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現場觀眾,體育將會怎樣:在疫情之下想像NBA與奧運會

2020-12-11 界面新聞

記者 | 林子人編輯 | 黃月1

自3月11日世界衛生組織宣布新冠肺炎疫情已構成全球性大流行(pandemic)以來,全球民眾在生活的各個方面感受到了疫情迅速擴散的影響,體育迷們也不例外。

上周,NBA官方宣布2019-2020年賽季暫停,當天猶他爵士隊球員戈貝爾新冠病毒核酸檢測為陽性。早些時間,NBA曾發布內部通知稱將考慮採取空場比賽的形式。在被世衛組織稱為新冠肺炎大流行「震中」地區的歐洲,為避免人群聚集,包括英超、西甲、意甲、法甲和德甲在內的歐洲五大聯賽及歐冠歐聯杯賽事已全部暫停。在南美洲,除了南美解放者杯小組賽第三輪延期進行,阿根廷和巴拉圭的俱樂部賽事實行了空場模式。

截至3月15日,全球146個國家地區已有超過15萬名確診病例、5746人死亡。隨著疫情的不斷惡化,原定於7月22日開幕的東京奧運會也在考慮是否應該採取空場模式。據《紐約時報》報導,世衛組織與奧運會組委會在日前召開的一次電話會議中討論了在「最壞情況下」採取這一緊急措施的可能性,即只允許體育官員和直播工作人員進入比賽現場,讓一萬名來自全球各地的運動員面對空蕩蕩的觀眾席同臺競技。東京奧運會面臨的另一個選擇是延期。據3月17日日本體育雜誌《日刊體育》報導,東京奧組委理事高橋治之提出將東京奧運會延期至2022年舉行,多名奧組委理事已對這一方案表示同意。據稱,奧組委理事會將於本月30日召開會議討論該問題。

此前體育賽事不是沒有「空場比賽」(behind closed doors)的先例,但鮮少是出於公共衛生的考量。在疫情面前,空場模式恐將成為今年體育賽事的某種「新常態」,這一隱約浮現的前景不僅意味著體育市場的巨大經濟損失,也意味著作為觀眾的我們需要調整對於體育比賽的傳統認知——場內的運動員揮汗如雨、奮發拼搏,場下的觀眾尖叫歡呼、群情激昂。這也不禁讓人思考,為什麼我們難以想像體育比賽的現場沒有觀眾會是何種模樣?

日本東京街頭現代體育觀眾的誕生

兩千多年前的古希臘人發明了奧林匹克運動會,人們前往聖地奧林匹亞和德爾斐觀看運動員們展示身體力量之美;古羅馬人營造了宏偉的競技場供人們觀看角鬥士競技和戰車比賽;中世紀和文藝復興時期的人們醉心於比武大賽、箭術競技和民間足球;美國的西部拓荒者們則喜歡射擊比賽、賽馬、拳擊和牛仔競技。從古至今,世界各地的人們對於體育競技始終懷有巨大熱情。

現代體育形成於19世紀中葉到20世紀中葉間。大多數目前廣受歡迎的體育項目由維多利亞時期英國的公校或大學學生發明、改進或制定規則,例如足球、板球、橄欖球、拳擊、拳擊和草地網球。足球如今被譽為「世界第一運動」,但很少有人知道它的核心規則是劍橋大學學生在1843年制定的。到了1880年代,英國的足球觀眾已達到一萬名;在1890年代,足球賭博已經非常流行了。

與現代體育同步形成的是現代體育觀眾。美國歷史學家Allen Guttmann在《體育觀眾》(Sports Spectators)一書中梳理了西方體育觀眾的發展史並指出,1937年維多利亞女王登基到1939年二戰爆發的這段時間,見證了現代體育成為一個大眾現象:

「民主化和商業化同時將體育推向更廣泛的參與度和更多元的觀眾群體。大多數體育賽事的大門(現在真的有門了)向男性和女性敞開,向富人和窮人敞開,向白人和黑人敞開(儘管條件不同)。現代體育的贊助者面臨的問題不是如何驅離聚眾滋事的暴徒,而是如何將他們轉化成熱情洋溢卻表現良好(或至少沒有暴力行為)的觀眾。達到這一目的的其中一條途徑是通過學校和大學、媒體、少年文學來宣傳公平競爭、良好體育精神和彬彬有禮的觀看之道;另一條途徑則是通過營建體育館和運動場來控制入場觀眾,用不同價格區間的門票來分隔各社會階級。」

田徑、划船、球類項目等體育項目變得越來越理性化、專業化,將所有時間投入到某一項運動中、不斷精進自身水平的專業運動員開始出現。到了1880年代,體育領域引進了「打破記錄」的概念。體育專業化的結果之一就是出現了技巧高超的運動員在場內拼搏、缺乏運動基礎的觀眾在場外觀看的分野。

2011年一場巴塞隆納隊足球賽的觀眾席有意思的是,各類體育組織的成立也在某種程度上將這種區分制度化了:在英國,英格蘭足球協會(Football Association)於1863年成立,業餘體育協會(Amateur Athletic Association)於1880年成立。之後類似的機構在美國、德國和法國相繼成立。1904年,國際足球聯合會(FIFA)成立,9年後國際業餘體育聯合會(International Amateur Athletic Federation)成立。Guttmann認為,儘管管理觀眾不是這些國家或國際體育機構成立的核心目的,但鑑於體育機構通常也對比賽場所有管理權,它們往往肩負出臺和執行觀眾管理條例的責任。而隨著體育賽事越來越商業化——比如英國職業足球聯賽和美國棒球聯賽——球隊管理者和聯賽組織者也在制定和執行觀眾守則上發揮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媒體在塑造現代體育和現代觀眾中扮演的重要角色。體育新聞在19世紀出現並取得了長足發展,到了19世紀末,歐美國家的主要日報都開闢了體育專欄,體育類刊物也如雨後春筍般湧現。

許多當今體育領域最重要的賽事實際上是由20世紀初的媒體創立的。由報刊雜誌贊助體育比賽,然後對此進行報導的做法在當時非常流行,對於媒體來說這是一種雙贏:大名鼎鼎的環法自行車賽創立於1903年,事後被證明是法國體育日報《L』Auto》一項異常成功的促銷策略(當年這份報紙賣出了1400萬份)。金手套業餘拳擊巡迴賽由《紐約每日新聞》(從1927年起)和《芝加哥論壇報》(從1928年起)贊助。《芝加哥論壇報》體育編輯Arch Ward還於1933年和1934年分別創立了美國棒球全明星賽和美國大學全明星橄欖球賽。法國體育日報《L』Equipe》編輯Gabriel Hanot則在歐洲杯的歷史上留下了自己的名字——在他和其他媒體同僚的倡議下,歐洲杯於1955年開賽。

作為第一屆環法自行車賽贊助商的《L』Auto》日報隨著體育報導的日益增多,記者們也不可避免地注意並記錄下比賽過程中的觀眾表現,讀者則在這個過程中學習到了什麼是恰當的觀賽舉止,什麼不是。「我們需要記住,媒體曾經發揮了在激烈比賽中塑造非暴力觀看模式的作用,」Guttmann寫道,「整體而言,紙質媒體幫助塑造了文明的粉絲。」

體育觀眾的心態

我們為什麼喜歡去現場觀看體育比賽?美國社會學家J. Michael Schwartz在一篇發表於1973年的文章中總結了當時西方社會學家們的研究結論。

首先,人們能夠從觀看傑出表現中獲得愉悅感。藝術、音樂、宗教、學術、政治、體育——作為人之所以為人的基本屬性,人類在種種活動和思想領域中展現了無窮的創造力、挑戰能力和認知的邊界。體育象徵著人類對身體技能的掌握,體育比賽則是對身體技能極限的檢驗。鑑於我們當中的大多數人並不精通任何身體技能,特別是那些要求極端自律和常年苦練的運動,我們喜歡通過觀看他人比賽來想像或幻想勝利的感覺。對於我們來說,傑出運動員是完美的象徵,對某個傑出運動員的認同感往往能進而投射到城市、省份、國家、種族等某個更大的群體上。

另一些社會學家認為,體育比賽是人們紓解生活壓力、調解社會衝突的重要渠道,是一個社會文化特性的某種隱秘表達。這一理論派生出許多針對個別體育項目的有趣解釋。比如Louis Zurcher和Arnold Meadow在《鬥牛與棒球:文化機構互動的一個範例》(On Bullfights and Baseball: An Example of Interaction of Cultural Institutions)一文中指出,鬥牛作為一種「國民運動」實際上反映了墨西哥社會潛意識中的挫折感:鬥牛象徵著墨西哥家庭中的男權結構,牛代表父親的力量,它被鬥牛士(兒子)不斷挑戰,在觀眾(母親)的鼓勵下鬥牛士最終挑戰成功。

還有一些社會學家認為,觀眾觀看比賽反映出的是這一比賽及圍繞比賽展開的一系列儀式背後的文化。在美國,最能體現這一點的是美國大學的橄欖球比賽文化。幾乎每一所知名大學都在橄欖球比賽中有一個「死對頭」(通常就是學術水平和地理距離較近的另一所大學),例如哈佛大學和耶魯大學、史丹福大學和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和南加州大學。與對手學校的比賽往往是學校的年度盛事,甚至許多畢業多年的校友也會回到母校觀看比賽、會見舊友,重溫母校的「神聖傳統」和「共同價值觀」。在這裡,觀看比賽本身恐怕並不是首要目的。

與此同時,也有社會學家注意到,對於許多體育迷來說,觀看比賽是建立某種共同經歷、獲取談資的手段——和政治或宗教相比,體育的爭議性較小,且同樣能夠引起他人的共鳴。另外,體育比賽也幫助觀眾在急速變化的人生中獲取某種穩定和安全感,有研究發現,美國的體育迷往往在青少年時期就開始追隨某一特定球隊,其忠誠度在成年時期也很少出現改變。

我們為什麼喜歡去現場觀看體育比賽?這個問題有許多答案體育比賽還是一種構建性別身份的手段。在男性主導的社會中,體育運動往往與男性氣質相關——許多體育項目要求速度、力量、進取心和機智,這些特質通常被認為是男性相關的特質。通過觀賞男性運動員的傑出表現,男性觀眾強化自己的性別認同和男性氣概。一些男性厭惡甚至敵視那些聲稱自己在體育運動方面知識淵博的女性。

對社會整體而言,觀賞性運動因此有著深遠的影響力。從某種程度上來說,觀賞性運動承接了重大節慶活動在歷史上發揮的功能,為現代社會的人們提供從單調生活中短暫脫離出來的機會,激發人們的激情與活力。同樣重要的是,觀賞性運動能夠起到增強社會凝聚力的作用——四年一度的世界盃和奧運會能夠吸引全球觀眾的目光,不僅是因為這些重大賽事難得一見,更是因為國家隊在大型國際比賽中的優異表現往往讓本國觀眾激動不已。

儘管體育比賽也會滋生社會治安問題——例如大名鼎鼎的「足球流氓」——但對於國家來說體育比賽依然好處多多。正如Schwartz所言:

「對於高級法律官員來說,他們更可能會鼓勵這些(體育)活動的舉辦,因為它們既能激發民眾的熱情,又能為被壓制的敵意提供『安全閥』。畢竟,如果社會矛盾積累到即將爆發的程度,政治領袖得到的建議往往是允許人們通過去政治化的媒介——比如體育——來抒發表達(即使是到了足球騷亂這樣的極端情況)。」

沒有了現場觀眾,體育比賽會怎樣?

對於千千萬萬的體育迷來說,體育比賽已經是日常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讓生活在全球各地的人有了共同話題,為有著共同運動愛好的人提供某種身份認同感。如今體育已經是一個價值6000-7000億美元的龐大市場,其增長率超過了全球GDP。

隨著數字媒體技術的推陳出新,體育迷觀看比賽的方式也在越來越多元化,去現場觀看比賽不再是獲得參與感的最重要方式。根據英國品牌公關公司Performance Communications發布的《體育觀眾未來報告》(The Future of the Sports Fan),智慧型手機的普及讓粉絲能夠全天候24小時在各種平臺上獲取賽事信息,創新性的直播技術(例如捕捉個體運動員的運動數據、虛擬實境和增強現實)則讓粉絲能夠以更有娛樂性、更高效的方式足不出戶地欣賞比賽。與此同時,水漲船高的比賽門票也「勸退」了部分粉絲,3/4的受訪者表示他們曾經因為門票價格放棄去現場觀賽,79%的受訪者認為體育比賽的門票售價過高。

儘管如此,依然有很多體育迷認為去現場觀賽、為心儀的隊伍加油助威是一種不可替代的經歷。85%的受訪者認為體育比賽若沒有粉絲就毫無意義,66%的受訪者認為成為粉絲意味這去現場觀賽,55%的受訪者認為粉絲支持心儀隊伍的方式就是掏錢購買比賽門票。

觀眾不被允許前往現場觀看比賽的情況雖然罕見,但並不是沒有發生過。空場比賽通常是出於防止隊伍雙方支持者爆發群體性暴力衝突的考量,這在1980-1981年歐洲杯、2007年意甲聯賽等足球賽事中都出現過。2015年金鶯隊對芝加哥白襪隊的比賽是美國職業棒球大聯盟(MLB)的歷史上第一次空場比賽。當時比賽所在地巴爾迪摩市因為一位非裔男子Freddie Gray在被警方拘留時意外身亡爆發了激烈的種族衝突。據稱,比賽現場因為太過空曠安靜,坐在一個球隊休息區的球員甚至能聽到另一個球隊休息區的對手們的交談聲。

2015年金鶯隊對芝加哥白襪隊的比賽現場無論如何,因其巨大的負面經濟效應,空場比賽是一個需要慎重做出的決定。沒有觀眾意味著沒有門票收入和現場消費收入,這也有可能會影響到現場直播的收視率,因為部分觀眾會認為沒有現場觀眾讓比賽缺少必要的氣氛。南加州大學副教授、體育行業研究者David Carter認為空場比賽的經濟影響較為複雜:媒體及贊助商或許大致不會受到影響,但一支來自北卡羅來納州的小聯盟棒球隊或許比紐約洋基隊更依賴於門票收入。

對於下場比賽的運動員來說,沒有觀眾的影響也會是巨大的。心理學家的研究發現,現場觀眾能夠影響運動員的表現,喝彩能夠帶來正面效應,喝倒彩則帶來負面效應,這是為什麼職業運動員通常也要接受心理訓練的原因。

曾代表芝加哥白襪隊出戰那場2015年空場比賽的舊金山巨人隊球員Jeff Samardzija在接受《今日美國》採訪時談及當時的經歷,表示那雖然是「一生一次的經歷」,但「說實話我不會向人推薦」。「比賽應該在粉絲面前進行。我理解現在有很多人在電視上觀看比賽,但它(棒球)絕對是一項觀賞性運動。」湖人隊球星勒布朗·詹姆斯在被問及NBA或將採取空場比賽模式時評論稱:「沒有粉絲打比賽?這是不可能的。如果沒有觀眾,我就不會下場比賽。我是為他們打球的。我為了我的隊友、我的粉絲打球,這是這項運動的全部意義。所以如果我出現在體育館裡而那裡沒有粉絲,我是不會打的,隨便其他人怎麼做。」

但就眼下嚴峻的疫情而言,我們的確需要改變改變觀看比賽的方式(甚至接受比賽暫停的現實),更糟的是我們不知道什麼時候體育比賽能夠恢復正常。在密西根大學體育營銷研究中心主任、副教授Dae Hee Kwak看來,疫情持續或將對體育比賽產生深遠影響:

「假設疫情持續,各國政府禁止大規模人群聚集活動,人們以各種方式自我隔離。體育比賽在電視上是否會給人不一樣的感受?人們是否會感到失望,特別在那些去現場觀看比賽是本土身份重要組成部分的地方?這是肯定的。但就現在來看,這種取捨是微不足道的。對你的家人、朋友、社區健康安全的擔憂應該一直優先於對體育賽事長期傷害的擔憂。」

參考資料:

Schwartz, J. M. (1973). Causes and Effects of Spectator Sports.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Sport Sociology, 8(3), 25–45. https://doi.org/10.1177/101269027300800302

Zurcher, Louis & Meadow, Arnold. (1967). On Bullfights and Baseball: An Example of Interaction of Social Institution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parative Sociology, 8(1), 99-116.

https://doi.org/10.1163/156854267X00088

Guttmann, A. (1986). Sports Spectators.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The Future of the Sports Fan》

https://www.fotball.no/globalassets/dommer/the-future-sports-fan_spilleregler_english.pdf

《As coronavirus spreads, Olympics face ticking clock and a tough call》

https://www.nytimes.com/2020/03/05/sports/olympics/coronavirus-tokyo.html

《A brief history of spectator sports》

https://general-history.com/a-brief-history-of-spectator-sports/

《Report: NBA tells teams to prepare to play without fans in coronavirus memo》

https://bleacherreport.com/articles/2879665-report-nba-tells-teams-to-prepare-to-play-without-fans-in-coronavirus-memo

《What if coronavirus concerns force sports leagues to close doors to fans?》

https://www.usatoday.com/story/sports/2020/03/06/coronavirus-what-would-sports-us-look-like-without-fans/4951168002/

《「I Ain’t Playing」: LeBron James scoffs at games without fans due to coronavirus》

https://www.theguardian.com/sport/2020/mar/07/nba-games-coronavirus-lebron-james

《This isn’t the first time sports teams have played in eerily empty arenas》

https://theconversation.com/this-isnt-the-first-time-sports-teams-have-played-in-eerily-empty-arenas-133503

相關焦點

  • NBA無限期停擺!疫情之下國際體壇將何去何從?
    疫情之下,國際體壇將何去何從?中新網客戶端北京3月12日消息,一場席捲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正在給國際體壇帶來前所未有的深刻影響。過去一段時間,「緊急商討」、「歷史首次」見諸報端,體育賽事或按下暫停鍵,或劃上休止符,疫情籠罩下的國際體壇面臨巨大挑戰。突發!
  • 東京奧運會還能順利舉辦?如果現場沒有觀眾,日本會損失多少?
    日本東京奧運會還能否順利舉辦?這是當下很多人都非常關注的話題,況且日本民眾在民調中表現出的對奧運會較低的支持率,這不禁讓人更加擔憂。近期,日本奧委會主席在接受採訪時作出了回應,稱,「在現在的情況下,人們會感到焦慮是很自然的事,這很正常……」眾所周知,日本東京奧運會原定於2020年夏季舉行,受疫情影響,延遲到今年7月23日至8月8日舉行,是史上首屆延期舉行的奧運會。
  • 東京奧運會火炬點燃儀式現場將沒有觀眾
    2018年冬季奧運會奧運聖火交接儀式上,身著女祭司服飾的希臘女演員卡特琳娜·萊秋在雅典帕納辛納克體育場舉起火炬。圖片來源 美國《新聞周刊》綜合編譯 賈曉靜希臘奧委會3月9日宣布,計劃於3月12日在古奧林匹亞赫拉神廟舉辦的2020年東京奧運會火炬點燃儀式,將在沒有現場觀眾的情況下舉行。這將是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之後,首個沒有現場觀眾的火炬點燃儀式。
  • 沒有觀眾空場比賽,體育的魅力失去了嗎
    體育賽事,不論足球籃球,還是奧運百米飛人戰,以及F1賽車等,萬頭攢動、摩肩接踵的人群密集場景,除非新冠疫苗全球普及,或者真找到什麼特效藥,否則體育賽事這種人群長時間高度聚集的場景,將會存在巨大病毒感染和擴散的隱患。所以有傳染病專家,給出了非常嚴肅的判斷:未來一年,甚至更長時間,職業體育賽事即便恢復,都只可能空場進行——沒有現場觀眾。
  • 體育產業早餐1.5|東京奧運會可能沒有觀眾 中領館回應李娜退出中國...
    庚子年十一月廿二 星期二  熱點事件  日本奧委會主席:東京奧運會可能沒有觀眾  日本奧委會主席山下泰裕4日表示,東京奧運會的形式將會發生變化,可能會沒有觀眾,但他們將竭盡全力讓全世界的運動員到東京參賽。
  • nba停賽,壞消息還在後面!歐洲杯奧運會還會進行?延期幾乎鐵定
    就在去年姚明宣布和nba中止合作之後,中國籃球迷好在還可以通過網絡觀看部分比賽,但現因新冠疫情蔓延,他們也將失去又一盛筵。關鍵是,魯迪.戈貝爾是法國人,儘管他在nba打球,但是這加重了人們對歐洲疫情發展的猜測和恐慌。與此同時,美國已宣布暫停所有歐洲赴美的旅遊。目前,全美確診的新冠肺炎患者已達805人,其中死亡28例。紐約形勢危急,加州已宣布進入緊急狀態。
  • 一場NBA觀賽派對背後:疫情之下,體育正在踐行著社會責任
    一場NBA觀賽派對背後:疫情之下,體育正在踐行著社會責任 來源:中國新聞周刊 今天
  • 現代奧林匹克運動歷史上第一屆被推遲的奧運會——東京2020奧運會,體育賽事停擺,多米諾骨牌已倒下
    當然,受疫情影響停擺的遠遠不只是足球,也不只在歐洲;美國的NBA、NHL等各領域國際領先的聯賽也都已按下「暫停鍵」。更引人關注的,就是今年的東京奧運會能否如期舉辦。3月14日,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在新聞發布會上依然表示:「我們將會戰勝疫情,按照計劃成功舉辦奧運會。」
  • 現場冷清0觀眾,奧運會進入最後倒計時
    北京時間3月19日,第32屆夏季奧運會聖火交接儀式在雅典的帕納辛納科斯體育場舉行,希臘奧委會正式將聖火傳遞給東京奧組委,奧運會進入最後倒計時!7天前,東京奧運會聖火採集儀式在希臘古奧林匹亞完成,不過受到疫情影響,聖火採集儀式的規模被縮減,現場沒有觀眾觀看,按照原計劃,聖火將在希臘國內進行7天的巡迴遊行,將由600名火炬手傳遞3200公裡,不過因為傳遞沿途出現大量觀眾聚集,考慮到疫情影響,希臘奧委會決定取消希臘境內的火炬傳遞。
  • 日本J聯賽爆發疫情推遲比賽,東京奧運會怎麼辦?
    當中超、NBA、MLB、歐洲足壇,還在設想以科技手段填充沒有球迷的複賽現場時,日本職棒聯賽NPB和J聯賽已於7月10日允許觀眾入場觀賽,每場比賽的人數上限為5000人。此前在3月份,當時在全球疫情形勢不容樂觀的形勢下,日本籃球聯賽B聯賽一度強行複賽,造成的結果是發生數起人員體溫超標,聯賽不得不隨即取消賽季。加上已因疫情賽季取消的夏季甲子園大賽,NPB和J聯賽是日本職業體育眼下的兩根獨苗。
  • 日本J聯賽爆發疫情推遲比賽,東京奧運會怎麼辦?
    當中超、NBA、MLB、歐洲足壇,還在設想以科技手段填充沒有球迷的複賽現場時,日本職棒聯賽NPB和J聯賽已於7月10日允許觀眾入場觀賽,每場比賽的人數上限為5000人。此前在3月份,當時在全球疫情形勢不容樂觀的形勢下,日本籃球聯賽B聯賽一度強行複賽,造成的結果是發生數起人員體溫超標,聯賽不得不隨即取消賽季。加上已因疫情賽季取消的夏季甲子園大賽,NPB和J聯賽是日本職業體育眼下的兩根獨苗。
  • 日本奧委會主席:東京奧運會可能沒有觀眾…網友:奧運會也要開...
    1月4日,日本奧委會主席山下泰裕表示,東京奧運會的形式將會發生變化,可能會沒有觀眾,但他們將竭盡全力讓全世界的運動員到東京參賽。當被問到日本民眾在民意測驗中表現出對奧運會較低的支持率時,他說:「在當前的情況下,人們感到焦慮是很自然的事情。東京不可能像倫敦和裡約那樣舉辦一屆奧運會了,奧運會的形式將會改變,可能會沒有觀眾,運動員和民眾之間可能沒有互動。」 日本從去年12月以來遭遇第三波疫情打擊,以東京都為中心的首都圈疫情尤為嚴重。
  • 日本奧委會主席:東京奧運會可能沒有觀眾
    新華社東京1月4日電(記者王子江)日本奧委會主席山下泰裕4日表示,東京奧運會的形式將會發生變化,可能會沒有觀眾,但他們將竭盡全力讓全世界的運動員到東京參賽。在東京奧運會倒計時200天紀念日這天,《東京新聞》發表了對山下泰裕的專訪。
  • 疫情之下各國體育產業何去何從
    來源:人民日報中央廚房-零時差工作室新冠肺炎疫情給各行業帶來了不同程度的影響。體育產業也正發生著新的變化,全球多項體育賽事先後宣布取消或暫停,歐洲杯與東京奧運會也先後確定延期……疫情給各國體育產業帶來了哪些影響?
  • 沒有現場觀眾的NBA比賽,會變成什麼樣?
    但是在危機的陰影之下,這個世界正在發生變化,甚至連我們最簡單的快樂也隨之發生了改變。我們看到的下一場NBA比賽將不同於我們以前看到的任何一場。與之最為接近的就是那場並未發生過的比賽了。最終勇士沒有得到在空蕩蕩的大通中心與籃網交手的機會。但好消息是,在美國時間3月11日那一天,球隊的計劃似乎正是這樣的。
  • 東京奧運會可能沒有觀眾,日本多地或將進入緊急狀態
    記者 | 喬啟迪北京時間2021年1月4日,是東京奧運會倒計時200天紀念日,東京奧委會主席山下泰裕在當日接受《東京新聞》專訪,道出舉辦東京奧運的另一種可能性——沒有觀眾。被問及民眾對舉辦奧運會的消極態度,山下泰裕表示:「在當前的情況下,人們感到焦慮是很自然的事情。東京奧運會不可能像倫敦和裡約那樣舉辦,奧運會的形式將會改變,可能會沒有觀眾,可能會沒有運動員和民眾間的互動。」日本放送協會NHK曾在2020年12月進行一項電話調查,在1249名受訪者中,超半數的民眾認為東京奧運會應取消或再次推遲,僅不足三成的受訪者認為「應該舉辦奧運會」。
  • 為奧運會打前站,日本體育賽事試水增加現場觀眾
    中新網客戶端10月31日電 據日本共同社報導,為驗證在疫情下放寬大規模活動入場限制帶來的影響,日本神奈川縣政府及職業棒球隊DeNA海灣之星等30日啟動了針對觀眾上座率超過上限50%時的調查。在DeNA海灣之星於橫濱體育場(橫濱市)對陣阪神虎隊的比賽中,觀眾上座率將超過上限的50%。
  • 疫情陰影下體育報導怎麼做?西媒:現場沒觀眾也要堅持解說比賽
    來源:參考消息參考消息網薩馬蘭奇體育頻道12月21日報導 西班牙《先鋒報》網站12月14日報導稱,在疫情環境下,體育賽事報導也面臨著新的挑戰。籃球、網球、高爾夫、曲棍球、帆船、鐵人三項……取消體育賽事的浪潮席捲全球,並波及諸如東京奧運會之類的國際重大賽事。這是全球發生的危機的溫度計:如果世界停止運轉,體育賽事就會隨之停止。反之亦然。資料圖片:4月4日,在德國多特蒙德西格納伊度納公園球場,一名戴口罩的男子在新冠肺炎病毒臨時檢測中心駐足觀望。
  • 觀眾回歸卻面臨更多虧損,疫情之下經濟危機籠罩英格蘭足球
    由於新冠疫情,英超已經很久沒有看到過現場觀眾的身影,如今這樣的景象終於有望改變。 據新華社報導,英國將在12月2日解除全面封鎖,部分地區的足球俱樂部比賽也將可以迎接少量觀眾入場。
  • 2020年東京奧運會推遲,最受影響的竟然是中國體育!
    在此之前,網友紛紛猜想,因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的影響,計劃今年7月24日至8月9日進行的第三十二屆東京奧運會將會延期,或許與2022年杭州亞運會撞檔。如今看來,東京奧運會延期至2021年,受影響的不僅是日本,還有中國2021-2022年接二連三的國際體育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