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歷史愛好者一致吐槽的明武宗,真的是一事無成的昏君嗎?

2021-01-08 元叔發言

01引言

熟悉明朝的小夥伴們想必都有所耳聞,要問哪個朝代奇葩皇帝最多,非明朝莫屬!明朝也是被不少人戲稱為「開局一個碗,結局一根繩」。細數明朝16位皇帝,其中較為奇葩的就有美食皇帝朱高熾、「蟋蟀天子」朱瞻基、「木工皇帝」朱由校以及罷工皇帝朱厚璁,朱翊鈞。

今天我們要聊的雖然愛好不如上面四位特別,但是卻是唯一一位被明朝歷史愛好者集體吐槽的皇帝,他就是明武宗朱厚照。朱厚照從小聰明伶俐,善於騎射,而坐上皇位的他對宦官劉瑾委以重任,整日遊玩娛樂,導致社會經濟不斷惡化民不聊生。

那麼明武宗當真就是一事無成荒淫彌亂嗎?其實並非如此,下面就讓我們來認識下這位明朝頑皮皇帝朱厚照

02明武宗負面形象

荒淫無度建豹房明武宗最被史學界指責的就是在紫禁城之外建立「豹房」。在明朝宦官的影響力極大,明武宗受到以劉瑾為首的「八虎」(劉瑾、張永、馬永成、高鳳等人)的蠱惑建立豹房以供其娛樂。整個宮殿共斥資24萬餘兩,共房屋200餘間,內設妓院、校場、佛寺,並有很多動物在其中。

朱厚照還並不是僅僅把其當作偶爾遊玩的場所,他選擇了常駐豹房,真真實實的成為了武宗的居住和處理朝政的地方。這也引起了當時文武百官的極力反對。有趣的是最終明武宗朱厚照也駕崩於豹房,年僅31歲。

撤職諫言的忠臣 如果說從小時候來看朱厚照絕對是一個好皇帝的標準樣子,不但過目不忘而且善於騎射,其父孝宗也是極盡所能對其培養,但是在即位之後朱厚照卻完全和孝宗不同,拒絕同文官合作。在明朝文人集團有時候在決定權上甚至超越皇帝,朱厚照叛逆的性格讓自己不願意成為這幫文人的傀儡。但凡諫言的文臣自己也不搭理,而次數多了之後也不殺他,直接撤職處理。

03明武宗正面作為

誅劉瑾,平安化王、寧王之亂明朝素來宦官亂政,劉瑾名聲最為響亮。劉瑾之所以後來能夠如此得到寵愛自封九千歲,得益於他陪伴朱厚照度過了整個童年,並且在各方面都十分的照顧。幼年的朱厚照十分調皮經常惹事,而劉瑾則常常幫助太子隱瞞錯誤。在太子即位之後劉瑾更是主動勸諫花24萬兩建立豹房以供朱厚照遊玩。朱厚照也漸漸的不理朝政,導致大權旁落,劉瑾風頭無二,自封九千歲。

劉瑾的囂張跋扈最終引起了群怒,安化王朱寘鐇趁機舉兵造反,江西寧王朱宸濠殺死朝廷命官,也順勢率眾起兵作亂。此時的明武宗才真正地意識到事情的危急性,御駕親徵準備平亂。平亂之後親自搜查劉瑾的府邸,竟然搜出偽玉璽和玉帶等物,最終將劉瑾凌遲處死,在當時也算功勞一件。

施行賑災免賦 朱厚照玩歸玩、鬧歸鬧在真正的大事面前卻一點不含糊,批奏章處理國家大事上面沒怎麼耽誤過。特別是在災年遇上饑荒,朱厚照及時地實行了賑災免賦政策,減輕百姓的負擔,並且在他出去遊玩時從來不會陣勢浩大勞民傷財,相反遇到冤情的時候都會及時的替百姓申冤,這一點怕是很多皇帝都無法做到。

04結語

作為一個有血有肉的人,自然會有優點也會有缺點。朱厚照雖為皇帝但也不能例外,建造豹房重用劉瑾確為不明之舉。但他在處理朝政、體恤百姓、讓人民過上穩定幸福生活這點上還是做出了努力。雖然是一個愛玩叛逆的皇帝,但要說真的是一事無成的昏君確實有點言重了。你們覺得呢?

相關焦點

  • 人的兩面性:豹房皇帝明武宗,為何就是典型雙面人?
    人的兩面性:豹房皇帝明武宗,為何就是典型雙面人? 就是這麼一個主兒,怎麼看也是一個瞎胡鬧的昏君,可歷史恰恰又給出了明武宗朱厚照不同的另一面。
  • 歷史故事:歷史上的明武宗朱厚照真是昏君嗎?事實可能並非如此
    正德九年的正月,乾清宮中因為玩燈不慎失火,武宗正在去豹房的路上,回頭看到乾清宮方向火光沖天,他竟然笑著說:「好一棚大焰火!」這態度,簡直是看熱鬧不嫌事大呀。其次,他對他身邊太監的貪汙和胡作非為,置之不理,這一切都說明了朱厚照是一個昏庸紈絝的浪蕩子。 但是,縱觀朱厚照在位的十六年,我卻對歷史的記載產生了懷疑。
  • 漢桓帝真的是個大昏君嗎?
    ↑↑↑點擊上面藍字關注我,做個博古通今的美男(女)子↑↑↑漢桓帝真的是個大昏君嗎?
  • 古代那些「愛吐槽」的臣子:李世民被罵昏君
    李世民被魏徵逆襲 中國歷史上具有土豪特質的皇帝不少,大多數臣子出於諂媚求顯達,還是願意說:「土豪,我們可以做朋友嗎?」 瞧魏徵的唾沫:「頃年以來,意在縱奢」,意思是你小子忘本了,這樣下去很危險;「縱慾以勞人」,意思是你怎麼不懂得節儉呢,勞民傷財,後果很嚴重啊;「志在嬉遊」,意思是你不務正業,莫非想做昏君? 唐穆宗被吐槽亂花錢 唐穆宗的母親很有名,是汝陽王郭子儀的孫女。
  • 中華五千多的歷史中不乏昏君當道,中國十大昏君都有誰?
    中華五千多的歷史中不乏昏君當道,中國十大昏君都有誰?在華夏五千多年歷史長河中,中國歷經23個朝代83個王朝,出現過將近500位皇帝。在這些人當中除了一些千古賢君之外,也有不少的昏君,其中最昏庸的十位帝王分別是夏桀、商紂王、周幽王姬宮涅、隋煬帝楊廣、晉惠帝司馬衷、明神宗朱翊鈞、明武宗朱厚照、宋徽宗趙佶、晉惠帝司馬衷、石敬搪。夏桀出生年不詳,姒姓,名履癸,是夏朝末代君主,古代歷史上有名的昏君。
  • 歷史上由昏君變為明君的典範 你知道是誰嗎
    都說「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由昏君變為明君更是難上加難,但是歷史上有三位君王做到了,我們來看一看這三位到底有誰呢?第一個:太甲商湯立國500餘年,前後相傳17世31王,有廟號者屈指可數(廟號制度始於商朝,和後世帝王幾乎有廟號不同,最初的廟號非對國家有大功者不能擁有),其中商朝第四位君王太宗太甲尤其值得一說,因為太甲是歷史上有記載的第一位由昏君變明君的典範。
  • 中國歷史上唯一沒有昏君的朝代,為何不到300年還是滅亡了?
    有一個名詞,每當出現在歷史書中,都會屢屢背上罵名,就是——昏君。 昏君固然是一個貶義詞,但聯想到一個人的生活環境,能夠將明君變成昏君的例子,歷史上也並不是沒有,因此每個朝代的末代皇帝,或多或少都沒背上昏庸無道的罵名,但事實真是如此嗎?並不一定。
  • 歷史上最臭名昭著的5大昏君,宋明佔四席,昏庸殘暴亡國恨
    中國5000年文化,在歷史上也湧現出很多千古可贊的帝王。但是5000年歷史,王朝成敗自然有明君昏君之分。朝代的發展也必受其影響而體現出不同的結局。今天便以自己的看法,說一下中國歷史上最臭名昭著,亡國敗祖德5大昏君。
  • 秦武王因扛鼎而死,聽起來很是可笑,可他真的是個昏君嗎?
    幾年前,一部名為《羋月傳》的影視作品在各大平臺熱映,贏得了相當漂亮的收視率,在一些人眼中,這是一部當之無愧的「好劇」,但是在歷史愛好者們看來,這就是一部為了收視率在胡編亂造的「爛劇」。我們今天就來聊一聊秦武王,我們先來看看歷史上的秦武王是否真的如《羋月傳》中的那般昏聵無能呢?在中華文化之中,古人有給死去的君王、臣子議定諡號的傳統,有對這個人的生平蓋棺定論的意思。在歷史上,能擁有「武」字作為諡號的標準是什麼呢?
  • 武宗滅佛——佛教史上的「會昌法難」
    佛教在唐朝由於歷位皇帝的支持和提倡下,佛教迎來了其歷史發展的繁榮時期,而在這樣背景之下,佛教寺院的數目就如雨後春筍般攀升起來,所以在唐一朝,全國各個都遍布著佛寺,不僅於此僧尼的數量也是以往任何朝代都無法比擬的。
  • 三位被洗白的歷史人物,「昏君」變成明君,荒淫無道卻不被人知
    幸好是明朝沒有在他的手上滅亡,如果在他的手上滅亡,他必被列入到昏君的行列。他比明英宗更厲害一些,甚至有些暴虐無道。皇建二年登基,從哥哥手中接過了皇位。他在位期間首先是不應該寵幸奸臣和士開,此人和高湛的皇后都私通,還勸高湛盡情享受酒色生活,不用擔心朝政,臣子代理就可以。其次就是殺害了宗室大臣。
  • 美女奸臣與昏君,歷史的三大背鍋俠,多少辛酸淚?
    引言最近在看歷史的時候,讀到了學者的一篇論文,感覺非常的受教。這位學者提到了一個很重要的概念,那就是美女奸臣與昏君,這三者是所有人討厭的存在,也是歷史上的終極背鍋俠。從商紂王的酒池肉林和妲己再到烽火戲諸侯的褒姒,再到明末楊嗣昌的奸佞,我們滿眼望去都是這三大元素,都認為是他們導致了歷史的毀滅。但學者給予我們的答案就是,這三者其實都是背鍋的人,真正的歷史結構往往被人忽略。正文如果大家有那麼一點點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或者知道一些系統優化的結構,就會明白,整個系統由最完善走向毀滅的過程,不是一個個體所能導致的,而是一個整個的量變到質變的過程。
  • 舉鼎而死的秦王——嬴蕩,是昏君?
    大家在說起這個故事的時候,通常都將秦武王定為昏君。畢竟因為貪玩舉鼎,最後離世實在算不上英明的事。 那麼嬴蕩真的是昏君嗎? 我們往下看。
  • 他是毋庸置疑的昏君,但若說論權謀,他堪稱歷史皇帝中的第一
    而這些皇帝中,不乏如秦始皇嬴政、漢高祖劉邦、漢武帝劉徹這樣的明君聖主,更不乏隋煬帝楊廣般的昏聵之輩,但即便是昏君,他們作為皇權的代表人,也都會為了荒淫享樂,驕奢淫逸而試圖將國家權利的權杖牢牢的把持於手中。可悲的是當皇權式微,威信喪失,權利卻又幾乎毫不例外的落入歷史的窠臼——宦官、外戚、內宮之手,隨後便有了幹政擅權,而此時的昏君也大都成為傀儡,為人所操縱,國家也一步步的走向衰微、滅亡。
  • 「一事無成,必有徵兆」:一事無成的人,往往有五個缺點,你有嗎
    「一事無成,必有徵兆」:真正「一事無成」的人,往往有以下五個缺點,不克服,可能會一生平庸,你有嗎?一、格局太小格局大了,事就成了;格局太小,萬事難成。具備頑強毅力,凡事不輕言放棄的人,不會為困難所低頭,相反,缺乏毅力的人,做事容易淺嘗輒止,容易半途而廢,自然也容易一事無成。對一個想要獲得成功的人而言,毅力是沒有任何東西能夠替代的。能力不能,有能力卻一事無成的人,從來都不是少數;天賦和背景也不能,王安石「傷仲永」的故事,說的就是有天賦卻無毅力的人有多可悲,至於背景強大卻渾渾噩噩、虛度時日的人,更是數不勝數。
  • 朱厚照的廟號武宗,在明朝十六位皇帝中是什麼水平?
    朱厚照的諡號是「承天達道英肅睿哲昭德顯功弘文思孝毅皇帝」,廟號是「武宗」。 就比如唐太宗最開始諡號為文皇帝,經過後人的多次加諡,到公元754年,諡號就已經加為了「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宋太祖的諡號為「神功聖德文武皇帝」,明太祖的諡號更長,叫「開天行道肇紀立極大聖至神仁文義武俊德成功高皇帝」,這個諡號一口氣都不一定能念下來。由於諡號字數的膨脹,並且讚美的詞語太多,後來,廟號就逐漸取代諡號的作用,對皇帝起到蓋棺定論的評價。
  • 秦武王大搖大擺地前往洛邑,最終扛鼎而死,難道他真的是位昏君?
    相比於老爹秦惠文王東出爭霸,在六國間縱橫捭闔,老弟秦昭襄王遠交近攻,瓦解六國攻勢,奠定了統一基礎,在很多人的印象裡,夾在中間的秦武王就和個「廢物」一樣,而帝王中的「廢物」有專屬名稱——昏君、庸君,尤其是秦武王大搖大擺地前往周王畿,試舉九鼎,最後因為扛鼎,絕臏而亡後,更仿佛是坐實了「昏君」、「庸君」的稱呼。
  • 劉煥讀《易中天中華史》5——嘉靖和萬曆,是不是昏君混蛋?
    嚴嵩以上就是這段歷史的內容,易中天已經很簡化這段歷史,這邊可以更簡化為三段因果報應,而且都是後者利用前者曾經得勢的東西,打倒前者。精彩嗎?精彩。嘉靖聰明嗎?聰明。權術玩得好嗎?好。如此精彩的歷史,堪稱中國版的權利和遊戲,借用這個名字,而非內容。可是,問題來了,嘉靖的權術玩的太好了,這些有利於國家嗎?
  • 歷史長廊中,唯一未曾出現昏君的王朝,卻為何只書寫三百年歷史?
    在這幾千年的歷史長廊之中,鬥轉星移之下,誕生了很多的王朝。然而在這王朝的更迭之中,有很多的亡國之君誕生,似乎每一個朝代都有明君,也有昏君。但是就有這樣一個朝代,雖然只書寫下了300多年的歷史,可未曾出現一個昏君,縱然如此,這個王朝還是比較短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