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這裡,歲月年輪刻錄著被遺忘的時光,曾經熱血的青春故事,仿佛象已經沒有氣息的嬰兒,靜靜地封藏在理想之路的孤寂之中。
成都郫都區烈士陵園是近年遷址戰旗村的。 這裡靜靜安放著194位烈士的英靈。其中,182位是革命戰爭、剿匪、抗美援朝、對越反擊戰、治安防暴犧牲的烈士。
守護烈士英靈的是參加過老山戰役的 1983年老兵施實明,我們對他講明了來意,老兵激動萬分,他親自為我們導遊。
墓群前排,特別醒目的是:段振聲,29歲,祖籍山西,崇寧縣(現唐昌鎮)第一任解放軍縣長,及其夫人——25歲的婦聯副主席周俊英,以及崇寧縣第一任縣委書記馬文的夫人、31歲的婦聯主席柴和祥。他們犧牲的極其悲壯,在寡不敵眾、受傷被俘後,被土匪大卸八塊。與他們英名一起定格在70年前的2月11日的還有38位同志。
除了有記載外,曾經令人心生崇敬的原陵園的牌坊和對聯已經不知所蹤。
「革命流血本尋常,最難是客路迢迢,晉蜀山川同一恨;殺身成仁也不易,又何況豐碑疊疊,英雄兒女各千秋」。
「歷數千裡,險阻艱難,奮鬥犧牲,解放殊烈昭日月;為億萬人,精神感佩,崇高氣魄,留取芳躅壯山河」。
在烈士紀念館裡,給人強刺激的是對越反擊戰和兩山輪戰犧牲的6位烈士,以及和持槍通緝犯英勇搏鬥而殉職的警官。老兵施實明告訴我們,郫縣政府對烈士的身後事都做了很周到的安排。
上網查找烈士的事跡,網上的介紹不過短短數行字,大多語焉不詳。卻發現與紀念館生動介紹內容迥然相異,百度百科裡對詩人班長趙秋勇是這樣介紹的:
這樣的簡介令人費解,不知是有意還是故意
我們感到的不僅僅是遺憾,更是深深的悲哀。人民英雄為人民幸福而獻身的崇高理想,已經被今天社會上的個人至上主義、發財成功學、功名利祿的喧囂淹沒了,他們的事跡被這樣漠視、歪曲或惡搞?
站在這裡,我們看到的是他們普通人真切的生活,站在這裡,我們能感受到每一個名字背後鮮活的生命。
他們在靜靜安睡,他們其實就是當年我們理想中的自己。他們埋在這塊熟悉的土地上,他們還應該精彩地活在人民的心中。
我們告訴老兵施實明,我們已經向戰旗村村委高書記遞交了報告,希望通過戰旗村委上報唐昌辦事處,轉呈郫都區區委、區政府批准,申請合作掛牌「戰旗創新創業俱樂部」,在系列創新中,成立戰旗村民表演隊組織表演,將烈士故事改編成一個個劇目,變成別開生面的戰旗村文化旅遊項目。
信念的戰旗,就應該是中國革命集結的旗幟,就應該是中國改革前衛的旗幟,就應該是中國小康創新的旗幟。
我舉義蒼天,我要用祈願和召喚來復活他們,在玄幻魔法、鬼怪橫行的遊戲佔據年輕人身心之時,用真誠真意的乾坤大法,復活他們單純的正氣,復活他們為信念而獻身的榮光。
在舞臺,在稻田,在廣場,在視頻上,用歌聲,用鼓聲,用掌聲,用號角聲,讓段縣長回到村民身邊,讓詩人班長回到母親身邊,讓我們的英雄的父輩回到孩子們身邊。
我希望,這些承載著改變民族和國家的命運的一代人,奔走在中華民族復興之路的一代人,用傳承無畏的精神和凝聚創新的力量,讓鄉村振興成為實現「兩個一百年」目標的轉折點。
戰旗,就應該是中國革命光榮的旗幟,就應該是中國改革前衛的旗幟,就應該是中國小康創新的旗幟。
我們還要用語言、用體驗、用敢為人先的勇氣,傳遞前赴後繼的精氣神,要告訴我們的後輩,要奮鬥,就要有犧牲。要讓我們的後輩,一代代接過信念的戰旗,在理想之路上,無懼徵途險阻,不忘初心,砥礪前行。
(作者原創,感謝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