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牢人才振興抓手,培育鄉村振興新動能
——中國人民大學研究生實踐團赴四川遂寧調研成果
作者:中國人民大學研究生實踐團 執筆人:李軍偉、劉維哲
鄉村振興,關鍵在人。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推動鄉村人才振興,把人力資本開發放在首要位置,強化鄉村振興人才支撐,加快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讓願意留在鄉村、建設家鄉的人留得安心,讓願意上山下鄉、回報鄉村的人更有信心,激勵各類人才在農村廣闊天地大施所能、大展才華、大顯身手,打造一支強大的鄉村振興人才隊伍,在鄉村形成人才、土地、資金、產業匯聚的良性循環。」長期以來,我國農村發展不充分、城鄉發展不平衡,城市對農村人才「虹吸」效應明顯,農村人才流失嚴重,已成為農村社會發展的瓶頸之一。要破解鄉村振興的人才瓶頸問題,關鍵要做好人才的培養、引進工作,充分發揮農民主體作用,調動廣大農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激活鄉村振興內生動力。
「功以才成,業由才廣」。近年來,四川省遂寧市堅持「鄉村振興,人才先行」,把人才振興放在鄉村振興的重要位置。不斷在實踐中探索鄉村振興有效途徑,著力從用才、育才、惜才的長效機制上下功夫,全面實施鄉村人才振興計劃,發揮人才在深入服務鄉村振興戰略中的重要作用,為鄉村振興和脫貧攻堅提供了有力的內在支撐力。遂寧市在人才振興方面的諸多有益嘗試,為鄉村振興工作積累了大量寶貴的經驗,具有重要的借鑑意義與參考價值。
一、「領、引、育、用、留」,鄉村人才振興的遂寧實踐與啟示
提升隊伍實力,以組織振興引「領」人才振興。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入實施,基層工作的複雜性進一步提升,對基層「帶頭人」的能力素質也提出了更多更新的要求。為此,遂寧市率先開展選拔「職業村支書」試點工作,通過發送「家書」感召、走訪座談動員、發布新聞等方式廣泛發動,共吸引660餘名各類優秀人才報名參與。通過「兩測一適」模式嚴把「選人關」,最終層層選拔出43名職業村支書,分別派駐貧困村、軟弱渙散村和矛盾問題突出村。有效解決了隊伍老化、素質不高、本領不強等問題。同時,遂寧市聯合省農村信用社,選派一批熟悉金融業務、熱愛農村工作的「金融村官」覆蓋全市323個貧困村,開展貧困村農戶評級授信工作,積極為村集體發展金融信貸建議。目前,遂寧全市「金融村官」採集建檔立卡貧困戶信息8.29萬戶,完成授信5.38萬戶,授信金額11.81億元,發放了佔全市99.53%的扶貧小額信用貸款和93.6%的個人精準扶貧貸款。「職業村支書」和「金融村官」等制度的施行和推進,是引人才入「興」海的大膽探索和有益創新。遂寧市經驗充分說明,鄉村人才振興必須以組織振興為首要前提。只有實現組織振興與人才振興的協調與融合,才能更好發揮基層黨組織隊伍在發展農村經濟和社會事業中的帶頭引領作用。
創設環境引力,著力吸「引」外出人才返鄉創業。做好農村人才「回流」工作,必須為人才返鄉創造良好鄉村創業機遇與發展空間。遂寧市,一方面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推出「八大行動計劃」「六大扶持政策」和「三大保障措施」,為返鄉創業人員落實在土地流轉手續、貸款貼息補貼、稅費減免等方面扶持政策。設立30億元產業發展引導資金和5億元企業應急轉貸資金優先保障返鄉創業項目。另一方面,積極引導各縣區設立創業孵化園區,依託鄉鎮、行政村就業和社會保障服務中心設立返鄉創業服務窗口211個,為返鄉創業者提供政策諮詢、工商登記、融資貸款等「一站式」服務。建立由企業家、專家學者及相關職能部門人員等57名成員組成的創業導師志願團,為返鄉創業人員提供創業指導、經營診斷等服務。全市目前累計推出創新創業項目3000個,成功孵化創業企業166家,創業帶動就業達900餘人。遂寧市的經驗說明,鄉村要振興,就必須改變人才由農村向城市單向流動的局面,積極吸引走出去的人才把在城市裡積累的經驗、技術以及資金帶回本土,造福鄉梓。要努力創設良好的返鄉就業創業濃厚氛圍,清除阻礙要素下鄉的各種障礙,通過一系列扶持政策,解決返鄉創業過程中面臨的融資、用地、服務、風險應對等難題,激發外出人員返鄉就業創業熱情,推動人才回鄉、資金回流、項目回遷。
打造內生動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隊伍。近年來,遂寧市堅持「立足產業、政府主導、多方參與、注重實效」原則,全面加快推進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工作。僅2018年一年,遂寧市累計培訓新型職業農民、重點農業企業負責人670人次,培育科技示範主體2700餘次。遂寧市各縣區成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領導小組,綜合協調農業、畜牧、水利等相關部門共同推進培育工作。每年安排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專項資金,重點用於新型職業農民的外派培訓、創業孵化、獎勵性補助和培育工作考核驗收等。大力從種養殖大戶、家庭農場主、農業企業骨幹和返鄉創業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頭人中優選培育對象,積極依託市農科院、職業中專和農廣校為主體展開培訓工作。在培訓中堅持教學與實踐操作相結合、集中培訓與分散指導相結合,設立農業機械化、畜牧養殖專業、果蔬種植和種養結合等專業。聘請四川省農業科學院等單位專家進行理論教學。同時,積極聯繫培訓基地開展實地培訓,組織學員先後到市內外實踐基地進行對口專業的實訓實習。積極實施「五大扶持政策」,從土地流轉和農業疊加補貼、興辦農業經營實體、農業龍頭企業優先聘用、技術指導服務、小額信貸支持等方面進行傾斜,為新型職業農民發展產業保駕護航。遂寧市的經驗證明,破解鄉村人才瓶頸制約,眼睛不能只盯著外面的世界,還要善於從腳下的土地上去發現人才,培養「本土能人」。必須著眼本土人才優勢,挖掘本土人才資源潛力,激活本土人才「一池春水」。切實提高鄉土人才發展能力和技術水平,持續激發鄉土人才內生動力。為農業現代化塑造攻堅力量,為鄉村振興建設提供動力引擎。
發揮主體活力,「用」好產業發展領頭雁。脫貧攻堅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優先任務。遂寧市積極探索產業帶動扶貧模式,壯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激發各類主體活力,鼓勵產業發展「領頭雁」帶動地區農民增收,助推鄉村振興。近年來,遂寧市結合自身資源稟賦優勢,引進多個農業龍頭企業以及專業合作社入駐現代農業示範區,依託新型經營主體採取直接生產帶動、就業帶動和資產收益帶動等多種形式實現對貧困戶的全方位幫扶。同時,遂寧市創新利益聯結機制和產聯社的發展路徑,實現政府、企業和貧困戶三方的有機結合,依託3大農業示範園區和10個鄉鎮農業小園區,發展以「優質糧油、綠色果蔬、生態養殖、花卉林木、鄉村旅遊」為核心的五大主導產業,融合發展觀光體驗、民宿康養、農村電商等新興業態,開創「大園區+小園區+產業+業主+貧困戶」的產業發展新模式。截止到2018年底,當地農戶人均純收入超過1.7萬,成果帶動3800多戶貧困家庭,8000餘貧困人口脫貧。同時,對返鄉創業者創辦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農村電商等各類生產經營主體吸納和帶動建檔立卡貧困戶並穩定就業6個月以上的,給予獎補政策激勵。遂寧市經驗充分說明,精準扶貧的全面開展要依靠人才振興。既要鼓勵有能力、有頭腦、敢作為的農村優秀青年紮根鄉土大地發展農業產業,推動鄉村振興、產業振興。同時也要充分發揮「領頭雁」的示範帶動效應,鼓勵引導農村致富能人牽頭成立合作社,帶動周邊貧困群眾發展特色產業,帶領群眾共同增收致富,提升精準脫貧內生動力。
強化待遇激勵,確保基層人才「留」得住、沉得下。近年來,遂寧市積極推動鄉村醫療衛生、規劃建設、基礎教育、產業發展、文化旅遊和環境保護六大領域人才向農村流動。為此,遂寧市強化基層人才配套待遇,著力解決人才後顧之憂。第一,暢通職業路徑,以拓寬發展空間留住人才。遂寧市積極創新「市級高配,基層重用」的留才方式,充分發揮機構編制資源的作用和效益,「高配」鄉村基層人才,解決引進人才身份問題。對在基層服務出色的幹部,優先選拔為鄉鎮領導幹部、考錄鄉鎮機關公務員,拓展職業發展空間。第二,注重物質激勵,提升經濟待遇。提高鄉村規劃師、科技特派員等特殊崗位人才工資待遇,嚴格落實選派掛職幹部相關補助和鄉鎮幹部補貼、高定工資檔次和放寬職稱和評審條件等就業優惠政策。第三,豐富考核管理,落實評優評獎激勵。對下沉到基層的人才遂寧市建立科學的實績認定辦法和考核管理制度,將考核結果作為評選先進、升職晉級、績效薪酬的重要依據。同時,在全市範圍內開展「鄉村人才振興百村示範」行動,加大對先進典型和返鄉創業農民代表的表彰力度,發揮榜樣效應,為農村人才的成長進步創造良好的輿論環境和社會氛圍。遂寧市的相關經驗充分說明,解決好人才服務的「最後一公裡」問題,關鍵是要理順配套待遇激勵政策,從職業發展上關心、從生活工作上關愛,多渠道、多舉措解決人才後顧之憂。只有以更好的服務留住人才,以更豐厚的待遇保障人才,才能激勵各類人才在農村廣闊天地大展所能、大顯身手。
二、新時代鄉村振興需開啟新徵程、譜寫新篇章
新時代背景下,新形勢對實現農村全面振興提出了新要求;中國夢徵程中,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已經進入攻堅克難階段。這些都要求直面問題和挑戰,砥礪前行。貫徹踐行以「物」的振興吸引和激勵「人」的振興,以「人」的振興創造和積累「物」的振興,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實現鄉村振興開啟新徵程、譜寫新篇章。
鄉村振興需融入全面發展戰略,與城鎮化發展同頻共振。必須始終明確,鄉村振興與城鎮化發展是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左右兩翼,只有將工業與農業、城市與鄉村作為一個整體統籌謀劃,才能深刻理解、踐行新發展理念,也才能真正實現鄉村的全面振興。鄉村是城鎮化發展的「資源庫」,城鎮是鄉村振興的「加油站」。必須以全局、全面的思維通盤考慮農村與城鎮「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才能激發最大的內生動力,一方面,城鎮化發展對鄉村人口有吸納與調整作用。鄉村振興一定程度上是鄉村人口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過程,是農村人口遷進城、創業人才住進村的過程。這一過程必須通過城鎮化發展和城鄉融合引領來實現。城鎮化發展帶來產業和人口在空間上的集聚,對吸納巨大農村勞動力提供了契機,同時人工成本的上漲壓力也為城鎮化發展、吸納農村勞動力提供了內生動力。另一方,面城鎮化發展對鄉村振興具有支持與帶動作用。相較於城市,鄉村的市場化水平低、體制機制不健全。要充分發揮城鎮化發展的正外部效應,以城帶鄉,以城興鄉,鼓勵城市的各種先進要素下鄉,尤其是人才要素,帶動鄉村全面發展。
鄉村振興需培育現代核心農戶,使農業市場全面激活。鄉村振興,關鍵是人的振興。培養一批愛農業、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隊伍,是人的振興的根本衡量標準。鄉村振興絕不是機械地轉移承接城市工業產業,更不能承接過剩產業、汙染產業和淘汰產業。實施鄉村振興,必須從鄉村特色資源出發,積極與城市市場充分融通,發展立足農村、圍繞農業、培育農民的新產業。以產業為基礎發展和培育核心農戶,提高農業生產的組織化程度,推進農業標準化、規模化生產和品牌化經營,從而建立完善的現代農業經營體系。因此,要培育現代新型職業農民隊伍,一方面,在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三權分置、經營權流轉的格局下,鼓勵土地向種田大戶、種地能手流轉,形成規模經營,促進新型職業農民的發展;另一方面,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要把發展機會留給堅守在農村的核心農戶。既要擴大資金要素向鄉村充分流動,更要向職業農民傾斜。
鄉村振興需依託「鄉情」「鄉愁」優勢,將「人才經」念出新時代旋律。現在的城裡人,往上數三代,大都來自農村,只要有機會,很多人都有回報家鄉的願望。因此要發揮好血緣、親緣、地緣紐帶作用,堅持立足本村鄉風文明文化資源,梳理本地所特有的「鄉愁牌」「鄉情牌」,以「鄉愁」引人、「鄉情」留人。積極實施有效的人才政策,加快推進落實人才引進政策,吸引人才回鄉創業興業,為鄉村振興凝聚發展力量,將「人才經」念出新時代旋律。一方面,要充分利用春節等傳統節日返鄉節點,打好「鄉情牌」「鄉愁牌」。積極採取座談交流、上門走訪、電話溝通等方式,努力搭建暢通的聯絡平臺,以躬行實踐的真意、招賢納士的真心、坦誠布公的真情,讓人們真切感受到身處家鄉的安全感、獲得感、幸福感,感召優秀農村人才返鄉創業。另一方面,要努力營造良好的返鄉創業濃厚氛圍,念好「人才經」。通過清除阻礙要素下鄉的各種障礙,解決返鄉創業過程中面臨的融資、用地、服務、風險應對等難題,讓願意留在農村、建設家鄉的人留的安心,讓願意上山下鄉、回報鄉村的人更有信心,使他們在農村進的來、住得下、能創業、可成業。
鄉村振興需深耕思想教育廣度與深度,將農民潛力全面激發。中國革命、改革與發展的力量主要蘊藏於農村和農民身上。在革命時期,「土地革命」滿足了農民對土地的要求,將蘊藏在農村和農民身上的革命力誘發出來,從而贏得革命的勝利;在改革開放時期,「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滿足了農民生產經營自主權的要求,將蘊藏在農村和農民身上的生產積極性激勵出來,續寫了我國農業燦爛的40年;新時代,「鄉村振興戰略」滿足了廣大農民對小康生活的要求,將蘊藏於農村和農民身上的巨大生產力誘發出來,必定能實現農村的全面振興。鄉村振興既包括「物」的振興,更包括「人」的振興。要以「物」的振興吸引和激勵「人」的振興,以「人」的振興創造和積累「物」的振興。一方面,要加大宣傳教育力度,向農民群眾廣泛宣傳、講解鄉村振興戰略。通過採取廣大農民群眾易於接受的宣傳方式,增加農民對鄉村振興戰略的感知與理解,使他們從思想上深刻理解鄉村「為誰振興」「誰來振興」「如何振興」的問題。另一方面,通過建立和完善農村民意表達機制,把他們的合理意願和要求體現到鄉村振興的決策中。農民對鄉村振興戰略的感知最終體現在參與感上,要讓農民參與到規劃、建設、管護鄉村中,讓農民參與到共同創造文明鄉風中,讓農民參與到農村治理中。同時,要充分尊重農民生產經營自主權,切實維護農民的主體地位,讓鄉村振興變成農民的自覺行為,讓農民在參與家鄉建設的過程中收穫自信,激發農民的主人翁意識,激活農民主動性。
(本文系中國人民大學研究生實踐團赴四川遂寧調研成果。執筆人:李軍偉、劉維哲。團隊成員:李軍偉、劉維哲、魏嘉希、曹文瀟、黃奕傑、張麗、張藝晗、段煉、劉山山、任阿偉、羅鵬、張瑜瑜)
[ 責編:李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