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死,不降!」
公元1644年3月19日凌晨,明朝崇禎帝被李自成逼上了景山。景山是世代園林,風景如畫,但如今外面已是滔天大火,而很快他就要被李自成俘虜。崇禎帝嘆了口氣,殺掉了身邊最後一個侍從,在園林中走來走去,走來走去,最後選中了一棵歪脖子樹,他在藍色袍服上寫好遺言,將腰帶摘下來掛好,閉上眼睛義無反顧地自縊了。而他的腦海中,尤有明朝輝煌的山川湖海……
一、百餘年間未災變,叔孫禮樂蕭何律
明朝作為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漢族王朝,從1368年到1644年,整整276年間,至少有67年是太平盛世,這太平盛世最明顯的表現,那就是政治清明,政治清明是一個朝代強大的象徵。
公元1380年,朱元璋廢除丞相制度改為內閣。當時朝中習慣設立左右丞相,一開始朱元璋也沒有覺得不妥,甚至因為胡惟庸有才幹,然後對方也貼得下臉來恭維他,所以非常寵幸胡惟庸,但沒有想到胡惟庸恃寵而驕,漸漸的不僅僅只是對朝政無用了,還做出了很多威脅到朱元璋的事情,比如說對劉基下毒,和李善長勾結。
最後朱元璋忍無可忍直接將他殺掉了,還連帶著殺了3萬人的同黨,讓朝中上下一時之間是兢兢戰戰,幾十年不敢出權臣。而同時殺掉胡惟庸之後,朱元璋將丞相制度改為了內閣制度,避免了獨裁,實現了公平公正,也保證了皇帝對於大小事的直接掌控權,朝中風氣為之一肅,中央權力更加集中。
除了內閣制度,明朝還別出心裁地出現了特務機構,也就是負責偵查國內外情報用的,並且直接對皇帝負責,比如說後面影視劇中常常出現的錦衣衛,因為宦官的原因大家對這個機構印象都不是特別好,然而在1592年和1598年發生的萬曆朝鮮戰爭中,錦衣衛在朝鮮日本之間來回周旋,收到了很多的情報,為明朝調兵增援朝鮮,破壞日本統一亞洲的計劃做出了不小的貢獻。
除此之外,明朝的六部六科五寺三公二十四衙門,都分別為改善朝政做出了自己的貢獻,為肅清政治提供了助力。
二、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而一個朝代強大,直接體現在軍事上,軍事力量的強大,是朝代屹立不倒的直接原因。明朝當時在軍事制度和武器裝備上,都近乎超前,從朱元璋開始,他就喜歡精兵制,即士兵在精不在多,而且都是世襲的軍人,從小就開始習武的那種。
公元1365年,朱元璋統一江南的徵途遇到了張士誠。當時朱元璋的策略是「先取通泰諸郡縣,剪士誠時翼,然後專取浙西」,於是攻佔了襄陽沔陽,控制了長江中遊,又與四川明玉珍建立了盟約,開始去東南方攻打張士誠,並且看準了他佔區南北狹長,中隔長江、南北兵力不便支援的弱點,10月21日順利擊潰張士誠軍一部。
此後朱元璋面對張士誠的進攻,都是以精兵相對。張士誠向宜興安吉、江陰,發起進攻,朱元璋派精銳馳援;張士誠水陸並進企圖攻江陰,朱元璋以一部設伏於江陰山麓之中;為繼續佔領淮東,讓徐達自率精兵向縱深發展……而張士誠中間先後折損了舟師900艘,被俘最少3000人,將士全滅,朱元璋這邊傷亡幾無。
除了軍事制度,明朝時期的裝備也很強大,朝中很看重軍工業,最多的時候曾出現過13個冶鐵廠和銅廠,積極仿製國外的先進武器;1415年明成祖朱棣,還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火器部隊——神機營,比西班牙火槍兵早一個世紀;當時的裝備有火槍、火銃、火繩槍,火銃有三眼銃和四眼銃,能連續發射密集火力,而火繩槍直接是現代步槍原型。
除此之外,明朝在戰役上也很有一套,著名的戚繼光抗倭,我們不僅僅需要知道戚繼光是個英雄,還要知道當時正規軍沒有用,戚繼光當即決定招募民兵加以訓練,以至於這些民兵後來成為了維持明朝統治最有效的作戰力量。
三、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
明朝經濟之繁榮,在於商品經濟的繁榮。當時是因為手工業的發展,很多土地主縉紳看準機會,憑著資本的雄厚到處開店,明朝的江南地區竟然萌發了資本主義經濟,原本「重農抑商」的思想也漸漸被剔除。
當時的小說家馮夢龍就在自己的《三言二拍》裡講過這樣一個故事:一個做絲綢生意的浙江商戶蔣生跑到了漢陽,一日間偶然看到了一個美女,心生嚮往欲娶為妻,但當得知美女是當地縉紳的千金小姐時,他卻為自己商人的身份感到自慚形穢,說自己會玷汙了小姐的門風。
但是沒有想到千金小姐的父親,那位縉紳卻毫不在意,大手一揮笑道:「經商亦是善業,不是賤流。」然後爽快地將女兒嫁給了蔣生,而蔣生如意抱得美人歸,之後對這美人是百依百順,兩人幸福安康長久一生,羨煞旁人。
繁榮的商業同時也帶動了進出口,最著名的出口和外交事件當然就是鄭和下西洋。1405年鄭和第一次受命下西洋,這一次途經了麻喏八歇國,也就是印度尼西亞的東爪哇,當時東爪哇還在打戰,鄭和竟然去勸和;1407年鄭和第二次受命下西洋,去了越南和錫蘭,鄭和與使節們還被冊封為古裡王;其後一直到1430年結束,鄭和共出使了7次,明朝的聲望得到遠播,周邊各國的皆來朝貢,也出現了唐朝時才有的「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盛世之景。
同時也吸引了遠在英國倫敦的伊莉莎白一世。1553年伊莉莎白繼位,當時內部分裂,她立馬採取手斷穩定了政治基礎,使英格蘭成為歐洲最強大和最富有的國家之一,所以她也熱衷於鼓勵自己的臣民們航海,那時候英國的航海業空前繁榮,在聽聞遙遠的地方有個強大的國度時,她寫下了一封信:
「天命英格蘭諸國之女王伊莉莎白,致最偉大及不可戰勝之君王陛下……我西方諸國君王從相互貿易中所獲之利,陛下及陛下之臣民均可獲得……如陛下願促成此事,且給予安全通行之權,並給予吾人在與貴國臣民貿易中,所需其他特權,則陛下實堪稱至尊貴仁慈國君之能事,吾人將永不能忘陛下之功業……耶穌誕生後1583年我王在位,第25年授於格林威治宮。」
而這封信是完完全全展現出了明朝的強大,那樣一個女王稱明朝皇帝是「不可戰勝之君王」,語氣中多有卑微和懇求之意,可見想與明朝通商之迫切。不過遺憾的是這封信並沒有被送達到明朝皇帝的手中,因為女王派出去的使臣約翰·紐伯萊半途出了意外,但這封信確確實實存在,如今英國國家博物館能夠看到。
不過這些盛世之景到了崇禎皇帝的手上之時,已經是一團亂麻,沒了丞相,宦官橫行;有了火器,但禍根生於內部;來的附屬國虎視眈眈,明朝潰敗只是一夕之間。
其實明朝的外交事件不僅僅只是以上的這些,鄭和下西洋的7次也比小編那乾巴巴的幾行字有意思得多,這樣一個超級大朝如果用一篇文章就能寫盡的話,那也實在是太薄弱了,所以如果想知道的更多的話,建議看這套《明朝那些事兒》,原價288元,限時特價128元,共9冊,從方方面面講述那段輝煌的歲月,對於不想淺嘗輒止的人來說,絕對是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