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25日下午3點,「欲換凡骨:金丹書法篆刻展」在江蘇省美術館開幕,此展由中國書協展覽部、江蘇省文聯、西泠印社、南京藝術學院主辦,江蘇省文促會、江蘇省書協、江蘇省篆研會協辦,為金丹先生第一次大型個展,展出其書法、篆刻作品近百件。
金丹,1966年5月生,江蘇揚州人,文學博士,南京藝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書法系主任,教育部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項目評審專家。中國書法家協會教育委員會委員,西泠印社社員,江蘇省書法家協會理事,江蘇省篆刻研究會副會長。
金丹寫字風格一以貫之,基本面貌在二十幾歲就形成了,不斷地完善豐富。他鍾情秦漢碑刻,又取法二王、孫過庭、楊凝式等人,資故實,酌新聲,妙在能合,神在能離。和草書相輔相成的其他幾種字體也有特點,並風格統一。他的楷書端莊而有趣味,又時見虞世南的遺韻。其篆書也有味道,喜大篆,又融草書意趣,靈動多變,古意盎然。其行書取法《聖教序》及二王墨跡,散逸生動,不拘於一招一式。隸書雖不多寫,但漢人意趣十足,尤其略帶簡味的隸書,很見情性。
金丹是善於將理法與性情統一起來的藝術家,以強烈的主觀統攝和變通豐厚的客觀,他的書法篆刻以情御法,理中見性,是其藝術特色,更是其人的獨特品格。金丹能夠把古典的藝術精神與個人的情性結合在一起,飄逸自然。金丹諸體皆能,而最擅長草書。他平時不大講話,但是寫起草書來,膽子非常大,旁若無人,解衣盤礴,不斤斤計較於點畫,而點畫精神、血脈燦然呈現。他的作品充滿了篆籀氣,初看有點林散之的影子,細看全是他自己,所謂「與古人同而不得不同,與古人異而不得不異」。
金丹先生為人為藝一向低調,從不張揚,他是當代中青年中為數不多的理論與實踐兼優、品德與藝術雙馨的藝術家。展覽吸引了全國眾多書法愛好者的圍觀,現場氣氛熱烈,人氣爆棚。這次展出其書法篆刻近作近百件,篆、隸、楷、行、草五體具備,尤以行草書最能打動人心。
進入壯年的金丹,正蒸蒸日上,在書印的風格形成與變化上,都有著許多上升的空間。如今之書壇喧囂塵上,熱鬧非常。凡有志於此者,都知道寧靜致遠的道理,金丹有今日之成就即在懂得靜默的意義,更知道無數個寒燈下苦讀的價值。但是,還有未來,是金子在塵埃中總會發光,因此且將今日之展覽當作人生裡程的又一個起點,是最好的選擇。
據悉,《欲換凡骨·金丹書法篆刻集》同時由江蘇鳳凰美術出版社出版發行。
藝術家簡介
金丹
1966年5月生,江蘇揚州人。文學博士。南京藝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書法系主任。教育部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項目評審專家。中國書法家協會教育委員會委員,西泠印社社員,江蘇省書法家協會理事,江蘇省篆刻研究會副會長。
1988年考入南京藝術學院首屆書法專業,
1998年先後攻讀碩士、博士學位,導師黃惇教授。
書法作品多次在全國重大展覽中入選和獲獎。
書法創作之外,致力於書法史論研究,論著獲第五屆中國書法蘭亭獎(理論獎)一等獎、西泠印社當代篆刻學術研討會一等獎、教育部第五屆高等學校科學研究(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江蘇省第十四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江蘇省文聯授予「江蘇省藝術成果獎」等。
先後在專業學術刊物發表論文60餘篇,出版著作10餘部。
自序
金丹
予髫齡學書,初無師承,後得廣陵鄉賢何雪廬先生啟蒙,初學顏平原,繼學褚河南,再學虞永興,又於《集王聖教序》學之最久。予少時臨寫,橫斜曲直,無不肖似,頗為自得。雪廬先生年屆耄耋,循循善誘,而予少不更事,未得其解,某年先生八十,予十八。弱冠後負笈金陵黃瓜園,師事風齋黃惇先生,後又二度、三度隨先生遊,染濡至深。秦漢碑版、晉唐法帖、明清墨跡皆所涉及,遍臨王右軍、李北海、楊景度、米南宮、王覺斯諸家。先生於書印一道常有驚人語,予於書學始有大進,知學古人書非徒以形似為能,當妙在能合,神在能離。夫學之通蔽、書之雅俗,皆豁然有會,尤以書史之變、書風之別,瞭然於胸,學書之路明矣。
翰墨者,乃昔賢之餘事,今人之專藝,雖時代不同,體用略異,然其不同於他藝,若徒以造型目之,則書道微矣。書道之妙,在獨抒性靈;書史之奇,在入古出新。入古者,變之途;出新者,變之機,然變者即解放也。予今於書,欲新而不故作新,欲變而不強作變,而求心忘於筆,手忘於書,心手達情,書不忘想,何其難哉!
東坡云:「少小時須令氣象崢嶸,採色絢爛。漸老漸熟,乃造平淡。」予人書未老,正求絢爛之時。予於書法篆刻一道,雖無所成,但不甜、不俗、不邪,此正思翁論畫關捩。篆刻小道,壯夫不為,予浸於秦璽、漢印有年,又於漢金文中得法,尤篤嗜吾鄉吳攘翁,篆刻力求刀筆互見,平中見奇。
黃山谷詩云:「世人盡學蘭亭面,欲換凡骨無金丹。誰知洛陽楊風子,下筆便到烏絲欄。」予極喜其詩,尤於楊少師心慕手追。予雖有成仙之名,卻愧無換骨之才。董思白評此詩云:「山谷語與東坡同意,正在離合之間,守法不變,即為書家奴耳。」誠然,翰墨之道,良工心苦,骨雖凡,然欲換,予當以此為座右。
四十年來妄學書,未知紙筆費幾何?時有廢紙數十,僅得一紙,知書必資神遇,而不可力求也。今聚書印作品近百件,皆近作也,小不盈尺,大逾尋丈,雖未能盡抒己意,然一時之跡,亦真實不虛,情之所鍾,興之所至,不計工拙,以乞大方之家教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