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班經》說:凳不離三,門不離五,床不離七,都是什麼講究?

2020-12-26 戲秦皇漢武

說起古時候的建築大師與發明家,不得不提的便是鼎鼎有名的魯班大師。

魯班發明了許多木匠工具來方便木匠的工作與勞動,在民間享有盛名,聲譽卓著,被木匠奉為祖師爺,因巧奪天工的發明製作,而名流千古。

而在當時那個時代,諸子百家都會通過寫書的手段來傳播自己的思想和主張,在這樣的社會風潮下,魯班也自著一本奇書,名為《魯班經》。

《魯班經》是我國古代奇書之一,它分上下兩冊。其中上冊記載著魯班製作的各種技巧,是其多年心血的凝聚;而下冊記載著許多當時的咒語與符咒,有著些許的詭異。

《魯班經》濃縮了魯班一生的技藝與智慧,古時候老木匠打造器具遵守的規矩,也就是「凳不離三,門不離五,床不離七,棺不離八,桌不離九」。這句話就來源於《魯班經》一書。而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呢?有道理嗎?

古時候木匠們做的木質家具到了今天依然有保存得非常完好的,其技術可見一斑。而這句話除了提醒人們對於打造家具的尺寸外,還蘊含了非常獨特的寓意。

凳不離三

「凳不離三」,是指做長條木凳時長度的末尾一般要帶一個「三」數,如二尺三、四尺三等。

因為「桃園三結義」的典故,古代對於數字三還是很喜歡的,「三」有忠義的象徵,代表著牢不可破的兄弟情,寓意期盼坐在這條板凳上的是兄弟和朋友。

門不離五

「門不離五」,農村做門無論大小寬窄,其尺寸末尾數一般離不開「五」,象徵「五福臨門」之意,分別指的是長壽、富貴、康寧、好德、子孫滿堂,這是國人普遍的願望。而門上帶有五,不但這家住的人安寧幸福,出入這道門的人也很有福氣。

床不離七

農村木匠量東西尺寸時,用的都是木匠尺,在丈量時都會在末尾留上七,如二尺七寸、三尺七、四尺五寸七。不僅是尺寸,在床的結構上也離不開七,如穿樘是七根,床頭靠背也是七根。「床不離七」的諧音是「床不離妻」,有夫妻同床偕老,婚姻和和美美之意。

棺不離八

一直以來,中國人對於祖先都有一種崇敬,認為祖先能夠保佑自己家族興旺發達,所以在喪事禮節上都尤為重視,任何一個細節都很嚴謹。

在過去民間,棺材基本上都是八尺這個尺寸,不管人的高矮,那是因為民間「棺」諧音「官」,「材」諧音「財」和「才」,這樣就是財富和才能都有。

桌不離九

古時候木匠在製作吃飯用的八仙桌時,桌子的長度都會是二尺九見方,折合成公制就是0.966米,依據的是《魯班經》,所以大桌的邊長、高度尺寸,都要講究「九」這個數字,如二尺九寸、三尺一寸九分或四尺八寸九分等。

另外「九」與「酒」諧音,觥籌交錯,賓客眾多,也寓意著家庭的繁榮。畢竟我們國家的酒文化也是博大精深的。

《魯班經》是我國古代流傳於民間的一部有名的建築營造類書籍,其對於我國的古代建築特別是民間建築有著深遠的影響由於現存善本俱為明清年代刊印,且多為民間私刻,流布雖廣但訛誤頗多,不利研讀,特意給大家推薦這本《魯班經》新解。

本書為《魯班經》的圖文新解,它以歷代匠師在實際工作過程中口授和抄本的形式薪火相傳,涵蓋建築和家具器用等多方面內容,詳細解讀建築營造技法,家居器用設計等內容,主要包括營建尺法、相宅、選擇方位、工序、祈禳、鎮解等。

至於之前民間流傳的關於《魯班經》其中的各種「法術」,本書並沒有涉及,而是單純從原書的上部重新整理,集合了眾多工匠千百年智慧的結晶,在多處地方都做出講解

感興趣的朋友,點擊下方的商品卡就可以購買了

相關焦點

  • 凳不離三、門不離五、床不離七、棺不離八、桌不離九
    不管是瓷器、工藝品,還是建築,在每一個圖景、每一處細節之中,我們都可感受到吉祥文化的無處不在。所以,從古至今,講究吉利的人們用諧音代替了這種吉祥意願,喜歡把一些美好的願望寄托在一些器物之上。「凳不離三,門不離五,床不離七,棺不離八,桌不離九」——《魯班經》
  • 古人說:「凳不離三,門不離五,床不離七,桌不離九」,如何理解
    導語:自古就有先賢提倡「究天人之際,而達古今造化之極」,為提高生活水平古代前輩們不僅適應自然,還不斷的改造自然,這其中就流傳下工匠技術的則語「凳不離三,門不離五,床不離七,桌不離九」。畢竟「缺一門」是指修習《魯班書》的人須犯鰥、寡、孤這三缺之一,即要麼無後要麼孤獨終老,總之一生留有遺憾。言之木工技藝本身,行內有其獨特的文化諸多講究古人說:「凳不離三,門不離五,床不離七,桌不離九」,如何理解呢?
  • 老祖宗的講究:凳不離三,門不離五,床不離七,桌不離九
    從此,魯班更加勤奮地鑽研《易經》,他的建築技術和木工技藝突飛猛進。 他的弟子把師父一生創造的知識都記錄下來,後人稱之為《魯班經》,這本書裡就有「元亨利貞令」的記載。 《魯班經》是建立在《易經》基礎上的,和《易經》息息相關。
  • 老木匠俗話:「凳不離三、門不離五、床不離七、棺不離八、桌不離九...
    俗語說「床不離七、棺不離八、桌不離九」,這到底是什麼意思?有什麼講究? 這句話一般是過去的木匠們說的。 其原話來源於《魯班經》: 「凳不離三、門不離五、床不離七、棺不離八、桌不離九」 而這些數字,指的是木匠在做活時,這些器具的尺寸。 過去人們一般都是請木匠到家裡製作家具,在那時候做木匠也是個比較體面的行當。
  • 農村老話:「凳不離三,門不離五,床不離七」如何理解?
    魯班在他那個時期發明了很多工具,像什麼公雞車,魯班椅、魯班鎖等很多讓人驚訝的工具,這些工具,你除了魯班超高的智慧。好了,我們言歸正傳,農村老話凳不離三,門不離五,床不離七,桌不離九」,這話是什麼意思呢?這句話來源自魯班書,在解釋這句話意思之前來說一下魯班,魯班書又叫缺一門,為什麼缺門呢?
  • 「桌不離三,門不離五」 為什麼是3和5?古人真實的意圖是什麼?
    在民間有這麼一句俗語叫做「凳不離三,門不離五,床不離七,桌不離九」,你們有沒有聽說過呢?吶,為什麼是3579呢?有什麼特殊的含義嗎?在民間,關於此的解釋很多,但是無論哪一種解釋,3579都指的是這些物件尺寸的尾數。
  • 「床不離七、棺不離八、桌不離九」,這些尺寸啥意思呢?
    《魯班經》凳不離三門不離五床不離七棺不離八桌不離九而這句過去老木匠在傳藝時經常說的「凳不離三、門不離五、床不離七、棺不離八、桌不離九」,其實就是說的是這些器具的尺寸講究「凳不離三」,是指做長條木凳時長度的末尾一般要帶一個「三」數,如二尺三、四尺三等。
  • 「床不離七,棺不離八,桌不離九」是啥意思?原來大有講究
    從古至今,中國人呢都非常講究吉利,因為誰都希望自己的家庭、生活、事業一帆風順,所以吉祥話,寓意著吉祥的物件,充滿在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希望年年有餘,就會將魚的形象化作木雕、國畫等等,包括一些俗語也蘊含著人們美好的願望,今天來說這一句「床不離七,棺不離八,桌不離九」。
  • 「床不離七,棺不離八,桌不離九」有什麼意思?和木匠有很大關係!
    在農村至今都流傳著一句俗語「床不離七,棺不離八,桌不離九」,究竟想表達什麼意思呢? 我們都知道,古時候在科技不發達的情況下,大家信奉鬼神,婚嫁、辦喪事、建房子等等,都有非常多的講究,尤其是風水學一直影響至今。而我們今天的講的這句俗語不是什麼封建迷信,是農村人根據漢字的諧音,來表示對生活的期許。
  • 人們常說:「凳不離三,桌不離九」,到底什麼是「離九」呢?
    比如有句俗語叫做「凳不離三,桌不離九」,下面就來看看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呢?凳不離三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古人在製作凳子的時候,其長度一般不會是整數,尾數都要留成「三」,比如長度是三尺三寸或者三尺一寸三分等,這種凳子就是以前農村常見的板凳,凳面窄而長,一般一個板凳上面可以坐兩三個人。
  • 古代俗語:「床不離七,棺不離八,桌不離九」,到底是什麼意思?
    古代俗語:「床不離七,棺不離八,桌不離九」,到底是什麼意思?我們在平時的一些言語交際中,通常會不可避免的用到一些俗語,這些俗語簡練而形象化,能夠準確地表達出我們的意思。俗語,也叫常言,是通俗並廣泛流行的定型的語句,使人們交流便利且具有趣味性,並且具有明顯的地方特色。
  • 農村俗語:「床不離半,門不離五」,你知道「離五」指的是什麼嗎
    無論在什麼時候,人們總不會忘記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於是所有與生活有關的物件,都有一種美好的寓意,也表現了人們對生活的熱愛。有這麼一句農村俗語叫做:「床不離半,門不離五」,下面就來看看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 俗語「床不離七,棺不離八,桌不離九」,啥意思?老祖宗經驗之談
    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有很多事情都是有講究的,畢竟我們國家的傳統就是要討一個好彩頭,就好像每次考試之前,都會有人選擇早飯吃一根油條加兩個雞蛋,寓意著一百分,還有穿紫色的褲子,意思就是"指定過",這些都很有趣,也不是一種迷信,只是人們的一種精神寄託而已。
  • 俗語「門要留三,房要留四,棺要七尺三」,啥講究?你注意過嗎?
    中華有上下五千年的萬史,也造就了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其中俗語作為傳統文化中的一脈,是民間老百姓通過自己的生活經驗進行的總結,有的是對民間生活的描述,也有的是對於生活的思考,因其通俗易懂又朗朗上口,所以在民間廣為流傳,很多俗語的背後還蘊含著很深刻的道理,就比如農老一輩人說的「門要留三,房要留四,棺要留六」,是什麼意思?有什麼講究嗎?
  • 農俗說:床不離七,棺不離八!為何身高不同,床和棺材尺寸卻一樣
    門不離五 木匠在以前的農村可是很吃香的,因為那時候農村的很多家具大多是木質的。 比如「門不離五」,說的就是農村做木門的時候,不管大小寬窄,尺寸末尾數都不能離開五,比如長度是一米八五,寬是95釐米的門,反正就是末尾的最後一個數字一定要是五。
  • 床不離七,棺不離八!為何農村不管身高,床和棺材的尺寸都一樣?
    今天要看和大家說的,則是一些隱藏工匠秘密的農俗,以及咱們老百姓的一些心理以及忌諱、祈禱的事情。話不多說,一起來看吧!門不離五木匠在以前的農村可是很吃香的,因為那時候農村的很多家具大多是木質的。比如「門不離五」,說的就是農村做木門的時候,不管大小寬窄,尺寸末尾數都不能離開五,比如長度是一米八五,寬是95釐米的門,反正就是末尾的最後一個數字一定要是五。這個規矩的用意其實也是為了好的蘊意,即「五福臨門」,只要門與五有關,那麼就會被看作是吉祥能帶來好運的。
  • 「床不離七、棺不離八、桌不離九」,什麼講究?
    據《尚書•呂刑》記載,周穆王在敘述刑法的起源時說:「蚩尤惟始作亂,延及於平民,罔不寇賊鴟義,奸宄奪攘矯虔。苗民弗用靈,制以刑,惟作五虐之刑曰法,殺戮無辜,爰始淫為劓、刵、椓、黥。越茲麗刑,並制,罔差有辭。
  • 【魯班經】風水離不開的伴侶
    傳說他是木工修造的祖師爺,曾有許多了不起的發明,其聲名遠播海內外,直至今日還受到建築業人士的廣泛追捧。 午榮午榮,明代人,生卒年及事跡皆不詳,只知時為北京提督工。 說起中國古代建築,每個人都能如數家珍,有如故宮、頤和園這樣氣勢恢宏的皇家宮殿,也有如拙政園、獅子林這樣優美典雅的富家園林,更多的還是像北京的胡同、山西的大院、徽州古建這樣的民居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