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多年前被宣告野外滅絕的唐魚和瀕危異鱲驚現大鵬灣流域

2020-12-23 SZNEWS

原標題

大鵬灣流域發現20多年前被宣告野外滅絕的唐魚和瀕危異鱲

深圳安棲兩瀕危魚類種群

專家建議:相關部門應對相關生境加強保護,減少人為幹擾和對動物棲息地的破壞

深圳晚報2020年4月27日訊 日前,深晚記者從市生態環境局獲悉,去年8月,市環境監測中心站專家在大鵬灣流域開展水生態監測工作,發現與眾不同的魚類。近期,根據初步的監測鑑定結果,專家在大鵬灣流域發現了曾被宣告野外滅絕的唐魚和列入《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的異鱲。

唐魚、異鱲這些聽起來頗為陌生的魚類是什麼樣的種群?它的出現有什麼意義?應該如何保護?4月26日,深晚記者採訪市生態環境局相關負責人以及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珠江水產研究所專家解答相關疑問。

唐魚尚有野生種群存在

市生態環境局向深晚記者提供的資料顯示,唐魚體細小,長而側扁,腹部銀白,沿體側中部有1條金黃色或銀藍色縱行條斑,條斑有數道深棕色線紋。尾柄基部有1個紅色圓斑。背鰭基部為紅色,其他各鰭為黃綠色,邊緣透明。

1932年,我國魚類學家林書顏等首次在廣州白雲山發現了這種美麗小魚。其因獨特的觀賞價值,很快流傳至世界各地,成為觀賞魚。因來自中國,故得名為唐魚。

4月26日,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珠江水產研究所副研究員顧黨恩在接受深晚記者採訪時表示,1998年,唐魚曾被宣布野外滅絕。1998年版的《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把唐魚瀕危等級列為絕跡。不過,目前,唐魚並不屬於滅絕物種。

顧黨恩說,隨著調查技術的進步和調查範圍的擴大,2003年以來,多個野生唐魚種群陸續被發現。2003年,華南師範大學研究團隊等在廣州的山溪中發現了唐魚野生種群;2014年,暨南大學相關團隊對廣州從化森林溪流塘肚溪的唐魚種群做了周年調查,發現在部分季節該種群的數量達3800尾以上。近年來,相關專家在海南和廣西的多個溪流也發現,野生唐魚有分布記錄,這些調查結果證明了唐魚目前並未滅絕,尚有野生種群存在。由於唐魚對環境較敏感,目前,種群規模相對較小,屬於國家Ⅱ野生保護動物的範疇。

深圳水生態系統狀況正在恢復

深晚記者從市生態環境局獲悉,市環境監測中心站專家還在大鵬灣流域發現了列入《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的異鱲。

1998年版本的《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顯示,異鱲的瀕危等級為易危,異鱲魚體背呈灰褐色,生活在亞熱帶地區水流清澈的山溪中。因為對於棲息環境具有較高的要求,目前種群數量不多,且仍在不斷減少。

顧黨恩介紹,異鱲主要分布在廣東南部河流、福建南部水系和海南島部分河流;廣東則主要分布於東江水系山溪溪流。在靠近人類分布區的水域,由於人類活動的影響,加上對環境因子的要求較高,異鱲在廣東大部分地區已瀕臨滅絕甚至滅絕。

異鱲、唐魚在深圳出現,有什麼意義?該如何保護?顧黨恩表示,唐魚和異鱲屬於亞熱帶溪流魚類,喜歡清澈的溪流環境,對棲息環境要求高。深圳在大鵬灣流域發現唐魚和異鱲種群,釋放了一個好的信號,這說明了大鵬灣流域尚存上述種群的棲息生境,這對於環境資源的保護,生物資源的保護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這也意味著,深圳有適合唐魚和異鱲生存的棲息地,也有對魚類和生態環境保護的政策支持。

市生態環境局相關負責人表示,瀕危水生物在深圳的發現,可以說明,深圳水環境質量獲得了較大的提升。隨著水環境治理工作力度持續加大,深圳水生態系統狀況正在恢復。

顧黨恩建議,相關部門應對相關生境加強保護,減少人為幹擾和對動物棲息地的破壞,適當條件下可以成立一些小型或微型的保護區,將這一成果保存下來,並作為典型研究區域,促進和指導深圳其他水生態環境和魚類棲息地保護工作的開展。

記者 吳潔

相關焦點

  • 92種長江特有瀕危魚類,難道不應重點保護?
    畢竟太多本土魚類到瀕危甚至滅絕,也無人關注。此外,較之陸生野生動物,水生野生動物因為其棲息地更易受侵擾和破壞,無論是公眾參與還是社會關注,都不易且低迷,因此魚類保護的名錄調整更應該考慮系統性及社會性。現在,千斤的臘子(中華鱘)野外種群極其瀕危,萬斤的白鱘已經被宣布滅絕,而大的不像樣的胭脂魚依舊瀕危,建議將胭脂魚保護級別升級為一級,加強對其保護同時,對公眾也是極好的教育。
  • 作為釣魚人,淡水魚的滅絕魚類中,哪一種魚的滅絕最為可惜?
    在到1993年時長江白鱘就被宣布「功能性滅絕」,最讓人類感到遺憾的是,在2019年12月23日,國際學術期刊《整體環境科學》(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在線發布的一篇名為《世界上一種最大淡水魚類的滅絕,瀕危長江動物群保育的教訓》的研究論文指出,估計在2005年-2010年,長江白鱘經滅絕!
  • 水中精靈寬鰭鱲,釣魚人經常把它和馬口魚傻傻分不清楚
    和馬口魚生活習性相似,兩種魚經常群集在一起,喜歡嬉遊於水流較急、底質為砂石的淺灘。它就是寬鰭鱲[kuān qí liè]。的確,即使一個在水邊釣了20年魚的老釣手也未必準確的分辨出寬鰭鱲與馬口,信不信由你,也許看了我這篇文章你就知道。
  • 洪湖幹了,白鱘滅絕,汙染和棲息地的喪失|盼望長江的未來|素食TV
    危起偉等人在這篇論文裡宣告了白鱘的滅絕,推測滅絕時間是在2005年以前。整體看來,長江水繫結構發生了顯著改變。1980-2020年間的長江幹、支流水電站建設導致長江上遊成為水庫群,激流環境消失,進而導致魚群棲息地碎片化和水文環境的改變。其二,長江沿岸城市化、航運等導致河濱湖濱消落區大面積減小或被侵佔,水生生物棲息地大幅度減少或消失。
  • 中國最大的淡水魚滅絕的背後,還有哪些瀕危的魚類?
    動物滅絕在當代已經不是稀奇事了,在人類的獵殺以及對環境的破壞下,平均幾分鐘就有一種動物從地球上消失掉。我們還是用一組數據來簡單的看一下動物滅絕的速度吧,據統計,在20世紀的100年內消失的哺乳動物就多達110種,也就是說平均每年至少有一種哺乳動物滅絕。
  • 長著手的「手魚」,從一出現就是瀕危,最近宣告滅絕
    手魚是個形象的暱稱,它們其實是輻鰭魚綱鮟鱇目躄魚亞目臂鉤躄魚科的成員,直至今日,研究者還沒有完全弄清楚它的生活方式,如何繁殖、如何辨別雌雄都還未知,這一方面由於它們的底棲習性,另一方面是因為數量實在是太少了,少到連分類都很難,因此即使已知有14種手魚,但每一種的分布範圍和數量都極其有限。
  • 「長江白鱘滅絕」上熱搜!青海也有種大型瀕危魚類,了解下
    網友感嘆:我們從未遇見,聽聞已是永別「白鱘滅絕」的消息令網友痛心:青海也有種大型瀕危魚類,了解下…經測量,這條魚長114釐米,體重約20公斤,是世界上目前發現的最大的川陝哲羅鮭。此次是青海近10多年來再次發現川陝哲羅鮭魚體標本,而且有如此大的個體,證明了川陝哲羅鮭在瑪可河水域還有分布。
  • 長江中的10大野生動物,萬斤巨魚、水中大熊貓等三大魚類已滅絕
    長江作為中國第一大河,是生物多樣性最典型最豐富的生態河流,也蘊含了我國最珍稀的水生野生動物,是很多重要的野生魚類的棲息場所,據統計,長江流域共有淡水魚類378種,包括特有魚類142種,擁有國家一、二級重點保護水生野生動物14種,很多動物都是長江特有。  今天,我們就來盤點一下長江中重要的瀕危水生野生動物。  第一、已經滅絕的重要的水生動物。
  • 華南虎到底滅絕了沒有?現在野外還有華南虎嗎?
    最近經常會有粉絲小夥伴問我這個問題,其實問題字面上的答案很好解,去動物園看看就知道了,相信全國大多數城市裡面的動物園,都會有華南虎園區,只要動物園裡面有華南虎,那麼它就還有,沒有滅絕。轉念一想,之所以會有那麼多人問華南虎到底滅絕了沒有?其實主要是誤解了「野外滅絕」的概念,畢竟現在任何關於華南虎生存現狀相關的描述裡面,都會提到「野外滅絕」四個字。
  • 動物世界 | 瀕危滅絕動物
    南部白犀牛被認為滅絕在19世紀晚期,直到1895年在南非誇祖魯-納塔爾省在此發現南部白犀牛。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南非重新向肯亞引進了20隻南部白犀牛,數量約為170隻,其中120隻在一家私人救助中心,其餘50隻生活在兩個國家公園。
  • 瀕危物種名單上不再有動物,大熊貓終於脫離了瀕臨滅絕
    大熊貓(不再瀕危:2016年)1961年,當世界自然基金會第一次選擇大熊貓作為他們的標誌時,大熊貓幾乎已經滅絕。當時大熊貓就是瀕危動物的代表,截至2016年9月,大熊貓已經扭轉趨勢,不再面臨瀕臨滅絕。主要採取的措施是:首先,必須對偷獵行為加以嚴厲打擊。
  • 白鰭豚:見時是活的,如今竟滅絕
    其實,我用真名實姓告訴大家,我是見過活生生「淇淇」的(那隻唯一在人類飼養下生活長達22年的白鱀豚的名字),豈料,如今滅絕了。啥叫滅絕?就是這個物種的最後一個成員都死去了,這也算是我個人見過的唯一一個滅絕物種。正因為有這個經歷,我在全國各地做自然保護巡講,其中一課叫《滅絕之殤》,就是結合自身感觸,把滅絕和瀕危的故事徐徐道來。白鰭豚館工作人員為「淇淇」做心電圖檢測。
  • 潮汕驚現瀕危動物「五爪金龍」!
    訂閱你的生活指南 9月6日,汕頭潮南區仙城鎮內水庫附近驚現一隻稀有物種—巨蜥,附近村民發現後立即將其裝進了鐵籠並通知相關部門到場處置。
  • 長江白鱘宣告滅絕!我們不能再失去它們了……
    實際上,在過去幾十年快速、粗放的經濟發展模式下,長江生物完整性指數已經到了最差的「無魚」等級。而日前的另一新聞,則更令人痛心:國際學術期刊《整體環境科學》於2019年12月23日在線發布的一篇研究論文中稱,2005-2010年時長江白鱘已滅絕。長江白鱘沒能進入2020年。因為珍稀,所以珍惜!
  • 這種行走海底的魚已滅絕
    生活在塔斯馬尼亞霍巴特附近的德文特河河口裡的粗體臂鉤躄魚已極度瀕危,而且受到海水變暖和汙染的威脅。5月,科學家宣布,它們的近親單翼合鰭躄魚已滅絕。  臂鉤躄魚生活在海底,魚鰭形似小手,動起來像腳。另外13種臂鉤躄魚可能還存在,雖然自2000年以來,有7種已經不見蹤跡。除了一種以外,其他的都屬於瀕危物種、極危物種,或者「數據不足」,也就是說沒有足夠的信息確定它們的狀態。
  • 與恐龍同時代的它瀕臨滅絕,和我們一起護送它回家
    2019年底,白鱘被正式評估為已野外滅絕,沒能跨入2020年。這無疑是2020年第一條悲傷的消息。以後的孩子也許只能從郵票、影像裡看到美麗的白鱘了。作為長江中魚類的旗艦物種,它們的數量和生存狀況,反映了整個長江生態系統的狀況。瀕危和滅絕的是長江中的物種,但反映的卻是長江生態系統的衰退和崩塌。白鱘滅絕以後,拯救長江裡另外兩種極度瀕危、野外種群幾乎都難覓蹤影的野生鱘魚——長江鱘、中華鱘迫在眉睫。
  • 稀有物種紅豆樹——「願君莫採擷,此物已瀕危」
    然而,由於紅豆需求量大,古往今來採擷砍伐移栽紅豆樹,使得紅豆屬不少種類野生數量急劇下降,有的甚至野外滅絕,我們下面就來介紹一下,被列入國家級保護的兩種紅豆樹。一.紅豆樹(Ormosia hosiei Hemsl. et Wils.)
  • 痛心:我國最大淡水魚宣告滅絕,最大長7米重超千斤,曾雄霸長江
    今天小編要給大家介紹的這種魚類,是我國最大的淡水魚,最大的身長有7米,重量超千斤,曾經雄霸長江,如今卻被科學家宣告滅絕,下面小編就給大家具體說說這種最大淡水魚。白鱘是我國最大的淡水魚,生活在我國的長江流域之中,是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白鱘是屬於匙吻鱘魚類,至今已經存世一億多年了,主要分布在亞洲的長江流域和北美洲的密西西比河流域。
  • IUCN更新《瀕危物種紅色名錄》:31種動植物物種已經滅絕
    根據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更新的《瀕危物種紅色名錄》,隨著小灰豚最新的《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中進入瀕危類別,目前世界上所有的淡水海豚物種都被列為瀕危物種。野牛和其他25個物種的恢復記錄 「證明了保護的力量,」IUCN總幹事布魯諾-奧伯勒在一份聲明中說。「然而,不斷增加的滅絕物種名單嚴酷地提醒人們,保護工作必須緊急擴大。為了應對不可持續的漁業、為農業而開墾土地以及入侵物種等全球威脅,保護工作需要在全球範圍內進行,並納入所有經濟部門。」小灰豚主要分布在亞馬遜河系。
  • 中國長江又一物種宣告滅絕
    2019年9月17日,國際組織IUCN(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專家在浙江杭州一個學術會議上報告稱,經專家組評估,中國特有物種、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長江白鱘滅絕(extinct)。這是繼白鱀豚(極危,CR,可能已滅絕)和長江鰣魚被研究人員宣布功能性滅絕之後的又一壞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