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往年的元宵節,咱們賞著眼花繚亂的花燈,猜著「考死人不償命」的燈謎,然後和北方的朋友爭論著咱們吃的到底是元宵還是湯圓。今年的元宵節,似乎少了些熱鬧,但我們對未來的美好希望沒有變,這點豁達我們還是要有的,畢竟這是老祖宗們教我們的。
1000多年前,盧照鄰正遇人生低谷,但這又如何,他照樣寫下了《十五夜觀燈》,他說:「錦裡開芳宴,蘭缸豔早年」。800多年前的元宵節,李清照一人漂泊在外,寫下了《永遇樂·落日熔金》,滿滿的傷情,但這又如何?在人生的最後幾年,千古才女完成了平生最牛的十幾首詞作,青史留名。500多年前,唐伯虎窮困潦倒,卻進入了畫作創作的巔峰,他在元宵節感嘆:「不展芳尊開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
「不經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這才是元宵節咱們該有的精神氣兒!在這個或許月亮不會圓的日子,筆者為大家送上這首辛棄疾的千古名作,詞名《青玉案·元夕》。這首年年入選課本的作品,年少時卻並沒有讀懂它。但卻因為詞句太美,每10年都要拿出來讀一次,直到今年這般光景下才讀懂了最後一句。本期讓我們好好地品一品:
《青玉案·元夕》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年少時讀這首詩,總覺得它是寫愛情,畢竟詞人眾裡尋他千百度,最後才在「燈火闌珊處」找到了對方,確實像極了一出絕美的偶像劇。但若這樣看,則小看了辛棄疾,因為其實這首詞其實寫盡了他平生的愛與恨!
他愛的是什麼?是這繁華的人間。千樹繁華在東風中飄揚,煙火紛紛如雨而下;滿路馬車帶著芳香,簫聲陣陣,金樽美酒下,舞燈的人們一夜歡笑。好一幅元宵夜景圖,辛棄疾只用寥寥幾句就將我們帶入了一場再熱鬧不過的燈市中。然而這個時候,他在幹什麼呢?
他在尋覓。詞的下片開篇就描寫了幾位與自己擦肩而過的佳人,她們頭帶著華麗的飾物,她們笑臉盈盈,但這都不是辛棄疾想要的,他想要的只是那個夢中的「他」。不用「伊」字,說明這並非講的是一個女性,事實上早已與才女範如玉成婚的他,並不是一個多情的男子,他要找的是年少時的自己而已。
辛棄疾的一生都做著一個美夢,那個夢裡有「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有鐵馬冰河,有沙場秋點兵,然而南宋貪圖享樂的高官們沒有給他這個機會 。夢中那個「武能馬上定乾坤」的少年,離他越來越遠,這是辛棄疾的恨!在這首詞中,他不願意放棄,他尋尋覓覓,誓要找回曾經的自己,誓要再和命運搏一回。所以一首看似只是婉約情詞的作品,其實寫盡了辛棄疾平生豪情。
寫完這首詞後,35歲的辛棄疾做了很多努力,雖然結果並不如人意,但他努力過,倔強過,這也正是這首詞的精神內核。人生短短數十年,成也罷、敗也罷,咱們努力過就無悔。2020年的元宵節,或許不會太熱鬧,但願這首詞能給您一些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