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新村民」的鄉村振興夢
鄉村振興夢如何在攀枝花的綠色田園裡生長開花?
在鹽邊縣紅格鎮昔格達村,攀枝花格美達文化旅遊發展有限公司在「三線精神」的感召下接力奔跑,奮力追夢,他們是農民的新群體、農業的新業態、農村的新細胞。
他們以「新村民」的身份,和當地幹部村民一起打造「歸園田居」,成為鄉村振興戰略的具體實踐者。
11月27日,市委主要領導對昔格達村發展農文旅產業給予充分肯定:「昔格達是攀枝花鄉村振興的2.0版本。」「第一次走進來才發現,這個村子裡面還有這麼多細節,你們這個團隊用心了,不簡單。」「支持你們這樣有想法、有創意的攀三代回鄉創業,建設美麗新農村!」
新成效
冬天,本是農閒時節,但鹽邊縣紅格鎮昔格達村卻一點也沒有「閒」下來。
兩棟鄉村藝術民宿正加緊施工,爭取年後投用;青年旅社備受消費者青睞,已提前一個月全部預訂;由格美達公司捐建的「村史館」裡收集了家譜、紡車、水車、風車、犁頭等老物件,記錄展示了昔格達村的人文歷史;鄉村文創生活館內擺放著溫泉米、鈦陶、風物手繪書籤、原創手工布藝等文創產品,讓遊客在遊覽美景後還能將昔格達的鄉村之美裝進口袋,帶回家中;不遠處的中國·紅格寫生基地裡,歡樂的笑聲與手機的「咔嚓」聲交匯……「曖曖遠人村,依依墟裡煙」的田園旅居康養式生活,觸手可及。
「項目全部建好後,我們村會越來越火!」村民們習慣了早起,每天沿著昔月小徑在村裡溜達一圈,看著村裡一點點的變化,他們對未來信心滿滿。
這是記者11月28日在昔格達村看到的情景。
當前,攀枝花正按照省委「打造國際陽光康養旅遊目的地,建成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高品質生活宜居地的『後花園』」戰略部署,深入實施康養旅遊產業「5115」工程,高標準建設國際康養旅遊度假區,高品質打造特色康養村、康養旅居地和醫養結合點,讓陽光「物有所值」。
攀枝花作為全國康養產業的首倡者、先行者和標準的提供者,近年來憑借獨特的自然氣候、豐富的物產資源和優秀的三線文化,正在為全國人民特別是川渝地區消費者提供高品質的康養旅居、度假避寒、旅遊休閒服務。隨著紅格國際運動康養·溫泉度假區的建設,昔格達村這個以文化藝術、鄉村民宿、康養度假、鄉村體驗為主題的農文旅融合產業項目,將成為紅格度假區的有機組成部分,成為鹽邊縣農文旅產業融合的名片,成為攀枝花市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典範。
2019年3月,紅格鎮聘請川投宏格公司董事長顧鳴先生為「紅格鎮美麗鄉村建設顧問」,邀請四川美術學院牟群教授、西華大學藝術學院唐高明副教授等文化名人,對昔格達村進行重新策劃、規劃、設計、改造。昔格達村集體經濟投入670萬元,格美達公司投入650餘萬元,對昔格達村的村頭、村部、道路、廣場、池塘、水渠、環境、景觀、風貌等進行功能性打造,從形態、文態、生態、業態等進行包裝,徹底改變了昔格達村的面貌。
從2019年初昔格達文化田園初步建成,到11月昔格達村改造完成,短短半年多時間,昔格達村完成了一次華麗的嬗變。一時間,昔格達成為遊客熱捧的小有名氣的「網紅」打卡地,不僅吸引了眾多市場投資者、文旅機構、消費者和市民前來參觀旅遊,同時還吸引了來自北京、重慶、河南、江蘇、雲南等地政府部門和客商前來考察。昔格達村委會相關負責人說,他們幾乎每天都在接待陪同參觀者,忙都忙不過來。 (下轉3版)
(上接1版)在紅格鎮黨委、政府的指導下,格美達文化旅遊發展有限公司和昔格達村委會確定了「田園變公園、藝術加人文、農房變客房、產品變商品、勞作變體驗」的集田、商、文、旅、學於一體的休閒康養模式。目前,村集體經濟累計收入達2250萬元,2019年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25000元,先後獲得「全國文明村」、省級「四好村」、攀枝花「美麗鄉村示範村」等榮譽稱號。
格美達公司入駐一年來,新項目激活新動能:「中國紅格寫生基地」「國際藝術創作營」建設已具雛形,同時已建成藝術家工作室4棟、鄉村民宿5棟、2棟藝術院校師生客棧,具備共300個床位的接待能力。鄉村文創生活空間及其他54棟鄉村藝術民宿正在分階段實施建設中。同時,從2019年5月公司成立至今,已和全國32所藝術院校籤訂戰略合作協議,和全國多個藝術協會、藝術畫廊以及一大批國內知名藝術家、策展人達成項目合作關係。
新模式
在鹽邊縣和紅格鎮黨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當地村民的積極參與下,格美達公司依託優美的鄉村環境和獨特的地理資源,秉持「農業是本、文化是魂、旅遊是路」的理念,推進鄉村人文與生態環境相結合、田園風情與文化藝術、市場需求與產業融合相結合,打造鄉村文化養心、田園旅居康養、陽光休閒度假、藝術創研培訓、田園研學養智的農文旅融合產業綜合體,努力探索農文旅融合發展新路徑。
「格美達的內涵就是立足紅格,打造美麗鄉村,共建昔格達。」格美達公司負責人告訴記者,他們不僅做規劃、建設,更重要的是持續的堅守,只有通過創新的文化內容賦能,專業的市場化運營,才能讓鄉村永續發展,讓昔格達的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和發展優勢。
與生態環境相結合,打造田園生態養身。結合生態觀光、農事體驗、餐飲製作體驗等活動,構建起生態體驗、田園體驗等業態。80畝「文化田園」四季花香,更保留了稻田、蔬菜地,根據時令種植農作物。在這裡可以在田間採摘蔬菜,到共享廚房「大展身手」,自己烹飪製作,然後感悟「稻花香裡享美食,聽取蛙聲一片」,贏得遊客廣泛關注和喜愛。
與文化休閒相結合,打造田園文化養心。深度挖掘昔格達獨有的鈦陶土、赤龍潭傳說、溫泉米等特色物產、歷史故事,結合市場需求及現代生活方式,打造了昔格達鈦陶館、昔月樓、鄉村文創生活館。建起藝術家工作室3個,吸引了北京奧運會閉幕式服裝總設計師梁明玉,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四川美院教授馬一平,陶藝專家劉競芳等一批具有一定知名度的「新村民」,引外部優質資源合力打造昔格達文化藝術IP。
與康養度假相結合,打造田園旅居養生。將90餘戶農民閒置的15000平方米農房有效利用改造成首批3棟藝術家工作室、3棟鄉村藝術民宿、2棟寫生基地宿舍。為遊客提供全方位的康療設施及服務,並為人們提供感受藝術的空間與環境,達到在恬靜的氣氛中修身養性的目的。
與教育培訓相結合,打造全齡養智。把全齡體驗教育與鄉村有機結合,開發出「康養+主題營地教育體驗項目」「文創+藝術創意訓練營」「主題+營地特色體驗項目」「營地+周邊基地主題」等體驗型課程,讓老人、成人及各年齡段的學生通過體驗感悟,實現學思踐悟、學做結合、知行合一,通過參與豐富的實踐內容,有效提升各年齡段人群的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新夢想
「我們和很多前輩及同行一樣,都在努力的探索,過去一年多的時間裡,我們有幸在昔格達村,以『新村民』的身份和當地村民們一起打造我們心中的『歸園田居』。」
「雖然現在還沒有完工,還有很多細節需要繼續完善,但是我們大家庭中的每一個人的努力都將被記錄下來,平面設計師、空間設計師、景觀造型師、項目策劃師、手繪師、牆畫師、文案編撰人以及辛苦駐村執行項目的每一個人,都是我們探索鄉村振興如何落地的實踐者。」
「『新村民』,把心融入這片土地,踏踏實實地做。」
……
這是「新村民」的心聲,也是「新村民」的初心:腳下有泥,心中有光。
從成都、重慶來攀的文旅人和藝術院校師生加上攀枝花三線建設的第三代,共同組成了昔格達的「新村民」,他們帶來了新思維、新理念、新創意、新模式,同時又了解攀枝花的一山一水、風土人情,集城市鄉村資源和文旅康養功能於一體,創鄉村振興農文旅融合新天地。因此,格美達人也在思考:如何配合攀枝花打造國際陽光康養旅遊目的地,如何配合鹽邊縣鄉村振興戰略部署推動農文旅產業融合發展,如何配合紅格國際運動康養·溫泉度假區建設打造美麗鄉村典範,如何通過巧妙的文化藝術環境營造來還原生活化、詩意化、感動化的場景,把鄉村建設得更美,吸引更多康養旅遊人群來這裡享受陽光、溫泉、花果、田園風情,這是一個現實而巨大的時代命題。
很多「新村民」率先做出了嘗試。農文旅產業投資大、周期長、回報慢,特別是文旅康養產業受制於攀枝花區域交通條件的制約,又遭遇了新冠肺炎疫情和斷路斷橋的影響,給格美達公司和昔格達村的建設經營帶來了巨大的困難。在昔格達村農文旅產業發展處於初見成效、成長受阻的關鍵時期,紅格鎮黨委政府和昔格達村委會對格美達公司給予了大力支持,讓他們堅定信心,同心協力克服困難,堅持熱情和夢想,共同努力,築夢昔格達,實現打造國際陽光康養旅遊目的地的輝煌願景。
追夢路上的「新村民」,喚醒了鄉村田園的生命力,激起了一池美麗鄉村的春潮。他們的目標也更加清晰篤定:讓攀西高原獨有的生態氣候,讓傳統鄉村的人文風情,讓文化藝術的無限魅力,讓文旅康養的產業動能,形成一個良性發展的鄉村創新創業生態圈。
紮根田園,深耕藍海,在鄉村振興的甘霖雨露中,一路拓荒的「新村民」將讓鄉村的振興之花歷久彌新。
(文章來源:攀枝花日報)
(責任編輯:DF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