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強/肆客足球創始人
2020-04-21 14:27 來源:澎湃新聞
在很長時間,我們可能都得接受空場比賽的事實。
體育賽事,不論足球籃球,還是奧運百米飛人戰,以及F1賽車等,萬頭攢動、摩肩接踵的人群密集場景,除非新冠疫苗全球普及,或者真找到什麼特效藥,否則體育賽事這種人群長時間高度聚集的場景,將會存在巨大病毒感染和擴散的隱患。
所以有傳染病專家,給出了非常嚴肅的判斷:未來一年,甚至更長時間,職業體育賽事即便恢復,都只可能空場進行——沒有現場觀眾。體育迷以及職業體育經營者,都在這樣的疫情壓力下各思出路——丹麥已經有了「自駕看球」,在球場外通過大屏和場內互動的創意。但這仍然是空場比賽。
現代媒介傳播的技術手段再發達、我們生活中觸手可及的屏再多,也不可能取代真正的人和人面對面、肩並肩的交流。隔絕了現場觀看人群的體育比賽,是殘缺的體育比賽。梅西看著空空如也的諾坎普。倘若只是短期內進行,未嘗不是一種解決方案,畢竟這些職業聯賽和相關俱樂部,都以媒體版權為衣食父母,保證賽事至少還在進行著——一個收取了媒體版權費用的賽季能完數結束,會減輕大家的收入壓力。但我們面對的挑戰,可能會是長時間的空場。
有過太多體育故事的講述,描畫的都是現場氛圍,「我在現場」這樣的傳達突顯的是無法完全言傳的身臨其境。空場而隔絕觀眾,體育賽事的扭曲和變形,會超乎我們的想像。
因為觀眾正是體育賽事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觀眾是體育賽事氛圍營造的核心力量,甚至現在對職業體育最重要的媒體版權收入,也需要現場的人聲鼎沸,才能形成真正優良的媒體產品品質。觀眾不僅能營造劇場化真人秀的競技氛圍,觀眾還能不斷地影響比賽、不斷和場上的主角們形成情感和心靈的互動。這才是體育賽事深度的現場感。
就像利物浦的歐戰之夜,恐怕看臺能「將球吸進網窩」的魔力;就像多特蒙德威斯伐倫的南看臺,那樣的磅礴黃浪;就像奧沙利文在逼近單杆147分過程中,觀眾控制歡呼和掌聲的那種壓抑;就像每一次奧運百米飛人大戰,鳴槍前,那一剎那,現場的萬籟俱寂;在我們身邊,也有過廣州恆大球迷的天河「最低消費」、北京國安的「工體不敗」……
觀眾的存在,才讓體育賽事變得有血有肉,能塑造英雄、能構造傳奇、能形成文化現象。
內馬爾的大巴黎也沒了觀眾。歐美的現代體育,從起步就基於市場和社區,非常清楚觀眾和體育迷的重要性,這就是體育賽事的衣食父母,沒有現場觀眾購票,根本就不會有體育賽事。所以對現場觀眾的基本尊重,哪怕商業模式再如何改變,也不會忽略。
中國的現代體育,確實有著中國特色,原點上服務的並不是現場體育迷,有沒有現場觀眾最開始並不重要,即便普羅大眾都有這樣的需求。這種先天問題,延續至今。
空場的賽事,在歐美會形成扭曲的結果,所以他們都期盼空場越短越好。但對於習慣看電視和移動端的中國球迷,或許是體育「復工復產」的答案之一。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關鍵詞 >> 體壇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