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
孩子升入初中,作文的要求明顯提高,分數也從小學的30分升級到了50分,這對作文不好的孩子來說,無異於雪上加霜。
都說得作文者得語文,想成為語文尖子生必須從作文下功夫。
背優秀作文,每天讓學生記日記,可是幾個月過去了,效果卻並不明顯。
即使是常見常考的寫人記事的文章,讀來也讓人覺得平淡無趣,味同嚼蠟,如何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讓作文生動有趣呢?
與其尋求作文書這個外援,不如從課堂入手,從教材中的一篇篇課文入手,讓孩子從這些名家名篇中學到方法。
就如清代著名文學家蒲松齡的《狼》,其中就蘊含著3個寫作秘訣,一起來看看吧!
1 故事情節巧而險
《狼》雖然是篇文言文,整篇文章僅有202字,卻形象有趣,淺顯易懂。
其故事情節險象橫生,神奇之處頗多,而這離不開作者在故事設置上的巧妙心思,主要表現有4點。
一是人物職業巧,屠夫,以殺豬賣肉為生,所以身材必定高大,力氣也為一般人所不及,並且還會帶有"兇器"——屠刀。
如果遇見普通人,兩隻狼對一個人,哪還用講究策略,僅靠力量絕對壓制,人就已經失去了還手之力,但面對有經常見血的屠夫,即使是狼,也會有害怕心理,所以剛開始只是尾隨。
二是環境設置巧,骨頭投盡,無路可退,四顧無人,但竟然有個"麥場",還有留存期間的麥秸垛,讓屠夫有了暫時解除後顧之憂的地方,同時也為兩狼的計謀鋪墊。
三是道具設置巧。所有的道具,都要為情節服務,而在本文中最重要的道具,就是屠夫的擔中所剩無幾的"剩骨"。
其作用有兩個,一是可以堅持投餵兩狼,直到遇見"麥場";另外一個則是因為骨頭比較便宜,所以即使捨棄,也並不心疼。
試想如果擔中有很多肉,那麼這個屠夫必定會為保有財產而奮力一搏,那時沒有麥秸垛,腹背受敵的屠夫與兩狼之間誰勝誰負,結果難料。
四是時間巧。"晚歸",因為時間已經很晚,所以路中人沒有行人,不然狼怎麼可以這麼大膽,先是尾隨,繼而伺機傷人。
俗話說"無巧不成書",但所有的巧合其實都是有意設置,這樣才能在一次次遇到危險時憑藉這些巧妙的設置,化險為夷。
在寫作文和講故事時,注重細節,花點巧心思,進行巧設計,才能讓故事更具合理性和可讀性。
2 人物性格"多樣化"
單一的性格,人物形象不豐滿,就會缺乏吸引力,所以在有限的情節裡,要儘可能展示人物性格的多面性。
《狼》文章雖短,但卻能看到屠戶的不同性格:剛遇到狼,他膽小、怯懦,害怕地把擔中僅剩的幾根骨頭投給了狼。
但卻也能看到他的小心機,沒有一次投喂,而是抱著僥倖心理,試探著一次只給幾根。
但是他的不斷妥協卻讓狼開始得寸進尺,只能勇敢起來,決心與狼拼死一搏,這時屠戶又成了破釜沉舟的勇士。
勇敢果斷,"暴起,一刀劈狼首","轉視積薪後"則可以看到屠戶細心的一面。
從膽小的妥協退讓到勇敢殺兩狼,人物逐漸成長,性格日趨堅韌,也正因如此,才能水到渠成地得出寓意:"狼亦黠矣,而頃刻兩斃,禽獸之變詐幾何哉,止增笑耳!"
我們在寫故事的時候,也要學會從多個角度來寫人物。
一開始就偉大,只會讓人驚嘆一時,逐步成長強大,才符合大多數人的成長道路,心理預期,讓讀者感同身受。
人物性格多面化,文章才會更精彩,更吸引人。
3 懸念迭起高潮不斷
《狼》故事很短,但是如果拍成電視,卻要分好幾個鏡頭,而且各個場景都會讓人心跳加速,這源於文章的懸念迭起。
懸念一:一個晚歸的屠戶走在回家的鄉間小道,肉已經賣完,心滿意足,可誰知後面卻悄悄跟著兩隻狼,屠戶命運如何?
懸念二:給了骨頭卻阻擋不了狼的貪戀,當骨頭投盡,屠戶又該拿什麼對抗兩狼?
懸念三:以麥秸垛為暫時據點的屠戶,卻只看到了一隻狼,另一隻又在何處?
懸念四:狼竟然在屠戶面前神情閒適,有什麼陰謀嗎?
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層層遞進,步步緊逼,扣人心弦。
這就是懸念設置的作用,環環相扣,從而讓故事高潮不斷,引人入勝。
《狼》雖然是個短短的小故事,但是劇情緊湊,情節跌宕起伏,對於剛入初中的孩子來說,是極好的寫作模板。
上再多的輔導班都不如上課認真聽講,最好的寫作訓練還是在課堂,從名家名篇中尋找寫作資源,寫作方法,受益無窮。
愛因斯坦曾說:"如果想讓孩子聰明,就給他講故事;如果想讓他有智慧,就講更多的故事。"
寫作文,可先從講故事開始,鍛鍊孩子寫作能力,提高他的思維能力。
不會給孩子講故事的父母是不負責的,不會講故事的孩子想像力和閱讀能力也必定不高。
最後,希望每一個孩子在故事成長,會講故事,寫好自己的人生的故事,提高閱讀和寫作能力,成為一個有趣的人。
文/龍飛老師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
更多學習方法課:家長都知道語文很重要,但語文如何複習和提分呢?試試這個方法考上一本、211、985大學的難度有多大?比大部分人想像的容易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