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文化本就相互借鑑,日本人一度認為他們優於中華,如何被打臉

2021-01-11 滄海終化桑田

為什麼日本最難接受中國崛起?

改革開放四十年以來,中國復興的速度讓全世界人民都驚掉了下巴。很多十年前來過中國的外國人,十年之後再回到同一個地方,他根本不敢相信他來過。別說外國人了,作為一個中國人,滄海君對家鄉最大的感觸就是:一年一個模樣!兩年不回家,估計我也找不到回家的路啦!

外國媒體特別給中國的發展速度起了個名字,叫做「中國速度」,並且他們預計中國會在未來的十年之內超越美國,成為世界上第一大綜合經濟體。為了保住老大的位置,美國處處限制華為,曾經把華為逼的壯士斷腕,忍痛讓榮耀「出走」;它還宣布制裁中國幾十家高科技企業和大學,妄圖從各個方面堵死中國高科技行業的未來,所以大部分中國人會理所當然地認為:美國最難接受中國的崛起!

其實不然,最難接受中國崛起的國家反而是我們的領國日本。日本和中國的淵源很深,糾葛也很深。今天滄海君就從兩個方面來剖析一下大和民族的心理,看看中國之崛起究竟讓他們痛在哪裡。

據《後漢書》中記載,東漢光武帝建武中元二年,倭奴國使者來漢朝賀,光武帝賜使者金印紫綬。倭奴國王視這枚金印為權力的象徵,十分珍重。《後漢書》中提到的「倭奴國」就是指日本,可見從東漢時期中日兩國就已經互有來往。當時的倭國傾慕中原王朝的強盛,更加羨慕它廣闊的疆域,垂涎它豐富的物產,一顆嫉妒的種子就這樣暗暗埋在了他們的心裡。

日本是一個島國,國土面積為37.8萬平方公裡,大約相當於四分之一個新疆,由於其國內山地眾多,溝壑縱橫,不利於開展大規模的農業,再加上自然資源貧瘠,要銅礦沒銅礦,要鐵礦沒鐵礦,所以農耕時代的日本人過得很苦。

唐朝時期中日來往頻繁,據說有一個日本貴族來到唐朝之後驚呆了,因為唐朝普通老百姓過得日子比日本貴族還要優渥,和唐朝人一比,他們日本人簡直就像是山溝溝裡出來的乞丐一樣,壓根上不得臺面。由此我們可以想像一下,當時日本的普通老百姓,大概還過著原始人的生活,畢竟他們連擁有名字的資格都沒有。當這群人聽說了中原王朝的富足之後,當然會幻想著有一天能脫離日本島,去那個遍地黃金的地方過好日子。

公元663年8月, 白江口海戰爆發,日本慘敗,這是中日最早的一次軍事對決;失敗後的日本痛定思痛,開始積極學習大唐文化,國力得到了持續增強。隨著日本戰國時代的結束,豐臣秀吉統一了日本,隨後給日本定下了「踏平朝鮮,徵服中原」的目標,公元1592年,豐臣秀吉出兵朝鮮,轟轟烈烈的抗倭援朝戰役就此打響。

萬曆皇帝雖然不上朝,但不代表人家不辦事,他派遣了大明的精銳之師深入朝鮮,和倭寇正面對決,最終把豐臣秀吉的軍隊趕出了朝鮮,一戰打出了三百年的和平。

到了清朝末年,日本經歷了明治維新後國力迅速增強,隨即又開始覬覦中華大地,他們伺機發動了甲午戰爭,狠狠地勒索了清政府一把。並且趁著中國國貧民弱之際,伺機發動侵華戰爭,中國人民經歷了十四年的艱苦抗戰,才把侵略者趕出了家園,建立了一個全新的中國。

從663年到1945年,中日之間的戰爭史長達1282年,遠的不說,光是近代的侵華戰爭就讓所有中國人都無法原諒。所有知道這段歷史的日本人,他們對中國,對亞洲各國都有非常深刻的犯罪感,這種心理是其他任何一個國家都沒有的。他們害怕中國強大,害怕再回到清朝之前的世界格局,害怕中國人記仇,強大起來之後收拾他們,畢竟日本也沒辦法搬家,他當然希望自己的鄰居是一個身體虛弱的鄰居,而不是一個強大的威脅。

二戰結束之後,由於得到了美國的援助,日本搭上了國際化的快車,經濟發展速度一日千裡,尤其是在半導體方面的成就,把老大哥美國都給壓得喘不過氣來,一時間日本成了全球最富裕的國家,而當時的中國人民才剛剛解決溫飽問題,甚至當時的美國經濟學家還在擔心「中國十幾億人口要怎麼養活」的問題。種種言論讓日本的專家得出了一個誤判,土地掠奪的時代已經過去,經濟掠奪的時代已經到來,中國龐大的市場任由日本採擷,以後中國的未來就要全靠日本了。並且日本專家把他們暫時形成的這種優勢,歸功於「日本文明優秀於中華文明」,這極大地增強了大和民族的自信心,讓他們形成了一種「愚蠢的種族主義」,也更加堅定了他們「脫亞入歐」的決心。任何一個國家,當他們處於巔峰國力時,居高臨下俯視世界時,總會有一些誤判。上世紀八十年代的日本就是如此,他們甚至瞧不起美國人,叫囂著要佔領華爾街,可廣場協議的籤訂,讓日本瞬間墜入深淵,泡沫經濟幾乎毀掉了三代日本年輕人,他們變成了無欲望青年,日本社會也成了一潭死水。

和日本形成鮮明對比的,就是他們瞧不起的中國。自從加入WTO之後,中國經濟一飛沖天,深圳從一個小漁村一躍成為國際化大都市,改革開放的春風讓這個國家日新月異,僅用40年就走完了別國100年要走的工業化道路,一躍成為世界上第二大綜合經濟體。

日本驚訝地發現,他們眼中最優秀的日本文明只有「脫亞入歐」才有未來,但中華文明卻能夠創造希望,創造未來,兩種文化孰優孰劣,高下立判。並且隨著日本經濟對中國依賴的逐年加深,恐怕到頭來日本還是得放棄「脫亞入歐」的戰略,轉而全方面擁抱中國,這是高傲的日本人不能接受的。

中日文化本就相互借鑑,而且日本人一度認為他們優於中華,現在玻璃心被打碎,他們當然無法接受,但事實就是事實,歷史的車輪不允許改變。

從長遠來看,日本因受限於地理,自然資源,戰略方向錯誤等問題,最終會陷入持久低迷,然後被迫接受現實,徹底融入到東亞圈的體系中來,這是未來的大勢所趨,誰也無法改變。而真正讓日本感到難受的是,脫亞入歐人家歐洲圈把他當外人,回歸亞洲圈又沒多少發言權,兩邊不落好,一手好牌打得稀爛,未來的出路到底在哪裡?這是日本未來十年乃至二十年都要去思考的問題!

相關焦點

  • 中日文化交流的實錄
    鴉片戰爭前,龔自珍出於對世界大事的關心,曾經記載過中日學者訪求佚書的交往。此後,黃遵憲、楊守敬在日本訪求海外漢籍的做法,曾引起國內學者的關注。前輩學人訪求海外漢籍,其著眼點在於「訪書」,尋訪中土失傳而東土現存的珍本古籍,並沒有從文化交流的大局作進一步系統的探討。
  • 中日之間民間相互好感度出現反差,日本新任駐華大使垂秀夫回應
    據中國外交部網站消息,王毅此行促成中日兩國達成五點重要共識和六項具體成果,其中包括啟動兩國必要人員往來「快捷通道」,擴大地方交流合作,增進兩國民眾相互了解和友好感情。「百聞不如一見」,垂秀夫在採訪中引用中國俗語,希望兩國人民切身了解對方,增進民間情感。「我們為了向中國朋友介紹日本做了很多宣傳工作,但我認為還是遠遠不如讓民眾自己親眼去看。」
  • 中日關係何去何從---專訪日本前駐華大使宮本雄二
    10月26日至27日在北京召開第九屆北京-東京論壇前夕,《中國日報》東京分社負責人蔡虹採訪了日本外交顧問、的前駐華大使宮本雄二。他也是東京宮本研究所亞洲研究所所長。  北京-東京論壇是中國日報和日本言論NPO合作主辦的年度會議,現是兩國交流的重要渠道。  問:你認為中日雙方應該採取什麼措施來打破僵局?
  • 以美食展示文化魅力 「料事魚神·中日美食文化對話」成功舉辦
    裁判長樊志源這樣評價到:「他們用到了厚切、薄切等技巧,厚的部分紋理清晰,薄的部分透如紙片,刀工非常精湛,而且擺盤不雜亂,有空間感、層次感,能讓人感受到作者的用心。」   在日本著名旅遊景點之一的橫濱中華街,近半數中餐廳都是粵菜館,不僅是因為大量廣東籍的華僑居住在橫濱,還因為粵菜擅長用時令食材進行烹調而且調味清淡,這與日本料理非常相似,符合日本人的口味,其中炒飯、燒賣、咕嚕肉等經典粵菜在日本很受歡迎。   他續稱,廣東也有很多日料餐廳。據日本農林水產省2019年發布的統計數據顯示,廣東省內有10886家日料餐廳,數量居全國各省之首。
  • 社科院藍皮書:中日皆有維持相互關係穩定的剛性需求
    中新社北京10月15日電 (記者 張素)15日發布的《日本藍皮書:日本研究報告(2020)》指出,中日兩國皆有維持相互關係穩定的剛性需求,雙方如能趨利避害、轉危為機,則仍有望在近年企穩向好勢頭的基礎上將「新時代」關係繼續向前推進並更上一層樓。
  • 福州開元寺組團赴日進行「中華禪·海外行」中日禪文化交流
    中國駐日本大使館總領事詹孔朝在東京會見了交流團一行。 周立強 攝中新網福州1月14日電 (鄭松波)福建省佛教協會常務副會長、福建佛學院院長、福建省開元佛教文化研究所所長、福州開元寺方丈本性禪師受邀於1月9日至14日,帶領「中華禪·海外行」福建文化訪問團赴日本進行交流活動。
  • 中日動漫文化異同
    中國動漫文化又該如何發展呢? 這一系列的問題,引發了筆者探究中日動漫文化異同的興趣,從中日動漫文化異同中找出答案。 一、中日動漫文化 (一) 動漫文化的定義 動漫是什麼?
  • [環球網]中華日本學會2020年年會暨「從平成到令和:日本的發展歷程...
    韓東育提出了中國的「日本學」和在中國的「日本學」兩種日本研究方法的問題,從學術史的視角對兩種方法進行了反思和評估,展望了對第三種「日本學」研究方法的預期。黃大慧將中日關係放在東亞視域下進行回顧與展望,認為在複雜多變的地區形勢下,隨著「東亞」這一多邊地緣概念的變遷,中日逐漸形成了一種在東亞地區動態博弈的競合關係,既有相互競爭,也有彼此合作。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初曉波教授主持了上述環節。
  • 中華日本學會2020年年會暨「從平成到令和:日本的發展歷程與未來...
    韓東育提出了中國的「日本學」和在中國的「日本學」兩種日本研究方法的問題,從學術史的視角對兩種方法進行了反思和評估,展望了對第三種「日本學」研究方法的預期。黃大慧將中日關係放在東亞視域下進行回顧與展望,認為在複雜多變的地區形勢下,隨著「東亞」這一多邊地緣概念的變遷,中日逐漸形成了一種在東亞地區動態博弈的競合關係,既有相互競爭,也有彼此合作。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初曉波教授主持了上述環節。
  • 西日本地區留學人員舉辦學術文化沙龍探討中日文化交流
    神州學人網訊 12月12日,以「絲綢之路的開拓往來與中國牽牛織女傳說的日本當代敘事」為主題的西日本留學人員線上學術文化沙龍活動舉行。活動由駐大阪總領館教育處主辦,立命館大學中國留學生學友會協辦。駐大阪總領館教育處參贊吳勁松出席,教育領事、西日本地區中國留學人員、日本大學生等參加。
  • 自詡文化正統的我們,殊不知日本卻成了中華文化的保溫箱
    一千四百年的一天,日本長屋親王在贈送大唐的袈裟中繡上了「山川異域,風月同天,寄諸佛子,共結來緣」,鑑真長老被此偈打動,下令東渡,從此開啟了中日文化的交融之旅;一千四百年後的今天,同樣的詩句出現在了日本捐贈武漢的物資上「山川異域,風月同天」,不同的是這一次是日本向中國伸出的援手
  • 日本拉麵:日本飲食文化中,特殊的「中華美食料理」
    中日籤訂「日清友好條約」後,大量華僑湧入日本,在橫濱、神戶、長崎等地聚集形成了「中華街」,拉麵技術由這些華僑帶到了日本,從「中華街」內傳播出來。經過日本人的改良,日式中國拉麵被傳播到了世界,到了今天許多日本以外國家的人,都認為拉麵起源於日本,甚至許多國人也有同樣的誤解。雖然日本一直以來都是中國的學生,但孔子也說過:「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在飲食文化傳播上,日本還是有可取之處的。
  • 全民悅讀三原閱讀會為日本友好訪問團演出《中華八雅 詩意三原》
    在中日高級別人文交流機制首次會議召開之際,全悅三原閱讀會向日本友好城市三豊市友好訪問團展演了音舞詩畫舞臺劇《中華八雅 詩意三原》,這已是第二次作為三原縣唯一保留節目向訪問團表演。《中華八雅 詩意三原》以演誦方式,融合中華八雅(琴、棋、書、畫、詩、酒、花、茶)元素,立體式展現三原縣人文風採!
  • 觸摸百年中日歷史,日本怎樣向中國學習「姓氏文化」?
    著名人類學家、哥倫比亞大學教授Buth Benedict在其著作《菊與刀》中寫到,想了解亞洲文化,其中極具代表的就是中日文化差別所帶來的等級制度
  • 中華文化輸出影響,日本動漫中的中國元素
    當然,最能體現飲食文化的當屬「中華小當家」。孩童時觀看特別喜歡看這部動畫,但是打死都沒想到,中華小當家居然是日本人創作的。 另外多說一句,中華小當家中的配樂有一首非常好聽的配樂叫「萬裡長城」,滿滿的中華文化有沒有?現在可以理解孩童時代為什麼堅定的 認為這是一部國產動漫。
  • 弘揚中華文化 《黃帝內經》文化促進會赴日交流
    人民網東京9月19日電(吳穎 木村雄太)今年正值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締結40周年,《黃帝內經》文化促進會會長王寅一行9月上旬赴日,行程中王寅會見了日本前參議院議長、日中友好會館會長江田五月、日本前首相鳩山友紀夫夫婦,並參加「2018中國節」和「墨韻·匠心」書法藝術展等中日友好文化交流活動
  • 《天平之甍》:日本人以小說筆法再現大唐,中日文化交流的藍圖
    井上靖大概是想告訴讀者,人生看似漫長,但放在歷史時空裡去看,每個人的一生都不過瞬間頃刻,但正因這些匆匆過客以一生為代價,才換來了中日文化交流,世代友好的藍圖。,中日兩國擁有深厚的歷史文化淵源。·徐福東渡傳農耕《史記》有三處記載,戰國時期齊國人徐福三次東渡日本,帶去文字、農耕和醫藥技,傳播中華農耕文明成果,促成了一代"彌生文化"的誕生。
  • 中日文化:中國人自認為很正常的10個習慣,日本人表示接受不了
    每個國家因地域和歷史的不同,所形成的文化也有所差異,而因文化差異所發生的趣聞或是各種尷尬的事情更讓我們認識到這個國家的與眾不同。中日文化:中國人自認為很正常的10個習慣,日本人表示接受不了。不管怎樣,正是因為各國文化差異的存在,才使得整個世界變得更加有趣和豐富。
  • 從日本的黑拉釣法,對比臺釣,淺談中日釣魚文化的差異
    可能是日本人比較強調細節,所以釣魚更是充滿了儀式感,如我們現在比較習慣使用的器具,抄網、支架、魚護、竿包、漂盒等等,這些都是中國傳統釣魚文化中,所不具有的細節,當然,這並不是說日本釣魚文化一定要優於我國,我們可以從臺釣的起源、發展,以及日本淡水釣中比較流行的黑拉釣法,來分析對比一下,可能專業性不夠,如有偏漏,盡請諒解。
  • 中日交流兩千年:落後就要挨打,日本對中國從仰慕到蔑視的原因
    提到中日關係,相信很多人首先想起來的就是日本侵華戰爭,稍微有點歷史功底的大概會提一下遣唐使、留學生和留學僧們,知道晁衡、鑑真和空海,除此之外呢?對中日關係的印象恐怕多半是空白的。畢業於早稻田大學的著名中國史學者藤家禮之助先生,從中國史書中有關日本的記載開始,按時代和標誌性事件或者人物,全面介紹了中日兩千年交流發展的諸多事件,將中日互動中的交流、融合、動蕩以及相互學習都整理呈現在《中日交流兩千年》這本薄薄的書頁之中,一本小書把中日兩千年的互動交流史都串聯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