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最美行書,這字寫得超凡脫俗,少有人能做到

2020-12-11 三餘書社

書壇主流圈非常排斥兩種書體,一種以「田英章」風格為主的田楷,一種以「明清時期」代表的館閣體,動不動就批判為「狀如算子」、「印刷體」等等。

且不論備受爭議的「田楷」,如果每個人都能寫出漂亮的「明清時期」的館閣體,也是書法之幸事,書法之希望!

梁詩正書法集

批判「館閣體」的,如果你仔細看看,不是「江湖書家」、就是所謂「醜書」代表者,比如邵巖、張強等人,而學院派的書家,很少見批「館閣體」!

館閣體也叫臺閣體,「臺閣」原指尚書,後為官府代稱,臺閣體書法早在宋代即已出現,至明代,因其為皇帝所賞識,而獲得很大發展,遂成為一種獨立的書體形式。

梁詩正書法集

到清代後,書風基本固定,主流書風以董其昌、趙孟等人為主,書體多是楷書、行書,其中也有一些優秀書家,向宋、唐、晉的大師們取法,代表人物有林則徐、林則徐等等。

梁詩正書法集

其中梁詩正的行書為最好,他用筆圓轉、筆勢流暢、縱橫曲折,溫潤秀雅,把行書寫的超凡脫俗,行中帶有楷意,字字流美動人,這樣文人書風,在今天的書壇,很少有人能做到!

梁詩正書法集

梁詩正的書法具有很強的實用性,他在繼承和發展的前人書法基礎上,削繁就簡,變古為今,其用筆不含渾,不故弄玄虛,起筆、運筆、收筆的筆路十分清楚,把行書的藝術性和實用性完美地結合在一起,被譽為「清代最美的行書」!

單從藝術上講,相對王羲之而言,梁詩正的行書沒有那麼多複雜的筆法,他的筆法多用側鋒取妍,筆致翩翩,結構舒展秀逸,縱橫揮灑,實為難得精品,實在太美了

梁詩正書法集

乾隆非常欣賞梁詩正,朝廷重要文獻均為梁詩正起草,還有很多名帖名畫,也是梁詩正呆其進行題跋,可見對其書法喜愛程度。

今天特別把梁詩正的在名帖名畫的跋文,匯集一本《梁詩正書法集》,期待大家喜歡!

相關焦點

  • 明代最美的行書,這字滿滿的「書卷氣」,500年來少有人及!
    ,董其昌得之於散淡等等。文徵明行書長卷《滕王閣序》我們今天談談500年來最具「書卷氣」的一個人寫的字,他就是文徵明!文徵明的行書《滕王閣序》是他平生行書的絕詣,通篇文章用筆極為精緻,字字雖然獨立,但在整體的氣息上豁然而貫通,通篇的儒雅之氣,不是誰想學就能學到的。文徵明的書法在明代書壇有著重要的地位,甚至一度影響了清朝以來的書風,他是明代繼承「二王」帖學成就最大的一個人,500年來少有人能超越他。
  • 「最美行書」是如何誕生的?只因他在王羲之作品後寫了幾行小字
    在收藏界,不知道是不是一種規矩,很多的收藏家在得到一部藏品的時候,總喜歡在上面蓋上自己的印章,少的蓋幾個,多的蓋上幾十個,上百個的都有。這在收藏界被稱為「彈幕」,說到這方面的達人那我們的乾隆皇帝認第一,那就沒有人敢認第二了。據說乾隆皇帝的藏品每件都被他蓋了幾十個印,滿屏都是他的彈幕。
  • 超凡脫俗的美感,鄭板橋的竹子,為何寫得如此俊俏?
    超凡脫俗的美感,鄭板橋的竹子,為何寫得如此俊俏?文/風流佳畫竹子作為清高自潔的象徵,自古以來便是文人志士借物抒情的憑藉,成為證明自身品格的利器。縱觀其畫作之精妙奇特,不免讓人發出感嘆,他的竹子為何生得如此俊俏?
  • 清代最美行書,妍潤多姿,精美絕倫,絕對不是「狀如算子」
    寫書法,最忌諱是「狀如算子」,算子:是古人用長條形的竹片來計數的「籌碼」,形容書法作品前後平齊,毫無生機!現在書壇,如果您敢評價書法家的作品是「狀如算子」,估計他會跟你拼命,可見這個評價是多麼惡毒!在清代有一位大書法家名叫梁詩正,他的書法作品爭議很大:像啟功老先生等一派傳統書法家,說他是清代最美行書,猶如趙子昂再世,啟功先生還以他為師,經常臨寫他墨跡,如果您仔細比較啟功體與梁詩正的行書,發現相似度高達70%,可見梁詩正對啟功先生影響是巨大的。
  • 清代兩大書法鬼才!一位行書最美,一位小楷稱霸
    清代,書法成為科舉考試的官方字體,出現了大量方方正正、呆板美觀的書法,也稱廣閣體。對當時的學生來說,這其實是一種無奈。俗話說,「學寫武學,品學兼科」。那些古代的學生努力學習了十年,為的是得到一個官員的職位和一份兼職工作。
  • 這位「狂徒」,寫下清代最美行書,乾隆給他做書童,這字太養眼
    清朝之書法,由於受到「館閣體」影響的原因,發展嚴重受阻,正是因為「館閣體」是科舉考試的官方文字,若你不用此書體答卷,就算是你寫得天花亂墜,也依舊「狗屁不是」。所以呢,很多為了考取功名的學子,就去研習冷冰冰、沒有絲毫感情的「館閣體」,這就導致很多人的書法都呈現出呆板死氣和一股媚態。但也並不是所有人,都被這種書體給束縛了,有一個人就打破了這種模式,從而寫出了「清代最美行書」,將行書之美發揮到了極致,此人就是梁詩正。
  • 他臨寫百家名帖,書法瀟灑飄逸,譽為「最美行書」,比王羲之如何
    現在書法家能寫小字,已經很少見了,通經史、詩詞的更是少之又少!而學會米芾「狂」字的人,可真不少!比如中書協草書委員會主任劉洪彪先生說過:在書法方面,我們有很多方面超越古人!劉洪彪先生多次提到,書法必須要創新!
  • 他在王羲之作品後面寫了幾行小字,引起注意,被譽為「最美行書」
    他在王羲之行書《快雪時晴帖》後面寫了幾行小字,引起注意,被譽為「最美行書」。在王羲之書法作品「彈幕」界,最出名的就是清代的乾隆皇帝了,不僅擅長蓋印章,還擅長蓋大印,王羲之曾寫了一幅行書作品《快雪時晴帖》,此帖一共28個字,乾隆皇帝卻在上面蓋了172方印章。
  • 這字美的一塌糊塗,堪稱清朝最美行書!連啟功都深受其影響
    我們來分析一下:第一、書法創作中最講求性情創作,很多經典的作品都是性情達到極致的時候創作的,《蘭亭序》是在王羲之的性質頗高醉酒的情況下寫出的,後世很多書法家顏、柳、歐、趙、蘇、黃等人都無法掌握其精華,包括王羲之本人寫完《蘭亭序》第二天,在寫一遍也定然不能達到之前的狀態。何況是作為普通的書法學者的我們。
  • 把行書寫得如此精美,當今書壇有幾人能做到?連啟功都非常佩服他
    行書,起源於漢代,在魏晉時期,開始逐漸成熟,由王羲之將它的實用性和藝術性最完美地結合起來,從而創立了光照千古的南派行書藝術,成為書法史上影響最大的一宗。行書發展元明時期,由趙子昂、董其昌等人進一步繼承和發展,無疑成為一座最為絢爛多姿、豐富厚重的寶藏。
  • 田英章的鋼筆行書,寫得比毛筆還要好看,雋秀清麗自然流暢,好字
    要想達到這一點,需下苦功夫多練習,有很好的駕馭筆的能力,對行筆過程中力度方向的變化成竹在胸,做到意在筆先。鋼筆行書的線條流暢活潑 ,富有節奏感和跳躍性,加之鋼筆字小,筆尖活動範圍小,如果手感不靈敏,就寫不出優美的線條來。同時,它具有草書的簡易使轉.但比不上草書狂放潦草,比草書易認。
  • 清代最美行書,飄逸瀟灑,這麼好的字,足以讓當代書法家汗顏!
    啟功先生的書法,是跟清代梁詩正所學,梁詩正尤其善於寫楷書、行書,也是《三希堂法帖》重要編撰者。梁詩正的書法梁詩正的行書深得王羲之精髓,飄若浮雲,矯若驚龍,瀟灑飄逸,並融入李北海、顏真卿、柳公權、趙子昂等人的筆法,法度謹嚴、筆鋒勁秀、體態端莊,風格清秀俊雅。
  • 為什麼歐體名家普遍寫不好行書?
    對於歐陽詢行書,北宋「書協主席」宋徽宗給了八個字的評價:「筆法險勁,猛銳長驅」,他的評價直擊筆法、字架,還是很中肯的,避開了其他方面如章法布局、墨韻變化等不足之處。直到現代,田氏兄弟也沒能汲取這個教訓,以清代歐體為宗,成也歐敗也歐,嚴重啃歐啃老,歐體禁錮了他們的行書,寫得也是沒法看——均勻等同,筆斷氣斷,貌離神離。有時甚至讓人懷疑是不是他們寫的,名不副實。
  • 300年來,難得一見的顏體《千字文》,雄強圓厚,少有人能超越
    顏真卿楷書後世學習歐體、趙體居多,而學習柳體、顏體非常少,能寫出顏體的氣勢磅礴,更是少之又少,顏體非常難寫,功夫不到者,往往是「學顏不成,變墨豬」!而在清代,在以趙孟、董其昌書風為主的館閣體,盛行於書壇,寫顏體的更加稀少,清四家中劉墉、王文治、成親王、梁同書等人,雖然都涉獵與顏體,但相對歐體、趙體而言,顏體並不明顯。反倒是,乾隆年間一個狀元郎,異軍突起,成為清代顏體的代表人物,在當時實為罕見!他就是梁國治,《四庫全書》的副主編,僅次於紀曉嵐的大才子。
  • 想寫好行書,先看看書聖怎麼寫
    行書的歷史也源遠流長,可遠追至古隸時期,早起有魏初時期的鐘繇、胡昭兩家寫行書,再有秦代竹簡,再有西漢的帛書,然而行書的成熟期在魏晉時期,北朝書論家王愔云:「晉世以來,工書者多以行書著名。昔鍾元常善行押書,爾後王羲之、王獻之並造其極焉」。由此可知道行書的歷史源流。
  • 大詩人杜牧寫的行書,堪稱唐代稀世名品,這字驚豔了1000多年!
    杜牧《張好好詩》行書長卷這首詩是唐代大詩人杜牧所寫,講的是自己曾經在江西沈傳師府中做幕僚的時候,再一次酒會中偶遇歌姬張好好的故事。杜牧《張好好詩》行書長卷表達自己的愁思。《張好好詩》在整體的氣息格調上盡得南朝筆法之風流,邱振中先生曾經評價這件作品:
  • 500年來最美的書法,這字溫潤如玉,不愧是大才子寫的字!
    今天看到有人發了一篇文章,是沃興華先生的幾幅字,下面卻是罵聲一片。其實書法從藝術與哲學的角度來講,距離普通大眾比較遠,很多人理解不了屬於正常。那麼有沒有那些既符合老百姓的審美,又能在書法上有突出地位的作品呢?有的,而且有很多,我們今天介紹一件作品。這件作品被譽為500年來最美的書法,這字溫潤如玉,不愧是大才子寫的字!
  • 趙子昂57歲時的一幅行書,可惜流落到日本,這字讓當今書法家羞愧
    顧炎武指出了亡國與亡天下的區別,而千百年來朝代多次更迭,漢文化卻一直源遠流長,這少不了無數有志之士在其中的付出和打拼。趙子昂《臨蘭亭序及十三跋》而元朝作為異族統領的朝代,漢文化卻並未因此而斷流,這其中少不了一個人的付出,此人便是赫赫有名的趙子昂。
  • 清朝一位頂尖書法家,他的字挺拔秀美,這字放在今天算什麼水平?
    書法是根植於傳統文化的一門藝術,是在傳統文化這片土地當中生長出來的,「土地」越肥沃,那麼則「長勢越好」。古人與今人最大的差距便是這種文化上的差距,這也是為什麼今天的人寫出來的書法,沒有「書卷氣」的一個原因!
  • 超凡脫俗的兩個境界
    既然都融於凡塵,又何談超凡脫俗?超凡脫俗的人,應該是大徹大悟者,是在精神和思想上超凡,是在修養和作為上脫俗,而非不食人間煙火,看似與世隔絕的所謂「高人」。大徹大悟者可謂超凡脫俗的聖賢。而淳樸厚道之人,看似土的掉渣,其實他們身上所體現出來的那種深入骨髓的,不被世風所染的本質,才是真正的超凡脫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