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譯家楊絳告訴孩子:逆襲的人生,從努力學習堅持上進開始

2020-12-23 松蝴蝶

1956年,中宣部副部長林默涵邀請楊絳重譯《堂吉訶德》。為了忠實原著,楊絳決定從原文直譯,因此在48歲那年開始自學西班牙語,最終於1978年出版了我國首部由西班牙語翻譯的《堂吉訶德》。

該譯本文字流暢,注釋詳盡,不僅受到我國讀者的廣泛歡迎,更得到了西班牙王室的稱讚,據統計,譯本迄今已累計發行70多萬冊,是中譯本中發行量最多的版本。

這樣幾近封神的譯本,卻被教西班牙語的董燕生教授用來當做反面教材,他在課堂上為學生們逐字逐句講解其中的翻譯錯誤,讓大家引以為戒,不要再犯。

董教授是全國高等院校的西班牙語基礎教材編纂者,後來也自行翻譯了《堂吉訶德》,他批評楊絳的舉動引發了很多學者的討伐,認為他「既當運動員又當裁判」,有失偏頗。

楊絳聽聞此事後回應「董燕生先生對我的批評,完全正確,說不上『歪風』。世間許多爭端,往往出於誤會。董先生在西語水平方面完全可以做我的老師,可惜我生得太早,已成了他的『前輩』。他『不畏前輩權威』,勇於指出錯誤,恰恰是譯界的正風,不是歪風。

楊絳先生當時已經80多歲,面對後生的批評,她沒有固步自封,而是坦然承認錯誤,還大力讚賞這種不畏權威,真理至上的學術態度,為翻譯界留下了一段佳話。

都說文學不分國界,但對讀者來說,要想飽覽外國名著,通常都要經由本國的文學翻譯之手才能窺之一二。也就是說,一本經典名著需要經過同樣高質量的翻譯才可能在國外再創輝煌。

從引進名著,著手翻譯再到出版譯本,這期間的辛勞並不比創作一本書容易,但是讀者們大都只記住了名著和原作者,對引進和傳播這些文化的幕後工作者們卻知之甚少。《譯書記》作為一本收錄翻譯逸事的札記,填補了這片空白。

全書依照翻譯者出生年月的順序編排文章目錄,三十多位著名翻譯家或介紹譯本背景,或回憶翻譯往事,或總結翻譯心得,為讀者揭開了翻譯從業者的神秘面紗

這支前赴後繼的中國翻譯家隊伍在翻譯道路上廢寢忘食,兢兢業業,只為將最接近圓滿的譯書以饗讀者。

那些不為常人道的翻譯故事,為我們展現和解讀了名著的另外一面,而這群在背後默默付出的專業人士,應當和原作者一道,被大眾了解和銘記。

一、譯者吃透原著需要下苦功

有人覺得翻譯只是在機械做著將外國語言轉化成母語的勞動,只要掌握了基礎詞彙語法那麼人人可當翻譯,實際上遠非如此。

因為創作是一種主動性驅使的行為,創作者可以自由暢快地表達自己的內心,而翻譯既被動又拘束,它不能洩露翻譯者的真實情感,只能傳達原作者的思想意願;

表達自己相對容易,理解別人寸步難行,著名編劇廖一梅曾說「遇到愛,遇到性,都不稀罕,稀罕的是遇到了解」,理解他人之難,可見一斑。

話雖如此,但譯家的職責要求他們就是要儘可能探求原意。

《譯書記》中,美國重要作家福克納的中譯者、著名翻譯家李文俊先生,就回憶自己曾利用一切機會收集福克納作品時期的人文逸事:

記得一年深秋的悽風苦雨中,我陪哈佛大學的丹尼亞·艾倫( Daniel Aaron)教授遊香山。我無疑是最不稱職的導遊。天知道秀麗的香山景色在教授記憶裡留下了什麼印象。我的問題從城裡問到香山,又從香山問回到北京城。我總算弄明白有一個時期哈佛的學生的確是每天上課前必須去小教堂履行儀式的。這就難怪昆丁看到斯波特一邊穿衣服一邊匆匆朝教堂跑去了。我還在烤鴨宴貴賓,酒酣耳熱時煩擾斯東貝克(HR. Stoneback)教授。他是美國南方人,從他那裡我證實了福克納作品中所說黑人把充作武器的剃刀掛在背後(而不是胸前),確是實際情況。

不同民族之間的歷史、政治、文化本就存在巨大差異,要想譯得傳神,翻譯工作者們只能不斷追隨和溯源作者當時的經歷,才有可能不斷貼近他們創作時的意圖和用心,準確領會字裡行間的意象和情感,也只有這樣,最終翻譯的文字才會被賦予強大的生命質感和張力。

二、譯者準確譯述需要深積累

吃透原著後,下一步需要譯家準確使用母語來傳達自己對原著的領悟,除了描述正確,還得注意貼合原作者的風格筆法,更要修改至符合本國讀者的閱讀習慣。因此每譯一段話甚至一句話,對譯者來說都是不小的挑戰。

中央編譯局譯審、著名翻譯家施康強在《譯書記》中提到:「傅雷曾告誡傅聰:要做一個鋼琴家,首先要做一個文化人,之後做一個藝術家,再之後要做一個音樂家,最後才是做一個鋼琴家。我們同樣可以說,你要做一個文學翻譯家,首先要精通一門外語,有可能還要懂一門或幾門別的外語,之後要能嫻熟運用母語,再之後做一個雜家,具備各方面的知識,最後才是做一個文學翻譯家。」

只有幾近成為一個通才,有了多方面的文化知識儲備,才能在翻譯工作中旁徵博引,有的放矢拿捏翻譯作品的力度。

著名思想家嚴復曾提出了翻譯的「信達雅」標準,即內容忠實原著、語句通順準確、行文得體雅致。

《譯書記》中的譯家們對此提出了不同意見,他們認為如果原文刻意樸素,那麼就不需要強行附庸風雅。

因此翻譯家的職守應該是確保文章內容和形式的「信」和「達」,所謂「雅」——譯家們理解為傳神——應該是每一位譯者的終極追求,它不光考驗了翻譯工作者對兩種語言的對接能力,更是在考驗他們內心深處的共情和領悟能力。

只開頭一句,傅雷難住後人復譯

著名翻譯家傅雷的《約翰·克裡斯朵夫》譯本,開頭第一句話是:「江聲浩蕩,自屋後升起。」

就這一句話,施康強先生將大眾後續的復譯形容為「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

許淵衝先生譯作:「江流滾滾,震動了房屋的後牆。」

韓滬麟先生的版本為:「屋後江河咆哮,向上湧動。」

天津版本的譯者乾脆不譯這一句。哪一種譯文更具磅礴氣勢,不言自明。

斟酌取捨,楊絳不譯卷首詩

楊絳在翻譯《堂吉訶德》時,雖然選取的是西班牙原文,但依然參考了多種語言的相關資料。譯本出版後,《堂吉訶德》卷首的十一組塞萬提斯撰寫的詩不見蹤影,有人因此質疑是不是詩太難譯才作罷。

楊絳在給友人的信中解釋,未譯卷首詩,是她經過多方考量的,塞萬提斯那組「自誇」詩實為反諷當時流行的虛偽和做作,並不是為了自我誇耀,為了避免讀者對塞萬提斯的誤解,她才效仿西方譯者略去不譯。

友人感嘆這「不僅體現譯者對原作內容的忠實負責,而且表明譯者還對原作者思想的完整表達負責,能具有這種判斷能力是不容易的。至於這樣處理是否妥當,見仁見智,完全可以探討。」

取名是個技術活

著名德語翻譯家葉廷芳先生,在《譯書記》中介紹了為翻譯文章取名的逸事:作為《卡夫卡全集》的中譯者,他認為「對書名的精確理解,不僅需要結合卡夫卡哲學思想的總體精神,而且需要參考存在主義哲學的基本內容」。

卡夫卡有一短篇小說最初取名《老光棍勃魯姆費爾德》,深諳卡夫卡文雅風格的葉廷芳認為主人公是作者同情的對象,「老光棍」這一帶有貶義的稱呼明顯與作者初衷相悖,考慮再三,最終更名為《勃魯姆費爾德,一個上了年歲的單身漢》。

葉先生還提到了莎士比亞中譯者朱生豪先生的取名之道。莎翁有一篇文章先後被譯作《溫莎的浪漫婦女們》《溫莎的風流女子們》,「味兒都沒有出來」,在朱先生筆下被取名《溫莎的風流娘兒們》,「只有將『風流』與『娘兒們』拼接在一起,那『味兒』才出來,這味兒就是詼諧。」幾字之差,反映了譯者的深刻用心。

三、譯書只有方向,沒有盡頭

著名翻譯家周克希先生曾說:好譯文都是改出來的,改需要時間,大量的時間。

幾乎所有教授寫作方法的書中都會提到一點,那就是無論稿件完成了多久,其實都還有可以修訂的空間。

翻譯工作者們深知這一點,他們不光對自己的譯本負責,在能力範圍內不厭其煩地進行一遍遍修訂,更是把名著的復譯現象看成一種不可多得的文化積累。他們明白譯本無定譯,但始終期望出現「沒有最好,只有更好」的文學譯本。

復譯《浮士德》的翻譯家綠原認為,

文學翻譯以其高度的主觀性,完全不同於受制於固定邏輯、須以標準的翻譯方法處理的科技翻譯,因此文學名著的復譯不但不是多餘的,反倒是為了從多方面認識這部名著而不得不加以提倡的了。

無獨有偶,復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的許鈞教授也有類似的觀點,

文學翻譯決不僅僅是一種語言的變異,而是原作生命時間上的延續和空間上的拓展,是原作的再生。在這個意義上,文學翻譯不可能有定本,在前人的基礎上,在文學接受環境大大改變的今天,推出一個新的譯本,會有其價值。既然文學復譯是一種文化積累,前譯與後譯不應該是一種對立的關係,而應該是一種互補的關係,是一種繼承與拓展的關係。韓少功先生的譯本為國人了解昆德拉起到了重要作用,而這次重譯若能為廣大讀者進一步了解昆德拉提供新的可能性,就是譯者的大幸了。

在日本,名著的復譯甚至允許直接挪用前人的成果:

20世紀百大英文小說之首《尤利西斯》自引入日本後,復譯次數非常多,後譯的版本大都參考過前人的譯文,有位譯者乾脆在序言中說:「有些句子,由於前一位譯者已經用最恰切魅力的日語表達了原著的意境,我無法迴避。」

譯者們多為著名作家、評論家、教授,卻並未指責過自己的成果被抄襲或剽竊。與其說他們有雅量,不如說大家都在為了同一個目標——讓廣大日本讀者讀到更詳實可靠的譯文而努力。

歌德曾說「譯者應當被看做是職業媒婆,她們將一個半遮面的美人向我們滿口稱讚,挑起了對於原著的不可遏制的渴望。」

《譯書記》一書,為我們展現了數位飽經歷練的翻譯前輩,是怎樣克服萬難堅守信念來完成譯著,充實自己的,而每當完成一項挑戰時,他們自己也攀上了更高的山峰。

寥寥幾筆的心路歷程,透露了他們將畢生心血傳承下去的無限期盼,也激起了我們對文學世界的另一種渴望。

可能物質的豐盈與精神的充實在哪個時代都無法得兼,在這個被快餐文化席捲的時代,「不為繁華易素心」的人多少有些格格不入。

譯書不僅僅被譯者看成工作,這其中展示的嚴謹和敬業更彰顯了他們對人生的態度。

翻譯界只是文學界的一個縮影,這樣一批謙虛而自持的文壇風骨,在用實際行動告訴我們,人生時長或許有限,但我們可以永無止境追求自身價值,筆下生花的榮耀,應當屬於每一位筆耕不輟、兢兢業業的文學工作者。

誰言書生無用,筆下亦顯英雄!

相關焦點

  • 請告訴你的孩子,努力學習是辛苦的,但也值得!
    在學生階段,主要的任務就是學習掌握知識獲得成功人生。為了這個人生的目標,孩子們必須要學會忍耐和付出,這是學習的需要,也是人生修煉。一定要告訴我們的孩子:學習從來就不是一件快樂的事情,肯定是要付辛苦努力的!國內國外都一樣,學習從來不輕鬆。
  • 激勵孩子努力上進的話精選
    很多事情努力了未必有結果,但是不努力卻什麼改變也沒有。生活若剝去理想、夢想、幻想,那生命便只是一堆空架子。總是在疼過之後,才能學會做一個全新的自己。  1鼓勵孩子上進的句子  1、當你感到悲哀痛苦時,最好是去學些什麼東西。學習會使你永遠立於不敗之地。
  • 已逆襲人生
    人的出生一開始就不是平等的,有些人含著金鑰匙出生,而有的人從小就過著貧困的生活。雖然我們不能夠改變自己的出生,但是我們可以通過努力去改變命運。 26年前,攝影師解海龍拍下的一張照片迅速傳遍全國。照片裡,一個女孩的一雙大眼睛直視著鏡頭,特別的炯炯有神、清澈明亮,與之形成對比的是她那亂糟糟的頭髮和黝黑的皮膚。
  • 錢鍾書:「最有才的女人,最賢惠的妻子」,對楊絳來說當之無愧
    但真正的賢妻良母,卻是可以與丈夫相濡以沫,督促夫君上進,打理家事、撫育子女,同時贏得夫君的尊重和愛護;遇到難關時夫妻一起攜手共度,就像楊絳先生夫婦帶著孩子回國後,在戰亂年代,錢鍾書在外任教,楊絳先生全力支持,一人帶著孩子擠在娘家,並一直堅持工作和創作。
  • 疫情中那些堅持努力的孩子:你未曾辜負時光,時光也定不負你
    老師們紛紛化身網紅主播、父母們每天監督學習、上傳作業,也是操碎了心。學生們呢,有的利用上網課用父母手機的機會趁機玩一把遊戲、看看直播,有的在被窩裡上課、有的邊上課邊吃早餐……但也有一批孩子,沒有因為疫情而鬆懈。縱使他們很有理由可以中斷學習,但卻堅定地走下來了。
  • 百歲老人楊絳先生,送給年輕人10句人生哲理,年輕人不妨看看
    她也用自己的知識,回饋著廣大的年輕人:楊絳先生送給年輕人的10句話,讓你讀懂生活的真諦,重新認識當下的自己你的問題主要在於讀書不多而想得太多。有些人之所以不斷成長,就絕對是有一種堅持下去的力量。人要成長,必有原因,背後的努力與積累一定數倍於普通人。所以,關鍵還在於自己。把忍受變成享受,是精神對於物質的勝利,這便是人生哲學。如要鍛鍊一個能做大事的人,必定要叫他吃苦受累,百不稱心,才能養成堅忍的性格。
  • 森碟已開啟職業網球選手之路,普通家庭孩子如何逆襲讓人頭疼
    曾有胡可傳出安吉在小時候因為練不好鋼琴抱頭崩潰痛哭也要拼命再繼續的視頻;也有趙薇曬出來自己女兒小四月小小年紀就學習書畫的照片;更有年僅13歲就考取世界著名頂尖的美國柯蒂斯音樂學院的歐陽娜娜。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人的成功是毫不費力的。普通人的孩子請更努力一點!
  • 15歲前一定要告訴孩子的真相:不努力,就出局!
    可是孩子,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你必須努力出人頭地,才能有資格享受果實! 因為成長的道路必須自己走,沒有人能代替你長大。我們只能努力地催促你上進,希望你快些長成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 百歲老人楊絳先生,送給年輕人10句人生哲理,每句都讓人醍醐灌頂
    她也用自己的知識,回饋著廣大的年輕人:楊絳先生送給年輕人的10句話,讓你讀懂生活的真諦,重新認識當下的自己你的問題主要在於讀書不多而想得太多。有些人之所以不斷成長,就絕對是有一種堅持下去的力量。人要成長,必有原因,背後的努力與積累一定數倍於普通人。所以,關鍵還在於自己。把忍受變成享受,是精神對於物質的勝利,這便是人生哲學。如要鍛鍊一個能做大事的人,必定要叫他吃苦受累,百不稱心,才能養成堅忍的性格。
  • 解析《墊底辣妹》:並不是所有的努力能逆襲,但對成長意義重大
    而在學習這件事情上,很多家長也會將學習情況直接和考試成績掛鈎,尤其是當孩子在學習上出現了問題,真的是急的如熱鍋上的螞蟻,苦口婆心的勸孩子努力努力再努力。這樣的情況不禁讓我想起了一部曾看過的電影《墊底辣妹》。
  • 誰說錢鍾書和楊絳只撒狗糧不吵架?他們告訴你:好愛情是吵出來的
    抱怨和焦慮,才是人類正常的情緒,不止我們會,楊絳先生也會,她也跟錢鍾書吵過架。剛結婚不久,在出國的輪船上他倆就吵架了。原因也很簡單,只為了一個法文"bon"的讀音。楊絳說錢鍾書的口音帶著濃重的鄉音,發音不標準。錢鍾書就不服氣了,你憑什麼侮辱我的發音,我覺得就是字正腔圓的。兩人誰也不服誰,互相說了許多傷感情的話。
  • 楊絳:人生在世,為的是什麼?她離世前的感慨,意味深長
    2016年5月25日,楊絳先生與世長辭,享年105歲,終於如她所願「回家了」。時間太快,一代才女已經離世四年之久了,如今再回味她離世前的感慨,依然覺得意味深長。人為什麼而活著?什麼才是人生的價值?人死了說是解脫了,那麼解脫的是誰呢?人修身養性到底有什麼用?活著的人祝願死者一路走好,應該怎麼走好?要走到哪裡去?
  • 走好,楊絳先生.人間再無我們仨
    今天,有媒體發布消息稱,經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和中國社會科學院確認,今天凌晨,著名作家、翻譯家楊季康,也就是楊絳在北京病逝,享年105
  • 楊絳101歲開始,每天早上堅持練習八段錦,活到105歲還有少女相
    楊絳,原名楊季康,是著名的女作家,文學翻譯家和外國文學研究家,同時也是中國著名文學家錢鍾書的夫人。楊絳因為學識淵博,在文學史上有很高的地位。所以,也被稱為「楊絳先生」。先生平生生活簡單低調,不圖名利,只想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 當年打敗北大才子,獲《詩詞大會》冠軍的外賣小哥,人生逆襲了嗎
    但是開始比賽的時候,雷海為不僅心態穩定,實力也非常強悍,最終力壓其他選手,奪下了冠軍,打敗了人們的偏見。現狀:實現人生逆襲比賽結束後,雷海為便很少有消息了,網友們非常擔心,這個忽然紅起來的「草根才子」,離開舞臺之後,會不會又回歸到了以前的人生。
  • 楊絳評張愛玲:長得醜,還喜歡穿奇裝異服出風頭,你們都高看她了
    而與她同時代著名翻譯家楊絳女士卻稱張愛玲被人高看,不但長得醜,還奇裝異服,愛出風頭。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張愛玲到美國不久,就開始了與賴雅的戀愛婚姻,日子過得艱辛。這段愛情婚姻與之前的卻有著很大的不同,張愛玲已經知道愛的滋味了,她選擇賴頓,是為了有一個家。張愛玲曾經懷過賴雅的孩子,但最終還是打掉了。胡蘭成和賴雅都大張愛玲很多,之所以選擇他們,說明張愛玲有「戀父情結」。
  • 楊絳:敢於做決定,敢於掌控自己的人生,是我們必須具備的品質
    人生路尤其如此。也許最初我們都很稚嫩,也許我們所考慮的還不夠周全,以至於我們選擇的路也算不得多正確,但恰恰是這種跌跌撞撞,讓我們不斷成長,讓我們逐漸變得成熟,並成為更好的自己。敢於做決定,敢於掌控自己的人生,是我們必須具備的品質。路在腳下,要怎麼走,需要自己做決定敢於掌控自己的人生楊絳大抵是最敢於掌控自己人生的。
  • 孩子散漫不上進?家長不妨先了解原因,方能找到合適的方法應對
    前言都知道早起的鳥兒才會有蟲子吃,所以勤勞一直都是努力的方向。若是能把孩子培養成一個有勤勞意識的好少年,那麼他的自我約束能力也是相當強的,如此便能朝著自己制定下的目標,堅定不移的努力下去。已經三年級了,澤澤沒有獨自起過床,每天都是媽媽收拾妥當後,才開始無數次的喊叫澤澤,甚至有時候還會幫著澤澤一起穿衣服,完全就像"巨嬰"一樣的生活方式。學習自然就不用說了,每次考試都是墊底的那一個,因為在學習上澤澤是沒有任何上進心的。當然生活的技能都無法獨自完成,如何去做好其他事呢?在父母及長輩的溺愛中,澤澤的成長再這樣下去,估計真的就"毀"了。
  • 孩子不想上學?讓他看這部影片:讀書才是逆襲最好的出路!
    逆襲的前提是拼命的努力。為什麼要學習,為什麼要上學,這個問題只能是孩子自己體會。但是,不可置疑的是,逆襲的前提是拼命地努力。前段時間,有這樣一個話題叫做寒門再難出貴子,網友們的討論也是非常的激烈。但是反觀我國,每個孩子都有受教育的權利,每個孩子都能接受到相對公平的教育。另外,我們還可以通過全國統一的高考,改變自己的命運。很多大山裡走出的孩子都憑藉高考實現了自己的人生理想。很明顯,這些孩子都實現了逆襲,他們也可以憑藉自己的努力實現自己的夢想。這就是為什麼孩子要上學,要讀書的原因。
  • 楊絳:一個家庭最大的福報,是養出感恩的孩子
    一位母親,含辛茹苦的供自己的孩子讀書,出國學習。這個男孩在國外留學五年,經常出入高檔場所,每年光學費和生活費就需要差不多四十萬,而母親一個月只能賺七千多元。當母親無法再提供高額的生活費時,這個男孩居然在機場,拿刀刺向了自己的母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