會被交給乳母帶回去。這其實就是童年陰影了。
我們生活中其實很多人也有這樣的情緒。看到別人做一件事都很成功,自己想做卻怕做不好就不去嘗試。這也是自卑的表現,影片中的國王其實到最後結巴也沒有治癒。可是他卻真正做出了振奮人心的演講。這是為什麼呢。我想正是那種勇於嘗試,克服自己恐懼的勇氣。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會或多或少有一點童年陰影,不同的是有的人因為性格外向,喜歡對身邊人表達自己的內心,那童年陰影對這種人的一生影響就是微乎其微了。可那些天生性格內向的人就沒有這麼幸運了。他們會因為性格內向不敢把自己的內心表達給身邊的朋友。最後故步自封,讓自己脫離自己生活的圈子。
電影中當醫生一開始詢問他小時候的事的時候他的表現是憤怒。可以理解為這種人認為當眾說出自己內心的恐懼會讓他無地自容。讓人小看了他們。所以反應才會這麼大。這正是我要說的。作為這種人本身,我們應該嘗試著讓自己打開心扉,讓自己覺得這種事說出去別人也能理解。但是前提是這個朋友是那種可以信任的,平常性格是比較開朗的那種朋友。如果不是,你跟他說過以後他再給你添油加醋得到處宣揚你內心的恐懼,這種後果更恐怖。性格這個東西很奇怪,你可以有意識地去矯正他,但是你很難改變他。克服恐懼的唯一辦法就是直面面對恐懼,把恐懼放在陽光下,找一個理解你的好朋友,或許經他開導後你就可以釋然了。那麼你的自卑感就會慢慢的消失。最後你會發現其實這沒什麼大不了的。外向的人很容易就能達到生活的目的,而內向的人則會先走一段彎路以後才有可能會步入正軌。
最後希望這篇文章能幫助到那些因為自己自卑而生活不如意的朋友。恐懼並不可怕,自卑也不可怕,可怕的是我們連面對這些的勇氣都沒有。感謝閱讀!新手求關注!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