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們覺得某人做事顛三倒四、不可理喻,按現在的語言習慣我們可能說給他個 「神人」 的評價。這當然不是說這個人有什麼神奇的力量,而是說他有點神經質。雖然被稱作「神人」的不少,可這大抵都是普通人自發的吐槽而已。
你知道中國歷史上還有被官方「認證」的正兒八經的「神人」嗎?那就聽青城君慢慢道來。
在中國古代的封建社會,朝廷作為官方對人的最高認證就是諡號。諡號是朝廷在某些重要的人物身故後對其的蓋棺論定。諡號可以對帝王,也可以對重要的大臣。如我們比較熟悉的「唐太宗」,就是對唐朝第二個皇帝李世民的諡號;「范文正公」就是對北宋名臣範仲淹的諡號。
中國古代的封建王朝在位皇帝駕崩後,繼任皇帝將會同朝廷的重要大臣和宗親給大行皇帝加諡號,以概況總結其光輝偉大的一生。中國古代對於帝王的諡號是有一整套的規範的,這裡不再贅述,另找機會單說。皇帝在位時是什麼性情、有什麼功績,就會有相對應的字加以概況,不能隨心所欲地取諡號。簡單舉幾個例子就可以說明了:
慈惠愛民諡為「文」,如周文王、漢文帝;克定禍亂諡為「武」,如周武王、漢武帝;溫文敦厚諡為「仁」,如宋仁宗、明仁宗;早孤短折諡為「哀」,如唐哀帝、金哀宗。
在眾多的字眼中有個字十分特別,那就是「神」。如果望文生義,以為以「神」為諡是特別好的字眼,那就錯了。在諡法中: 「民無能名」曰「神」。「民無能名」就是說沒辦法準確評價,說他好吧,他好像真沒幹點什么正事;說他不好吧,他又不是什麼昏庸無道、殘暴無良之君。那就只好用一個說不清楚的字眼進行概況了。此外,「神」字用在諡號中還有「功業不足、半道而廢」的含義。「神」雖然勉強算是上諡,但是明褒實貶,只不過是不好明說罷了。
在中國歷史上有四位皇帝的諡號為「神宗」,他們就是被官方認證的「神人」。這四位皇帝就是宋神宗趙頊、明神宗朱翊鈞、西夏神宗李遵頊和大理神宗段智祥。今天我們就來說說明神宗朱翊鈞。
明萬曆皇帝——朱翊鈞
朱翊鈞即萬曆皇帝,是明朝在位時間最久的皇帝。他生於公元1563年,卒於公元1620年七月,享年58歲。萬曆是明神宗在位時的年號,此年號共使用了48年,乃是有明一代使用時間最長的年號。
假設朱翊鈞是一個普通平民,那麼我們可以這樣描述的他的生平:
他出生於一個富貴人家(明朝皇室),祖上(明太祖朱元璋)曾風光無限,一時無兩。奈何後來的數位先祖終日嬉戲、不務正業,家道有所中落。他10歲時父親(隆慶皇帝朱載垕)因病身故,他自小由寡母(慈聖皇太后李氏)帶大,另有一個身體殘疾的家僕(大太監馮保)負責他的日常起居。
影視資料:萬曆生母李太后和大太監馮保
因為年幼,其父去世後留下的龐大家族產業(大明王朝),由寡母和一位能幹的先生(萬曆首輔張居正)做主打理,這位先生同時也是負責教育他的老師。張老師飽讀詩書、滿腹經綸,但就是過於嚴厲,對幼年的朱同學管束極為嚴格,以至於太過於限制孩童的天性,造成了他後天性格的扭曲。
22歲(萬曆十二年)的時候,他開始打理家族事務(親政)。沒多久就把已經故去的老師打倒並對其給予了嚴厲的處置。從此在家族產業中開始了「一言堂」的日子。
38歲(萬曆二十八年)的時候,他就厭倦了工作(怠政),幾乎不再去公司打卡(不上朝)、也不著手處理相關事務(不見大臣、不批奏章),請了一批職業經理人(內閣大臣)維持公司(大明王朝)的運營。
他習慣酗酒,又不喜歡運動,體重嚴重超標。雖然享有頂級的營養(御膳)和醫療保障(太醫),但他的身體素質極差,58歲即因病而死。他是家族中執掌產業大權最久的一任負責人,但是由於長期的荒廢,大廈將傾。乃至於數十年後的家族產業的破產很多人都認為主要是因為他的不作為造成的。
萬曆皇帝幼年即位,起先十年由於尚未親政,國家實際由李太后和張居正把持。在此期間,張居正對國政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多數措施實際發揮了積極意義。明朝人史玄在其《舊京遺事》中描寫了萬曆朝北京的情況:道路無警守,狗不夜吠,中秋月明之夜,長安街上歌聲婉轉曼妙。由此可見,明朝一度呈現中興之勢。
張居正死後,尤其是萬曆親政後,他幼年被壓抑的性子不再有約束,萬曆皇帝表現出任性和倔強的一面。他一方面奮力擺脫李太后和張居正等人對他的控制及影響;另一方面又極力想要證明自己。他在親政後的十幾年間,取得西北(平蒙古哱拜之亂)、東北(援朝抗倭戰爭)、西南(平定播州之亂)三次重大的軍事勝利,史稱「三大徵」。
萬曆皇帝因為「三大徵」的勝利而志得意滿,怠惰之心日長,以至於荒蕪政事,有二十餘年不上朝。萬曆中後期,朝廷上派系林立、黨爭不斷,一片混亂。國家的發展因此停滯乃至倒退,民生日益艱難。萬曆皇帝之所以在駕崩後被加上「神宗」這樣一個尷尬的諡號,主要就是他身為皇帝,做事實在是太荒唐。
封建王朝的皇帝可不是我們在某些影視劇裡見到的只知吃喝享受和搞搞宮鬥,身為帝國的掌舵人,皇帝需要敬天地、敬祖宗、保境安民、延綿國祚。可是萬曆皇帝他都怎麼做的呢?
一是不祭天地、不祭祖宗。《左傳》說:「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祭祀天地和發動戰爭是國家最重要的事。中國封建社會都是以孝治天下,「敬天法祖」是皇帝的基本準則。可是萬曆皇帝可以懶到20多年不祭天地、不祭祖宗,在封建帝王中確實是個異類。
二是不上朝會、不見大臣、不批奏章。古代帝王治國的主要形式就是主持朝會,同大臣共議朝政,批閱大臣的奏章了解天下大事並給出處理意見。然而萬曆皇帝竟然二十幾年不理朝政,也不主持朝廷會議。他對大臣不理不睬,大學士、首輔朱賡居然三年沒有見皇帝一面。他還懶到對於大臣的奏章都擱置一邊,不給意見。大學士、首輔大臣葉向高,上書百餘章,居然都沒有回音。
三是沉迷酒色、貪圖享樂。萬曆帝嗜酒如命,經常通宵達旦地飲酒作樂,喝得酩酊大醉,完全荒廢朝政。
四是貪斂錢財、肆意揮霍。為了滿足自己奢靡的生活,萬曆皇帝派人四處斂財,派礦監、稅監到全國各地去搜刮,歸入皇銀內帑。搜刮來的銀子當然得用於揮霍,據《明史*食貨志》記載:萬曆年間,光是鄭貴妃過一次生日就可以賞銀20萬兩、福王成婚用銀30萬兩、營建定陵用銀800萬兩……而在萬曆初年,國庫一年的收入才只有400萬兩。
朱翊鈞不是普通人,他是明朝第十五位皇帝,是在位四十八年乾罡獨斷的「天下一人」。普通人懶惰荒唐頂多是一家人受苦。皇帝如果懶惰荒唐那就是天下人受苦。
《明史*神宗本紀》論道:「明之亡,實亡於神宗」。《清仁宗實錄》也說「明之亡,不亡於崇禎之失德,而亡於萬曆之怠惰。
這算是比較客觀的論述了。萬曆皇帝真就如他的諡號所說的那樣,是一名經官方認證的「神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