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文化:中國人自認為很正常的10個習慣,日本人表示接受不了

2020-12-22 史味兒

每個國家因地域和歷史的不同,所形成的文化也有所差異,而因文化差異所發生的趣聞或是各種尷尬的事情更讓我們認識到這個國家的與眾不同。中日文化:中國人自認為很正常的10個習慣,日本人表示接受不了。

不管怎樣,正是因為各國文化差異的存在,才使得整個世界變得更加有趣和豐富。好奇也好,不理解也罷,每個國家都是獨一無二的存在,存在即合理,我們只需要發現他們的美。

一起看看中國人有哪些特別的習慣另日本人汗目,很有趣的。

1、尤其鍾愛辣味和臭味的食物

都知道中國的美食豐富多彩,那些極具中國特色的美食吸引了來自全世界的人們前往品嘗。

就拿餃子來說吧,世界上有很多國家的人都非常喜歡吃餃子,但至於有一些另類的美食在外國人的眼裡卻認為非常奇葩,那就是辣味和臭味的食物。

尤其像日本這種以清淡為主的飲食習慣,最辣也就是搭配點芥末而已,對無辣不歡的中國人來說簡直是毛毛雨的水準。更別提那些中國人慾罷不能的臭豆腐、臘腸、螺獅粉等等重口味了。

2、不喜歡排隊

在日本不管多麼特殊的情況都習慣於排隊,即使地震來了,國人仍會繼續自覺排隊。

而在中國無論是購物或是車站總是亂亂的一團,毫無秩序可言,也許在日本人眼裡這是珍惜時間的表現吧。

3、地鐵車廂內很吵

我們都知道在日本的地鐵車廂內是非常安靜的,根本沒有人會在車廂內大聲喧譁,就算是手機都會調靜音。

不得不說在中國的車廂內卻很難看到如此安靜的情景,大聲講電話的、聊天的、大笑的,形形色色的啥樣都有。

這些場景在日本人看來會覺得很奇怪和無法理解,有什麼重要的事情非要在車廂內解決呢?

4、中國各處地鐵都要進行安檢

在中國坐地鐵需要通過安檢已經是再平常不過的事情了,不僅僅是逢包必查,若隨身攜帶的液體也要經過親自嘗試後才可以放行,這種嚴禁把關的習慣真的是令國人欣慰。

但在日本人看來卻很不解,因為在日本不管是地鐵還是新幹線都不曾設置過安檢關卡。因此一直以來日本人對中國的地鐵安檢感到非常的不習慣。

5、喜歡請客

中國人在日本人眼裡是非常熱情好客的,中國人大多講究禮尚往來,人與人之間會很快融入到一起,很好相處,而且中國人習慣於請客。這在習慣於AA制的日本人眼裡是很不理解的。

6、公共衛生間沒有廁紙

在中國去公共衛生間之前都要自備廁紙,不然就要靠手機來個連環奪命call了。

而在日本的公共衛生間裡都會提供一到兩卷廁紙。所以說很多時候日本人來到中國的公共廁所,都會發生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

7、開車經常按喇叭

中國人開車習慣於有事沒事按喇叭,甚至有的時候還會狂按不止以表達憤怒。而在日本,司機一般不會鳴笛,以防打擾到別人。

8、店家不說謝謝

日本人的服務意識非常強,在消費過後,店家通常會對消費者表示感謝。而在中國卻是相反,消費者會主動向店家說謝謝以示禮貌,日本人表示很奇怪。

9、男人夏天喜歡「光膀子」

這個聽起來很搞笑的事情在中國確實是普遍存在的,一到夏天中國男人都習慣於放飛自我,「光膀子」是常態,而這對於日本男來說是很難接受的。

10、中國太大了

很多日本人來到中國都會驚呼中國太大了,在日本一條新幹線就可以換地方了,而相對於中國來說實在是太小了。

歡迎關注「史味兒」,本文圖片來自網絡,文字原創,禁止未經許可的轉載,歡迎轉發到時尚圈、名流圈、朋友圈、馬桶圈、謝謝!

相關焦點

  • 中日文化本就相互借鑑,日本人一度認為他們優於中華,如何被打臉
    為什麼日本最難接受中國崛起?改革開放四十年以來,中國復興的速度讓全世界人民都驚掉了下巴。很多十年前來過中國的外國人,十年之後再回到同一個地方,他根本不敢相信他來過。別說外國人了,作為一個中國人,滄海君對家鄉最大的感觸就是:一年一個模樣!兩年不回家,估計我也找不到回家的路啦!
  • 巴西「開放」的三個習俗,中國人表示看不下去,巴西人:很正常!
    就像位於大洋彼岸的南美的巴西,說起巴西,很多人都覺得這個國家的人踢球很厲害,也有激情的狂歡,中國每年都有大量遊客在巴西旅遊,但巴西有三個最「開放」的習俗。中國人說受不了,巴西人卻表示:很正常。首先,當你到達巴西時,女主人會邀請客人洗澡,無論你是男是女,如果你接受了他們洗澡的要求,就意味著你非常尊重當地的文化,當地人會很樂意和你交朋友,如果你拒絕,當地人會認為你不喜歡他們或者不想和他們交朋友。
  • 九成日本人對華印象極差,單純認為中日關係不重要,是因釣魚島?
    結果顯示,認為中日關係不重要的日本人減少8.5%至64.2%;對中國印象「不好」的日本人較2019年上升5個百分點至89.7%;這一年中對中國印象變壞的日本人增加了14.2%至37%;而對中國印象不好的理由最多的是「侵犯釣魚島主權」,達到了57.4%。
  • 在中國演日本人,在日本演中國人,中日兩國的「外國人」矢野浩二
    在他之前,抗日劇中的日本人,說的都是中國話,除了罵人"八嘎",和表示遵從的「嗨」。在他之前,中國影視作品中的日本人蠻橫且無腦,是統一留著八字鬍的臉譜式人物。而當他出現後,這一切都在潛移默化中悄然改變。就是劇裡那個時常板著臉,卻認小男孩樂樂當乾兒子的日本軍官。這不多見的橋段,讓浩二留下了「標籤」,也開始逐漸為中國觀眾所熟知。以至於直到今天,叫不出浩二本名的人,也能指著電視機上的浩二喊一句"齋藤"。
  • 中日的饅頭是不一樣的東西?中國人到日本容易誤會的11個日文單字
    不過其實日本光是文字上就有許多會令中國人誤會的部分了,有時候就算發音、文字與中國人認知中的事物類似,但背後意思或是根本是不同東西的情況也是屢見不鮮,這回就搜集了一些中國人到日本旅遊時可能會誤會的日文單字,一起來看看自己是不是也曾經會錯意吧!
  • 中日文化趣談丨中國人很難理解俳句嗎?|日本文化|荊軻|法隆寺|謝...
    日本的俳句,對於中國人來說確實很難理解。  俳句用有限的17個音來捕捉並表現出瞬間的感動和意象,省略了許多文字。因為自身簡潔的特點,被稱為「省略的文學」。不過正如前文所說,蔥的白莖帶給中國人的季節感,不同於日本人,並不是泛著寒意的感覺,所以很難明白從上流漂來的蔥和寒冷的易水兩者之間有什麼內在聯繫。我想這就是因文化差異而產生的理解上的困難吧。  中國人要準確把握日本的季節詞語(季語)在俳句中發揮的作用還是不容易的。  下面就季語再細說一二。
  • 日本新任駐華大使垂秀夫接受澎湃專訪:六提「穩定的中日關係」
    就任近一個月之際,垂秀夫12月23日在日本駐華大使館新聞文化中心接受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專訪。身著一身黑色西裝,發梢中露出幾縷銀髮,大使始終面帶笑意。他至今仍然記得2008年在接受澎湃新聞的前身《東方早報》採訪時所說的話——將推動日中關係發展作為畢生事業。時隔十餘年,垂秀夫說:「這一信念到今天也沒有絲毫改變。」
  • 謙自牧:中日友好靠韓國?日本民眾中韓的印象到底如何
    對於來自日本政府和民間善意的鼓勵和支持,確實應該表示誠摯的感謝。可是與此同時,筆者注意到,韓國的對華捐贈力度也不小,收穫的關注和感謝卻是寥寥。兩者對比,待遇稱得上天壤之別。 中日韓三國間的關係可謂奇特,近年來輿論場上也流傳著「中日友好靠韓國,中韓友好靠日本」這一頗具調侃意味的言論。然而,事實真的如此嗎?
  • 這四個中國人深受日本人敬重,在中國卻沒什麼地位
    中國和日本是一衣帶水的鄰邦,在歷史上,中日曾友好共處,也多次爆發過戰爭。不過,拋開二者之間的恩恩怨怨,日本無疑是東亞文化圈中受中華文化影響最深的一個國家,時至今日,他們的很多文化習俗還是延續著古代中國的模樣,如茶道、文字、傳統服飾等等。
  • 日本人表示費解:那麼多國家打過中國,為啥中國人卻只記得日本?
    隨著國際局勢的不斷變化,中日兩國也建立了正常的外交關係,國內百姓也開始跟日本人交流和接觸,時至今日,越來越多的日本文化湧入中國境內,可是雙方的歷史矛盾並沒有這樣消失,有不少人提到日本還會恨得咬牙切齒。日本人對此表示費解,在歷史上那麼多國家打過中國,為啥中國人卻只記得日本呢,這個問題並不複雜。
  • 中日聯合民調:對中國印象不好的日本人逼近九成卻有近半中國人對...
    日本海上自衛隊艦艇及其沿襲自舊日本海軍的扎眼的旭日旗 剛剛籤署的RCEP,日本和澳大利亞都加入進來,這被認為是積極的一面,同時,這兩個國家的消極動向,也不容忽視。 1、 日本共同社11月17日報導,中日兩國合作進行的一項民意調查顯示,對中國印象「不好」的日本人達到了89.7%,較去年上升5個百分點,對中國有「好」印象的日本人只有10%,較去年下降5個百分點。
  • 日本人究竟歧不歧視中國人
    正好切煮雞蛋時,有一個和我同齡(本人80後)的日本女孩競然問我,中國有沒有雞蛋?我當時一臉錯愕,神馬?你認為這種常見的東西我們買不起嗎?我當時鎮靜的問她?你為什麼會這麼問呢?因為她說電視新聞總說中國很窮,而且來日本的中國人都很拼命打工掙錢,而且K丅V裡一有中國歌曲,背景全配的一群中國人穿的灰土土的衣服,騎著自行車、三輪車穿梭在北京天安門前的黑白片。
  • 日本網站:日本人橫著放筷子,中國人豎著放筷子的緣由
    日本All About網站9月25日文章,原題:中國人豎放筷子、日本人橫放筷子的驚人理由 日本人從小就用筷子,沒有人會特別思考為何會橫放。中國人也使用筷子,但卻豎著放。這是為什麼呢?筷子的發源地是中國。
  • 日本女性走路習慣內八字,國人表示接受不了,日本人卻認為很美
    每逢節假日的時候,國人很喜歡跑去日本旅遊。說起來國人也是矛盾,嘴上都說日本變t,還愛往人家那跑。這可能是撇開日本人的變t不談,其實這個民族還是有著諸多的優點的。首先日本有些優秀的文化對國人影響深遠,就拿日本動漫來說,《灌籃高手》、《哆啦A夢》、《奧特曼》很多國人即使沒看過,想必也會有所耳聞。其次就是這個國家的美景了。諸如富士山、櫻花、東京鐵塔在全世界都久負盛名。去過日本旅遊的朋友不知你們有沒有注意到這樣一個現象,那就是日本女性走路的姿勢幾乎是清一色的「內八」字,這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首先是這個民族性格說決定的。
  • 4個無法理解的日本文化!是「奇葩」,還是正常?
    每個國家都有這個國家獨特的文化與習慣,這些文化習慣的產生,並非一朝一夕,而是經過長時間的醞釀而成,是一個國家的文化底蘊。龍應臺是這麼說的:文化,它是隨便一個人迎面走來,他的舉手投足,他的一顰一笑,他的整體氣質。我覺得這句話很對,因為看到日本人的舉手投足,能夠在0.01秒就能夠確定,他是日本人,畢竟整體的氣質與內在,是無法隱藏的。
  • 為什麼日本人顯得比中國人更懂中國文化
    日本人的文化傳統中,讀中文典籍、寫中文詩歌、乃至書法、篆刻與文字有關的訓練從未中輟。當年梁啓超吹牛,說自己在去日本的船上,一晚上就學會了日語。其實不是他懂日語,而是伊藤博文這幫人中文(文字而非語言)太好了。
  • 有9成的日本人不喜歡中國人?新任日本駐華大使:中國應好好反思
    九成日本人對中國人沒有好感?日本駐華大使表示中國應反思 日本駐華大使垂秀夫於今年十一月份上任,而媒體在其正式任職將近一個月的關鍵時刻對其進行採訪。在此次採訪的過程中,有關日本民眾對於中國人的看法,因為從此前的一項調查結果來看,在接受調查的中國民眾裡面,對於日本保持好感的民眾佔據了所有受訪者的45%,而這一比例也創下新的歷史記錄,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在對日本民眾進行調查的時候卻出現了十分強烈的反差。
  • 謙自牧:中日友好靠韓國?日本民眾對中韓印象到底如何
    【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謙自牧】 今年上半年,因為疫情的原因,「山川異域,風月同天」這句偈語在國內的日本相關新聞中頻繁出現,日本各機構團體捐贈口罩以支持中國抗疫的新聞更是多次登上微博熱搜,把國人對日的好感推向了一個新的高潮。 對於來自日本政府和民間善意的鼓勵和支持,確實應該表示誠摯的感謝。
  • 日媒:日本下個年號取自中國古典?新年號在中國也備受矚目
    【環球網報導 記者 王歡】「下個年號也取自中國文獻?」對於日本將於4月1日公布新年號一事,在年號發祥地中國也備受矚目。日本共同社3月28日報導稱,中國國內媒體關注日本的年號從中國傳來,一直以來都是根據中國古典而定這一點。與此同時,也有意見對在中國已消失100年以上的年號卻在日本得到重要繼承表示羨慕。
  • 日本人是怎麼看湧進日本的中國人的?
    「想招日本學生已經很難了。這樣的話,作為離日本最近的國家的中國,如果他們的想上大學的留學生都能過來的話,學校就可以運營下去。」馬籠勝典說。據NHK統計,日本全國80%以上的地區都存在日本人持續減少的情況,但是335個地區的人口卻在增加。箇中原因,正是日本人減少,外國人卻在增加。這種情況同樣也發生在北海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