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英國在美國參戰之後依靠租借法案可以賒帳了。但是美國的條件是非常苛刻的,連英國的國際貿易也要受到美國管制,比如英國一直進口的阿根廷罐頭牛肉就被命令禁止進口,理由很簡單:現在是在戰爭。
四.老朽的大英帝國(下)
英國在美國參戰之後依靠租借法案可以賒帳了。但是美國的條件是非常苛刻的,連英國的國際貿易也要受到美國管制,比如英國一直進口的阿根廷罐頭牛肉就被命令禁止進口,理由很簡單:現在是在戰爭,請忘掉帝國的奢侈。
羅斯福總統在籤發對英國和中國的租借法案
可憐的英國人一直過了六十多年,到2006年的最後一個工作日,12月29日才算完全還清因第二次大戰而欠美國人的債務。那一天英國財政副大臣愛德華·波爾代表聯合王國(大英帝國已經沒有了)政府寄給美國財政部一封正式的對美國戰時給予支援的感謝信,附上了最後一張8330萬美元的支票。那不是因為租借法案而產生的債務,美國挺大方,免除了英國人6.5億美元(相當於2017年的90億美元)的租借法案債權。這筆錢是戰後從美國那兒借來的救命錢。
1945年8月15日日本帝國宣布投降,太平洋戰爭結束,大英帝國光榮地站在戰勝國的行列中。
然而就在兩星期之後的9月2日,杜魯門總統宣布終結租借法案的,對英國的援助也就此終止了。在美國人看來戰爭已經結束,當然沒有必要再向同盟國提供物資,然而對已經習慣了被租借法案包養了的英國人來說,這種突然的斷奶簡直是背信棄義。
英國在二戰中喪失了11億英鎊的全部海外資產,開戰時的7.6億英鎊的外債已經膨脹到了33億英鎊,而戰前的1938年英國的國民總收入才只有46億英鎊。要支付包括糧食在內的進口,出口額要增大到戰前的180%才行,飽受戰爭創傷的英國產業已經完全轉向為戰爭服務,GDP的55%和戰爭有關,增加出口完全不可能。一句話,離開了美援英國就活不下去。
補充一句,就在這種情況下,1944年7月的大選中獲勝的工黨的競選綱領居然是要「建設福利國家」,大戰中吃苦了,現在是享福的時候了。
「英國病」很有名,但英國病其實不是開始於上世紀七十年代日本人發明了這個名詞以後,而是更早,在上世紀20年代,其實始作俑者還就是那位邱吉爾。
在英國人看來,他們在美國參戰之前付出了那麼大的犧牲,現在幾乎已經破產,美國不能裝作不知道。既然美國人從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得到了那麼多好處,他們理應幫助英國。
英國人派出了著名經濟學家凱恩斯率團對美進行經濟交涉,英國人當初的計劃是從美國人那裡弄60億美元的無償援助來,起碼是無息貸款。但是英國人已經沒有資格提條件了。美國人的回答是,可以提供37.5億美元的年息2%的低息貸款,但同時大英帝國必須撤銷其殖民地作為一個經濟圈成立的「帝國優惠關稅」,對全世界(其實就是美國)實行門戶開放政策,取消1939年制定的1英鎊兌換4.03美元的「無法無天的兌換率」,使「英鎊早日能夠兌換」,就是說以後大英帝國不能再靠印英鎊騙東西了。消息傳來,倫敦的貴族和平民兩院先是一片怒號再是一片哀嚎。因為大英帝國別無選擇。
凱恩斯(右)和哈裡·懷特在正式確立美元中心地位的布雷頓森林會議上
1945年12月,《美英金融協定》成立。英國從美國獲得37.5億美元的貸款,另外從加拿大得到11.9億貸款,英國就靠了這筆錢活了下來。
英國人很喜歡回憶印度獨立出去的1947年。不管是在戰後史上還是在大英帝國終結史上都是很重要的一年,那年的冬天特別冷,連續下了一個月的雪,物流系統全部停止,工廠無法開工,每天都有人凍死,2月初失業人數達到了200萬,因為大雪而受害的農作物達到了9萬公頃。
戰爭結束了,要恢復經濟,要養活各地的英國佔領軍。但帝國因為在戰爭中獲勝而更加難以維持。連戰時都沒有配給過的麵包從1946年開始配給,餐館只能供應三道菜,麵包也算一道,如果想喝一點湯,再有一個主菜,就不能吃甜點了,這是法律。
沒有了肉吃,改吃鯨魚,捕鯨業成了英國的生命線,有名的蘇格蘭威士忌是專門用來出口到美國去的,不是給本國人喝的。
其實美國經濟的壓倒性優勢和二次大戰並沒有多大關係,英美的地位逆轉也不是經過二戰之後才發生的事情。但是《美英金融協定》確實導致了被稱為「英鎊區」 (sterling bloc)的散架,英國人指望用英鎊作為維繫大英帝國的通貨而成立的「作為經濟圈的大英帝國」夢想也就破滅了。
真正拆毀大英帝國的作業,是美國人開始的。
現在的亞洲有48個獨立國家,但是在太平洋戰爭之前,就只有中國、日本、泰國、伊朗和土耳其這五個獨立國家,其他的除了南北朝鮮是日本殖民地之外,都是歐洲殖民主義者的殖民地,大部分是英國殖民地。
有人是這樣形容太平洋戰爭開戰時日軍在泰馬邊界登陸的:「在大英帝國的動脈上劃開了一道口子」,這個口子一開就再也止不住血了。當然可以懷疑日本人在佔領法屬印度支那、荷屬印度馬來亞、新加坡和緬甸等西方殖民地之後導演的獨立劇的真實用心,但是無法否認的是當原來的殖民者在戰後再次回來的時候,發現了殖民地民眾的想法已經變了。
當然不能把反對殖民主義的功勞完全歸功於美國。歸根尋源,還是老牌的英法帝國主義者們自以為得計的小聰明導致了殖民主義體系的終結,在處理第一次世界大戰善後的巴黎和會上,英法為了方便分割德意志、奧匈和奧斯曼等幾個滅亡了的帝國,提出來的口號就是「民族自決」,這一次在他們統治下的民族也要自決了。
有這麼一個段子:說羅斯福和邱吉爾在討論大西洋憲章的時候,文化人邱吉爾聽到羅斯福在提到時間表(schedule)的時候發[skédʒuːl]的音而無法忍受:「你們美國人都是在哪兒學來的這種鄉巴佬發音啊?」。
羅斯福聽到之後沒生氣,回答說:「在[ʃuːl]學的啊,有問題?」,邱吉爾這才不做聲了。(school的發音英美都是[skúːl])
這個段子其實是真的,只不過不是發生在羅斯福和邱吉爾之間,而是在盟軍中國戰區參謀長,駐華美軍司令官魏德邁將軍和邱吉爾的私人代表阿德裡安·卡爾東·德維亞爾爵士之間的事。
後排最右邊的那位獨眼龍中將就是德維亞爾爵士
在前兩天的「貼水」裡說過,邱吉爾不敢對史達林放肆,同樣邱吉爾也不敢對羅斯福放肆,英國人能對別人放肆的時代已經過去了。實力在那兒放著,沒有蘇聯和美國英國將走投無路。
邱吉爾和羅斯福之間的關係很有趣,一邊是邱吉爾卑躬屈膝地企圖將美國拉入戰爭,而羅斯福則不放過一切機會企圖削弱大英帝國。羅斯福不止一次地評論邱吉爾:「你的血管裡流淌的是400年獲取殖民地的本能」,邱吉爾唯獨在這個問題上不肯相讓:「大英帝國絕不能在我的手裡清算」,同時指責羅斯福:「你考慮的唯一問題就是消滅大英帝國」。
邱吉爾除了有點擁護猶太復國主義之外,在其他種族問題上和希特勒很有共鳴,都是主張「優等文明應該支配和領導劣等文明」的人物。在印度獨立問題上邱吉爾堅決反對印度獨立,甚至與自治有關的嘗試都反對,認為印度只能由英國直接統治。邱吉爾甚至反對在印度舉行選舉:「他們太無知了,根本就不知道應該投給誰。他們是卑賤的原始人種,4,5萬人的一個村,組織一個4,5個人的委員會來討論村裡的問題都不可能」。聖雄甘地在邱吉爾看來,只是一個「半裸的心智不成熟的人」。
但因為1942年日軍的馬來作戰,英國人在亞洲的威風徹底掃了地。本來從第一次大戰開始,國力逐漸衰落的英國在人力和資源上都一直依靠來自印度的調劑,以至於在英鎊區內印度成了英國的最大債權國。隨著太平洋戰爭的爆發,印度各地都爆發了「英國人從印度滾出去」的示威運動,邱吉爾採取徹底鎮壓的方法。他逮捕了包括甘地和尼赫魯在內的一萬多名印度教領導人和活動家。但是這種鎮壓完全無效。戰後英國對於和戰時和日本軍部合作的錢德拉·鮑斯領導的印度國民軍的處理更是不得人心,導致印度國民軍在印度成了民族英雄和殉教者,也使得東京軍事法庭出現了印度法官帕爾判決全體日本戰犯無罪的事態。到最後工黨的艾德禮政權認識到了事態的無可挽回,不得不讓印度獨立。
印度是大英帝國皇冠上的寶石。
邱吉爾唯一可以自慰的就是那不是在自己任上,他確實沒有做第一位清算帝國的首相。
英國人在離開印度之前幹的最後一件壞事就是利用印度教和伊斯蘭教的宗教分歧導演了印巴分治,使得南亞次大陸和朝鮮半島一樣成為了世界的一個熱點。實際上除了朝鮮半島之外,地球上現存的所有熱點都和大英帝國有關,大部分是它在撤出的時候匆忙製造出來的。
印度獲得獨立之後,立即倒過來和大英帝國算經濟帳。從1948年開始印度聯合巴基斯坦要和英國清算他們在英鎊區的債權。印度擁有9.6億英鎊的債務,巴基斯坦也有1.7億英鎊的債務,後來經過艱難談判,英國只能每年付給兩個國家各5000萬英鎊。想一下英國從美國加拿大得到的貸款就能夠知道印度巴基斯坦的債權對大英帝國形成了多麼大的壓迫了。
沒了錢的財主也就神氣不起來了。
1997年印度獨立50周年,這年10月女王和菲利普親王訪問了巴基斯坦和印度。
1997年,女王在新德裡檢閱印度儀仗隊
在巴基斯坦訪問時陪同的英國外相羅賓·庫克提出要幫助調解印巴喀什米爾衝突,但是印度首相因德爾·庫馬爾·古傑拉爾立即諷刺道:「一個三流國家有什麼資格來幹預大國間的事物呢?」
印度也好,巴基斯坦也好,不會原諒在在那兒幹過太多壞事的英國人。
就這麼一個大廈將傾的老朽帝國,就這麼一位耄耋執念的老邁首相,就這麼一位稚氣未脫的年輕女王。大英帝國怎麼維持呢?
1948年10月保守黨大會的演說上,邱吉爾提出了著名的「三個環理論」(Three Circles),大意是大英國協是一個環,加拿大、美國以及其他的英國領有地等說英語的國家是一個環,統一的歐洲又是另外一個環,這三個環交接起來就形成了民主世界。而英國存在於所有這三個環中,可以利用這個有利條件進行獨特的外交。
時間已經過去了70年,但「三個環」並沒有被人忘記,英國的外交政策一直就是按照「三個環」走了下來。雖然英國沒有「一句頂一萬句」的說法,但是一直到去年的脫歐公投為止,這三個環一直就是英國外交的著重點。
但實際上邱吉爾開始提出的「三個環」和後來的「三個環」的含義還不一樣。開始的三個環還是大英帝國的概念,他的「大英國協」實際上是包括殖民地和自治領的大英帝國,加拿大和澳大利亞等國被他劃分在第二個環的「英語國家」內。而現在的三個環中的大英國協是法律意義上的大英國協,這樣「英語國家」就只剩下了一個美國,而這就是「英美特殊關係」的基礎。
畢竟邱吉爾在幾乎半世紀以來一直在政權中樞,下野之後在反省這半個世紀的各種經驗教訓。總之,他接受了大英帝國的力量已經衰落,過去那種「光榮的孤立」存在的條件已經沒有了的事實,認識到了英國必須參加各種同盟以抱團取暖。
(未完待續)
本文來自騰訊新聞客戶端自媒體,不代表騰訊新聞的觀點和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