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先行區範圍將有19條跨黃河通道,打破省會濟南攜河北跨的發展瓶頸。記者趙天羿攝 5月21日下午,濟南市委市政府舉行新聞發布會。記者從會上獲悉,濟樂高速南延線8月將通車,未來先行區範圍內將呈現19條通道的跨河格局。同時,打造獨具特色的黃河生態景觀風貌帶,「讓市民和遊客能像親近泉水一樣親近黃河」,布局城市公園——社區公園——口袋公園三級公園體系,300米見綠、500米入園、2000米進溼地,形成「開門見綠、步行入園」的城市意象。先行區還將堅持高點定位,培育京滬發展軸新增長極,構築黃河下遊國家戰略實施的重要支點。引領省會城市群經濟圈發展,打造山東產業轉型升級新引擎。 山東商報·速豹新聞記者劉建宇
「一高速」或8月通車
濟南先行區黨工委委員、管委會副主任崔延濤介紹,2020年濟南市政府工作報告提到,推進先行區建設全面破題起勢,在加快「三橋一隧」建設的同時,新啟動建設一批跨黃河通道,全面推動先行區規劃建設。目前已形成14處跨河通道,其中已建通道10處,在建通道4處,這些北跨橋隧的建設將全面打破省會濟南攜河北跨的發展瓶頸,大大加強先行區與主城區的功能互動以及要素往來。
記者從會上了解到,當前在建的有「兩橋一隧一高速」,分別為齊魯大橋、鳳凰大橋、濟濼路穿黃隧道、濟樂高速南延,充分考慮到軌道交通跨河需求,均採用了公軌合建模式,建設工作正在穩步推進。齊魯大橋主橋墩基礎及下部結構已基本施工完成,鳳凰大橋工程樁基、承臺、墩柱施工均已完成75%,以上兩個項目預計2021年年底通車。濟濼路穿黃隧道工程,目前北岸主體結構全部完成,東線盾構掘進完成超1000m,西線盾構掘進超500m,計劃明年10月將會建成通車。濟樂高速南延線工程橋涵工程累計已完成96%,路基工程累計完成90%,項目預計今年8月能夠交工通車。
「今年,在『兩橋一隧一高速』加快建設的基礎上,還將重點推進黃崗路北延、濟濼路隧道北延、航天大道西延、濟南黃河大橋復橋工程等新一批橋隧工程建設。」崔延濤說,濟南黃河大橋復橋工程已經完成項目勘察設計招標工作,預計今年開工。其他項目也在加快推進工程方案前期研究和手續辦理。「黃崗路通道是濟南西部城區南北主幹道,建成後將有利於疏導濟濼路隧道以及建邦大橋的交通流量;濟濼路隧道北延下穿鵲山水庫,能直接對接國道308,連接京福高速、青銀高速和京滬高速;航天大道西延工程位於濟南遙牆機場附近,是連接先行區與臨港片區的交通要道,建成後將大大加強先行區與空港樞紐和東部城區的聯繫。」
崔延濤介紹,未來跨河通道,先行區在研究倫敦、首爾、上海、南京等國內外城市跨河發展案例的基礎上,以服務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為目標,圍繞拉開城市空間框架,規劃形成了規模適度、布局合理、彈性預留的跨河通道方案,並以跨河通道為紐帶,構建了黃河南北兩岸交通一張網,推動城市南北聯動、一體化發展。未來先行區範圍內將呈現19條通道的跨河格局。
保護黃河生態脊梁
崔延濤介紹,在生態環境保護方面,先行區將構建藍綠引領、生態優先的城市空間格局。「先行區總體布局是城市組團依託黃河、特色小鎮結合綠芯,對標雄安新區,藍綠生態空間大於70%,城鎮建設空間小於30%,把綠色打造成先行區的底色。其中,重點保護黃河生態『脊梁』,把黃河的長治久安作為首要任務,確保河道行洪安全。同時,加強黃河生態保護和修復,逐步改善河道灘地生態環境,重塑城市與母親河的聯繫。」
「先行區還將打造獨具特色的黃河生態景觀風貌帶。在黃河公園一期基礎上,加快二期建設,留住黃河溼地、提升生態景觀品質、挖掘黃河文化內涵,讓市民和遊客能像親近泉水一樣親近黃河。」崔延濤說,在規劃建設中,將按照安全第一、生態優先、景觀提升、內外通達的理念,對黃河河道保護帶將依託現狀河道,執行最嚴格的保護策略。對河道保護帶兩側的河灘生態修復帶以生態修復與涵養為主,大力提高生物多樣性。對大堤提升改造,依託現狀黃河堤頂路,鼓勵慢行和綠色交通,增加交通可達性。對位於最外側的堤外城市連接帶,將植入城市公園功能,滿足城市服務需求。「通過黃河生態景觀風貌帶的建設,讓黃河沿線成為泉城流動的中央公園。」
此外,先行區還將探索城河共融的未來城市樣板。不再將黃河視為城市發展的「屏障」,把黃河作為先行區生態體系的脊梁,通過沿河生態景觀風貌帶串連起各組團間生態廊道,在重要節點植入生態、文化、遊覽、休閒、體驗、培訓等多重功能,打造城市軸線空間上的重要生態「綠芯」。
「堅持『一座城市就是一座公園』的規劃理念,布局城市公園——社區公園——口袋公園三級公園體系,300米見綠、500米入園、2000米進溼地,形成『開門見綠、步行入園』的城市意象,打造沿黃城市生態文明建設典範。」崔延濤說,先行區正高水平編制黃河生態規劃,年內啟動中央公園、大寺河流域治理等一批集生態、景觀和遊憩功能於一體的工程項目,爭取讓這些區域建成後成為市民和網友爭相前往的網紅打卡地。
培育京滬發展軸新增長極
「先行區要建設一座現代綠色智慧新城,這絕不僅僅是為了建設一座新城,而是要實現產業、城市、生態即『產城河三位一體』融合發展。」濟南先行區黨工委委員、管委會副主任趙治文說,先行區將堅持高點定位,對標雄安,學習浦東,打造全國新舊動能轉換示範區、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樣板。培育京滬發展軸新增長極,構築黃河下遊國家戰略實施的重要支點。引領省會城市群經濟圈發展,打造山東產業轉型升級新引擎。
同時,堅持系統謀劃,上下一體,錯位發展,突出高端高效產業發展方向,圍繞「新智造、新科技、新服務、新消費」四新產業,形成「3232」產業體系。在新智造領域,主要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製造和智能製造等3個產業方向;在新科技領域,主要發展氫能源和高端綠色建設等2個產業方向;在新服務領域,主要發展數字經濟、高端會展、智慧物流等3個產業方向;在新消費領域,主要發展現代農業和文創旅遊等2個產業方向。結合當前產業基礎和實際情況,近期重點發展高端裝備與智能製造、數字經濟、高端會展、氫能源、高端綠色建設五個重點產業。
趙治文表示,先行區將打造「1+1+N」產業載體,即:一個總部經濟區,集聚大型央企、國企和知名企業總部,帶動城市轉型升級;一個國際博覽城,打造淨展面積為51萬平方米的世界綜合規模第一的國際會展中心,建設齊魯國賓館等配套設施,具備承接APEC、G20等國際高端峰會的能力;N 個產業園區,當前主要包括數字經濟和智慧物流產業園、中科新經濟科創園、氫谷產業園、濟南綠色建設國際產業園、智能製造產業園,用以承接重點產業項目落地,形成集聚效應,為全省新舊動能轉換、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作出先行示範。(山東商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