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到底有多麼強大?看英國女王寫信如何稱呼萬曆皇帝,就明白了

2020-12-23 文墨逐筆

《明史成祖本紀》記載:「雄武之略,同符高祖。六師屢出,漠北塵清。至其季年,威德遐被,四方賓服,受朝命入貢者殆三十國。幅員之廣,遠邁漢唐,成功駿烈,卓乎盛矣。」通過這段記載我們能夠深刻的感受到明朝的強盛,連屢屢抹黑大明的滿清都能夠如此稱頌明王朝,由此可見明朝的強盛絕不是故步自封的。那麼,明朝到底有多麼強大呢?看英國女王寫信如何稱呼的萬曆皇帝,就明白了。

作為最後一個由漢族建立起來的中原王朝,明朝和其他封建王朝大同小異,只不過君主專制在經過歷個朝代的拔高之後已經到了一個不可思議的高度,皇帝的權力在這時已然達到頂峰。

雖然朱元璋在當皇帝時留下了不少詬病,不過好在老朱家基因不錯,一連生了好幾個明君,在經歷了洪武之治、永樂盛世以及仁宣之治後,明朝果然成長為了世界上首屈一指的龐大帝國,更是令周邊一眾小國都以俯首稱臣為榮。

就以我們都非常熟悉的鄭和下西洋為例,這場史無前例的航海運動比西方的「大航海」足足早了一百多年,可以說是震驚了當時整個世界。這次航海不僅宣示了大明國威,更是使得南洋各國爭相朝貢,使得明朝的朝貢制度被推向了頂峰。

只不過中國人一直都沒有侵略思維,否則後來發現新大陸這些功績,就沒有西方人什麼事兒了。在海上能夠獨霸一方,明朝的軍事力量自然也是不容小覷,像當時圍繞在中原周邊的一些少數民族都被大明軍隊打得服服帖帖,絲毫不敢來犯。好在漢族人並沒有蒙古人那般好戰,否則當時的西方,又會像當初忌憚成吉思汗那般驚恐。

不過俗話說盛極而衰,明朝自然逃不過這個至理,在幾個明君相繼駕崩以後,老朱家的基因突然發生了「變異」。明朝中後期有不少皇帝都被人們所熟知,但他們並不是因為政績而被後人知曉,反而是由於他們那些奇奇怪怪的「愛好」。

比如痴迷仙道的憲宗皇帝朱見深,28年不上朝的萬曆皇帝朱翊鈞,以及一心想要成為木匠的天啟皇帝朱由校,他們都堪稱是皇帝這個群體中的另類奇葩。也正是在這些皇帝的折騰下,明朝的「氣數」被漸漸耗盡,加之自然災害增多,明朝的統治也漸漸陷入了險境當中。

但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儘管明朝一直在走著下坡路,但放眼世界,它依舊是不容小覷的大帝國,沒有任何國家敢隨意染指。比如當時與萬曆皇帝同時代的伊莉莎白女王一世,她就對中國這個古老的東方國度一直都充滿敬畏,儘管她在任期間將英國帶到了一個新的高度,但她卻始終對中國保持謙卑態度。

她曾經就給萬曆皇帝寫過一封親筆信,在這封信中如此寫道:「吾人極願吾人之請求為陛下之洪恩所允許,而當陛下之仁慈及於吾人及吾鄰居時,吾人將力圖報答陛下也,願上天保佑陛下…」

伊莉莎白一世是英國都鐸王朝的最後一任女王,她統治時期也被稱為英國的「黃金時期」。當時英國國力不僅獲得了極大發展,在文化領域更是湧現了莎士比亞等人,甚至英國還在她的統治下打敗了西班牙不可一世的「無敵艦隊」。

因此,這位女王絕非等閒之輩。然而從伊莉莎白一世寫給萬曆皇帝的這封信中,我們能夠得知,她在面對明朝皇帝時將姿態放得極低,而她之所以甘願如此,這與明朝的強大是分不開的。

所以,大明朝的強盛是無可爭議的,這一點我們不僅能夠從歷史上感受,更能夠從西方人的文獻中得知。值得一提的是,在1986年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訪華時,這位女王還將這封390年前的信當做贈禮送給了我國,而這封遲來的信件,也成為了兩國人民友誼的象徵。

參考資料:

《明史成祖本紀》

相關焦點

  • 明朝到底有多強大?英國女王給萬曆皇帝寫信時,稱呼都不敢亂叫
    明朝到底有多強大?這個問題困擾了人們數百年,卻始終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有人說明朝輝煌無比,也有人說它只是外強中乾。人們常說,沒比較就沒有鑑別,要想知道明朝到底有多強大,也必須與同時期的世界各國比較一下。而在一封來自英國的遲到三百九十年的信中,便可以推測一二。
  • 明朝到底有多強大?看英女王寫信給萬曆皇帝時的稱呼,你就明白了
    自明英宗徵伐瓦剌以來,明朝盛世逐漸走向衰敗,以後的皇帝都無法和開國初期的幾個帝王相比較,但是,歷史上的每一個封建王朝都是這樣,考慮到《明史》是清代編撰,從順治年間一直拖到乾隆帝即位後才勉強定稿,其中有不少「不小心」抹黑了前朝皇帝的描述,明末年的情況究竟如何,恐怕還得細細研究,事實上,明末雖大不如前,但影響依然存在,這一點看英女王對萬曆皇帝的封號是怎樣規定的。
  • 明朝到底有多強大?看看英女皇信中對萬曆皇帝的稱呼,你就明白了
    1583年我國處在明朝萬曆十一年,距今已經四百多年了,放眼西方的英國,正是伊莉莎白一世統治時期。英國經歷了他最輝煌的黃金時代,中國同樣如此,在首輔張居正的輔佐下,出現了短暫中興局面。1582年首輔張居正逝世,萬曆皇帝漸漸出現了怠政的心理,後來甚至有20年沒有上朝,國政荒廢,奸臣並起,而他每天沉浸在奢華享樂中。
  • 明朝到底有多強大?看英女王在信中是如何稱呼萬曆皇帝的,便知曉
    而他的腦海中,尤有明朝輝煌的山川湖海……一、百餘年間未災變,叔孫禮樂蕭何律明朝作為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漢族王朝,從1368年到1644年,整整276年間,至少有67年是太平盛世,這太平盛世最明顯的表現,那就是政治清明,政治清明是一個朝代強大的象徵。公元1380年,朱元璋廢除丞相制度改為內閣。
  • 一封遲到390年的信——英國伊莉莎白一世女王寫給明朝萬曆皇帝
    英女王向我國領導人贈送的禮品中有一件很有紀念意義一一英國伊莉莎白一世女王在1596年寫給明朝萬曆皇帝的一封信。 在李先念主席舉行的歡迎宴會上,英女王在講話中還追溯了中英兩國交往的歷史。她說:「大約在390年之前,我的祖先伊莉莎白女王一世給萬曆皇帝寫信,表示希望英中之間貿易能得到發展。
  • 大明有多強大?英女王曾給萬曆帝寫過一封信,從稱呼就暴露出差距
    軍事上擁有近乎是無敵的海軍,擊敗了當時不可一世的西班牙艦隊,英國的黃金時代所取得的重要成就很大一部分都要歸功於這位女王。 而這時候的英國,還沒有成為日後的「日不落」。在遙遠的東方,也有一個龐大的,足以與之抗衡的國家。這個國家就是我們的中國,伊莉莎白時代的時候我們中國正處於明朝時期。而當時這兩個相差甚遠的國家,竟是差一點就有了外交聯繫。
  • 清朝皇帝到底有多愚昧?看了明朝人繪製的世界地圖,你就全明白了
    一說起「閉關鎖國」政策,相信不少讀者朋友的怒氣就出來了,這種不與外界接觸的國家政策,是嚴重的孤立主義,再強大的國家也會走向衰亡,時至今日都有很多學者認為「閉關鎖國」是清朝滅亡的主要原因。
  • 明朝萬曆皇帝的「課程表」
    皇家歷來重視對皇子的教育,由草莽英雄朱元璋建立的明朝也不例外。其實這一年的三月,朱翊鈞就已正式「出閣就學」,為將來成為一個稱職的君主做準備。讀書習字 日講不輟張居正做過隆慶帝潛邸時的師傅,這一經歷是他能在隆慶朝入閣的重要因素,因此他義無返顧地承擔起小皇帝學習的事務。這一年六月,張居正上書為萬曆帝初步排定了上朝與日講的日程表:每月逢三、六、九日上朝,其餘的日子做日講。這就是說,每10天裡有3天上朝,其餘7天日講。這種安排充分考慮到萬曆帝年齡幼小需要學習的實際,將日講放到了優先於上朝的地位,得到了太后及朝臣們的一致認可。
  • 萬曆皇帝一開始勵精圖治,中期不理朝政,把明朝推向深淵
    導語:明朝的萬曆皇帝是一個在位時間很長的皇帝,在他在位期間發生了不少故事。前有張居正改革,後有萬曆三大徵,這些都是強盛的表現,但是依然有很多史學家認為明朝滅亡,萬曆皇帝的責任最大,這究竟是為什麼呢?朱翊鈞在年紀很小的時候就被立為了皇太子,並且從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
  • 在古代皇帝集權方面,明朝佔據著重要的角色,淺談明朝的皇帝集權
    不要用現在所謂民主政體看以前的朝代!見過哪個朝代的皇帝自己不能決定自己皇后和太子的人選,不管做什麼事都會被大臣限制!皇帝如果真什麼的做不了,那就是君主立憲了!要明白國家這個概念是近代才出現的!以前只是皇帝的私人的東西,官員只是類似管家。
  • 被官方認證的神人——明朝萬曆皇帝朱翊鈞
    明萬曆皇帝——朱翊鈞 朱翊鈞即萬曆皇帝,是明朝在位時間最久的皇帝。他生於公元1563年,卒於公元1620年七月,享年58歲。萬曆是明神宗在位時的年號,此年號共使用了48年,乃是有明一代使用時間最長的年號。 假設朱翊鈞是一個普通平民,那麼我們可以這樣描述的他的生平: 他出生於一個富貴人家(明朝皇室),祖上(明太祖朱元璋)曾風光無限,一時無兩。奈何後來的數位先祖終日嬉戲、不務正業,家道有所中落。
  • 1493年西班牙和葡萄牙瓜分世界,萬曆皇帝:梁靜茹給你們的勇氣?
    哥倫布教皇亞歷山大六世只好親自出面。1493年5月4日,教皇作出決斷:「雙方以子午線為界,線西歸屬西班牙,線東歸屬葡萄牙。」同時又加授西、葡兩國一項新的「保護傳教」特權,即:兩國在各自歸屬範圍內,有宣傳天主教的「權利」,包括任命主教和劃分教區的「權利」。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有兩個國家瓜分世界,雖然是紙上談兵。
  • 萬曆皇帝朱翊鈞:推翻新政,20年不上朝,明朝滅亡的罪魁禍首
    現代有不少學者提出"明亡於萬曆"的觀點,認為早在萬曆年間就已經埋下了明朝滅亡的禍根,那麼四百年前的歷史真相又是什麼呢? 曇花一現的"萬曆中興" 任何朝代的滅亡,都是多方面因素並行導致的結果,明朝亦然。所以,單單說"明亡於萬曆"是站不住腳的,但是不可否認的是,萬曆皇帝朱翊鈞大大加速了明朝的滅亡。
  • 萬曆皇帝死後在棺材裡,擺出一個古怪造型,專家研究明白都笑了
    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明朝皇帝也是人,難道他們死後,要在棺材中擺一個獨特的造型嗎?您還真的說對了,明朝皇帝死後,放在棺材中,真跟凡人「挺屍」般的「熟睡」姿態不一樣,您想要知道其中的奧秘,就讓小編為您一一揭秘吧。考古專家是最明白歷朝歷代葬制的人,可是有一點,中國古代一共有五百多個皇帝,這些皇帝的陵墓,基本上都被盜了。
  • 英國女王有多寵愛孫子?看完你就明白了,滿滿全是愛
    說到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相信大家都不會陌生。英國女王作為一個國家的象徵,她的言行舉止備受注目。女王伊莉莎白二世已經有92歲高齡了,她26歲登基,在位66年,堪稱一代傳奇。英國女王有一個大家庭,有八個孫輩和六個曾孫,對這些晚輩們,英國女王極盡寵愛。
  • 道光皇帝詢問英國女王「有無匹配」始末
    以「道光 英國女王」為關鍵詞搜索,可以得到90多萬條結果(如下圖)。前十頁搜索結果,幾乎全是「道光皇帝欲納英國女王為妃」的自媒體文章(十頁之後,筆者懶得再一一翻看)。這些自媒體文章,與2012-2013年流行於諸多小報小刊的《道光帝三問英女王》之類的文章,情節大體相似,內容則更為誇張。
  • 明朝萬曆皇帝有多可愛,說一說他與文臣30年之久的拉鋸戰
    其實明朝萬曆皇帝挺可愛的,他十歲登基當皇帝,在張居正的指導之下,萬曆皇帝知書達理、溫文爾雅,但他也是缺乏魄力,造成了與文臣30年之久的拉鋸戰。這場拉鋸戰是因何而起?有為明朝帶來了哪些危機?萬曆皇帝在位期間,明朝也是能人輩出,張居正、申時行、戚繼光、李如松等等,開創了「萬曆中興」的局面。這樣說的話,明朝在萬曆皇帝手中還能有一絲轉機的希望,但事情就在張居正死後開始走向了無法挽回的地步。
  • 歷史上的萬曆皇帝鮮為人知的政治能力,情商排在明朝皇帝前三名
    小萬曆朱翊鈞影視形象 萬曆的人生猶如拋物線一般曲折突兀,很小的時候,便失去了父愛,在老師張居正和太監馮保的共同監管下成長,從十歲開始,這個懂事乖巧聰明的男孩便成了明朝名義上的皇帝
  • 決戰慘敗:令萬曆皇帝痛哭不已的「薩爾滸會戰」
    1619年的冬天,身為兵部右侍郎、遼東經略的楊鎬,在官署內困坐愁城,他肩負著萬曆皇帝的旨意,並執尚方寶劍行事,全權負責進剿努爾哈赤事宜。氣勢逼人的努爾哈赤破撫順、拔清河,膽愈壯、氣愈粗,遂將一名被擄漢人割去雙耳,令其鮮血淋漓地送信與明朝。努爾哈赤在信中公開地說:「解我七大恨加以王封,豈有不罷兵之理。」然而,在明朝看來,受明朝冊封的「龍虎將軍」努爾哈赤,起兵攻城就是一場不折不扣的反叛,豈有應允之理?
  • 道光皇帝詢問英國女王「有無匹配」始末
    前十頁搜索結果,幾乎全是「道光皇帝欲納英國女王為妃」的自媒體文章(十頁之後,筆者懶得再一一翻看)。這些自媒體文章,與2012-2013年流行於諸多小報小刊的《道光帝三問英女王》之類的文章,情節大體相似,內容則更為誇張。考諸史料,道光皇帝詢問英國女王的婚配情形,見於1842年春他給揚威將軍奕經的一道諭旨。當時,清廷抓到了一名英國俘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