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聯合民調:對中國印象不好的日本人逼近九成卻有近半中國人對...

2020-12-12 騰訊網

日本海上自衛隊艦艇及其沿襲自舊日本海軍的扎眼的旭日旗

我們的島嶼

日澳首腦會晤

【大軍事消息】國際事務從來都不是單項維度的。剛剛籤署的RCEP,日本和澳大利亞都加入進來,這被認為是積極的一面,同時,這兩個國家的消極動向,也不容忽視。

1、

日本共同社11月17日報導,中日兩國合作進行的一項民意調查顯示,對中國印象「不好」的日本人達到了89.7%,較去年上升5個百分點,對中國有「好」印象的日本人只有10%,較去年下降5個百分點。

中國則呈現出對日感情改善的基調,調查顯示,對日本有「好」印象的中國人為45.2%,「印象不好」的是52.9%;認為中日關係「重要」的中國人增加7.7個百分點,達到74.7%,但是,認為中日關係「重要」的日本人減少8.5個百分點,降到64.2%,自2005年以來首次跌破7成。

看來,日本人對中國的感情在惡化,對中國的疑慮在增加。

2、

11月17日,澳大利亞總理莫裡森到訪日本,與日本首相菅義偉會談,「在具有裡程碑意義的防務條約」《互惠準入協定》方面,雙方在大框架上達成了「原則性協議」。

這份協定的磋商時間達6年,一旦正式籤署並經兩國議會批准,將是日本自1960年籤署駐日美軍地位協定以來的首份類似協定,日本政府60年來將首次允許美國之外的外國軍隊在領土上行動,將為日澳加強防務合作和聯合軍演鋪平道路。1960年的那份協定允許美國在日本國及周邊建立海空基地並駐軍。

有人認為,日澳正在走向「準軍事同盟」,美國利用它在亞太的「南北兩錨」(日澳),不斷推動「亞洲版北約」的構建,以制衡中國在該地區日益擴大的影響。

日澳還發布聯合聲明,就南海局勢和東海形勢,發出指向性很明確的措辭。日本NHK稱,日澳這次首腦會談的背景是對「加強海洋活動的中國」的強烈擔憂。

崛起的中國讓澳日兩國走得更近。美國彭博新聞社17日稱,澳大利亞尋求與地區國家建立防務關係,以應對中國的「擠壓」。

3、

中國的崛起使日本陷入認知上的困境,表現出前後糾結的兩面性。

一方面,日本在把中國視為重大發展機遇,它撇開印度與包括中國在內的亞太國家籤署了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日本高層深知,必須跟隨中國這個火車頭經濟體,搭上這趟極為重要的便車。

另一方面,面對中國軍力的強大,日本也憂心忡忡地將中國視為威脅,起碼當成潛在威脅。儘管菅義偉說「亞洲版北約」不符合日本利益,但他還是強調應該強化日美同盟和印太合作,遏制所謂「中國的海洋進出」。美國摸透了日本的這種心理,大選後的拜登,很快就給了日本「協防釣魚島」的承諾,藉助所謂的「中國威脅」,繼續攏住日本。

4、

對於美國對著日本、澳大利亞(還有印度)搞拉幫結派,試圖打造「亞洲版北約」圍堵中國,有人說,這是逼著中國也探索類似的路徑,比如也拉自己的鐵桿國家搞針鋒相對的軍事同盟或準軍事同盟。但小編要說的是,這種想法在感情上固然可以理解,但在當今時代背景下並不可取,中國一旦像美日澳那樣走過頭,區域乃至全球的分裂就將進一步加劇,這反過來將傷害中國的發展利益。當然,我們不可能長期對美國挑動針對中國的拉幫結派動向不聞不問,我們採取某種反制措施早晚勢必發生,而這種措施將是綜合性的,以國家利益尤其是長遠發展利益為最終考量的前提下,既應該有軟的,也應該有硬的,軟的要足夠懷柔,硬的要足夠霹靂,既可以有「甜的」,也可以有「苦的」,既可以有明的,也可以有暗的。總之,絕不是單純的打打殺殺。

【版權聲明】本作品授權深圳市騰訊計算機系統有限公司獨家享有信息網絡傳播權,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相關焦點

  • 對中國印象不好的日本人近九成 日本導演:日本老男人最喜歡看黑...
    日本海上自衛隊艦艇及其沿襲自舊日本海軍的扎眼的旭日旗 【大軍事消息】去年11月份的一個中日聯合民意調查顯示,對中國印象不好的日本人逼近九成,卻有近半中國人對日本印象好。
  • 九成日本人對華印象極差,單純認為中日關係不重要,是因釣魚島?
    據共同社報導,日本智庫「言論NPO」和中國國際出版集團於11月17日公布了在兩國實施的聯合民意調查結果。結果顯示,認為中日關係不重要的日本人減少8.5%至64.2%;對中國印象「不好」的日本人較2019年上升5個百分點至89.7%;這一年中對中國印象變壞的日本人增加了14.2%至37%;而對中國印象不好的理由最多的是「侵犯釣魚島主權」,達到了57.4%。
  • 中日之「絆」:中國大學生東京家庭寄宿記
    不過,根據同期中日兩大機構——中國外文局和日本非盈利機構「言論NPO」的最新民調數據顯示,對中國持負面印象的日本人比例居高不下。「山東和山西方言互相能聽懂嗎?」「中國基本都統一使用漢字嗎?」「北京話就是全國通用語言嗎?」
  • ...人對中國「印象糟糕」,還認為兩國關係不重要,問題全在釣魚島?
    自2005年起,工藤泰志就在從事中日關係研究 據共同社報導,日本智庫「言論NPO」和中國國際出版集團於11月17日公布了在兩國實施的聯合民意調查結果。
  • 有9成的日本人不喜歡中國人?新任日本駐華大使:中國應好好反思
    九成日本人對中國人沒有好感?日本駐華大使表示中國應反思 日本駐華大使垂秀夫於今年十一月份上任,而媒體在其正式任職將近一個月的關鍵時刻對其進行採訪。在此次採訪的過程中,有關日本民眾對於中國人的看法,因為從此前的一項調查結果來看,在接受調查的中國民眾裡面,對於日本保持好感的民眾佔據了所有受訪者的45%,而這一比例也創下新的歷史記錄,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在對日本民眾進行調查的時候卻出現了十分強烈的反差。
  • 日本人究竟歧不歧視中國人
    好多人一直問我,日本人對中國人好不好,歧不歧視。我的答案是多多少少會有一點歧視的。那下面我分析了一下歧視的原因。首先國家媒體宣傳,我是2005年來的。那時中國收入偏低,但是生活吃喝方面也是比較富足的。當時我在日本飯店打工的時候。
  • 謙自牧:中日友好靠韓國?日本民眾中韓的印象到底如何
    但是從軟實力角度來看,日本年輕人明顯對韓國好感度更高,覺得韓國人更時尚更有趣,認為韓國乾淨衛生,去韓國旅遊是個不錯的選擇;對中國的態度則相反,覺得中國人素質低,有錢但是打扮土(這個認知近年有所改善),類似過去國內部分人對山西煤老闆的刻板印象。在他們的認知裡,中國的環境就是髒亂差,房屋道路動不動就爆炸或坍塌。
  • 陳洋:民意應成為中日合作的「正能量」
    中日關係轉圜發展來之不易,特別是在東亞合作迎來新契機的背景下,中日之間的社會民意更應成為兩國合作的推動力,而非掣肘。根據中國外文局和日本言論NPO稍早前發布的「中日關係輿論調查」顯示:2020年,中國受訪者對日本持「良好」印象的比例為45.2%,與去年基本持平,而日本受訪者對中國持「良好」印象的比例僅為10.0%,較去年有所下降。
  • 日民調稱日本人對華感情惡化,中國人對日感情改善,兩國民意出現...
    【環球時報綜合報導】據日本共同社17日報導,日本民間非營利團體「言論NPO」和中國國際出版集團當天公布了在兩國實施的聯合民意調查結果。其中對中國印象「不好」的日本人較去年上升5個百分點至89.7%,印證了對華感情的惡化。
  • 在中國演日本人,在日本演中國人,中日兩國的「外國人」矢野浩二
    2000年,矢野浩二首次踏上中國的土地。他經人介紹來拍攝華誼投資的《永恆戀人》,飾演一位日本留學生——川島。當時他還不怎麼會說中文,與人交流都有困難。此後,越來越多的片約找上門來,邀請浩二出演片中的日本軍官。中日緊張時期,國產抗日劇風生水起,有數據統計,浩二竟同時出現在十七部抗戰劇中。有人調侃道:全日本就這一個當兵的嗎?
  • 日本新任駐華大使垂秀夫接受澎湃專訪:六提「穩定的中日關係」
    垂秀夫接受採訪中  澎湃新聞記者 曹俊傑 圖民間溫差:將為改善中國人的對日情感不懈努力澎湃新聞:在中日民間交往方面,此前有民調顯示,中日之間民間相互好感度出現反差根據你提到的輿論調查,對日本印象「好」的中國人增多,而對中國印象「不好」的日本人也很多。在過去中國人對日印象極為不佳的時期,中方經常要求日本政府採取措施。而日本政府也一直在努力,比如健全吸引中國遊客的制度,切實開展各種文體交流和青年交流活動等。國民感情問題有著非常脆弱的一面,很多因素都可能成為其突然爆發的導火索。
  • 中日之間民間相互好感度出現反差,日本新任駐華大使垂秀夫回應
    ,此前有民調顯示,中日之間民間相互好感度出現反差。根據你提到的輿論調查,對日本印象「好」的中國人增多,而對中國印象「不好」的日本人也很多。在過去中國人對日印象極為不佳的時期,中方經常要求日本政府採取措施。而日本政府也一直在努力,比如健全吸引中國遊客的制度,切實開展各種文體交流和青年交流活動等。
  • 謙自牧:中日友好靠韓國?日本民眾對中韓印象到底如何
    中日韓三國間的關係可謂奇特,近年來輿論場上也流傳著「中日友好靠韓國,中韓友好靠日本」這一頗具調侃意味的言論。然而,事實真的如此嗎?「中日友好靠韓國」是事實,還是只是中國人的一廂情願?日本民眾對中韓兩國到底是什麼態度? 筆者這裡暫且以一個在日留學生的角度,結合自己四年間的親身經歷和觀察到的中日兩國對對方的輿論看法,談談自己的感想。
  • 如何一眼區分中國人和日本人?美國人總結了3點,炎黃子孫都該懂
    眾所周知我們都是亞洲人,長相上本來就很相似,一般很難區分開來,可是為什麼我們中國人去日本旅遊,日本人一眼就能區分開來呢?接下來我們就一起來了解一下。 從身高和體型上分辨中國人和日本人,是最簡單的辦法,中國人更高,平均身高有1.65米,而日本人卻只有1.58米,由於身高肩寬和臀圍,都不如中國人,因此日本人看起來更加段粗壯,在日本人當中除了相撲運動員
  • 在中國演日本人,在日本演中國人,兩國的「外國人」矢野浩二
    由於上世紀三四十年代,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了全面侵華戰爭,在華夏大地上犯下種種滔天罪行,中日民間的仇恨情緒幾十年來一直存在。隨著新中國的成立,中日邦交正常化,日本政府對中國的經濟發展給予了大量援助,中日兩國的民間交往也越來越頻繁,很多愛好和平的日本人民開始反思懺悔自己國家曾經所做的一切,並用實際行動溝通著兩國的友好交往。
  • 矢野浩二故事:在中國演日本人和中國人,在日本演中國人和日本人
    在國人印象裡,日本人是什麼樣的呢?大概潛意識明意識裡都是那種長著小仁丹胡,嘴裡罵著八嘎的形象吧?也不能怪國人,畢竟曾經有過深重的一段時間讓我們不能釋懷。不過呢,現在中日建交很久,也有不少日本的友人來中國交流,所以日本人的形象也有了改變。
  • 為什麼日本人顯得比中國人更懂中國文化
    日本早期的史書比如《古事記》和《日本書紀》均系漢字書寫。《古事記》成書於和銅五年(712年),由太安萬侶編撰。 換句話說,這是不同性質的中國人。當代的中國人被改變了。 判斷一個族群的共同特徵,首先當然是從語言上去考察。如今,我們使用的語言,與黃遵憲的語言不同,與錢玄同的語言不同,雖然表面看上去都是方塊字,但其間的差別不可以道裡計了。我們當代中國人是「新的中國人」,生在新中國,長在紅旗下。
  • 中日警方聯合破獲殺人案 在日本釀滅門案中國留學生被執行死刑
    海外網12月26日電 日本福岡市2003年發生一起殺人拋屍案,在中日兩國警方的緊密合作下,3名中國籍嫌犯的2人在中國落網,另外1名嫌犯魏巍在日本落網。26日上午,日本法務省宣布魏巍當天上午被執行死刑。
  • 中國唯一「一座禁山」至今無人再登頂,1991年中日聯合登山隊遇難
    說到這個中日聯合登山隊,裡面的日本都是日本京都大學實力最強的登山隊,而且硬體設備也很先進,人員也很多,還有登上8000米山峰的經驗,他們在1989年的時候,就向中國政府購買了為期5年的梅裡雪山首登權,但攀登到海拔5300米的時候,遇到了無法逾越的大冰河和大斷層,退了下來。
  • 比起討厭中國,日本人真的更討厭韓國?
    但是從軟實力角度來看,日本年輕人明顯對韓國好感度更高,覺得韓國人更時尚更有趣,認為韓國乾淨衛生,去韓國旅遊是個不錯的選擇;對中國的態度則相反,覺得中國人素質低,有錢但是打扮土(這個認知近年有所改善),類似過去國內部分人對山西煤老闆的刻板印象。在他們的認知裡,中國的環境就是髒亂差,房屋道路動不動就爆炸或坍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