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說:「凳不離三,門不離五,床不離七,桌不離九」,如何理解

2020-12-11 李時針的時針

導語:

自古就有先賢提倡「究天人之際,而達古今造化之極」,為提高生活水平古代前輩們不僅適應自然,還不斷的改造自然,這其中就流傳下工匠技術的則語「凳不離三,門不離五,床不離七,桌不離九」

傳統來說,匠人一脈皆供奉祖師爺魯班,工匠、木匠、石匠以及泥瓦匠行業皆與古代名匠魯班有很大淵源。

神秘的巨匠大師魯班

魯班又名公輸班,是春秋時期魯國人,各種精巧機關,木器石雕,甚至各類攻城雲梯他都擅長。歷史上,魯班此人不僅手工天賦卓絕,而且善於思考,於自然之道有著很深的造詣,並能得心應手地將其運用可謂神哉。

相傳,魯班行走在山間小道上,無意中手划過沿路生長茂盛的灌草,然後就手指一陣刺痛並流出血來。警覺的魯班顧不上流血的手指,而是跑去觀察劃破他手指的草葉,他好奇究竟是何種植物竟有如此威力。細心的他觀察到,看似柔嫩的灌草,其葉片邊緣處有極細密的小鋸齒,正是這緊密的鋸齒與手指的快速摩擦才使得自己受傷。此時的魯班不悲反喜,這真是大自然精巧的設計啊,於是他效仿帶鋸齒的灌草製造出了「魯班鋸」,成了後來匠人都離不開的重要工具。

善於思考和動手的魯班還製造過許多精巧的木鳶,這些魯班鳶可以飛翔跳動,活靈活現,估計是最早的「機器鳥」了。關於魯班的傳說還得談談他流傳下的工匠奇書《魯班書》又稱《缺一門》。相傳通曉自然之道的魯班,其創作的這部神秘之書暗含著許多「天機」,這其中不乏一些通靈自然的術法。完整版的《魯班書》只保存在極少的隱世之人手中,而民間廣泛流傳的大多書籍是關於工匠技藝的一些技巧和方法。畢竟「缺一門」是指修習《魯班書》的人須犯鰥、寡、孤這三缺之一,即要麼無後要麼孤獨終老,總之一生留有遺憾。

言之木工技藝本身,行內有其獨特的文化諸多講究

古人說:「凳不離三,門不離五,床不離七,桌不離九」,如何理解呢?凳不離三,是指製作坐凳須滿足長,寬,高三維帶三才是符合比例。古人認為「三」與「山」,諧音,製作出來的太師椅,公堂椅人坐上去地位也就「穩如泰山」,比如33釐米,43釐米等。在古代數字是有講究與寓意的,雙數犯嫉,而單數則趨吉,如數字三代表著「三合一」,古代帝王自稱「九五之尊」。偶數則不被看好,自古二人不共財,四又諧「死」音,故古人不喜偶數,趨吉奇數,講究一心一意,三人合財,五福臨門,九九久久長源。

「門不離五」,即做門窗都以六五,七五,八五釐米相宜。「五」諧音「武」,威武霸氣的門廷可以威壓邪祟,且高大威武堅固耐用的門,寓意「五福臨門」何不妙哉。

「床不離七」七與「妻」諧音,製作雙人床大都以帶七為尺寸,167釐米與187釐米為宜,還有207釐米,217釐米等。正所謂有妻則有香火,家庭才興旺。

「桌不離九」久久長久,飯桌的尺寸宜取寸九。大的飯桌徑尺不取一米,而取九十九釐米。長久之意,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同進美食,也是象徵團團圓圓。況且每個人都希望家人長壽,九十九也寓此意。

後記

現在的家具打造,大多按用戶要求定製,傳統的木工尺寸也漸漸不被講究,只求省時省力,美觀實用。可以說時代的進步讓製造精品器具少了許多要求和約束。

我其實有一個不明白的地方,為何古代那麼多優良的工藝會慢慢消亡,一件件流傳,從而變成現在的快餐文化,這是時代的進步還是文明的消亡?是一個值得深思的事情。

相關焦點

  • 凳不離三、門不離五、床不離七、棺不離八、桌不離九
    也許今天我們不再常見木匠這個行當,更別說這些流行於農村木匠口中的話了。而這句過去老木匠在傳藝時經常說的「凳不離三、門不離五、床不離七、棺不離八、桌不離九」,其實就是說的是這些器具的尺寸講究。大多取自諧音,寓意吉祥。
  • 老木匠俗話:「凳不離三、門不離五、床不離七、棺不離八、桌不離九...
    俗語說「床不離七、棺不離八、桌不離九」,這到底是什麼意思?有什麼講究? 這句話一般是過去的木匠們說的。 其原話來源於《魯班經》: 「凳不離三、門不離五、床不離七、棺不離八、桌不離九」 而這些數字,指的是木匠在做活時,這些器具的尺寸。 過去人們一般都是請木匠到家裡製作家具,在那時候做木匠也是個比較體面的行當。
  • 老祖宗的講究:凳不離三,門不離五,床不離七,桌不離九
    書裡面有一句話,「凳不離三,門不離五,床不離七,棺不離八,桌不離九」,經常被過去的木匠掛在嘴邊。 過去的門,無論大小,長寬的尺寸要帶一個「五」的尾數。 「五」作為數字,屬於巽卦,巽卦的方位是東南方。 古人建造房屋,一般是坐北朝南,這樣便於採光。
  • 《魯班經》說:凳不離三,門不離五,床不離七,都是什麼講究?
    《魯班經》濃縮了魯班一生的技藝與智慧,古時候老木匠打造器具遵守的規矩,也就是「凳不離三,門不離五,床不離七,棺不離八,桌不離九」。這句話就來源於《魯班經》一書。而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呢?有道理嗎?古時候木匠們做的木質家具到了今天依然有保存得非常完好的,其技術可見一斑。
  • 農村老話:「凳不離三,門不離五,床不離七」如何理解?
    好了,我們言歸正傳,農村老話凳不離三,門不離五,床不離七,桌不離九」,這話是什麼意思呢?這句話來源自魯班書,在解釋這句話意思之前來說一下魯班,魯班書又叫缺一門,為什麼缺門呢?學了這個魯班書的人,必須在「寡、鰥、獨,這三樣佔一樣,簡單來說,要想學這門手藝的人,要麼孤獨終老,要麼後繼無人,總之有缺憾。
  • 「桌不離三,門不離五」 為什麼是3和5?古人真實的意圖是什麼?
    在民間有這麼一句俗語叫做「凳不離三,門不離五,床不離七,桌不離九」,你們有沒有聽說過呢?吶,為什麼是3579呢?有什麼特殊的含義嗎?在民間,關於此的解釋很多,但是無論哪一種解釋,3579都指的是這些物件尺寸的尾數。
  • 「床不離七、棺不離八、桌不離九」,這些尺寸啥意思呢?
    《魯班經》凳不離三門不離五床不離七棺不離八桌不離九而這句過去老木匠在傳藝時經常說的「凳不離三、門不離五、床不離七、棺不離八、桌不離九」,其實就是說的是這些器具的尺寸講究「凳不離三」,是指做長條木凳時長度的末尾一般要帶一個「三」數,如二尺三、四尺三等。
  • 「床不離七,棺不離八,桌不離九」是啥意思?原來大有講究
    從古至今,中國人呢都非常講究吉利,因為誰都希望自己的家庭、生活、事業一帆風順,所以吉祥話,寓意著吉祥的物件,充滿在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希望年年有餘,就會將魚的形象化作木雕、國畫等等,包括一些俗語也蘊含著人們美好的願望,今天來說這一句「床不離七,棺不離八,桌不離九」。
  • 人們常說:「凳不離三,桌不離九」,到底什麼是「離九」呢?
    比如有句俗語叫做「凳不離三,桌不離九」,下面就來看看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呢?凳不離三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古人在製作凳子的時候,其長度一般不會是整數,尾數都要留成「三」,比如長度是三尺三寸或者三尺一寸三分等,這種凳子就是以前農村常見的板凳,凳面窄而長,一般一個板凳上面可以坐兩三個人。
  • 古代俗語:「床不離七,棺不離八,桌不離九」,到底是什麼意思?
    古代俗語:「床不離七,棺不離八,桌不離九」,到底是什麼意思?我們在平時的一些言語交際中,通常會不可避免的用到一些俗語,這些俗語簡練而形象化,能夠準確地表達出我們的意思。俗語,也叫常言,是通俗並廣泛流行的定型的語句,使人們交流便利且具有趣味性,並且具有明顯的地方特色。
  • 「床不離七,棺不離八,桌不離九」有什麼意思?和木匠有很大關係!
    在農村至今都流傳著一句俗語「床不離七,棺不離八,桌不離九」,究竟想表達什麼意思呢? 我們都知道,古時候在科技不發達的情況下,大家信奉鬼神,婚嫁、辦喪事、建房子等等,都有非常多的講究,尤其是風水學一直影響至今。而我們今天的講的這句俗語不是什麼封建迷信,是農村人根據漢字的諧音,來表示對生活的期許。
  • 俗語「床不離七,棺不離八,桌不離九」,啥意思?老祖宗經驗之談
    像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人們這麼做的時候其實也並不是相信它真是會如願,只是一種安慰自己的方式,代表著一種希望事情發生的願望,這都是可以理解的行為,除了這種方式的寄託以外,我們還有數字的諧音,很多數字都因為跟一些字的音調很像而被拿來寄託願望,比如很多人的密碼都會設置"6"這個數字,就寓意著順。
  • 農俗說:床不離七,棺不離八!為何身高不同,床和棺材尺寸卻一樣
    比如「門不離五」,說的就是農村做木門的時候,不管大小寬窄,尺寸末尾數都不能離開五,比如長度是一米八五,寬是95釐米的門,反正就是末尾的最後一個數字一定要是五。
  • 床不離七,棺不離八!為何農村不管身高,床和棺材的尺寸都一樣?
    今天要看和大家說的,則是一些隱藏工匠秘密的農俗,以及咱們老百姓的一些心理以及忌諱、祈禱的事情。話不多說,一起來看吧!門不離五木匠在以前的農村可是很吃香的,因為那時候農村的很多家具大多是木質的。比如「門不離五」,說的就是農村做木門的時候,不管大小寬窄,尺寸末尾數都不能離開五,比如長度是一米八五,寬是95釐米的門,反正就是末尾的最後一個數字一定要是五。這個規矩的用意其實也是為了好的蘊意,即「五福臨門」,只要門與五有關,那麼就會被看作是吉祥能帶來好運的。
  • 農村俗語:「床不離半,門不離五」,你知道「離五」指的是什麼嗎
    有這麼一句農村俗語叫做:「床不離半,門不離五」,下面就來看看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呢?床不離半在每個人的一生中,可以說有一大半的時間都在床上,所以床才是生活中最重要的物件。所以床上最重要的就是要有兩個人,所謂「少年夫妻老來伴」就是這個意思,而「床不離半」裡的「半」也就是「老伴」的意思,這也是人們用諧音來代替一種美好的願望。因此人們在做床的時候,其寬度都會留下一個「半」,比如寬度為三尺半或者四尺半等,這也就是「床不離半」的意思。
  • 「床不離七、棺不離八、桌不離九」,什麼講究?
    據《尚書•呂刑》記載,周穆王在敘述刑法的起源時說:「蚩尤惟始作亂,延及於平民,罔不寇賊鴟義,奸宄奪攘矯虔。苗民弗用靈,制以刑,惟作五虐之刑曰法,殺戮無辜,爰始淫為劓、刵、椓、黥。越茲麗刑,並制,罔差有辭。
  • 俗語「門要留三,房要留四,棺要七尺三」,啥講究?你注意過嗎?
    這樣做的目的其實和「門要留三」是一樣的,首先也是因為民間 「下寬好開懷」,下面的尺寸比上面的尺寸寬,那麼家庭就會其樂融融,夫妻美滿,也是古人的一種美好的寓意。其次也是一樣為了方便門的安裝。相比較我們現在建築中們的構造,肯定就會有人覺得,如若門的上下寬度要是不一樣,會不會顯得不太美觀,其實這裡的上下不一樣並不是說的門的上下寬度,而是門洞的寬度,我們建造房子,是會提前把門洞留好,之後再根據門洞的大小製作門,這樣容易安裝,至於提前留出來的這上面或者至於下面寬出來的幾公分,在門裝進去之後,師傅們會採用木頭或者是泡沫膠等工具來進行填充,所以並不會影響門的美觀性
  • 「離離原上草」中的「離離」到底是何意?很多人都不知道它的意思
    「離離原上草」中的「離離」是何意?知道的人並不多,有人誤解其意 引言:我們很早的時候就學了《草》,裡面的「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更是耳熟能詳,不曾忘記,但是有人可曾知道句中「離離」的意思嗎?其實知道的人並不多,即使有人知道,也是誤解了其中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