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449年,明正統皇帝朱祁鎮終於率領二十萬明軍踏上了親徵瓦剌之路,他希望繼承父祖之偉業,成為大明歷史上又一位具有輝煌文治武功的千古帝王,但理想總是難成現實,朱祁鎮的這一次親徵也是一樣,因為王振和英宗的一意孤行,二十萬明軍加上開國靖難功臣,埋骨邊塞,明初精銳喪失殆盡,朱祁鎮自己也被瓦剌俘虜,受盡屈辱。
急急如喪家之犬,惶惶如漏網之魚,從二十萬精銳京師九門浩蕩而出到命喪大明九邊,作為最高決策者,朱祁鎮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事後,他也受到了應得的懲罰,被困塞外一年,受盡苦難,甚至自己性命都朝不保夕,只是因為也先的一些顧慮才倖免於難。
之所以沒有殺朱祁鎮,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其一,朱祁鎮在當時算得上一個超級肉票,並且還能整存零取的那種,隨時隨地可以兌現贖金,幹嘛要殺了呢?其二,也先不具備一舉打下北京的實力,雖然在土木堡之變後,明朝的實力大損,但是也先想以一部落之力來對抗一國之軍,似乎還差了點。
雖然生命表面看是沒有威脅,但是該受的苦一樣不會少,宛如歷史上著名的亡國之君宋徽宗一樣,在被俘虜之初,牽羊禮之類的那肯定是家常便飯,也因此這一次瓦剌的俘虜生涯,磨練了他的意志,也使得他後來復位的天順年間執政更加成熟。
中國明代時期編寫的兒童啟蒙書目-《增廣賢文》有記載:
未曾清貧難成人,不經打擊老天真。自古英雄出煉獄,從來富貴入凡塵。醉生夢死誰來成器,拓馬長槍定乾坤。揮軍千裡山河在,立名揚威傳後人。
這段經歷對於朱祁鎮的作用大致就是如此。
其實朱祁鎮的一生,萬不該發生這麼屈辱的事情,因為他繼承的是休養生息七十年的大明王朝,歷經洪武之治、建文新政、永宣盛世數代明君的治理,他父親更是歷史上著名的守成之君-明宣宗,最後卻被瓦剌俘虜,精銳損失殆盡,反差之大亙古罕見。
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有王振的讒言;有自己的少年心性;也有幼年繼位缺乏皇家父子間的帝王心術傳承有關。
所幸,在民族英雄于謙和其弟朱祁鈺的領導下,北京保衛戰完勝瓦剌,山河猶存,但是對於朱祁鎮的苦難並不是結束,只是開始:
之後因為涉及到和其弟的權力之爭,被囚禁南宮長達八年,八年間比之瓦剌大營,苦難性命威脅有過之而無不及,大概夜深人靜時,朱祁鎮自己也想過永生永世不回大明吧。
他是明君之子,自己卻被敵國俘虜,這在中國歷史上可以說亙古少有。其中原因眾多,也因此他的事跡成為皇家少年性格的一個背景板,皇家父子兄弟為了權位陰謀隔閡的一個縮影。
好在本性不壞,一生善待他人,與錢皇后死生契闊,與子成說,更為其廢除了人殉制度,傳為德政。「天資聰慧為英,德行英武為英」,從他的諡號也可以看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