圳長一直認為,將不到40歲的羅湖稱為「老羅湖」,是一種出於城市功勳的尊稱。
直到看到2018年深圳各區的GDP排名,圳長才發現羅湖是真的「老」了。
2018年深圳各區GDP排名——(單位:元)
1、南山區:5018億
2、龍崗區:4200億
3、福田區:4150億
4、寶安區:3832億
5、龍華區:2400億
6、羅湖區:2300億
7、光明區:935億
8、坪山區:700億
9、鹽田區:630億
10、大鵬新區:350億
在這份排名中,令人震驚的不是華為護體的龍崗「幹掉」了福田,而是羅湖竟然在全市只能排名第六——經濟發展第二梯隊墊底,甚至不如南山的一半。
圖:晶報
改革開放初期,如果說深圳是中國的窗口,那麼羅湖就是深圳的代名詞。那時候,從蛇口、南山、福田等居民去羅湖,都要說自己「去深圳」,因為羅湖即是深圳,深圳就是羅湖。
在這塊熱土上,誕生了中國第一家證券交易所,中國第一家期貨市場,中國第一家地方商業銀行,中國最大的農貿批發市場,國有四大銀行中,工商、中行和農行的深圳分中心都設在羅湖,全世界最大連鎖百貨業公司「沃爾瑪公司」也在這裡落戶。還有內地第一家麥當勞,聞名全國的"深圳速度"是在羅湖的國貿大廈率先創造出來的。
直到2011年京基100封頂時,它與地王大廈、萬象城組成的高端金融商圈,依然是深圳的地標級存在,是當時大多數深圳有錢人們夢寐以求的理想生活標的。
這些,都是身為羅湖人的驕傲。可為什麼如此優秀的羅湖,如今還是被高速發展的深圳「甩出N條街」?
羅湖,到底怎麼了?
深圳與香港隔著一條深圳河。河最窄的地方,就在羅湖。我們必須承認,深圳最早開發的中心選址羅湖,很大程度上是因香港的存在。
1950年,羅湖口岸建立,它在此後40多年時間裡,都是大陸和香港連接的唯一陸路通道,如今也依然是深圳客流量最大的口岸。加上羅湖火車站,這裡成為了深圳人乃至全國人來往香港的必經之地。
▲當年旅客過關的場景。圖:南都
羅湖也正是憑藉助口岸之便,以及大量的土地和廉價勞動力,吸引香港人投資、建廠、買房,讓大量的港資蜂擁而至。
傳聞當時深圳最好的工作之一,就是在羅湖口岸開計程車,往來接送香港老闆前往東莞、深圳各地的工廠。伴隨而來的,是羅湖的酒店、商貿、娛樂等第三產業的爆發式增長,港元也一度成為深圳的「硬通貨」。
然而從90年代起,隨著皇崗口岸、深圳灣口岸等多個通關口岸的興起,以及「三來一補」企業的外遷,兩座城市經濟體量急速縮小。香港這個地理優勢對羅湖而言,已經越來越不明顯。
對於羅湖而言,土地是不可言說的「痛」。
在深圳最早開發的時候,羅湖並不是第一選擇,因為最早的羅湖遍布山嶺、溝壑縱橫,且水患頻仍,並無大規模開發建設的地利之便。直到1981年,橫亙在羅湖橋邊的羅湖山被剷平,羅湖區騰出0.8平方公裡的寶貴用地,深圳大規模的經濟建設由此開始。
▲曾經存在過的「羅湖山」
但由於早期缺乏城市規劃,羅湖的土地很快就「飽和」了。這時候,「條狀」的城市決定了深圳不可能像北京上海一樣,以羅湖為中心,一環一環的擴大城市。所以,城市建設的重心只能平行轉移。羅湖往南是香港,往東則是水庫和梧桐山,往北是銀湖山,唯獨往西,是大片平原——福田,一路向西的深圳自此開始。
那為什麼羅湖不能「自力更生」,整合出土地繼續大力發展呢?首先,羅湖已經在那短短的幾十年間被過渡開發,沒有留下足夠的土地用來調整發展,福田還有市中心一大片土地,而南山寶安更能「填海」求地。
另外,相對於其他區域「乾乾淨淨的土地」,羅湖進行城市更新的成本太大,效率太低。羅湖也不是沒有努力過,但木頭龍、華潤湖貝等項目都難以快速推進,連明星項目鹿丹村可是花了18年才完成蝶變,而羅湖如今不到40歲。
有網友曾細數羅湖的五宗「最」:
深圳哪裡最擁擠,羅湖;
哪裡道路最窄,羅湖;
哪裡道路最曲折,羅湖;
哪裡人口密度最大,羅湖;
哪裡停車位最少,還是羅湖。
傳聞,羅湖最早的城市規劃是參考香港來做的。如今我們在羅湖走上一圈,也可以看到不少樓宇的設計是參考香港的建築風格,包括底商、店鋪的設計等等,都有著濃濃的「港味」。
從1980年代直至如今,羅湖區的建築密度越來越高,城區新舊樓宇密布,相比後開發的其它區遍地的摩天大樓,羅湖的老樓看起來似乎是有那麼些許「寒磣」。就連羅湖人都稱它們為:老破舊。
上班族也對羅湖的老寫字樓印象深刻——層高不夠,電梯老化,採光不夠。還有,羅湖路網規劃落後,慢行系統不完善,智慧交通建設有待提升。特別是大量的地下「隧道」,又深又黑,好多人進去都迷路了。
在城市配套上,羅湖雖然有幾個小初名校加持,但高校資源為零;區域內的醫療資源也被福田南山所趕上;而大劇院多年不變已經無法吸引一線明星及高檔海外演出團體的青睞,遠不如春繭和寶安體育館。
落後的市政建設,使得效率更高的企業被擠了出來,蔡屋圍金融圈多少企業這幾年搬到了福田。反而是那些不靠效率賺錢的行業活了下來——娛樂和餐飲。
但即便「落後」,羅湖依然是深圳的消費中心。
在2018年裡,羅湖的經濟數據裡有一個數字特別亮眼: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突破1300億元,遠超過了GDP總量的一半。
這裡不僅有萬象城這樣的全國商業標杆,也有東門商圈這樣的批發市場,還存在著大量的美食餐飲,以及洗腳按摩桑拿休閒會所等等。
可試問一句,不住羅湖的深圳人,有多久沒去羅湖了?這並非我們沒有購買力,而是羅湖的消費中心地位動搖了。
且不說如今是網購時代,而是深圳其他區都有很多高大上的大mall,海岸城、歡樂海岸、coco、萬象天地、壹方城....而且,這些商圈的品牌大多同質化嚴重,家門口的商業都逛不完,還有什麼理由一定要去羅湖消費呢?
所以,比起福田的金融,南山的科技,羅湖的商貿無論是從利潤率還是全國的競爭力上都處於劣勢。
同時,羅湖其他的產業也沒有得到很大的發展——在深圳近十多年來的科技創新浪潮中,羅湖沒有扮演什麼重要角色,幾乎所有創業者都扎堆福田和南山,落戶在羅湖的創業者寥寥無幾。
還有深圳五大總部基地的規劃,除南山福田外,連龍華都佔有一個(深圳北站),但羅湖這個商務貿易、金融業、現代服務業以及總部經濟最成熟的地方,卻一個都沒有。
綜上所述,發展空間飽和、土地資源難以為繼,早期規劃落後、基礎設施後天老化等一系列問題,是羅湖如今相對「落後」的原因。
幸好,羅湖的「落後」是相對的,主要是深圳其他區域發展得太快了。而且即便放到現在,羅湖區依然擁有良好的生活配套,方便的地鐵、稠密的公交、良好的醫療,優質的學區,繁華的商業,富有生活氣息。
「老」不是藉口,比羅湖老的還有很多。北京的朝陽區、海澱區;上海的黃浦區、靜安區;廣州的越秀區、天河區;香港的港島和九龍;它們同樣有很多老房子、破舊的街區和老化很明顯的基礎設施,也照樣老而彌堅。
加油吧,羅湖!
【圳長原創 | 歡迎轉發 | 未經許可 | 謝絕轉載】
想勾搭宇宙最酷深圳客,請聯繫圳長
○個人微信:szkzz0755
○ 微博@深圳客Shenzhene
張思平:深圳的高房價,還管得住嗎?
王石:我們為什麼崇敬褚時健
深圳,你在大灣區裡排第三?
中國需要北上廣深,中國足球更需要北上廣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