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生不如意時,劉禹錫寫下了這首千古名作,樂觀豁達,百讀不厭

2021-02-08 閱讀與思想

人的一生難免有不如意,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挫折,可能我們無力改變這些,但我們能改變看待事物的態度,樂觀坦然地面對人生路上的風雨。

唐代著名的詩人劉禹錫曾經歷過二十三年的被貶生涯,一次又一次的被貶,但卻愈挫愈勇,他有著不屈的意志,始終堅守氣節與理想,在逆境中磨練成金,取得了非凡成就。

劉禹錫,字夢得,洛陽人,出生於官宦世家,他自言是中山靖王的後裔,少年負志氣,信道不從時。公元805年,三十四的劉禹錫迎來了他人生的分水嶺,在此之前,他過得很順利,仕途平步青雲,二十二歲進士及第,二十四歲為太子校書,三十歲升遷監察御史,三十三歲受到唐順宗的信任進入中樞。

當時唐順宗想要革除宦官專權與藩鎮割據的舊弊,重用王叔文、王伾、劉禹錫、柳宗元等人,推行一系列革新,但是積重難返,改革以失敗而告終,順宗退位,王叔文和王伾被殺,而劉禹錫、柳宗元等八人被貶為司馬,其中劉禹錫被貶為朗州司馬,自此開始了他漫長的被貶生涯。

面對人生的挫折,劉禹錫始終昂揚向上,樂觀豁達,他曾說道:「浮生誰至百年,倏爾衰暮。富貴窮愁,實其常分,胡為嘆惋?」將人的榮辱沉浮看成人生的一部分,坦然面對。

劉禹錫在朗州一呆就是十年,以詩文為伴,寫下了不少流傳千古的佳作,這首《秋詞》就是劉禹錫剛被貶朗州時所作,樂觀豁達,令人百讀不厭!

《秋詞》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勝春朝。

晴空一鶴排雲上, 便引詩情到碧霄。

古代文人墨客有悲秋的情節,而文人悲秋始於宋玉,他在《楚辭·九辯》中寫道:「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秋天樹葉凋零,詩人見秋景秋物,很容易聯想到他自己悲慘的遭遇,產生悲秋的情緒。杜甫有詩寫道:「萬裡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而陸遊亦寫道:「逢秋未免悲」。

劉禹錫的這首《秋詞》寫於人生低谷時期,卻一反過去文人悲秋的傳統,讚美了秋天的美好,昂揚激情,足見詩人樂觀豁達的心境。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勝春朝」詩人首句便點出了前人悲秋的觀念,接著筆鋒一轉,直抒胸臆,否定了這種悲秋的觀念,熱情的讚美秋天,認為秋天比欣欣向榮的春日更好也更美。展現了詩人豁達的胸襟,哪怕身處逆境,也能樂觀坦然地面對,能欣賞到秋天不一樣的美。

「晴空一鶴排雲上」抓住了秋天典型的景物,秋高氣爽,晴空萬裡,一隻白鶴凌雲而上,勾勒出一幅壯麗開闊的秋景圖。這個「排」字用得妙,排開雲層,凌風而上,加上這個「一」字有種孤鶴凌雲非凡氣勢,孤傲不屈。或許,詩人是在以「鶴」自喻,用以表達其深處困境中的不屈意志。

「便引詩情到碧霄」見到如此壯美的畫卷,詩人那激蕩澎湃的詩情,也如凌雲而上的白鶴,直衝雲霄,心中沒有悲傷,有著高昂的鬥志和奮發進取的豪情。

這首《秋詞》生動地展現了劉禹錫雖深處逆境,卻依舊樂觀豁達,有著不屈的鬥志,激勵人心。

相關焦點

  • 白居易寫下這首詩安慰劉禹錫,沒想到竟催生出一個千古名句
    其時詩人被貶「巴山楚水」二十三年,人生蹉跎無成,卻依然豪氣幹雲,豁達無比。這一千古名句振奮人心,千百年來不知激勵了多少學子書生奮發上進。眾所周知,這兩句出自劉禹錫的《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詩題既名「酬樂天」,此詩當為和詩,且是與白居易相唱和。那麼白居易的原贈詩又是如何呢?
  • 劉禹錫他鄉遇故知寫下的一首詩,成為千古名篇,句句扣人心弦!
    這些名篇都是一個長期漂泊在外的遊子在思念家鄉時寫下的,讀來無不令人淚目,也無不牽動著背井離鄉之人的心。正是由於這樣思鄉之情是如此的悲傷,如果在他想遇到了老鄉畢竟是喜悅中的「淚汪汪」,正所謂人生四大喜之一——他鄉遇故知。
  • 蘇軾大徹大悟後,寫下一首千古名作,開篇驚豔,最後一句模仿不來
    在當時,他的才華不只是流傳於民間,在朝堂之上,甚至連宋仁宗、宋英宗和宋神宗這3位大宋的皇帝,都是蘇軾作品的「忠實粉絲」。但俗話說,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蘇軾雖然文採飛揚,但是在仕途上卻是充滿了坎坷。蘇軾被貶黃州,大徹大悟後,寫下一首千古名作,最後一句飽含哲理由於「烏臺詩案」,蘇軾鋃鐺入獄,最終死裡逃生,被貶到了黃州。到了黃州後,他並沒有選擇自暴自棄,相反,他將更多的時間,放在了參悟自己的內心上。
  • 劉禹錫和白居易把酒言歡,席間寫下一首詩,其中兩句流傳千古
    既然提到白居易,就不得不說跟他並稱「劉白」的劉禹錫,他也是當時詩壇上炙手可熱的人才。劉禹錫聰明好學,二十一歲進士及第,同期上榜的才子還有柳宗元。將近十年內,劉禹錫先是在京城任職,之後又到淮南、揚州做官,朝廷對他一番考核後,提拔劉禹錫為監察御史。喜好交友的他,與韓愈、白居易和柳宗元關係都非常好,其才學受到王叔文賞識,卻也因參與「永貞革新」被貶外地。
  • 劉禹錫寫下五首懷古詩,前兩首千古流傳,白居易說:第一首最好
    沒有去過當地,卻能寫下絕唱,唐代的劉禹錫,也是個中人才。劉禹錫從未去過金陵,卻寫下一組金陵懷古詩,千古流傳,白居易讀了之後,說:第二首最好。你是怎麼看的呢?劉禹錫在自序中,寫了這五首詩的來歷。我少年時,常在江南遊歷,卻從來沒去過金陵,十分遺憾。後來,我在和州做官,離金陵那麼近,每每翹首眺望。恰好,有朋友寫了《金陵五題》,我看了之後,感慨萬千,突然來了靈感,於是寫下這五首《金陵五題》。好朋友白居易看了我寫的《金陵五題》之後,讚嘆良久,說《石頭城》這一首的「潮打空城寂寞回」最好,以後的詩人也寫不出來。
  • 劉禹錫很曠達的一首詩,五六句是千古名句,最後二句神來之筆
    比如,一提起李白,都知道他是以浪漫著稱的詩仙,一提起王維,也都知道他是以恬淡聞名的詩佛,而本文要提到的則是被稱為詩豪的劉禹錫。劉禹錫為人曠達樂觀,這種性格也很自然的滲透在他的詩詞作品中,因此讀劉禹錫的詩詞,總會覺得有一種豪放曠達的意味,尤其那二句「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便是最好的證明。
  • 蘇軾半夜醉後回家,被關在門外,寫下一首詞卻成千古名作
    他曾在半夜醉酒回家,被書童關在門外,卻寫下了一首千古名作,讀後發人深省。 這首詞名為《臨江仙》。 堂成時正逢大雪,所以他在堂屋四面的牆壁上都繪滿了白雪,並將其命名為「雪堂」。 一日,他在雪堂上開懷暢飲,直到深夜。 在他返回臨皋亭時,卻被書童關在了門外,於是便有了這首千古名作,讀後發人深省。
  • 他的情人比自己小40多歲,因為寫了這首肉麻至極的情詞而名流千古
    或許也正是這種悲慘的人生經歷才讓一個女子的出現顯得更為珍貴。這個女子就是當時的絕色美人楊姝,雖然這個楊姝是一名歌姬,但是卻很有正義感。當年黃庭堅受到不公正的待遇之時,楊姝就曾彈奏《履霜操》來開導黃庭堅。
  • 蘇軾失眠寫下千古名作,多年後辛棄疾寫下同名詞,水平高低難辨
    蘇軾在被貶黃州的第二個中秋節,身處異鄉把盞賞月之時,北望遙遠的汴京,想起自己在朝堂中屢次遭受污衊與排擠,頓時孤寂與愁緒湧上心頭。這個時候蘇軾心中又思鄉又悲涼,提筆作下了這首《西江月.世事一場夢》北宋.蘇軾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新涼?
  • 逆境中的豁達
    其實,文人是類似於「士」的一類特殊群體,有時雖身處逆境,懷才不遇,卻始終不放棄人生理想,以文人特有的隱忍豁達,頑強抗爭,愈挫愈勇,留下許多耐人尋味的故事。唐永貞年間,詩人劉禹錫因參與「永貞革新」失敗,被貶朗州。然而,他沒有悲觀絕望,在大自然和人生的瑟瑟秋風中,一反前人悲秋情緒,寫出了「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的千古絕唱。
  • 詩人寇準七歲寫下一首二十個字的詩,卻成為了人人會背的千古名作
    作為詩詞文化的巔峰,唐宋時期優秀的詩人詞人層出不窮,這其中就有很多我們所熟知的大文豪是少年成才的。比如寫下《長恨歌》的白居易十六歲就寫出了名句「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還有黃庭堅七歲的時候仿佛就看透了人生,寫下了「多少長安名利客,機關算盡不如君」這種意蘊深沉的詩句。
  • 蘇軾的一首詩成為千古名篇,看透他對人生的豁達,彰顯了他的灑脫
    在被貶到黃州期間,蘇軾一邊吃著東坡肉,一邊寫下了《念奴嬌·赤壁懷古》,在悲情中體現了他對人生的豁達。 而今天我們要為大家分享的是蘇軾中最經典的一部千古詩篇《正月二十日與潘郭二生出郊尋春忽記去年是日同至女王城作詩乃和前韻》(簡稱《女王城和詩》),這首詩詞全民有31個字,雖然題目很長
  • 蘇軾寫首千古名作,多年後辛棄疾睡不著寫首同名詞,水平高下立判
    蘇軾寫首千古名作,多年後辛棄疾睡不著寫首同名詞,水平高下立判在中國古代文學史上,說到宋代文人,我們不得不提到蘇軾和辛棄疾。他們都是宋詞豪放派的代表。後人稱之為「蘇辛」。他們的作品幾乎代表了宋詞的最高水平。雖然蘇軾和辛棄疾的年齡相差近百年,但後人經常比較他們的作品。許多人認為辛棄疾的文學造詣低於蘇軾,認為蘇軾出身書香門第,精通詩詞散文書法。
  • 元宵節送上辛棄疾這首千古名作,每10年讀一次,今年讀懂最後一句
    往年的元宵節,咱們賞著眼花繚亂的花燈,猜著「考死人不償命」的燈謎,然後和北方的朋友爭論著咱們吃的到底是元宵還是湯圓。今年的元宵節,似乎少了些熱鬧,但我們對未來的美好希望沒有變,這點豁達我們還是要有的,畢竟這是老祖宗們教我們的。1000多年前,盧照鄰正遇人生低谷,但這又如何,他照樣寫下了《十五夜觀燈》,他說:「錦裡開芳宴,蘭缸豔早年」。
  • 和尚看見蒼蠅往窗戶上撞,悟出首千古名作,短短28字詮釋人生至理
    而和尚契此在幫別人插秧時,也突然頓悟,寫下了首《插秧歌》,其中「六根清淨方成稻,後退原來是向前」成為千古名句。本期小美要和大家分享的,也是一首偶然頓悟出的妙詩,詩名叫《蠅子透窗偈》。這是一首七言絕句,作者為北宋和尚白雲守端。守端自小便是個才子,愛寫詩文,二十歲時在茶陵鬱老禪師門下出家。因為很有悟性,民間流傳了很多關於守端的趣事。
  • 孟浩然人生低谷時寫下一首詩,斷送了前程,卻成千古名作
    唐朝有很多詩人雖滿腹才華,卻屢屢在科舉考試中受挫,也因此誕生了很多千古名作。 例如羅隱的《自遣》,「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來明日愁」,原是他在多次落第後寫的一首牢騷詩,卻安慰了世人一千多年。
  • 蘇軾歷經生死,醒悟後寫下一首千古名作,最後10字成馬雲經典臺詞
    詩詞講究虛實結合,這首詞正是如此。在這裡,蘇軾既寫了快哉亭之所見,又寫了平山堂之所憶。人在景中,景才有了意義,當蘇軾將自身情感進行物化之後,這些景物,一下子就顯得生動形象起來。試問哪個人的一生當中,不會經歷「風起浪掀」之逆境呢?
  • 這首詩的題目只有一個字,卻可能涵蓋了你的一生,看完你會感謝我
    很多人一定已經迫不及待往下去追尋答案了,沒錯,就是「人生四大喜事」,是不是已經涵蓋或者正在預示著你一生的經歷呢?我們一般都會將《喜》這首詩詞的四句詩並成為「人生四大喜事」,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其實這四件事情出自宋朝詩人汪洙的這首詩詞。
  • 人生若是不容易,讀讀劉禹錫
    人們常說啊,有的人依靠著豐厚的物質活著,但也不開心,而有的人普普通通的過著小日子,但甚是開心、豁達、精神世界豐富。你一定還記得小時候背過的《陋室銘》,不知道你還能不能一字不落地背下來?《陋室銘》是劉禹錫第二次被貶時在和州寫下的,也就是今天的安徽省和縣。當時,劉禹錫在和州做通判,當地的知縣是政敵舊部,他對劉禹錫是處處刁難,原本劉禹錫應該住在衙門三室的房子,可是知縣卻偏偏安排他住到了城南郊區。
  • 蘇軾在野外睡了一夜,醒來時在橋柱上寫下這首詞,成一首千古名作
    而這其中,對於蘇軾影響最大的就莫過於「烏臺詩案」了。在此之前,蘇軾在仕途上是十分積極且充滿幹勁的,頗有「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之將傾」的架勢。但是在此之後,蘇軾被貶黃州,一度變得心灰意冷,有點消極和淡然。而這也是蘇軾人生的一大轉折點。被貶黃州之後的蘇軾,十分悠閒,公務很閒,所以有了很多時間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