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樹志:十歲登極的萬曆,差點成為與宋徽宗齊名的書法天子

2020-12-14 澎湃新聞

萬曆帝十歲登極,少年天子勵精圖治,不僅讀書用心,而且書法過人。萬曆原本懷著喜悅心情練字,卻遭張居正上疏批評,此後便不敢再向群臣炫耀書法。儘管皇帝權大無邊,卻受著無形的拘束。

《徐顯卿宦跡圖》之「金臺捧敕」中的萬曆帝形象

朱翊鈞即位伊始,曾下詔在建文朝盡節諸臣家鄉建告祠廟祭祀,並頒布《苗裔恤錄》,對他們的後裔給予撫恤;又在南京建表忠祠,祭祀徐輝祖、方孝孺等人。【建文元年(1399年)燕王朱棣以「清君側」為名,發動靖難之役。建文四年(1402年)攻破首都南京,建文帝朱允炆下落不明(一說焚死,一說潛逃)。朱棣取而代之,是為明成祖。建文帝的舊臣齊泰、黃子澄、方孝孺及其家族,或被殺,或發遣為奴,罪人轉相牽連,稱為「瓜蔓抄」。】看來,他對被明成祖朱棣趕下臺的建文帝頗有一點追懷景仰之情。萬曆二年十月十七日,講讀完畢後,他在文華殿與輔臣從容談起建文帝的事,提出了一個思慮已久的問題:「聞建文當時逃免,果否?」寥寥數語,卻揭示了明代歷史上一樁搞不清楚的無頭公案。

張居正對此也不甚了了,既然皇上問起,便如實回答:「國史不載此事,但先朝故老相傳,言建文當靖難師入城,即削髮披緇從間道走出。後雲遊四方,人無知者。至正統間,忽於雲南郵壁上題詩一首,有『淪落江湖數十秋』之句。有一御史覺其有異,召而問之,老僧坐地不跪,曰:『吾欲歸骨故園。』乃驗知為建文也。御史以聞,遂驛召來京,入宮驗之,良是。是年已七八十矣。莫知其所終。」

關於建文帝的下落,眾說紛紜,莫衷一是。這樁公案,當時人已搞不清楚,張居正當然只能姑妄言之。但朱翊鈞並不把它當作傳聞,姑妄聽之完事。他興致十足地必欲追根究底,竟要張居正把建文帝題壁詩全章,統統背誦給他聽。聽罷慨然興嘆,又命張居正抄寫進覽。全詩如下:

淪落江湖數十秋,歸來白髮已盈頭。

乾坤有恨家何在,江漢無情水自流。

長樂宮中雲氣散,朝元閣上雨聲愁。

新蒲細柳年年綠,野老吞聲哭未休。

張居正遵命錄其詩以進,但以為是萎靡之音,規勸皇上:「此亡國之事,失位之辭,但可為戒,不足觀也。臣謹錄聖祖《皇陵碑》及御製文集進覽,以見創業之艱難,聖謨之弘遠。」他不願意小皇帝糾纏於建文帝這個不幸的人物,力圖把他的注意力引開。

皇陵碑

張居正所謂《皇陵碑》,就是開國皇帝太祖朱元璋所寫的自傳體碑文。這篇碑文,十分率直真切,毫不避諱,敘述了他的家世及開國經過,用近乎口語的韻文寫出,讀來朗朗上口。

碑文中寫到朱元璋家貧窮得父母病死無法安葬的事:「殯無棺槨,被體惡裳。浮掩三尺,奠何餚漿。」寫到他在皇覺寺當和尚,四方雲遊的生涯:「眾各為計,雲水飄揚。我何作為,百無所長。依親自辱,仰天茫茫。既非可倚,侶影相將。突朝煙而急進,暮投古寺以趨蹌。仰穹崖崔嵬而倚碧,聽猿啼夜月而悽涼。魂悠悠而覓父母無有,志落魄而佒佯。西風鶴唳,俄淅瀝以飛霜。身如蓬逐風而不止,心滾滾乎沸揚。」寫到小時放牛的夥伴湯和勸他投奔紅巾軍而躊躇再三的事:「住方三載,而又雄者跳梁。初起汝潁,次及鳳陽之南廂。未幾陷城,深高城隍。拒守不去,號令彰彰。友人寄書,雲及趨降。既憂且懼,無可籌詳。傍有覺者,將欲聲揚。當此之際,逼迫而無已,試與知者相商。乃告之曰:果束手以待罪,亦奮臂而相戕。知者為我畫計,且默禱以陰陽。如其言往卜,去守之何祥?神乃陰陰乎有警,其氣鬱鬱乎洋洋。卜逃卜守則不吉,將就兇而不妨。」碑文寫得頗具個性,讀來如見其人,如聞其聲,確實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奇文。

朱翊鈞讀了他的老祖宗寫的《皇陵碑》,感慨系之。第二天在文華殿對張居正談了他的讀後感:「先生,《皇陵碑》朕覽之數遍,不勝感痛。」

張居正乘勢引導:「自古聖人受艱辛苦楚,未有如我聖祖者也。當此流離轉徙,至無以餬口,仁祖、文淳皇后(按:指朱元璋的父母)去世時,皆不能具棺斂,藁葬而已。蓋天將命我聖祖拯溺亨屯,故先使備嘗艱苦。正孟子所謂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者也。故我聖祖自淮右起義師,即以伐暴救民為心。既登大寶,衣浣濯之衣,所得元人水晶宮漏,立命碎之;有以陳友諒所用鏤金床者,即投於火。孝慈皇后(按:指朱元璋髮妻馬氏)親為將士補縫衣鞋。在位三十餘年,克勤克儉,猶如一日。及將仙逝之年,猶下令勸課農桑,各處裡老、糧長至京者,皆召見賜官,問以民間疾苦。臣竊以為我聖祖以天之心為心,故能創造洪業,傳之皇上。在皇上今以聖祖之心為心,乃能永保洪業,傳之無疆。」張居正滔滔不絕地向小皇帝講述這些,無非要他明白祖宗創業艱難,子孫守成不易。

朱翊鈞雖是孩子,但長期在群臣薰陶下,似乎已經早熟,對此當然心領神會,便答應道:「朕不敢不勉行法祖,尚賴先生輔導。」

朱翊鈞已日漸明白讀書的好處。十月二十二日,當他赴文華殿講讀完畢,便對輔臣說:「今宮中宮女、內官,俱令讀書。」這比他的老祖宗朱元璋要高明多了。朱元璋即位後,為了防止宦官幹政,不準他們讀書識字,這其實是一種愚民政策。朱元璋根本不曾料到,在他的子孫後代當政時,宦官勢力日趨囂張。問題不在於是否讀書識字,關鍵在於皇帝自身。張居正深明個中利害關係,聽了皇上的這一主張,立即表示贊同:「讀書最好,人能通古今,知義理,自然不越於規矩。但此中須有激勸之方,訪其肯讀書學者,遇有差遣,或各衙門有管事缺,即拔用之,則人知奮勵,他日人才亦如此出矣。」

對於讀書,朱翊鈞是認真而用心的。有一天,講讀完畢,宦官拿了一本《尚書》,走近輔臣身邊,翻開《微子之命》篇,指著黃紙條插入處,對輔臣說:「上於宮中讀書,日夕有程,常二四遍覆背,須精熟乃已。」輔臣及講官聽後,相顧嗟異不已,連聲稱讚:「上好學如此,儒生家所不及也。」

《尚書校釋譯論》,顧頡剛、劉起釪著

有明一代列朝皇帝,大多對日講、經筵很馬虎,敷衍了事。經筵有固定日期,而日講則不拘日期,一切禮儀比經筵簡單得多,僅侍班閣部大臣與詞林講官、侍書等供事。皇帝常藉口身體不適,宣布暫停,值日詞臣照例送上講章,僅備皇上一覽而已。而且,究竟「覽」了沒有,只有天曉得。朱翊鈞則不然,一登極,就根據張居正的安排,每天天剛亮就到文華殿聽儒臣講讀經書,少憩片刻,又御講筵,再讀史書,直至午膳後才返回大內。只有每逢三、六、九常朝之日才暫停,此外即使隆冬盛暑也不間斷。如此堅持達十年之久,因而學問日新月異,成為明代諸帝中的佼佼者。時人驚嘆道:「主上早歲勵精,真可只千古矣。」此話並非阿諛之詞。他寫過一首《詠月詩》:

團圓一輪月,清光何皎潔。

惟有聖人心,可以喻澄澈。

此詩頗見文字功力,對於當時的朱翊鈞來說,是很了不起的。

朱翊鈞的聰明好學,還表現在他酷愛書法,寫得一手好字。他的書法,初摹趙孟頫,後好章草。因為他的字寫得好,因此後人傳言,文華殿的匾額「學二帝三王治天下大經大法」,是朱翊鈞御筆。《定陵注略》這麼說,《明實錄》也這麼說。一個十歲少年能寫如此擘窠大字,實屬不易。不過,據在內廷當太監多年的劉若愚說,文華殿後殿匾額「學二帝三王治天下大經大法」十二字,「乃慈聖老娘娘御書,後人以為神宗御書」。據他說,文華殿前殿匾額「繩愆糾謬」也是慈聖老娘娘御書。劉說似較為可信。慈聖老娘娘即朱翊鈞的生母慈聖皇太后。即便如此,這一傳聞本身已經說明朱翊鈞的精於書法殆非虛言。

慈聖皇太后

隆慶六年十一月十日,朱翊鈞在文華殿講讀畢,突發興致,當場提筆寫了幾幅盈尺大字,賞賜給輔臣,給張居正的是「元輔」及「良臣」,給呂調陽的是「輔政」。張居正接到皇上的宸翰,激動不已,特地上疏稱讚他字寫得好,「筆意遒勁飛動,有鸞翔鳳翥之形」,「究其精微,窮其墨妙,一點一畫,動以古人為法」,對皇上的天縱睿資表示欽佩。

過了幾天,朱翊鈞又引用《尚書·說命》篇讚美宰輔大臣功業的詞句,寫了「爾惟鹽梅」「汝作舟楫」大字二幅,命文書房宦官王宦送到內閣,賜給張居正。張居正再次上疏稱讚皇上「墨寶淋漓」,「瓊章燦爛」。

萬曆二年三月某天,朱翊鈞當面對張居正說:「朕欲賜先生等及九卿掌印官並日講官,各大書一幅,以寓期勉之意。先生可於二十五日來看朕寫。」到了二十五日,講讀完畢,張居正等一行來到文華殿,但見太監捧泥金彩箋數十幅,朱翊鈞縱筆如飛,大書「宅揆保衡」「同心夾輔」各一幅,「正己率屬」九幅,「責難陳善」五幅,「敬畏」二幅,字皆逾尺,頃刻即就。次日(二十六日),是視朝的日子,早朝後,朱翊鈞鄭重其事地命司禮監太監曹憲在會極門頒發御書,把「宅揆保衡」一幅賜給張居正,「同心夾輔」一幅賜給呂調陽,「正己率屬」九幅賜給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掌印官,「責難陳善」五幅賜給日講官,「敬畏」二幅賜給正字官。張居正事後稱頌皇上「翰墨之微」,「臻夫佳妙」,「二十餘紙,八十餘字,咄嗟之間,搖筆立就。初若不經意,而鋒穎所落,奇秀天成」。

朱翊鈞畢竟是個孩子,字寫得好,未免沾沾自喜。萬曆二年閏十二月十七日,朱翊鈞講讀畢,召張居正至暖閣,又揮筆寫了「弼予一人,永保天命」八字,賜給張居正。次日,張居正上疏委婉地批評皇上,不必過分花費精力於書法。他先是肯定皇上數年以來留心翰墨,現已筆力遒勁,體格莊嚴,雖前代人主善書者無以復逾。接下來話鋒一轉,說「帝王之學,當務其大者」,便舉漢成帝知音律、能吹簫度曲,六朝梁元帝、陳後主,隋煬帝,宋徽宗、寧宗,皆能文章善畫,然無救於亂亡。於是,他規勸皇上,「宜及時講求治理,以聖帝明王為法。若寫字一事,不過假此以收放心,雖直逼鍾、王,亦有何益?」話說得直截了當,也很不客氣,顯示了這位權臣的鐵腕性格。

《宋徽宗瘦金書千字文》

誠然,話是不錯的,作為皇帝應該把精力放在大事上,書法再好,對於治國平天下畢竟無所裨益。何況有前車之鑑,漢成帝、梁元帝、陳後主、隋煬帝、宋徽宗、宋寧宗之流,莫不小有才華,卻於朝政無補,朱翊鈞當然不能陶醉於書法。不過,這對於一個正在求學的孩子而言,未免過於苛求。然而,皇帝終究是皇帝,未可與常人一般順其天性行事。儘管皇帝權大無邊,卻受著無形的拘束。此後,朱翊鈞便不敢再向群臣炫耀他的書法了。

不過他的書法卻日臻完美。晚明人沈德符(字景倩,又字虎臣,號邠子,浙江嘉興人)是萬曆年間的舉人,對「今上御筆」推崇備至。他說:「今上自髫年即工八法,如賜江陵(張居正)、吳門(申時行)諸公堂匾,已極偉麗,其後漸入神化。幼時曾見中貴手中所捧御書金扇,龍翔鳳翥,令人驚羨。嗣後,又從太倉相公(王錫爵)家,盡得拜觀批答諸詔旨,其中亦間有改竄,運筆之妙,有顏柳所不逮者。真可謂天縱多能矣。」

由此一斑也可窺見朱翊鈞並非一般王孫公子飽食終日無所事事之輩,英年才華橫溢,實非列祖列宗所可比擬。萬曆二十一年(1593年),元輔王錫爵仰慕皇上書法精妙,敦請賜字,有幸得到皇上御筆大字。此後,朱翊鈞再不輕易以書法賞賜大臣。令人遺憾的是,這位書法奇才的墨寶,流傳至今極為罕見,人們難以一睹風採。世人僅知宋徽宗善書,而不知明神宗也是一位書法大家。

(本文摘自樊樹志著《萬曆傳》第一章《十歲登極的小皇帝》,標題為編輯所擬)

他前半生與張居正「相愛相殺」,後半生與大臣「鬥氣逞性」;

他二十幾年不上朝,被大臣痛批「酒色財氣」。

他開創萬曆盛世,卻是明朝滅亡的根源。

點書影進入京東購買本書

《萬曆傳》

樊樹志 著

內容簡介

萬曆帝十歲登極,少年天子勵精圖治,與張居正聯手打造萬曆盛世。張居正死後,卻對其抄家清算,掀起數十年黨爭。其後二十幾年不上朝,被大臣痛批「酒色財氣」。運籌「萬曆三大徵」,戰果輝煌,最後歲月卻為遼東戰事所困。在位四十八年,一生分為黑白分明的兩段,心靈在成長中蛻變。是什麼導致了他的壓抑、偏執與報復?他的人性弱點為他的王朝帶來了哪些厄運?

古代帝王操控著國家和人民的命運,自己何嘗不被「高處不勝寒」的身份操控?復旦大學教授樊樹志從普通人性的視角,以專業的史學修養與生動的文學敘事,真實再現了萬曆帝和他的朝代。

目錄

滑動查看本書目錄

內頁欣賞

原標題:《樊樹志:十歲登極的萬曆,差點成為與宋徽宗齊名的書法天子》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明朝16位皇帝書法集錦:識者稱朱瞻基造詣可與宋徽宗比肩
    作者:一鳴明熹宗朱由校書法明代諸帝翰墨,目前缺明英宗朱祁鎮和明光宗朱常洛書法資料圖。不過,史料明確記載,明英宗在山西五臺山留存有親書《敕諭護持山西五臺山顯通寺》楷書碑刻,書風瘦勁挺拔;明神宗朱翊鈞在五臺山還有一塊親書《敕諭山西五臺山》楷書碑刻,書風遒勁豐腴,端莊方整;明光宗朱常洛在位時間短,史稱「一月天子」,翰墨難見,留待日後有機緣,可以尋覓到。
  • 他被譽為宋朝書法的「殿軍」,楷書稱雄一時,與宋徽宗齊名!
    「顛張醉素」便是如此,張旭與懷素都喜歡飲酒之後寫書法,其作品往往精妙無雙。在南宋同樣也有一個這樣的人物,他喜歡酒後寫大字,寫出來的大字,古雅遒勁,猶如長風破浪。在書法史上稱雄一時。在中國書法史上,宋朝的書法具有突出的地位,而其中的「宋四家」也成為後世手追心摹的對象,這當然是指北宋的書法。而對於南宋書法,在整個書法史上的地位遠不及北宋,但也有一個宗師級的大師,能夠穿過歷史的煙雲與前人比肩,比如張即之。張即之是一位被譽為「宋代書法殿軍」的人物。
  • 《鶴唳華亭》中蕭定權的金錯刀書法,原來是宋徽宗瘦金體!
    2019年11月11日,由羅晉、李一桐主演的古裝劇《鶴唳華亭》中出現了瘦金體,瘦金體書法手替為邱金生。電視劇中介紹出場人物的瘦金體書法及其他瘦金體書信、手稿均由邱金生所書。我們知道瘦金體是宋徽宗趙佶所創的一種字體,與晉楷唐楷等傳統書體區別較大,個性極為強烈。瘦金體運筆靈動快捷,筆跡瘦勁,至瘦而不失其肉,其大字尤可見風姿綽約處。因其筆畫相對瘦硬,故筆法外露,可明顯見到運轉提頓等運筆痕跡,是一種風格相當獨特的字體。故可稱作是書法史上的一個獨創。
  • 宋徽宗趙佶書法造詣如何?看看他的書法作品就知道了
    即晉代講究書法整體的韻味和風度,唐朝注重法度規範,宋代書法則是在晉、唐書體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和突破,其追求不拘泥於古法,抒發性情,表達意趣。所以,宋徽宗趙佶就是處於這樣一個文化氛圍自由適意,能夠任由個人才情縱橫馳聘的書法藝術發展的黃金時代,這便為他將來能夠開宗立派提供了極佳的外界環境條件。
  • 宋徽宗趙佶:昏庸不及格的執政者,是如何成為書畫雙絕的天才?
    然事情偏偏不如趙佶之意,公元1100年,他的哥哥宋哲宗去世了,趙佶有幸成為其中繼承人之一。宋徽宗的瘦金體指的便是線條雖細瘦、細窄,卻筆筆鋒芒畢露。宋徽宗的書法雖然區別於宋代書法四大家之中(黃庭堅、蘇軾、米芾(fei)、蔡襄)自成一派,卻是絲毫不弱於四大書法家。書法講究的是「藏鋒」,講究的是內斂光芒,可是宋徽宗偏偏是鋒芒畢露,閃爍燦爛到刺眼。就像是行走於危險的邊緣,使人愛戀,也使人害怕。
  • 宋徽宗書法欣賞(含長卷)
    宋徽宗趙佶書法欣賞宋 趙佶 穠芳詩帖卷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 他是米芾後人,出生於錦衣衛世家,他的書法和董其昌齊名
    米萬鍾像 米萬鍾出生於錦衣衛之家。明朝萬曆至天啟年間,京都的達官顯貴、文人墨客都到米氏三園遊覽,米萬鍾也因園名噪一時,京都名流贊他:米家有四奇,即園、燈、石、童。米萬鍾書法 下同米萬鐘有好石之癖,藏石界有句口號,叫做「時(石)來運轉」,米萬鍾收藏了這麼多奇石,照這種說法:他的運氣應該好到家了吧?
  • 宋徽宗書法欣賞,「瘦金體」八面出鋒!網友:這字真漂亮!
    有的網友想到了書聖王羲之,他的代表作《蘭亭序》非常的漂亮,還有的網友想到了楷書鼻祖鍾繇,他所創的楷書同樣讓後人稱讚,正是在這些古代書法家的努力下,我國的漢字寫出了書法藝術美,也讓我們後人對中國的書法文化更加的了解,今天我給大家介紹的這位書法名家是宋朝的一位皇帝,他的名字叫宋徽宗趙佶。
  • 宋徽宗趙佶,雖是亡國之君,但他是一位不可多得的書畫藝術家
    二零零九年,宋徽宗唯一一幅流傳民間的作品寫生珍禽圖在拍賣會上,以六千萬元的價格成交。人們覺得他做皇帝不如他做畫家專業。大宋朝是一個藝術文化的黃金時代,科舉制度的完善,使得文官政治在北宋晚期達到了頂峰。朝堂之上的各級官員,同時也是詩人、書法家、畫家,他們掌握著社會權利。
  • 古代很多皇帝喜歡書法,最痴迷的當屬宋徽宗,他獨創了瘦金體
    在歷代眾多的帝王之中,有一位皇帝對書法是酷愛痴迷,他愛書法,不愛江山,成為中國歷代皇帝書法之冠,書法影響力也最大,他的名字叫宋徽宗,他刻苦練習和鑽研書法,創造出了一種瘦金體字體,這是書法史上的一項獨創。
  • 明史 | 樊樹志:豐臣秀吉的大東亞夢——萬曆年間的韓戰
    樊樹志,1937年出生於浙江湖州。復旦大學教授,博導。
  • 萬曆皇帝為什麼幾十年不上朝?
    最簡單而言,萬曆十歲就當皇帝了,當時的萬曆,因為有太后管教、督促,自然會按時上朝。你說當時的萬曆,上不上朝,能有多大區別?至於三歲的溥儀、六歲的順治、八歲的康熙,上不上朝,你說能有多大區別?其實,他們上朝不上朝,只是禮儀性質的事。可以毫不誇張的說,有他們不多,沒他們不少。關鍵是,沒有他們,帝國政府的工作,也照樣幹得有聲有色。
  • 宋徽宗瘦金體——《賜闢雍詔書碑》考釋與《千字文》
    這便是《宋徽宗賜闢雍詔書碑》。 所謂「闢雍」,初為西周天子設立的大學。東漢永平年間,令天下廟祭孔子,以後歷代皆有闢雍, 均為祭禮之所。宋仁宗時令州、縣皆立學,「古者學必祭先師」有廟就有學,該碑就聳立在原陵縣文朝(一中舊址)大成門的右廈。
  • 樊樹志:中華文明五千年的說法,有確切的科學根據
    央視《讀書》欄目今天播出了樊樹志先生新書《圖文中國史》專題的第一集——盛唐氣象。
  • 宋徽宗草書,筆走龍蛇、一瀉千裡,何人能及?
    宋朝可謂是古代最為繁盛的一個朝代,無論是經濟還是文化,都高度文明,在書法上也是如此,宋代湧現出了許多傑出的書法家,並且留存下了大量的墨跡作品,成為後人探索古人筆法奧妙的絕佳範本。
  • 明朝萬曆皇帝的「課程表」
    明隆慶六年(1572年)六月初三日,10歲的皇太子朱翊鈞即位,改元萬曆,是為萬曆皇帝。他的父親隆慶帝在留給他的遺詔中說:「朕不豫,皇帝你做,一應禮儀自有該部題請而行。皇帝就學,分為日講和經筵兩種。對於10多歲的孩子來說,四書五經畢竟過於深奧難懂、枯燥乏味,因此課暇時萬曆帝對詩詞、對聯、書法等顯示出濃厚的興趣。少年萬曆曾寫過一首《詠月詩》:「團圓一輪月,清光何皎潔?惟有聖人心,可以喻澄徹。」以明月喻澄徹的聖人之心,頗見功力。萬曆二年(1574年)四月,剛上「屬對」課的萬曆皇帝「面諭輔臣作對聯。(輔臣)先擬三字對云:『天地泰』,(萬曆)對曰:『日月明』。
  • 風流天子宋徽宗,做了九年俘虜,居然還生下19個子女,過得好嗎?
    宋徽宗劇照元相脫脫曾經慨嘆:「宋徽宗諸事皆能,獨不能為君耳!」。他最大的特點就是,除了做皇帝不在行,其他的都是內行。就是這樣還滿足不了宋徽宗的淫慾。史書記載,自政和年間,徽宗多次微服私行,有時乘小轎,有時乾脆步行出宮,左右有幾名寵幸的大臣跟隨。他為了尋歡作樂,竟然還設了專門的機構——行幸局,這在歷史上是不多見的。如果徽宗當日要出行,行幸局便說天子宮中布置飲宴;如果次日還不歸,行幸局便傳旨說天子有瘡痍,不能坐朝。
  • 一月天子:一生都與明末三大案糾結在一起
    一月天子:一生都與明末三大案糾結在一起朱常洛,即明光宗,生於萬曆十年(公元1582年)八月二十八日。是明神宗朱翊鈞長子,母親孝靖皇后王氏。明朝第十四位皇帝,年號泰昌,因在位僅一個月,故又被稱為「一月天子」。朱常洛身世和他父親朱翊鈞一樣,都是父皇偶然臨幸宮女所生。
  • 中國書法大家柳公權:楷書集字練習,是學習柳體字不二之選
    柳公權,是唐末時期的著名書法家,對中國書法的發展和繼承做出了很大的貢獻,在中國書法史上也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受歷代書家的推崇,形成了自己的柳體字風格,與顏真卿齊名,有顏筋柳骨的美譽。
  • 明朝萬曆皇帝長達28年不上朝,難道不怕自己江山被他人架空嗎?
    明朝一直一個爭議頗多的朝代,有人佩服明朝皇帝都君王守國門,天子死社稷的氣節,有人恨明朝中後期開始閉關鎖國,把往日開放強盛的中國帶入了一個深淵。萬曆皇帝一顆少年心被傷萬曆皇帝是明朝中後期數一數二的明君,這裡並不能因為萬曆皇帝的不上朝而否定掉他前期的功勞,曾經的萬曆的皇帝也是一個少年,少年最需要的是什麼?不就是心靈上面的關懷嗎?曾經少年皇帝朱栩均在十歲的時候就和大明太后把整個天下交給了張居正,名義上是輔佐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