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日本最難接受中國崛起?
改革開放四十年以來,中國復興的速度讓全世界人民都驚掉了下巴。很多十年前來過中國的外國人,十年之後再回到同一個地方,他根本不敢相信他來過。別說外國人了,作為一個中國人,滄海君對家鄉最大的感觸就是:一年一個模樣!兩年不回家,估計我也找不到回家的路啦!
外國媒體特別給中國的發展速度起了個名字,叫做「中國速度」,並且他們預計中國會在未來的十年之內超越美國,成為世界上第一大綜合經濟體。為了保住老大的位置,美國處處限制華為,曾經把華為逼的壯士斷腕,忍痛讓榮耀「出走」;它還宣布制裁中國幾十家高科技企業和大學,妄圖從各個方面堵死中國高科技行業的未來,所以大部分中國人會理所當然地認為:美國最難接受中國的崛起!
其實不然,最難接受中國崛起的國家反而是我們的領國日本。日本和中國的淵源很深,糾葛也很深。今天滄海君就從兩個方面來剖析一下大和民族的心理,看看中國之崛起究竟讓他們痛在哪裡。
據《後漢書》中記載,東漢光武帝建武中元二年,倭奴國使者來漢朝賀,光武帝賜使者金印紫綬。倭奴國王視這枚金印為權力的象徵,十分珍重。《後漢書》中提到的「倭奴國」就是指日本,可見從東漢時期中日兩國就已經互有來往。當時的倭國傾慕中原王朝的強盛,更加羨慕它廣闊的疆域,垂涎它豐富的物產,一顆嫉妒的種子就這樣暗暗埋在了他們的心裡。
日本是一個島國,國土面積為37.8萬平方公裡,大約相當於四分之一個新疆,由於其國內山地眾多,溝壑縱橫,不利於開展大規模的農業,再加上自然資源貧瘠,要銅礦沒銅礦,要鐵礦沒鐵礦,所以農耕時代的日本人過得很苦。
唐朝時期中日來往頻繁,據說有一個日本貴族來到唐朝之後驚呆了,因為唐朝普通老百姓過得日子比日本貴族還要優渥,和唐朝人一比,他們日本人簡直就像是山溝溝裡出來的乞丐一樣,壓根上不得臺面。由此我們可以想像一下,當時日本的普通老百姓,大概還過著原始人的生活,畢竟他們連擁有名字的資格都沒有。當這群人聽說了中原王朝的富足之後,當然會幻想著有一天能脫離日本島,去那個遍地黃金的地方過好日子。
公元663年8月, 白江口海戰爆發,日本慘敗,這是中日最早的一次軍事對決;失敗後的日本痛定思痛,開始積極學習大唐文化,國力得到了持續增強。隨著日本戰國時代的結束,豐臣秀吉統一了日本,隨後給日本定下了「踏平朝鮮,徵服中原」的目標,公元1592年,豐臣秀吉出兵朝鮮,轟轟烈烈的抗倭援朝戰役就此打響。
萬曆皇帝雖然不上朝,但不代表人家不辦事,他派遣了大明的精銳之師深入朝鮮,和倭寇正面對決,最終把豐臣秀吉的軍隊趕出了朝鮮,一戰打出了三百年的和平。
到了清朝末年,日本經歷了明治維新後國力迅速增強,隨即又開始覬覦中華大地,他們伺機發動了甲午戰爭,狠狠地勒索了清政府一把。並且趁著中國國貧民弱之際,伺機發動侵華戰爭,中國人民經歷了十四年的艱苦抗戰,才把侵略者趕出了家園,建立了一個全新的中國。
從663年到1945年,中日之間的戰爭史長達1282年,遠的不說,光是近代的侵華戰爭就讓所有中國人都無法原諒。所有知道這段歷史的日本人,他們對中國,對亞洲各國都有非常深刻的犯罪感,這種心理是其他任何一個國家都沒有的。他們害怕中國強大,害怕再回到清朝之前的世界格局,害怕中國人記仇,強大起來之後收拾他們,畢竟日本也沒辦法搬家,他當然希望自己的鄰居是一個身體虛弱的鄰居,而不是一個強大的威脅。
二戰結束之後,由於得到了美國的援助,日本搭上了國際化的快車,經濟發展速度一日千裡,尤其是在半導體方面的成就,把老大哥美國都給壓得喘不過氣來,一時間日本成了全球最富裕的國家,而當時的中國人民才剛剛解決溫飽問題,甚至當時的美國經濟學家還在擔心「中國十幾億人口要怎麼養活」的問題。種種言論讓日本的專家得出了一個誤判,土地掠奪的時代已經過去,經濟掠奪的時代已經到來,中國龐大的市場任由日本採擷,以後中國的未來就要全靠日本了。並且日本專家把他們暫時形成的這種優勢,歸功於「日本文明優秀於中華文明」,這極大地增強了大和民族的自信心,讓他們形成了一種「愚蠢的種族主義」,也更加堅定了他們「脫亞入歐」的決心。任何一個國家,當他們處於巔峰國力時,居高臨下俯視世界時,總會有一些誤判。上世紀八十年代的日本就是如此,他們甚至瞧不起美國人,叫囂著要佔領華爾街,可廣場協議的籤訂,讓日本瞬間墜入深淵,泡沫經濟幾乎毀掉了三代日本年輕人,他們變成了無欲望青年,日本社會也成了一潭死水。
和日本形成鮮明對比的,就是他們瞧不起的中國。自從加入WTO之後,中國經濟一飛沖天,深圳從一個小漁村一躍成為國際化大都市,改革開放的春風讓這個國家日新月異,僅用40年就走完了別國100年要走的工業化道路,一躍成為世界上第二大綜合經濟體。
日本驚訝地發現,他們眼中最優秀的日本文明只有「脫亞入歐」才有未來,但中華文明卻能夠創造希望,創造未來,兩種文化孰優孰劣,高下立判。並且隨著日本經濟對中國依賴的逐年加深,恐怕到頭來日本還是得放棄「脫亞入歐」的戰略,轉而全方面擁抱中國,這是高傲的日本人不能接受的。
中日文化本就相互借鑑,而且日本人一度認為他們優於中華,現在玻璃心被打碎,他們當然無法接受,但事實就是事實,歷史的車輪不允許改變。
從長遠來看,日本因受限於地理,自然資源,戰略方向錯誤等問題,最終會陷入持久低迷,然後被迫接受現實,徹底融入到東亞圈的體系中來,這是未來的大勢所趨,誰也無法改變。而真正讓日本感到難受的是,脫亞入歐人家歐洲圈把他當外人,回歸亞洲圈又沒多少發言權,兩邊不落好,一手好牌打得稀爛,未來的出路到底在哪裡?這是日本未來十年乃至二十年都要去思考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