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床不離七,棺不離八,桌不離九」是啥意思?原來大有講究

2020-12-14 網易新聞

從古至今,中國人呢都非常講究吉利,因為誰都希望自己的家庭、生活、事業一帆風順,所以吉祥話,寓意著吉祥的物件,充滿在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希望年年有餘,就會將魚的形象化作木雕、國畫等等,包括一些俗語也蘊含著人們美好的願望,今天來說這一句「床不離七,棺不離八,桌不離九」。這句話是木匠做活的時候流傳下的一句話,字面意思就是這些東西的尺寸有些講究,大多取自諧音,寓意吉祥。

首先是「床不離七」,木匠在製作一張床的時候,量尺寸的時候會把床的長度寬度以七結尾,如三尺七、四尺七等。並且不僅是尺寸,在床的結構上往往也和七有關,如穿樘是七根,床頭靠背也是七根。那麼為什麼要和七有關呢?七和妻為諧音,「床不離妻」,古人認為只要尺寸帶個七,就不怕找不到老婆了,為了有一個好寓意,對夫婦來說有著白頭偕老,夫妻同心的寓意,還有一種說法就是床不離半,希望睡在床上的人可以找到自己另一半,不會感到孤獨。

如今,很多人做床也是按照這個標準來的,三尺七、四尺七用現在的尺寸就是1米2多、1米5多、這些尺寸完全滿足了普通人的身高的需求,特別高的那種除外。可見,「床不離七」不僅意義深刻,也沒有為了圖吉利而偏離人的真實需求。

除卻家具有寓意,從生活中來看,人們對棺材的製作也是很講究的。「棺不離八」,指的是打棺材的時候,不管是什麼人,不管他們高矮胖瘦,棺材的尺寸都統一是八尺,不會多也不會少。一直以來,中國人過年過節都會祭祀祖先,表達對前人的思念以及祈禱祖先能保佑自己的後世子孫。在中國人的觀念裡,祖先不僅僅是與自己有血緣關係的先人,還可以保佑自己的家族興旺,子孫後代有出息。所以,中國人對於祭祀,對於喪事方面非常重視,很多喪事禮節繁複,對於每一個細節把控都很嚴謹,從下葬的日子到棺材的尺寸。因為「八」和「發」諧音,「棺」和「官」諧音,寄託了人們希望祖先保佑自己家族的人可以升官發財的美好願望。

再看「桌不離九」,桌子是指的吃飯的桌子,一般有方桌也有八仙桌,大桌子的邊長尺寸不能離開「九」這個數字。從尺寸上來說,一個人的肩寬大概有四十到五十釐米左右,那麼取中間數據,一張桌子想要坐下兩個人,桌子長度都會大於或者等於九十釐米,這樣的桌子是再合適不過的了。而「九」又和「酒」同音,中國人往往都熱情好客,邀請別人來家裡吃飯,俗話說「無酒不成席」,餐桌上怎麼可以少得了酒呢?所以「桌不離九」也是說桌子上離不開酒,寓意著我國人民熱情好客的態度。

此外還有凳不離三,門不離五等等,既實用好記又包含著吉利的話,體現了古時候人們對生活美滿的期盼,希望事事順心,事事如意。對於這些俗語大家熟悉麼,如果有不一樣的想法,可以一起討論討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相關焦點

  • 「床不離七、棺不離八、桌不離九」,這些尺寸啥意思呢?
    《魯班經》凳不離三門不離五床不離七棺不離八桌不離九而這句過去老木匠在傳藝時經常說的「凳不離三、門不離五、床不離七、棺不離八、桌不離九」,其實就是說的是這些器具的尺寸講究 因為「八」和「發」諧音,「棺」和「官」諧音,有升官發財的意思,寄託了人們希望祖先保佑自己升官發財的美好願望。
  • 古代俗語:「床不離七,棺不離八,桌不離九」,到底是什麼意思?
    古代俗語:「床不離七,棺不離八,桌不離九」,到底是什麼意思?我們在平時的一些言語交際中,通常會不可避免的用到一些俗語,這些俗語簡練而形象化,能夠準確地表達出我們的意思。俗語,也叫常言,是通俗並廣泛流行的定型的語句,使人們交流便利且具有趣味性,並且具有明顯的地方特色。
  • 凳不離三、門不離五、床不離七、棺不離八、桌不離九
    所以,從古至今,講究吉利的人們用諧音代替了這種吉祥意願,喜歡把一些美好的願望寄托在一些器物之上。「凳不離三,門不離五,床不離七,棺不離八,桌不離九」——《魯班經》而這句過去老木匠在傳藝時經常說的「凳不離三、門不離五、床不離七、棺不離八、桌不離九」,其實就是說的是這些器具的尺寸講究。大多取自諧音,寓意吉祥。
  • 老木匠俗話:「凳不離三、門不離五、床不離七、棺不離八、桌不離九...
    俗語說「床不離七、棺不離八、桌不離九」,這到底是什麼意思?有什麼講究? 這句話一般是過去的木匠們說的。 其原話來源於《魯班經》: 「凳不離三、門不離五、床不離七、棺不離八、桌不離九」 而這些數字,指的是木匠在做活時,這些器具的尺寸。 過去人們一般都是請木匠到家裡製作家具,在那時候做木匠也是個比較體面的行當。
  • 俗語「床不離七,棺不離八,桌不離九」,啥意思?老祖宗經驗之談
    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有很多事情都是有講究的,畢竟我們國家的傳統就是要討一個好彩頭,就好像每次考試之前,都會有人選擇早飯吃一根油條加兩個雞蛋,寓意著一百分,還有穿紫色的褲子,意思就是"指定過",這些都很有趣,也不是一種迷信,只是人們的一種精神寄託而已。
  • 「床不離七,棺不離八,桌不離九」有什麼意思?和木匠有很大關係!
    在農村至今都流傳著一句俗語「床不離七,棺不離八,桌不離九」,究竟想表達什麼意思呢? 我們都知道,古時候在科技不發達的情況下,大家信奉鬼神,婚嫁、辦喪事、建房子等等,都有非常多的講究,尤其是風水學一直影響至今。而我們今天的講的這句俗語不是什麼封建迷信,是農村人根據漢字的諧音,來表示對生活的期許。
  • 老祖宗的講究:凳不離三,門不離五,床不離七,桌不離九
    書裡面有一句話,「凳不離三,門不離五,床不離七,棺不離八,桌不離九」,經常被過去的木匠掛在嘴邊。 「門不離五」也有五福臨門的意思。
  • 《魯班經》說:凳不離三,門不離五,床不離七,都是什麼講究?
    《魯班經》濃縮了魯班一生的技藝與智慧,古時候老木匠打造器具遵守的規矩,也就是「凳不離三,門不離五,床不離七,棺不離八,桌不離九」。這句話就來源於《魯班經》一書。而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呢?有道理嗎?古時候木匠們做的木質家具到了今天依然有保存得非常完好的,其技術可見一斑。
  • 床不離七,棺不離八!為何農村不管身高,床和棺材的尺寸都一樣?
    也有的地方說「床不離半」,以前農村的雙人床大多尺寸是四尺二寸半,木匠師傅會說「床不離半(伴)」,是行家規矩,給客人討個好彩頭,帶來好運,也是一種祝福。棺不離八除了嫁娶,農村的大事還有喪葬白事。但因為大多農村辦喪事都會往棺材裡放些陪葬品,需要留些空間,而八的蘊意正好,故而「棺不離八」就成為傳統。桌不離九相對應的,以前農村大多用的都是那種木桌子,比如八仙桌、大圓桌等,農村一些地方辦酒還有「八大桌」的習俗,非常熱鬧。
  • 農俗說:床不離七,棺不離八!為何身高不同,床和棺材尺寸卻一樣
    但因為大多農村辦喪事都會往棺材裡放些陪葬品,需要留些空間,而八的蘊意正好,故而「棺不離八」就成為傳統。 桌不離九 相對應的,以前農村大多用的都是那種木桌子,比如八仙桌、大圓桌等,農村一些地方辦酒還有「八大桌」的習俗,非常熱鬧。
  • 古人說:「凳不離三,門不離五,床不離七,桌不離九」,如何理解
    導語:自古就有先賢提倡「究天人之際,而達古今造化之極」,為提高生活水平古代前輩們不僅適應自然,還不斷的改造自然,這其中就流傳下工匠技術的則語「凳不離三,門不離五,床不離七,桌不離九」。畢竟「缺一門」是指修習《魯班書》的人須犯鰥、寡、孤這三缺之一,即要麼無後要麼孤獨終老,總之一生留有遺憾。言之木工技藝本身,行內有其獨特的文化諸多講究古人說:「凳不離三,門不離五,床不離七,桌不離九」,如何理解呢?
  • 「桌不離三,門不離五」 為什麼是3和5?古人真實的意圖是什麼?
    在民間有這麼一句俗語叫做「凳不離三,門不離五,床不離七,桌不離九」,你們有沒有聽說過呢?吶,為什麼是3579呢?有什麼特殊的含義嗎?在民間,關於此的解釋很多,但是無論哪一種解釋,3579都指的是這些物件尺寸的尾數。
  • 「床不離七、棺不離八、桌不離九」,什麼講究?
    如果你有興趣再讀一讀其它史籍的話,或者如果你有興趣還去讀一讀像《龍魚河圖》、《遁山開甲》等五行、讖緯或者志怪類如《述異記》等古代典籍的話,你會發現蚩尤的形象幾乎被定格了:暴君、亂賊、貪婪兇頑之徒,一句話,這是一個絕對的反面形象。也許與「暴君、亂賊、貪婪兇頑」有關吧,在上述典籍中,蚩尤的形象又是那麼怪異:「銅頭鐵額」、「八肱八趾」、「人身牛蹄,四目六手」、「食沙石子」。
  • 俗語「門要留三,房要留四,棺要七尺三」,啥講究?你注意過嗎?
    導語:俗語:「門要留三,房要留四,棺要七尺三」,啥講究?你注意過嗎?中華有上下五千年的萬史,也造就了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其中俗語作為傳統文化中的一脈,是民間老百姓通過自己的生活經驗進行的總結,有的是對民間生活的描述,也有的是對於生活的思考,因其通俗易懂又朗朗上口,所以在民間廣為流傳,很多俗語的背後還蘊含著很深刻的道理,就比如農老一輩人說的「門要留三,房要留四,棺要留六」,是什麼意思?有什麼講究嗎?
  • 人們常說:「凳不離三,桌不離九」,到底什麼是「離九」呢?
    就連木匠在做家具的時候,也是有很多說法的。比如有句俗語叫做「凳不離三,桌不離九」,下面就來看看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呢?而三字上中下三橫也代表著天、地、人,在《尚書》就有這樣一段描述:「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意思就是五行之中,三的屬性是木,而板凳正好是用木頭做成的,所以就有了「凳不離三」的說法。「凳不離三」這句話也是人們的一種美好的願望,當然也是以前的木匠為了顯示自己的專業度,從而想出來的一些本行業內的術語。
  • 農村老話:「凳不離三,門不離五,床不離七」如何理解?
    好了,我們言歸正傳,農村老話凳不離三,門不離五,床不離七,桌不離九」,這話是什麼意思呢?這句話來源自魯班書,在解釋這句話意思之前來說一下魯班,魯班書又叫缺一門,為什麼缺門呢?學了這個魯班書的人,必須在「寡、鰥、獨,這三樣佔一樣,簡單來說,要想學這門手藝的人,要麼孤獨終老,要麼後繼無人,總之有缺憾。
  • 白居易的「離離原上草」中,「離離」是啥意思?
    白居易有一首詩,可謂是家喻戶曉,即使是三四歲的小朋友,也能脫口而出,它就是白居易的《賦得古原草送別》:"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 「六月韭臭死狗,二八韭佛開口」,是啥意思?原來大有講究
    「六月韭臭死狗,二八韭佛開口」,是啥意思?原來大有講究人們通常在農村的菜園裡種韭菜,一次切一次,另一次可以吃大半年的時間。在農村地區吃飯相對有規律,想吃韭菜的話,基本上只吃第一個作品。韭菜到了6月,由於溫度升高,韭菜的生長也很快老化,韭菜稍微老了點,吃了也會覺得像柴,受天氣影響容易腐爛,所以有臭味。二八韭菜開口:農村人覺得6月的韭菜不好吃,但2月和8月成熟的韭菜最好。好吃到什麼程度,連佛都想開口吃的程度,但是有佛教信仰的朋友知道的話,佛是不能吃韭菜的,這句話證明了韭菜的美味。但是今天的話已經過時了。
  • 背了這麼多年的「離離原上草」,「離離」啥意思?很多人不知道
    唐朝詩歌,代表著一個時代的特色,象徵著唐朝的繁華與衰落,雖然都是唐朝時期的作品,但是不同階段的詩歌所表達的意思也不盡相同。正如小學課本之中的名句「離離原上草」,人人都可以耳熟能詳,但是對於它的真正意思,又有幾個人可以讀懂。尤其是「離離」的意思,誰又能真正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