曠工帝萬曆
鄒藍/圖,文
說萬曆帝,一般人不清楚究竟是誰。愛好文史的人一般都知道《萬曆十五年》這本書,說的就是萬曆朱翊鈞,明朝第十三個皇帝,諡號明神宗。有人調侃他是現代曠工者的鼻祖。簡單概括,明朝由盛而衰的轉折點,就是萬曆朝。
北京十三陵供遊客參觀的地下宮殿定陵,就是萬曆帝朱翊鈞的陵墓。這萬曆帝,歷史上有啥說道,黃仁宇的評價廣為人知,我不絮叨這個。只在勞動態度上拿他與雍正做一個對比。
雍正是996或者超級996,而萬曆帝則以曠工而著稱於世,因為他曾連續28年不上朝,也就是不主持國務會議,更準確說他有選擇地曠工加怠工。皇帝曠工,臣子們誰都不敢懈怠。天威莫測,東廠西廠的密報中說某個官員如何如何不像話,估計也會倒大小不同的黴。
明神宗是明朝第十三位皇帝(1573-1620),10歲繼位,在位48年,卻曠工整整28年。
為何天下依然相對井然有序,沒有因為皇帝不照面就亂呢。這個表明,皇帝可有可無;有為而明智的皇帝會讓事情更好一些,或者少砸一些;而亂來的皇帝最糟糕的就是把江山砸掉。皇帝不瞎鼓搗亂來,也許對江山更好。
其次,皇帝不上朝,但是宰相和百官都會依照慣例處理日常公務,並不因為皇帝不出面就不幹活。朝廷和天下的事務,依然按照慣性在往下走。即便有兵燹或災荒,文官也有定規。
據說萬曆老朱,在位初期不這樣的。10歲繼位之後,他按照內閣首輔張居正的建議,每天於太陽初出時就去文華殿,聽儒臣講讀經書。然後休息片刻,又回到講席,讀史書。吃完午飯才返回宮內。每個月只有三、六、九常朝之日才不去講讀。除此之外,即使是隆冬盛暑也不間斷。還是很勤勞的。
後來神宗長大能親政了,自己主意也有了。所謂新官上任三把火,一開始他興致頗高,做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在執政初期他還算是明君,他以張居正為首輔,大力推行改革,開啟了明朝的一段中興時期。有一年大旱,萬曆特地從紫禁城步行去天壇,為天下祈雨。
從萬曆十七年開始,因為不滿文官系統不能讓他隨心所欲如願,他憋氣就開始不出宮門、不理朝政、不郊、不廟、不朝、不見、不批、不講,就連朝中內閣走了他也不管,也不批准補人。許多大臣幾十年得不到晉升,而新來的官員連皇帝長什麼樣也不知道。看了萬曆十五年方知,他是與不合心願但是又難對付的文官鬥氣。
不過萬曆帝有運氣,他長期曠工怠工,倒沒有遭遇宦官之亂,也沒有外戚幹政、奸臣當道,朝內黨爭也沒有愈演愈烈,明庭也沒有就此癱瘓。
根據歷史記載,萬曆對臣子們宣稱自己身體不好,步履維艱,因此不能上朝。對這個說法,大臣們顯然不買帳,明裡暗裡地職責萬曆皇帝因為縱情於聲色犬馬,把身體搞壞了,心裡上也產生了倦怠。他因此對群臣不滿,對政務充滿冷漠,才不願意上朝處理朝政。
1960年代翰林院郭祭酒和順天吳府尹派考古人挖開定陵,證實他瘸了。棺木打開後,對骸骨的測量表明,他右腿比左腿短好一截。醫生分析的結果是,萬曆帝患有相當嚴重的肌肉萎縮症。我認為,這是他曠工後的事,如果不曠工時就瘸了,臣子看到後肯定會有記錄的。
寧夏,賀蘭山下的西夏王陵 1996,7
我覺得瘸腿是萬曆的現世報。萬曆當皇帝而曠工,除了上天能懲罰他懈怠,別人都不可能。而後來他的墓給郭吳二人以考古名義掘開,沒多久就遭遇1966革命狂飆,屍骨都被燒掉扔掉。他遇到幾百年後的翰林院想考古的郭祭酒與治明史的吳府尹,是歷史對他的懲罰。郭祭酒曾想動康熙的腦筋,也想動朱棣明成祖的墓,更想動驪山下老秦的腦筋。但是上頭只批准他挖萬曆的墓。定陵挖開後文物保護不力的教訓巨大,後來開挖皇陵的事則完全禁了。郭祭酒後來聲名不佳而吳府尹則死於非命,算是他們膽大妄為的間接報應嗎?
由朱翊鈞曠工28年我想到了一個曾經曠工好幾年的老闆。他在商學院和國外旅行中別人特意給他安排而結識的一個極度虛榮有心計的不知名小演員,而後用幾碗後來著名的「紅燒肉」騙得小演員歸(好多人也感覺是他中計入了套)。他數年雲遊四方,不是登山,就是潛水,或者在西洋搞進修式休假而數年不理公司事務那樣。不過老闆不敢28年不理事的。果然他也幹砸了,現在聲名狼藉。
皇帝也996,也曠工
帝王996之雍正(873)
398為什麼說共享經濟是新瓶裝舊酒
題圖,秘魯南部CUSCO附近的Machu Pichu遺址,是INCA王朝的遺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