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大鵬灣流域發現20多年前被宣告野外滅絕的唐魚和瀕危異鱲
深圳安棲兩瀕危魚類種群
專家建議:相關部門應對相關生境加強保護,減少人為幹擾和對動物棲息地的破壞
深圳晚報2020年4月27日訊 日前,深晚記者從市生態環境局獲悉,去年8月,市環境監測中心站專家在大鵬灣流域開展水生態監測工作,發現與眾不同的魚類。近期,根據初步的監測鑑定結果,專家在大鵬灣流域發現了曾被宣告野外滅絕的唐魚和列入《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的異鱲。
唐魚、異鱲這些聽起來頗為陌生的魚類是什麼樣的種群?它的出現有什麼意義?應該如何保護?4月26日,深晚記者採訪市生態環境局相關負責人以及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珠江水產研究所專家解答相關疑問。
唐魚尚有野生種群存在
市生態環境局向深晚記者提供的資料顯示,唐魚體細小,長而側扁,腹部銀白,沿體側中部有1條金黃色或銀藍色縱行條斑,條斑有數道深棕色線紋。尾柄基部有1個紅色圓斑。背鰭基部為紅色,其他各鰭為黃綠色,邊緣透明。
1932年,我國魚類學家林書顏等首次在廣州白雲山發現了這種美麗小魚。其因獨特的觀賞價值,很快流傳至世界各地,成為觀賞魚。因來自中國,故得名為唐魚。
4月26日,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珠江水產研究所副研究員顧黨恩在接受深晚記者採訪時表示,1998年,唐魚曾被宣布野外滅絕。1998年版的《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把唐魚瀕危等級列為絕跡。不過,目前,唐魚並不屬於滅絕物種。
顧黨恩說,隨著調查技術的進步和調查範圍的擴大,2003年以來,多個野生唐魚種群陸續被發現。2003年,華南師範大學研究團隊等在廣州的山溪中發現了唐魚野生種群;2014年,暨南大學相關團隊對廣州從化森林溪流塘肚溪的唐魚種群做了周年調查,發現在部分季節該種群的數量達3800尾以上。近年來,相關專家在海南和廣西的多個溪流也發現,野生唐魚有分布記錄,這些調查結果證明了唐魚目前並未滅絕,尚有野生種群存在。由於唐魚對環境較敏感,目前,種群規模相對較小,屬於國家Ⅱ野生保護動物的範疇。
深圳水生態系統狀況正在恢復
深晚記者從市生態環境局獲悉,市環境監測中心站專家還在大鵬灣流域發現了列入《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的異鱲。
1998年版本的《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顯示,異鱲的瀕危等級為易危,異鱲魚體背呈灰褐色,生活在亞熱帶地區水流清澈的山溪中。因為對於棲息環境具有較高的要求,目前種群數量不多,且仍在不斷減少。
顧黨恩介紹,異鱲主要分布在廣東南部河流、福建南部水系和海南島部分河流;廣東則主要分布於東江水系山溪溪流。在靠近人類分布區的水域,由於人類活動的影響,加上對環境因子的要求較高,異鱲在廣東大部分地區已瀕臨滅絕甚至滅絕。
異鱲、唐魚在深圳出現,有什麼意義?該如何保護?顧黨恩表示,唐魚和異鱲屬於亞熱帶溪流魚類,喜歡清澈的溪流環境,對棲息環境要求高。深圳在大鵬灣流域發現唐魚和異鱲種群,釋放了一個好的信號,這說明了大鵬灣流域尚存上述種群的棲息生境,這對於環境資源的保護,生物資源的保護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這也意味著,深圳有適合唐魚和異鱲生存的棲息地,也有對魚類和生態環境保護的政策支持。
市生態環境局相關負責人表示,瀕危水生物在深圳的發現,可以說明,深圳水環境質量獲得了較大的提升。隨著水環境治理工作力度持續加大,深圳水生態系統狀況正在恢復。
顧黨恩建議,相關部門應對相關生境加強保護,減少人為幹擾和對動物棲息地的破壞,適當條件下可以成立一些小型或微型的保護區,將這一成果保存下來,並作為典型研究區域,促進和指導深圳其他水生態環境和魚類棲息地保護工作的開展。
記者 吳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