凳不離三、門不離五、床不離七、棺不離八、桌不離九

2021-02-20 木雕

從古至今,中國人講究吉利,吉祥事、吉祥話、吉祥物,充滿在中國文化的每一處空間。不管是瓷器、工藝品,還是建築,在每一個圖景、每一處細節之中,我們都可感受到吉祥文化的無處不在。所以,從古至今,講究吉利的人們用諧音代替了這種吉祥意願,喜歡把一些美好的願望寄托在一些器物之上。

「凳不離三,門不離五,床不離七,棺不離八,桌不離九」

——《魯班經》

也許今天我們不再常見木匠這個行當,更別說這些流行於農村木匠口中的話了。

但在過去,木匠是個我們難以想像的火爆職業。農村的木工可是一項體面的手藝活,因為那時候的家裡都買不起家具,所以大多時候是請工匠製作。



其祖師爺魯班不僅把精細的做工工藝流傳下來,隨著歷史的發展,生活經驗及世俗文化也影響著木匠們做活的規矩。

他們不僅考慮每種木材的材質特性,還考慮到不同器具使用場景及世俗常識。

而這句過去老木匠在傳藝時經常說的「凳不離三、門不離五、床不離七、棺不離八、桌不離九」,其實就是說的是這些器具的尺寸講究。

大多取自諧音,寓意吉祥。

「凳不離三」

「凳不離三」,是指做長條木凳時長度的末尾一般要帶一個「三」數,如二尺三、四尺三等。

取至「桃園三結義」的典故,「三」有忠義的象徵,寓意期盼坐在這條板凳上的是兄弟和朋友。

方形抹角文竹凳 清中期

「門不離五」,農村做門無論大小寬窄,其尺寸末尾數一般離不開「五」,象徵「五福臨門」之意。

「床不離七」,農村木匠量東西尺寸時,用的都是木匠尺,在丈量時都會在末尾留上七,如二尺七寸、三尺七、四尺五寸七。

不僅是尺寸,在床的結構上也離不開七。

如穿樘是七根,床頭靠背也是七根。

「床不離七」的諧音是「床不離妻」,有夫妻同床偕老之意。

還有一種寓意是有了這個「七」,希望睡在床上的人不用擔心獨自一人,可以找到人生的另一半。

黃花梨月洞門架子床

如今,很多人做床也是按照這個標準來定製尺寸,除了個別身高突出的人需要定製以外,這些尺寸已經滿足了不同年齡不同家庭的需要。

可見,「床不離七」不但有著美好的寓意,而且也是按照人的身高來量制的尺寸。

還有一個說法是「床不離半」。

過去民間的雙人床也常見四尺二寸半,若是問起師傅,他必定回答:

「床不離半(伴)嘛!討個彩頭,這是行家規矩。」

因為「半」和伴」諧音。

清 黃花梨架子床


「棺不離八」,指的是打棺材的時候,不管是給什麼人打棺材,個子高也好,矮也好,棺材的尺寸只有八尺,不多不少。

因為「八」和「發」諧音,「棺」和「官」諧音,有升官發財的意思,寄託了人們希望祖先保佑自己升官發財的美好願望。

一直以來,中國人對於祖先都有一種崇敬,認為祖先能夠保佑自己家族興旺發達,所以在喪事禮節上都尤為重視,任何一個細節都很嚴謹。

另一方面,古時候的人身高最多是七尺左右,有「七尺男兒」之說。

所以為了放下一些其他陪葬品,棺木尺寸就需要大於七尺,所以八尺就成了棺木的一般尺度。

「桌不離九」,桌是指吃飯桌,分為簡易方桌和八仙桌兩種。

「桌不離九」,有一種解讀是從使用便捷上來說。

因為成年男人女人一般的肩寬是44—46釐米左右,平均下來是45釐米。

因此在製作桌子的時候,為了能同時坐下兩個人,桌子長度都會大於等於90釐米,這便是「桌不離九」。

明  紫檀長桌

另一層意思就是吉祥寓意。

「九」與「酒」諧音,意即吃飯不離酒,寓意著主人待客熱情,桌子上少不了酒的意思。

桌上離不開酒也證明這家人賓客很多,預示著家族興旺。

所以大桌的邊長、高度尺寸,都要講究「九」這個數字,如二尺九寸、三尺一寸九分或四尺八寸九分等。

這些有趣的俗語老話,有一定的專業性,照此打出的家具不僅實用,也凝聚了歷代木匠的智慧。

此外,每個數字都有其獨特的寓意,萬事圖個吉利,寄託了人們對於美好生活的嚮往。

木掌柜私人微信

相關焦點

  • 老木匠俗話:「凳不離三、門不離五、床不離七、棺不離八、桌不離九...
    俗語說「床不離七、棺不離八、桌不離九」,這到底是什麼意思?有什麼講究? 這句話一般是過去的木匠們說的。 其原話來源於《魯班經》: 「凳不離三、門不離五、床不離七、棺不離八、桌不離九」 而這些數字,指的是木匠在做活時,這些器具的尺寸。 過去人們一般都是請木匠到家裡製作家具,在那時候做木匠也是個比較體面的行當。
  • 老祖宗的講究:凳不離三,門不離五,床不離七,桌不離九
    書裡面有一句話,「凳不離三,門不離五,床不離七,棺不離八,桌不離九」,經常被過去的木匠掛在嘴邊。 「門不離五」也有五福臨門的意思。
  • 「床不離七、棺不離八、桌不離九」,這些尺寸啥意思呢?
    《魯班經》凳不離三門不離五床不離七棺不離八桌不離九而這句過去老木匠在傳藝時經常說的「凳不離三、門不離五、床不離七、棺不離八、桌不離九」,其實就是說的是這些器具的尺寸講究「凳不離三」,是指做長條木凳時長度的末尾一般要帶一個「三」數,如二尺三、四尺三等。
  • 古人說:「凳不離三,門不離五,床不離七,桌不離九」,如何理解
    導語:自古就有先賢提倡「究天人之際,而達古今造化之極」,為提高生活水平古代前輩們不僅適應自然,還不斷的改造自然,這其中就流傳下工匠技術的則語「凳不離三,門不離五,床不離七,桌不離九」。畢竟「缺一門」是指修習《魯班書》的人須犯鰥、寡、孤這三缺之一,即要麼無後要麼孤獨終老,總之一生留有遺憾。言之木工技藝本身,行內有其獨特的文化諸多講究古人說:「凳不離三,門不離五,床不離七,桌不離九」,如何理解呢?
  • 「床不離七,棺不離八,桌不離九」是啥意思?原來大有講究
    從古至今,中國人呢都非常講究吉利,因為誰都希望自己的家庭、生活、事業一帆風順,所以吉祥話,寓意著吉祥的物件,充滿在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希望年年有餘,就會將魚的形象化作木雕、國畫等等,包括一些俗語也蘊含著人們美好的願望,今天來說這一句「床不離七,棺不離八,桌不離九」。
  • 《魯班經》說:凳不離三,門不離五,床不離七,都是什麼講究?
    《魯班經》濃縮了魯班一生的技藝與智慧,古時候老木匠打造器具遵守的規矩,也就是「凳不離三,門不離五,床不離七,棺不離八,桌不離九」。這句話就來源於《魯班經》一書。而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呢?有道理嗎?古時候木匠們做的木質家具到了今天依然有保存得非常完好的,其技術可見一斑。
  • 古代俗語:「床不離七,棺不離八,桌不離九」,到底是什麼意思?
    古代俗語:「床不離七,棺不離八,桌不離九」,到底是什麼意思?我們在平時的一些言語交際中,通常會不可避免的用到一些俗語,這些俗語簡練而形象化,能夠準確地表達出我們的意思。俗語,也叫常言,是通俗並廣泛流行的定型的語句,使人們交流便利且具有趣味性,並且具有明顯的地方特色。
  • 「床不離七,棺不離八,桌不離九」有什麼意思?和木匠有很大關係!
    在農村至今都流傳著一句俗語「床不離七,棺不離八,桌不離九」,究竟想表達什麼意思呢? 我們都知道,古時候在科技不發達的情況下,大家信奉鬼神,婚嫁、辦喪事、建房子等等,都有非常多的講究,尤其是風水學一直影響至今。而我們今天的講的這句俗語不是什麼封建迷信,是農村人根據漢字的諧音,來表示對生活的期許。
  • 「桌不離三,門不離五」 為什麼是3和5?古人真實的意圖是什麼?
    在民間有這麼一句俗語叫做「凳不離三,門不離五,床不離七,桌不離九」,你們有沒有聽說過呢?吶,為什麼是3579呢?有什麼特殊的含義嗎?在民間,關於此的解釋很多,但是無論哪一種解釋,3579都指的是這些物件尺寸的尾數。
  • 俗語「床不離七,棺不離八,桌不離九」,啥意思?老祖宗經驗之談
    這些寓意滲透進了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就連木匠做工時也是有講究有學問的,現代社會很多東西都是機器製作了,導致現在的木匠越來越少,但是古代的木匠非常厲害,做出來的物品精緻又漂亮,雕花之類的也不在話下,當他們在做一些東西時,雖然沒有明確的規定,但是出於習慣,他們都會把它當作內心準則,就比如"床不離七,棺不離八,桌不離九"。
  • 農村老話:「凳不離三,門不離五,床不離七」如何理解?
    好了,我們言歸正傳,農村老話凳不離三,門不離五,床不離七,桌不離九」,這話是什麼意思呢?這句話來源自魯班書,在解釋這句話意思之前來說一下魯班,魯班書又叫缺一門,為什麼缺門呢?學了這個魯班書的人,必須在「寡、鰥、獨,這三樣佔一樣,簡單來說,要想學這門手藝的人,要麼孤獨終老,要麼後繼無人,總之有缺憾。
  • 人們常說:「凳不離三,桌不離九」,到底什麼是「離九」呢?
    比如有句俗語叫做「凳不離三,桌不離九」,下面就來看看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呢?凳不離三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古人在製作凳子的時候,其長度一般不會是整數,尾數都要留成「三」,比如長度是三尺三寸或者三尺一寸三分等,這種凳子就是以前農村常見的板凳,凳面窄而長,一般一個板凳上面可以坐兩三個人。
  • 床不離七,棺不離八!為何農村不管身高,床和棺材的尺寸都一樣?
    話不多說,一起來看吧!門不離五木匠在以前的農村可是很吃香的,因為那時候農村的很多家具大多是木質的。比如木床、木質的衣櫃、馬車等等,生活中幾乎都需要用到木質工具,故而那時候木匠是一個吃香又體面的活。比如「門不離五」,說的就是農村做木門的時候,不管大小寬窄,尺寸末尾數都不能離開五,比如長度是一米八五,寬是95釐米的門,反正就是末尾的最後一個數字一定要是五。這個規矩的用意其實也是為了好的蘊意,即「五福臨門」,只要門與五有關,那麼就會被看作是吉祥能帶來好運的。
  • 農俗說:床不離七,棺不離八!為何身高不同,床和棺材尺寸卻一樣
    比如「門不離五」,說的就是農村做木門的時候,不管大小寬窄,尺寸末尾數都不能離開五,比如長度是一米八五,寬是95釐米的門,反正就是末尾的最後一個數字一定要是五。
  • 「床不離七、棺不離八、桌不離九」,什麼講究?
    苗民弗用靈,制以刑,惟作五虐之刑曰法,殺戮無辜,爰始淫為劓、刵、椓、黥。越茲麗刑,並制,罔差有辭。民興,胥漸泯泯棼棼……」這段話的意思是:蚩尤一開始作亂就禍害到了百姓,他的種種行為不僅沒有對那些貪婪得像鷂鷹一樣的人的囂張氣焰構成預防和打擊的效果,反而使他們裝出一番虔誠的奉上峰命令架勢,更加瘋狂的去掠奪人民的財物。所以,九黎族人不聽從蚩尤的命令。
  • 農村俗語:「床不離半,門不離五」,你知道「離五」指的是什麼嗎
    有這麼一句農村俗語叫做:「床不離半,門不離五」,下面就來看看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呢?床不離半在每個人的一生中,可以說有一大半的時間都在床上,所以床才是生活中最重要的物件。所以床上最重要的就是要有兩個人,所謂「少年夫妻老來伴」就是這個意思,而「床不離半」裡的「半」也就是「老伴」的意思,這也是人們用諧音來代替一種美好的願望。因此人們在做床的時候,其寬度都會留下一個「半」,比如寬度為三尺半或者四尺半等,這也就是「床不離半」的意思。
  • 俗語「門要留三,房要留四,棺要七尺三」,啥講究?你注意過嗎?
    導語:俗語:「門要留三,房要留四,棺要七尺三」,啥講究?你注意過嗎?中華有上下五千年的萬史,也造就了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其中俗語作為傳統文化中的一脈,是民間老百姓通過自己的生活經驗進行的總結,有的是對民間生活的描述,也有的是對於生活的思考,因其通俗易懂又朗朗上口,所以在民間廣為流傳,很多俗語的背後還蘊含著很深刻的道理,就比如農老一輩人說的「門要留三,房要留四,棺要留六」,是什麼意思?有什麼講究嗎?
  • 背了這麼多年的「離離原上草」,「離離」啥意思?很多人不知道
    果然,白居易天生聰慧過人,三歲認字,五歲學作詩,九歲通聲韻,等到十來歲,白居易早已文採斐然。可以說,早年的白居易如同擁有像仲永一樣的才華。等到白居易十六歲時,他的一首《賦得古原草送別》驚豔了全唐,就連當時的詩壇巨星顧況都被驚動了。「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