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古時候的建築大師與發明家,不得不提的便是鼎鼎有名的魯班大師。
魯班發明了許多木匠工具來方便木匠的工作與勞動,在民間享有盛名,聲譽卓著,被木匠奉為祖師爺,因巧奪天工的發明製作,而名流千古。
而在當時那個時代,諸子百家都會通過寫書的手段來傳播自己的思想和主張,在這樣的社會風潮下,魯班也自著一本奇書,名為《魯班經》。
《魯班經》是我國古代奇書之一,它分上下兩冊。其中上冊記載著魯班製作的各種技巧,是其多年心血的凝聚;而下冊記載著許多當時的咒語與符咒,有著些許的詭異。
《魯班經》濃縮了魯班一生的技藝與智慧,古時候老木匠打造器具遵守的規矩,也就是「凳不離三,門不離五,床不離七,棺不離八,桌不離九」。這句話就來源於《魯班經》一書。而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呢?有道理嗎?
古時候木匠們做的木質家具到了今天依然有保存得非常完好的,其技術可見一斑。而這句話除了提醒人們對於打造家具的尺寸外,還蘊含了非常獨特的寓意。
凳不離三
「凳不離三」,是指做長條木凳時長度的末尾一般要帶一個「三」數,如二尺三、四尺三等。
因為「桃園三結義」的典故,古代對於數字三還是很喜歡的,「三」有忠義的象徵,代表著牢不可破的兄弟情,寓意期盼坐在這條板凳上的是兄弟和朋友。
門不離五
「門不離五」,農村做門無論大小寬窄,其尺寸末尾數一般離不開「五」,象徵「五福臨門」之意,分別指的是長壽、富貴、康寧、好德、子孫滿堂,這是國人普遍的願望。而門上帶有五,不但這家住的人安寧幸福,出入這道門的人也很有福氣。
床不離七
農村木匠量東西尺寸時,用的都是木匠尺,在丈量時都會在末尾留上七,如二尺七寸、三尺七、四尺五寸七。不僅是尺寸,在床的結構上也離不開七,如穿樘是七根,床頭靠背也是七根。「床不離七」的諧音是「床不離妻」,有夫妻同床偕老,婚姻和和美美之意。
棺不離八
一直以來,中國人對於祖先都有一種崇敬,認為祖先能夠保佑自己家族興旺發達,所以在喪事禮節上都尤為重視,任何一個細節都很嚴謹。
在過去民間,棺材基本上都是八尺這個尺寸,不管人的高矮,那是因為民間「棺」諧音「官」,「材」諧音「財」和「才」,這樣就是財富和才能都有。
桌不離九
古時候木匠在製作吃飯用的八仙桌時,桌子的長度都會是二尺九見方,折合成公制就是0.966米,依據的是《魯班經》,所以大桌的邊長、高度尺寸,都要講究「九」這個數字,如二尺九寸、三尺一寸九分或四尺八寸九分等。
另外「九」與「酒」諧音,觥籌交錯,賓客眾多,也寓意著家庭的繁榮。畢竟我們國家的酒文化也是博大精深的。
《魯班經》是我國古代流傳於民間的一部有名的建築營造類書籍,其對於我國的古代建築特別是民間建築有著深遠的影響由於現存善本俱為明清年代刊印,且多為民間私刻,流布雖廣但訛誤頗多,不利研讀,特意給大家推薦這本《魯班經》新解。
本書為《魯班經》的圖文新解,它以歷代匠師在實際工作過程中口授和抄本的形式薪火相傳,涵蓋建築和家具器用等多方面內容,詳細解讀建築營造技法,家居器用設計等內容,主要包括營建尺法、相宅、選擇方位、工序、祈禳、鎮解等。
至於之前民間流傳的關於《魯班經》其中的各種「法術」,本書並沒有涉及,而是單純從原書的上部重新整理,集合了眾多工匠千百年智慧的結晶,在多處地方都做出講解
感興趣的朋友,點擊下方的商品卡就可以購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