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正前 歲月的餘暉——古樓蘭殘紙《濟白帖》的風姿

2021-02-16 書藝公社

中國書法第一互動媒體——書藝公社官方微信公眾平臺。

中國畫藝術門戶——中國畫壇網官方微信公眾平臺。

 >>書藝公社官方微信公眾號:shufaorg

>>中國畫壇網官方微信公眾號:zghtwnet

>>書藝公社www.shufa.org      中國畫壇網www.zghtw.net


古樓蘭,悠遠、神秘、蒼涼,一個充滿詩意和遐想的文明國度。悠遠,時間和距離的懸念;神秘,不可盡知的古往今來;蒼涼,無盡的黃沙、暗雪和荒原……

記憶裡古樓蘭的詩情畫意迴蕩在不多的樂府和唐詩之中,入句處不是「斬、破」,就是黃沙蔽日,暗雪飄動,處處籠罩著無奈的徵戰和殺戮。漢代戍邊軍人的如櫞巨筆,道不盡對古樓蘭的追思,「轉戰向樓蘭,雄名盛李霍。」「都護樓蘭返,將軍疏勒歸。」「冀馬樓蘭將,燕犀上谷兵。」唐代王昌齡、李白充滿詩意的幽幽遐想,無法闡釋對於古樓蘭的一腔深情。「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曉戰隨金鼓,宵眠抱玉鞍。願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這些著名的詩句,無論如何也掩蓋不了古樓蘭將士緊張嚴整的壯烈和蒼涼憂怨的豪邁。

發現古樓蘭,瑞典地理學家斯文•赫定功不可沒,他以對東方文明的執著嚮往,開啟了認識古樓蘭文明的大門。此後,絡繹不絕的追隨者,懷揣著貪婪和夢想,走進黃沙蔽日的西域荒漠,發掘曾經的輝煌。近百年來,古樓蘭的神奇美妙,不知引來多少傾慕者的目光。為揭開古樓蘭文明的神秘面紗,他們以堅韌的意志和毅力,遠涉重洋,長途跋涉,甚至不惜犧牲生命,發現大量珍貴的遺蹟和文物,乾枯的人體殘骸,耀眼的實用器皿,閃光的錦緞絹帛,殘缺不全的木簡和殘紙。這些文物從不同側面印證了古樓蘭的興盛與衰落、繁華與荒涼、文明與野蠻。然而,對於一個喜愛筆墨的後學者來說,我些氣味古幽、色澤灰暗、字跡斑駁、模糊難辨的樓蘭文書更加鍾情,內心深處不斷追問那薄薄一紙殘片為何能倖存於世,歲月的殘跡究竟能告訴我們什麼?手捧殘紙,浮想聯翩,心緒萬端,剎那間眼前仿佛出現絲綢之路往來的人流和不知疲倦的駝隊,尤其是他們對於漢字書寫的神聖嚮往。

殘紙數量不多,黃麻紙,不足一尺見方,紙質粗精不一,吃水性較差,比較適宜毛筆書寫。最能感動我的是《濟白帖》那張殘紙,四行字跡,清晰可辨,有月有日,卻沒有紀年,給確認該紙的具體年份留下無法挽回的遺撼。不過,從殘片的內容來推斷,大約書寫於曹魏嘉平四年的前涼時期,具體內容因個別字跡連屬過甚,使其難以辨認,根據關鍵詞分析判斷,很可能是一份鎮守西域的吏兵文書,記錄處理奴隸的事宜,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主訴人「濟」,經驗告訴我們會不會是那個擁立張大豫為王的張濟呢?他既是一位有相當級別的守邊軍人,又是一個著名的書法家。假如《濟白帖》出自他手,不能不讓我們驚嘆他的書寫功力。《濟白帖》點畫縱擒自如,筆鋒運動的節奏感很強,書寫的流暢和專業程度不亞於「二王」手札。套用現代人的話說,就是整體感覺散發出草書的古雅氣息和美妙韻律,是一份不可多得的研究古代草書的活標本。不多的字跡,不僅滲透著魏晉人的審美情趣,還散發著古人的審美追求。通過《濟白帖》,我們不難想像昔日輝煌的古樓蘭文化。

書法是中華民族藝術思維的視知覺呈現,是哲學內涵的隱喻與象徵性闡釋。中國古代儒道釋三位一體的哲學構成,滋養著中國人的人生價值觀,也深層次地影響著中國人的審美趣味。正是這種特殊的審美趣味,孕育了書法藝術的生成、成熟與發展。可以說,中國遠古書法的點畫藝術,是中國哲學、審美觀念的感性顯現。一如美學家宗白華先生所說:「燦爛的『藝』賦予『道』以形象和生命,『道』給予『藝』以深度的靈魂。」正因為如此,書法藝術才以其強大的生命力,像植物標本一樣在世界藝術百花園中孤獨寂寞地茁壯成長。《濟白帖》殘紙一片,但它上面留下來的字跡,如珍如寶,看見它就像遇見久別重逢的知己,親切而意味深長。《濟白帖》聊聊數字,揭示出西晉百姓的生存狀態,也洩漏了他們的審美密碼。

幽遠簡捷,是書法藝術的高遠境界。《濟白帖》殘紙面積不大,悠久的時空感憾人心魄,用筆結字簡便快捷,意境深邃,字裡行間有股超塵脫凡的太古之風和邈遠的時間意蘊。字跡體態斑駁,意象渾厚,點畫的外部輪廓質樸清雅,而內蘊卻激蕩著揮之不去的淡幽,寓淡於厚,寓淡於深,純粹西晉風流。樸拙與奇逸相互交織,古法濃鬱,意蘊盎然,看不出書寫者身處職場的世俗之感,表現出超然出塵的審美情懷。字跡緊結密束,樸茂蕭散,點畫多有異趣,可謂幽深無際,古雅有餘。書寫的速度很快,單個字的筆畫連接豐富多變,有的筆畫已經簡得不能再簡。尚簡,是人類趨簡的共同心理。西方心理學家認為:「人的眼睛傾向於把任何一個刺激式樣看成現有條件下最簡單的形狀」。「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大禮必簡,大樂必易」。老子和孔子兩位哲人很早就揭示出人類普遍的趨簡心理。尚簡思想也深刻影響著漢字的簡化。從實用的角度看,簡化是書法的必然趨勢。秦小篆簡化於戰國文字,隸書簡化於小篆,草書為隸之便捷。漢字書寫作為「達其性情,形其哀樂」的藝術活動,最能自由抒發性情的是草書,草書因為徹底的符號化而走向了簡化的極致。《濟白帖》讓我們認識漢字由隸變草的清晰脈絡。書寫者為了達到便捷的目的,將很多筆畫壓縮合併,以短畫取代長畫,既不失字形,也容易辨認。比如,「奉」、「夏」、「慰」。在書寫者手裡變成了一筆書,簡捷快速,為後來的狂草奠定了基礎。有句話叫「簡約並不簡單」,對今天的草書創作有很大的啟發意義。

書法的賞心悅目,緣於天然流暢。質樸無華,平淡簡靜,天真爛漫,自然渾成的樸素之美,是書法的天然境界。在嫻熟掌握筆墨技巧的基礎上,隨意揮灑,以獲得創作上的自由,是書寫者終身追求的目標。蕭衍《答陶隱居論書》云:「任意所之,自然之理也。若抑揚得所,趣舍無違。」蕭衍所強調的超越自然的藝術境界,體現的是一種「道法自然」。對技藝精湛的書法家來說,書寫時的抑揚頓挫和提按轉折一任自然,才能達到心手雙暢的自由境界,體現老莊的自然精神,又不僅僅等同於老莊的自然精神,不是刻意而為的任意而為,沒有安排的痕跡,體現著最高級的安排和意志。《濟白帖》的書寫特點深刻回答了這個問題,書寫者的審美懷抱淋漓盡致地表現在書寫之中,「抑揚得所,趣舍無違」,可謂從心所欲不逾矩。《濟白帖》每字每行,都無造作,不執著,有一種順勢而為的感覺。這種書寫行為是種永無休止的精神歷程,不可能在每一次書寫中都能充分表露出來,也不會出現在每一幅作品之中。因此,每一個時代的書寫者都以不同於以往的方式上下求索,竭力傳承書寫中最真實的力量,每個書寫者又總是從傳統典籍中汲取書寫靈感,尋求新的書寫式樣。《濟白帖》化線為點,將複雜的筆畫關係簡單化,將字跡的連貫性寓於流動性之中,產生了動靜結合的視覺快感,書寫的表現力已經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即使在一千多年之後的今天,我們也望塵莫及。

草書之妙,在於沉著痛快。沉著指用筆沉厚雄渾而不輕浮,痛快指用筆爽利靈捷而流暢。沉著與痛快,是對立的矛盾統一體,善書者能夠把兩者的用筆風格統一起來,創造出一種遒勁流暢的筆墨表現力。明代豐坊《書訣》云:「古人論詩之妙,必曰沉著痛快。惟書亦然,沉著而不痛快,則肥濁而風韻不足;痛快而不沉著,則潦草而法度蕩然。」清代朱履貞《書學捷要》:「沉著痛快,書之本也。」把沉著和痛快巧妙地聯繫起來,兼之者可以全德,論人品如此,論書品也是如此。《濟白帖》因略存隸意而優遊不迫的沉著之感,因流暢率意而痛快彰顯的風韻,互相映襯,互相衝突,相安無事,相得益彰。出入筆果敢利索,毫無繁蕪油滑之墨,突顯簡淨紮實之筆。《濟白帖》承續漢代草書的遺韻,已基本脫盡隸意,沉著蒼健,風神俊朗,英姿勃發,用筆較之王羲之《十七帖》有過之而無不及。筆畫的波磔基本消失,草書的意識比我們想像得還要超前。

《濟白帖》墨跡彰顯了古樓蘭漢字書寫的地域性特徵。古樓蘭雖然地處西域,交通不便,人跡罕至,但卻新出土了一批類似於《濟白帖》的行草墨跡。比如,《無違帖》、《自近勞想帖》、《得必帖》、《緣展懷帖》和《無虛偽帖》。他們的書寫風格與《濟白帖》有著異曲同工之妙。《雖未讀帖》和《亂世帖》雖然是未曾寄出的信札,但《雖未讀帖》的「樓」、「聞」反覆出現五六遍,《亂世帖》的「事」字則穿插在字行之間,精心練習的痕跡很濃,可以看出書寫者極為講究每個字的用筆和結構。古樓蘭地近敦煌,不能不使人聯想到漢代敦煌地區的草書盛況,至魏晉尚未消失。《無虛偽帖》的背面有《如常帖》,三四行草書,行筆狂放,幾乎不可辨識,瞬間的揮運反映出書寫者的激越情懷,與後世的狂草無二分別,那種剛勁嫻熟的用筆,足稱鐵畫銀鉤,漢代張芝的遺風歷歷在目。古樓蘭殘紙的書體,基本不見漢代官樣書體,充分表明魏晉日常手寫已經完全草化。

《濟白帖》墨跡驗證了魏晉行草書的階段性式樣。目前能夠印證魏晉行草書真跡樣本,只有唯一存世的墨跡《平復帖》。《平復帖》字跡模糊,很多字難以辨認,光憑《平復帖》難以確認魏晉行草書真實的書寫狀態。《濟白帖》有很高的參考價值。我們研究王羲之的便札,無論是《姨母帖》、《孔侍中帖》,還是《初月帖》,用筆結字與《濟白帖》有很多相似之處。可以明確看出,魏晉玄學大興,灑脫自由的書寫已經成為社會風尚。《濟白帖》的天真質樸,體現了那個時代的意味和風度。王羲之尺牘行草雜存,字形欹側多姿,章法動蕩,節奏豐富,同樣透露出那個時代的天真與率意。後人「俱變古形」創製新法,用筆簡練明快,「一拓直下」,折筆和側鋒變換交織,都與《濟白帖》如出一轍。字體變橫為縱,筆勢開張疏朗,字與字之間的連帶關係更加複雜,「字群結構」的出現,奠定了今草連綿起伏的視覺圖式。

《濟白帖》純樸、天真、流暢的書寫,浸透著古樓蘭人的審美氣息。古樓蘭雖然消失了,但昔日的文明依然輝煌。一千多年前的西晉戍邊官吏嫻熟的書寫,為草書的發展開啟了便捷之門。


2014/12/21



書藝公社是2002年創立的中國書法專業門戶網站。書藝公社創建至今已有註冊會員逾十萬人;全站帖子量級達至二百萬級;高清海量資料珍貴圖片逾千萬幅。推介 傳播歷代及當代書畫名家及中青年書畫家近萬人;紀錄了從2002年以來業界幾乎所有重要的人物、事件、展覽、活動等,成為真正意義上的網際網路上永不落幕的 展館、「當代書畫史資料庫」!


書藝公社新版APP強勢歸來~~~

書法課堂、名師點評、

視頻直播、熱點話題——


從「此」進入語音發帖時代~~~

為方便廣大書法愛好者網絡學習書法

特別是用手機就能學習書法

書藝公社2016年6月全新推出的APP

特邀名師免費為網友開設書法門診室

裡面已經推出了數以千計的書法家

網友們可以直接聯繫或者通過網站聯繫自己喜愛的名師

而且還能語音交流哦~

免除打字的麻煩!

掌上就能得到名師點評學習書法

去下載一個吧!

 

 

 


蘋果iOS下載

 
https://itunes.apple.com/cn/app/shu-yi-gong-she/id1117361180?mt=8

安卓(騰迅應用寶)下載


http://a.app.qq.com/o/simple.jsp?pkgname=com.appbyme.app204770

相關焦點

  • 樓蘭殘紙書法別有滋味,似乎看到王羲之的影子,高清圖欣賞
    樓蘭故城遺址樓蘭故城遺址西晉˙樓蘭殘紙文書西晉˙樓蘭殘紙文書樓蘭殘紙有些作品可以與王羲之的作品比較,發現有許多相似之處。殘紙與孔侍中帖比較西晉˙樓蘭殘紙文書晉涼˙樓蘭殘紙文書(正面)晉涼˙樓蘭殘紙文書(反面)而西晉陸機的《平復帖》風格較為少見,在樓蘭殘紙中則可找到類似的筆觸表達方式。
  • 樓蘭古城與樓蘭古珠
    古樓蘭又是古絲路上西出陽關的第一站,當年在這條交通線上是「使者相 望於道」,交通繁忙,城市經濟繁榮。  奇怪的是,聲名赫赫的樓蘭王國在繁榮興 旺了五六百年以後,卻從4世紀之後,史不記載,傳不列名,突然消聲匿跡了。  7 世紀時,唐玄奘西遊歸來,看到樓蘭國「城廓巋然,人煙斷絕」,其蕭條之景,使人頓生滄海桑田之感慨!
  • 行書技法:《三吳帖》臨摹指導!
    《三吳帖》是米芾送給即將前往江西地區任官友人的詩作。米芾稱讚他為三吳(古代蘇州、湖州、吳江一帶的通稱,今江蘇南方)的大丈夫,具有恢宏的氣度和胸襟。米芾那時剛步入仕途,與這位友人的際遇和抱負相類似,因此藉由詩文相互嘉勉。作為米芾早期的書法作品,《三吳帖》是他「由唐入晉」時期的作品,因而其書法也帶有一些唐代書法家的特點。
  • 《樓蘭》|井上靖代表的日本文化視角,為何關注中國西域的古樓蘭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王昌齡的《從軍行》除了讓我們感受到戰士們對不打敗進犯之敵,誓不返回家鄉的決心之外,更讓我們第一次了解到一個神秘的國度——樓蘭。樓蘭,一直受到中國文人墨客的喜愛。古有陳子昂,王昌齡和陸遊,現在也有許多人喜歡這個神秘的國家。
  • 重溫|曾翔臨古:趙孟頫《宗陽宮帖》
    曾老師提到寫此帖,墨還是要濃一點,墨濃而字有神,所以墨很關鍵。【重溫|曾翔臨古(2016年—2019年)】系列視頻,可點擊下面對應標題跳轉瀏覽:重溫|曾翔臨古:趙孟頫《過蒙帖》重溫|曾翔臨古:北魏中嶽嵩高靈廟碑重溫|曾翔臨古:鞏賓墓誌重溫|曾翔臨古:廣武將軍碑重溫|曾翔臨古:石鼓文重溫|曾翔臨古:萊子侯刻石
  • 有關樓蘭古城湮滅的3個說法,你知道嗎?
    這裡,就是樓蘭古國。公元前138年,張騫出使西域,當漢武帝的使節走出玉門關,叩開西域大門之後,離漢朝最近的國家,樓蘭,就走進了中原人們的視線。張騫打通了向西的通道,中原的商品和文化借著絲綢之路傳入樓蘭,給樓蘭帶來了發達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
  • 電影《樓蘭古卷之沙海魔窟》完美殺青,驚悚古墓再現奪寶傳奇!
    近日,由東莞市十六太保影視傳媒有限公司出品,東陽萬影匯影視文化傳媒有限公司製作與獨家宣發的冒險動作電影《樓蘭古卷之沙海魔窟》在黃河石林順利殺青。聚集了實力戲骨和新銳演員的《樓蘭古卷之沙海魔窟》定能給觀眾帶來一部不一樣的古墓冒險動作大片。
  • 在羅布泊荒漠的22天:影像裡的樓蘭考古往事
    1988年3月底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文化廳,經過短期準備,組成了古樓蘭遺址地區文物普查隊。普查隊於4月11日從米蘭深入羅布荒漠至5月2日返回,在羅布泊荒漠調查22天,完成了文物普查和開闢由米蘭通往樓蘭古城的交通任務。本組照片是對考古隊員完成古樓蘭遺址文物普查工作的全紀實攝影,榮獲2020年第一屆「考古人和他們眼中的世界」攝影大賽特等獎,作者為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攝影師劉玉生。
  • 天下第一行書十七帖
    《姨母帖》、《初月帖》、《喪亂帖》、《二謝帖》、《得示帖》、《頻有哀禍帖》、《孔侍中帖》、 《憂懸帖》、《平安帖》、《不審帖》、《奉枯帖》、《遠宦帖》、《祟切帖》、《兩啟帖》、《快雪時晴 帖》、《行覆帖》、《上虞帖》、《此事帖》、《三月十三日帖》、《長風帖》、《妹至帖》、《大道帖》, 其中有的是行書,有的是草書,大多數是雙鉤填墨所成的墨跡複製本.有的看不出雙鉤痕
  • 練字:古帖與今帖有什麼區別?選錯字帖容易半途而廢?
    該選古帖還是今帖?小編建議,應從古帖入手,因為即使你喜歡臨摹今帖,等你練字水平達到一定程度後,再往上的空間就很小了。其次從書法文化傳承上來看,有時候你會覺得某類今帖寫得格外好看,但你再深入了解一下後,會發現這類今帖不過是某類古帖的影子。如果你覺得今帖好看,那麼請看一下那個帖子的作者是什麼人。基本上能出版今帖的作者,都算是一定程度上的書法家了。
  • 樓蘭人為何講吐火羅語
    5.樓蘭方言,流行於塔裡木盆地東部——古代樓蘭王國。考古學者在庫車和焉耆都發現了吐火羅文的文獻。西方學者將古龜茲語稱為甲種吐火羅語,古焉耆語稱為乙種吐火羅語。和田以東為佉盧文,即尼雅俗語。玄奘對吐火羅語有過記載:「語言去就,稍異諸國。字源二十五言,轉而相生,用之備物,書以橫讀,自左向右,文記漸多,逾廣窣利。」
  • 新疆未解之謎——樓蘭古國的消失
    在古代絲綢之路上佔有極為重要的地位。從小背誦古詩時,中國古代寫邊塞的,我們經常能看到「斬樓蘭」「破樓蘭」這樣的字句。「不破樓蘭終不還」,「辭君一夜取樓蘭」,「願為腰下劍,直為斬樓蘭」 等等。在紛飛的戰火中,鄯善逐漸衰落了……古詩云:「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歷史走到這一步,樓蘭—鄯善,這一根敏感的古西域神經,終於斷掉了。據說,樓蘭古國的消失是因為受到了詛咒。大約在1000多年前,樓蘭發生戰爭,樓蘭國王逃亡到一個墓地,在墓地遇見一位神秘女子,兩人一見鍾情。
  • 有關於樓蘭的古詩
    渾驅大宛馬,系取樓蘭王。  曾到交河城,風土斷人腸。寒驛遠如點,邊烽互相望。  赤亭多飄風,鼓怒不可當。有時無人行,沙石亂飄揚。  夜靜天蕭條,鬼哭夾道傍。地上多髑髏,皆是古戰場。  置酒高館夕,邊城月蒼蒼。軍中宰肥牛,堂上羅羽觴。  紅淚金燭盤,嬌歌豔新妝。望君仰青冥,短翮難可翔。  蒼然西郊道,握手何慨慷。
  • 樓蘭古國——沉睡在沙漠中的神秘古城
    樓蘭古國是西漢時期西域36國之一,坐落於羅布泊西部,都城樓蘭城,是中國古絲綢之路上的咽喉要道。根據挖掘出來的字樣,斯文·赫定推斷這座古城原名可能是「樓蘭」。上世紀50年代的時候,中國學者馮承鈞也就樓蘭名稱的來歷問題撰文,指出「樓蘭」來源於這裡的湖泊「羅布泊」的古名,因為在《水經注》第二卷中引用《西域記》中的提法,稱「羅布泊」為「牢蘭」海,「牢蘭」與「樓蘭」當為一個名字的不同譯法。
  • 不破樓蘭終不還,唐詩中的西域樓蘭古城為何湮滅
    在唐朝很多詩人在詩中都寫到了樓蘭,樓蘭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國家?樓蘭古國在公元前176年前建國,公元630年卻突然神秘消失,共有800多年的歷史。樓蘭古國,是古絲綢之路上的一個小國,位於羅布泊西部,處於西域的樞紐,王國的範圍東起古陽關附近,西至尼雅古城,南至阿爾金山,北至哈密。在古代絲綢之路上佔有極為重要的地位。現今只留下了一片廢墟遺蹟。
  • 晉 王獻之 《中秋帖》
    【提示】新朋友可點擊上方藍色字體「書法屋」關注我們  《中秋帖》
  • 解密:樓蘭古城究竟因為何種原因突然毀滅?
    樓蘭王國悠久的歷史,並不是一個樓蘭古城就可以涵蓋的。人們對樓蘭種族的爭論,到現在也沒有平息。如果說樓蘭人是不同於我們黃皮膚黑眼睛的其他人種,那麼樓蘭的歷史又怎麼能簡單得劃定一個年代呢。  根據考古專家挖掘出的太陽墓地和乾屍,科學家揭示:4000年前,樓蘭地區生活著一支以遊牧為生的金髮碧眼的原始歐洲人種,最初是一個隨水而居的半耕半牧的小部落,但是它的文明可不容小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