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農曆正月初八,春節長假已經接近尾聲,大多數人已經開始返程。而初七、初八上班的人在離家時應該聽說過一種說法,叫做「七不出八不歸」。
這種說法認為,這是老話裡說的初七不能出門,初八不能回家。
因此很多人開始疑惑或者不安,自己正好是初七返程在路上,這是不是就犯了忌諱呢?
甚至還有人不僅認為初七初八是如此,還將十七、十八、二十七、二十八都算了進去.
雖然「七不出,八不歸」確實是老祖宗傳下的教育人的話,但絕不是封建迷信的糟粕,而是古人教給我們的一種做人準則。
據悉「七不出,八不歸」,最早見於明代吳國仕的《造命宗鏡集》:甲不行,酉不離。七不徃,八不歸。
這釋義被認為和柴米油鹽以及忠義孝悌沒啥關係,就是黃道吉日的選擇。
從明代到清代,則在民間已經形成了習俗,被摘錄在《楹聯叢話全編》裡:
喜鵲叫,媒人到;促織鳴,懶婦驚。一遭生,兩遭熟;七不出,八不歸。天不怕,地不怕;男有心,女有心。高拱手,低作揖;窮算命,富燒香。
那麼,關於【七不出,八不歸】有著眾多說法,其正確的解釋應該是如何呢?
| 七不出 |
七不出:說的是出門前,有七件事沒辦好不要出門。
這七件事是:柴、米、油、鹽、醬、醋、茶。即平常我們說的開門七件事。
以前出門的人往往是當家人,是一家的主心骨,掌管經濟和家政大權,因此,必須安排好家裡的生活才能出門。
現在也大致如此。外出打拼的是主心骨,只留下年老的、幼小的在家,外出的有說不出的無奈,在家的也有說不出的落寞。
這些主心骨往往也希望安排妥當後再踏上未知風浪波折的離家路。
| 八不歸 |
八不歸:說的是出門後,有八件事沒做好不要回家。
這八件事是:孝、悌、忠、信、禮、義、廉、恥。
這是古人的八條做人基本道德準則,違犯了任何一條,都是對不起祖宗,都無臉面對家人。
所以也就是說有這八項中的任何一項,都不歸家。
可見,這句「七不出,八不歸」到今天,仍是有其學習意義的。
很多人錯把「七不出,八不歸」裡的「七」「八」理解為「初七」和「初八」,而將句子意思引解成「初七不出家門,初八不能歸家」,從而認為其是一種迷信。
了解這句老話的真正意義之後,我們會發現,中國五千年文明發展史流傳下來的每一句話都是精髓,每一句都有其深刻含義。
所以,關於【七不出八不歸】,你誤解了多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