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祖宗的講究:凳不離三,門不離五,床不離七,桌不離九

2020-12-15 騰訊網

對古人來說,幾乎所有的學問都來源於《易經》。

木匠的祖師爺魯班,也是一個精通《易經》的人。

傳說,魯班曾經雕刻了一個惟妙惟肖的小木人,刻完後忽然想起《易經》中有一句話「元亨利貞」。

這四個字是乾卦的卦辭,代表了世間萬物的一個生存法則,春夏秋冬,生生不息。

魯班在小木人的背後刻上「元亨利貞」四個字,還給小木人取了個名字叫「慧聰」,順手把它放在祭臺後,就把這事給忘了。

過了將近三個月,魯班像往常一樣祭拜。一束香不知怎麼回事,掉到了祭臺後面。

魯班去撿那束香,無意中看見小木人,驚喜地喊了一聲「慧聰」。

小木人竟然答應一聲,站了起來,並且走了過來。

原來,小木人背上刻的「元亨利貞」幾個字起了最大作用,機緣巧合,又放在祭臺,正好被人拜了九九八十一天,使它有了生命,喊它的名字,就喚醒了它。

從此,魯班更加勤奮地鑽研《易經》,他的建築技術和木工技藝突飛猛進。

他的弟子把師父一生創造的知識都記錄下來,後人稱之為《魯班經》,這本書裡就有「元亨利貞令」的記載。

《魯班經》是建立在《易經》基礎上的,和《易經》息息相關。

書裡面有一句話,「凳不離三,門不離五,床不離七,棺不離八,桌不離九」,經常被過去的木匠掛在嘴邊。

這句話既體現了《易經》的原理,也有美好的寓意。

老祖宗生活中處處講究吉利、吉祥,把追求幸福的願望寄托在身邊的一器一物上。

凳不離三

寓意:和睦相處。

過去的長條木凳,可以讓好幾個人坐在一起。

長凳的長度,不能是一個整數,它的尾數要帶一個「三」,如二尺三,四尺三等等。

「三」作為數字,屬於離卦,離為火,火對應五德中的「禮」。

三人成「眾」,大家要想聚在一起,坐在一起,沒有衝突,就要遵守人與人之間的「禮節」。

門不離五

寓意:財福滿門。

過去的門,無論大小,長寬的尺寸要帶一個「五」的尾數。

「五」作為數字,屬於巽卦,巽卦的方位是東南方。

古人建造房屋,一般是坐北朝南,這樣便於採光。

只有官府的衙門才會開正南門,一般民居都是要偏東一些,也就是開東南門,因為古人認為巽位(東南方位)是財位,而大門是整個家宅的「氣口」,這樣便於吸納財氣。

「門不離五」也有五福臨門的意思。

床不離七

寓意:生活安穩。

過去的床的長寬尺寸,尾數要有「七」,如二尺七寸、三尺七、四尺五寸七等等。

「七」作為數字,屬於艮卦,艮卦代表山,有穩定、安靜的含義。

床的安穩,用來象徵生活的安穩。

什麼是生活安穩?就是晚上能睡得著,沒有良心不安,沒有對明天的憂慮,也就是俗話說的「心安穩,床安穩」「睡不著覺,不能怨床歪」。

棺不離八

寓意:積德行善是給兒孫積福。

過去的木匠打棺材,不管去世的人有多高多矮,棺材一律是八尺,不能多也不能少。

「八」作為數字,屬於坤卦,坤卦代表大地,厚德以載物。

人死了,什麼都帶不走,積累的財富反而會讓後代好逸惡勞,帶來災禍,所以人活著,不如積德行善,可以給子孫帶來福報。

桌不離九

寓意:家庭興旺

這裡的「桌」指過去吃飯的方桌或者八仙桌,桌子的長寬高度尺寸,還是要帶個「九」的尾數,如二尺九寸、三尺一寸九分、四尺八寸九分等等。

在《易經》中,「九」代表「陽」,是一個吉祥、神聖的數字,可以象徵天,天分九層,就是「九天」。

人在桌子上吃飯,民以食為天。一家人聚在一起,有吃有喝,衣食無憂,家庭興旺。

每天中午12:00準時分享,請放心關注

圖片來源於網絡,侵權聯刪。本公眾號重在傳播中華傳統文化,為大家提供良好的閱讀環境。

在民間有一種說法,一摸貔貅運程旺盛,再摸貔貅財運滾滾,三摸貔貅平步青雲。喜歡招財文化的朋友,掃描添加上面微信,每日更新知識點,中國的招財吉祥物!

你若喜歡,點個在看

相關焦點

  • 凳不離三、門不離五、床不離七、棺不離八、桌不離九
    所以,從古至今,講究吉利的人們用諧音代替了這種吉祥意願,喜歡把一些美好的願望寄托在一些器物之上。「凳不離三,門不離五,床不離七,棺不離八,桌不離九」——《魯班經》而這句過去老木匠在傳藝時經常說的「凳不離三、門不離五、床不離七、棺不離八、桌不離九」,其實就是說的是這些器具的尺寸講究。大多取自諧音,寓意吉祥。
  • 老木匠俗話:「凳不離三、門不離五、床不離七、棺不離八、桌不離九...
    俗語說「床不離七、棺不離八、桌不離九」,這到底是什麼意思?有什麼講究? 這句話一般是過去的木匠們說的。 其原話來源於《魯班經》: 「凳不離三、門不離五、床不離七、棺不離八、桌不離九」 而這些數字,指的是木匠在做活時,這些器具的尺寸。 過去人們一般都是請木匠到家裡製作家具,在那時候做木匠也是個比較體面的行當。
  • 古人說:「凳不離三,門不離五,床不離七,桌不離九」,如何理解
    導語:自古就有先賢提倡「究天人之際,而達古今造化之極」,為提高生活水平古代前輩們不僅適應自然,還不斷的改造自然,這其中就流傳下工匠技術的則語「凳不離三,門不離五,床不離七,桌不離九」。畢竟「缺一門」是指修習《魯班書》的人須犯鰥、寡、孤這三缺之一,即要麼無後要麼孤獨終老,總之一生留有遺憾。言之木工技藝本身,行內有其獨特的文化諸多講究古人說:「凳不離三,門不離五,床不離七,桌不離九」,如何理解呢?
  • 《魯班經》說:凳不離三,門不離五,床不離七,都是什麼講究?
    《魯班經》濃縮了魯班一生的技藝與智慧,古時候老木匠打造器具遵守的規矩,也就是「凳不離三,門不離五,床不離七,棺不離八,桌不離九」。這句話就來源於《魯班經》一書。而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呢?有道理嗎?古時候木匠們做的木質家具到了今天依然有保存得非常完好的,其技術可見一斑。
  • 「床不離七、棺不離八、桌不離九」,這些尺寸啥意思呢?
    《魯班經》凳不離三門不離五床不離七棺不離八桌不離九而這句過去老木匠在傳藝時經常說的「凳不離三、門不離五、床不離七、棺不離八、桌不離九」,其實就是說的是這些器具的尺寸講究「凳不離三」,是指做長條木凳時長度的末尾一般要帶一個「三」數,如二尺三、四尺三等。
  • 「床不離七,棺不離八,桌不離九」是啥意思?原來大有講究
    從古至今,中國人呢都非常講究吉利,因為誰都希望自己的家庭、生活、事業一帆風順,所以吉祥話,寓意著吉祥的物件,充滿在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希望年年有餘,就會將魚的形象化作木雕、國畫等等,包括一些俗語也蘊含著人們美好的願望,今天來說這一句「床不離七,棺不離八,桌不離九」。
  • 農村老話:「凳不離三,門不離五,床不離七」如何理解?
    好了,我們言歸正傳,農村老話凳不離三,門不離五,床不離七,桌不離九」,這話是什麼意思呢?這句話來源自魯班書,在解釋這句話意思之前來說一下魯班,魯班書又叫缺一門,為什麼缺門呢?學了這個魯班書的人,必須在「寡、鰥、獨,這三樣佔一樣,簡單來說,要想學這門手藝的人,要麼孤獨終老,要麼後繼無人,總之有缺憾。
  • 「桌不離三,門不離五」 為什麼是3和5?古人真實的意圖是什麼?
    在民間有這麼一句俗語叫做「凳不離三,門不離五,床不離七,桌不離九」,你們有沒有聽說過呢?吶,為什麼是3579呢?有什麼特殊的含義嗎?在民間,關於此的解釋很多,但是無論哪一種解釋,3579都指的是這些物件尺寸的尾數。
  • 「床不離七,棺不離八,桌不離九」有什麼意思?和木匠有很大關係!
    在農村至今都流傳著一句俗語「床不離七,棺不離八,桌不離九」,究竟想表達什麼意思呢? 我們都知道,古時候在科技不發達的情況下,大家信奉鬼神,婚嫁、辦喪事、建房子等等,都有非常多的講究,尤其是風水學一直影響至今。而我們今天的講的這句俗語不是什麼封建迷信,是農村人根據漢字的諧音,來表示對生活的期許。
  • 人們常說:「凳不離三,桌不離九」,到底什麼是「離九」呢?
    比如有句俗語叫做「凳不離三,桌不離九」,下面就來看看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呢?凳不離三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古人在製作凳子的時候,其長度一般不會是整數,尾數都要留成「三」,比如長度是三尺三寸或者三尺一寸三分等,這種凳子就是以前農村常見的板凳,凳面窄而長,一般一個板凳上面可以坐兩三個人。
  • 古代俗語:「床不離七,棺不離八,桌不離九」,到底是什麼意思?
    古代俗語:「床不離七,棺不離八,桌不離九」,到底是什麼意思?我們在平時的一些言語交際中,通常會不可避免的用到一些俗語,這些俗語簡練而形象化,能夠準確地表達出我們的意思。俗語,也叫常言,是通俗並廣泛流行的定型的語句,使人們交流便利且具有趣味性,並且具有明顯的地方特色。
  • 俗語「床不離七,棺不離八,桌不離九」,啥意思?老祖宗經驗之談
    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有很多事情都是有講究的,畢竟我們國家的傳統就是要討一個好彩頭,就好像每次考試之前,都會有人選擇早飯吃一根油條加兩個雞蛋,寓意著一百分,還有穿紫色的褲子,意思就是"指定過",這些都很有趣,也不是一種迷信,只是人們的一種精神寄託而已。
  • 床不離七,棺不離八!為何農村不管身高,床和棺材的尺寸都一樣?
    話不多說,一起來看吧!門不離五木匠在以前的農村可是很吃香的,因為那時候農村的很多家具大多是木質的。比如木床、木質的衣櫃、馬車等等,生活中幾乎都需要用到木質工具,故而那時候木匠是一個吃香又體面的活。比如「門不離五」,說的就是農村做木門的時候,不管大小寬窄,尺寸末尾數都不能離開五,比如長度是一米八五,寬是95釐米的門,反正就是末尾的最後一個數字一定要是五。這個規矩的用意其實也是為了好的蘊意,即「五福臨門」,只要門與五有關,那麼就會被看作是吉祥能帶來好運的。
  • 農俗說:床不離七,棺不離八!為何身高不同,床和棺材尺寸卻一樣
    門不離五 木匠在以前的農村可是很吃香的,因為那時候農村的很多家具大多是木質的。 比如「門不離五」,說的就是農村做木門的時候,不管大小寬窄,尺寸末尾數都不能離開五,比如長度是一米八五,寬是95釐米的門,反正就是末尾的最後一個數字一定要是五。
  • 農村俗語:「床不離半,門不離五」,你知道「離五」指的是什麼嗎
    有這麼一句農村俗語叫做:「床不離半,門不離五」,下面就來看看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呢?床不離半在每個人的一生中,可以說有一大半的時間都在床上,所以床才是生活中最重要的物件。所以床上最重要的就是要有兩個人,所謂「少年夫妻老來伴」就是這個意思,而「床不離半」裡的「半」也就是「老伴」的意思,這也是人們用諧音來代替一種美好的願望。因此人們在做床的時候,其寬度都會留下一個「半」,比如寬度為三尺半或者四尺半等,這也就是「床不離半」的意思。
  • 俗語「門要留三,房要留四,棺要七尺三」,啥講究?你注意過嗎?
    導語:俗語:「門要留三,房要留四,棺要七尺三」,啥講究?你注意過嗎?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不不僅僅是建築的臉面,也是一個家族的臉面,我們也常常聽到人們將門面比作臉面,所以門一定要儘可能的建得符合家庭的身份,因此門面因人的等級高低而不同,從一扇門便可以折射出一個家庭的社會地位、經濟狀況,在舊社會,誰家越窮,誰家的門就越矮小。而「門要留三」這句俗語中的門,指的就是最能代表一個家族臉面的大門。
  • 「床不離七、棺不離八、桌不離九」,什麼講究?
    苗民弗用靈,制以刑,惟作五虐之刑曰法,殺戮無辜,爰始淫為劓、刵、椓、黥。越茲麗刑,並制,罔差有辭。民興,胥漸泯泯棼棼……」這段話的意思是:蚩尤一開始作亂就禍害到了百姓,他的種種行為不僅沒有對那些貪婪得像鷂鷹一樣的人的囂張氣焰構成預防和打擊的效果,反而使他們裝出一番虔誠的奉上峰命令架勢,更加瘋狂的去掠奪人民的財物。所以,九黎族人不聽從蚩尤的命令。
  • 如果宋江不接受招安,而是全力起義,能否推翻宋朝統治?
    雖然是部小說,但畢竟有一定歷史背景的,梁山部隊也算是一支起義軍,那麼這支起義軍的頭領宋江如果不接受招安,有沒有機會推翻宋朝,自己開創新的王朝呢?所以從政治層面來看,宋江的一看就是「非正規軍」,成不了事。其次從軍事角度來討論。軍事力量是核心,當軍事力量足夠強大的時候,甚至不需要任何花哨的口號,憑藉實力徵服敵人,到時候隨便找個藉口,天下歸心。梁山好漢的戰鬥力和宋朝正規部隊的實力差的太多,雖然在小說中梁山好漢打過勝仗,不過那還不是宋朝的精銳部隊,在精銳鐵騎面前,梁山好漢的部隊顯然不夠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