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恐龍同時代的它瀕臨滅絕,和我們一起護送它回家

2020-12-22 騰訊網

2019年底,白鱘被正式評估為已野外滅絕,沒能跨入2020年。

這無疑是2020年第一條悲傷的消息。以後的孩子也許只能從郵票、影像裡看到美麗的白鱘了。

▲中國於1994年3月18日發行的《鱘》郵票,圖片來源於網絡

其實除了白鱘,長江裡還有兩種我國特有的鱘魚——長江鱘和中華鱘,一起在IUCN紅色名錄的「極度瀕危」等級裡。它們在這條母親河裡已經生活了1.5億年。

和恐龍同時代的長江鱘

鱘魚最早出現於白堊紀,曾和恐龍共同生活過幾千萬年。

作為長江中魚類的旗艦物種,它們的數量和生存狀況,反映了整個長江生態系統的狀況。瀕危和滅絕的是長江中的物種,但反映的卻是長江生態系統的衰退和崩塌。

白鱘滅絕以後,拯救長江裡另外兩種極度瀕危、野外種群幾乎都難覓蹤影的野生鱘魚——長江鱘、中華鱘迫在眉睫。

不同於江海洄遊的中華鱘,長江鱘是長江內的短距離洄遊魚類,主要生長在長江上遊至金沙江下遊,在武漢以上江段都曾有發現,主要產卵場在重慶江段以上。而且由於長江鱘個體較小,在野外重新形成新的種群棲息地的可能性更大。

送長江鱘回家,他們在堅守

在上世紀70年代以前,長江鱘一直是經濟魚類。因為過度捕撈、水電工程建設和航運疏浚等人類活動的影響,長江鱘的生存環境每況愈下。

為了守護長江鱘,守護長江,2019年5月26日,阿拉善SEE重慶項目中心正式啟動了「送長江鱘回家」項目。

項目啟動初期,進行了長江鱘認養放歸、持續監測、環境教育等工作。

▲放流活動現場

▲公眾環境教育活動現場

▲指導教案

為了保護長江生態,農業部通告宣布,從2020年1月1日0時起實施長江十年禁漁計劃。這對於生活在長江裡的魚兒們無疑是個大好消息,而巡護員們在禁漁期的任務也更加繁重了。

他們中有接到過威脅電話,試圖被人恐嚇逼走的巡護員——漁民大哥陳師傅。他和另一位漁民是江津區鴻鵠護漁志願隊的巡護員。陳師傅說,因為我曾是漁民,熟悉這片水域,也知道可能下網、電魚的位置,有時候碰到認識的人在非法捕撈,我也一樣不留情面,反映給公安依法進行處理。因為護魚,就不能怕得罪人,不然也就幹不了巡護員。

▲巡護員割開地籠解救被困魚類

▲從水中收起違法網具

他們中有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的碩士研究生小潘,在危起偉教授、杜浩博士的指導下,一直在監測放流出去長江鱘。每天上午8點準時開始,乘坐小船,利用Vemco超聲波遙測技術手段對長江鱘親魚進行移動監測,晚上還要讀取固定監測站的數據,以此了解長江鱘的擴散、遷移、棲息和分布狀況。經常漂在江面上的小潘被曬成了「人幹」。他笑笑說,搞監測,讓我黑得已經交不到女朋友了。

▲小潘正在下載超聲波接收儀裡的數據

他們中有放下手頭的古建築工程,跑來做夜間巡護的劉鴻。他從2014年開始就做志願巡護,威脅、謾罵這些早已成了家常便飯。為了能追趕上電魚船,他也隨之更新速度更快的發動機,螺旋槳更是不知道打爛了多少個,每年他都自己投入數十萬元的資金來做保護。

▲重慶市江津區鴻鵠護漁志願隊隊長劉鴻

▲凌晨5點42分,蹲守的重慶市江津區鴻鵠護漁志願隊隊員駕著快艇慢慢靠近偷捕者,還有20來米時,快艇的發動機轟地一聲開始加速,強光電筒也打開了,非法捕魚者落荒而逃,鑽進玉米地裡。圖:張質 來源: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

▲護魚隊員將粘網上的鯿魚解救放生。劉鴻介紹,我們在網中救下的魚大多有傷,以後我們有條件了,救下的魚可以先消毒,然後再放生,增加魚兒的存活率。圖:張質 來源: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

▲隊員將繳獲的十多張非法網具堆進大船裡。圖:張質 來源: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

民間的協助巡護肯定離不開漁政部門的理解與支持。重慶市漁政漁港監督管理處的魏耀東副處長早在我們放流長江鱘之前,就專程去了一趟松溉古鎮的放流現場,安排好江津、永川的執法人員和巡護員,並會同公安,聯合加大巡護檢查力度。在一次巡護中,遠遠看見一位捕魚人正抱著地籠網在逃跑,江津所公安也馬上靠岸和巡護員一起去追捕。

▲公安和巡護員一同追捕非法捕撈者

除了日常巡護,2020年5月,阿拉善SEE重慶項目中心聯合西南大學團隊,開展了從四川宜賓到重慶江津的保護區河段長江鱘系統調研,主要工作為長江鱘棲息地物理生境調查和環境DNA樣品採集;並於6月前往四川宜賓,收集長江鱘養殖樣品,為環境DNA特異性引物設計做準備。基於兩個月的系統調查,初步確定了江津油溪和丁家坨江段可能是長江鱘重要的棲息地。

▲阿拉善SEE重慶項目中心對長江鱘進行移動和固定監測

重慶是享譽世界的「山水之城」,不僅有豐厚的人文積澱,更有絢麗多彩的野生動植物資源。作為世界上水生生物最豐富的河流之一,長江哺育著424種魚類,特有魚類183種,而長江流域重慶段就有683公裡。

除此之外,據統計,重慶市域內分布有野生維管植物6000餘種,國家一、二級重點保護植物49種;有陸生野生脊椎動物800餘種,包括黑葉猴、林麝、金雕、紅腹錦雞、長耳鴞等國家一、二級重點保護動物65種。

▲重慶生物多樣性之美

因此,除了和恐龍同時代的長江鱘,重慶還有很多珍稀瀕危野生動物朋友。比如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中華秋沙鴨,全球種群不到 10000 只,重慶綦河便是它們重要的棲息地,現在數量也在急劇減少;還有重慶平行嶺谷上空10萬隻的猛禽,見證了這座城市的歷史變遷,它們的遷徙境況也愈加嚴峻。

(左上:蒼鷹-馬凱渝供圖,右上:中華秋沙鴨-江華志供圖,左下:長江鱘-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供圖)

特有的山水造就了獨特的生物多樣性。歷經億萬年的大浪淘沙、自然演化,才有如此豐富多彩的野生動植物與我們共享這個美麗世界。阿拉善SEE重慶項目中心啟動的「千羽千鱘」項目,就是想通過支持重慶地區的NGO夥伴和科研機構以監測巡護和公眾教育的方式,促進長江上遊以長江鱘、中華秋沙鴨和猛禽為旗艦物種到生物多樣性(萬物)關注,提升公眾對物種的認知,共同行動,促進棲息地得到有效保護、流域可持續健康發展。

相關焦點

  • 和恐龍同時代的鱷蜥憑什麼熬過了生物大滅絕
    瑤山鱷蜥最早誕生於2億年前,和恐龍同時代,因此被稱為原始蜥蜴類的「活化石」,爬行界的「大熊貓」。近日,科技日報記者從地處廣西賀州市的廣西大桂山鱷蜥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獲悉,目前該保護區有野外生存的鱷蜥500隻左右,而保護區鱷蜥人工繁育基地裡404隻。今年,保護區鱷蜥人工繁育基地又新添了39隻珍貴的本土鱷蜥寶寶。
  • 已滅絕動物重現地球:這種魚和恐龍一起消失,現在重現人間
    物種滅絕,在我們看來是非常可悲的一件事,但是在地球生命進化的歷史上,滅絕的物種簡直數都數不清。地球歷史上曾經發生過五次大的物種滅絕事件,每一次都有70%到95%的物種滅絕,堪稱是滅頂之災,但地球生命還是頑強生存進化到了今天。
  • 5種存在時間最久的動物,其中一個無限接近恐龍,瀕臨滅絕
    在我們周圍就生活著許許多多比人類誕生時間存活時間更久遠的動物,它們究竟在地球上存活了多久呢?來和五雲車一起看看吧。1,哥布林鯊魚哥布林鯊魚又叫做精靈鯊,在地球上生存時間都要按億年來計算了。2,紐西蘭大蜥蜴現在生活在地球上的紐西蘭大蜥蜴並不是我們常見的那種蜥蜴,這種大蜥蜴是在2億多年和恐龍作伴的動物,它們外形看起來像是蜥蜴,但是身體構造和蜥蜴完全不同,我們看到這種蜥蜴就可以想像到在2億年前的恐龍時代是一種什麼光景了,活過來恐龍時代,這種大蜥蜴卻因為人類的活動瀕臨滅絕。
  • 它是恐龍之前的霸主!幸虧滅絕了,不然恐龍根本無崛起的機會
    文/行走天涯它是恐龍之前的霸主!幸虧滅絕了,不然恐龍根本無崛起的機會當我們在提到地球上的統治者的時候,總會提到人類和恐龍,大約在幾百萬年以前人類逐漸的出現在了地球上,慢慢的成為了地球上的統治者,不是因為人類的力量有多麼的強悍,而是因為人類的智慧超群,而在人類出現之前,大約是6500萬年以前的時候,恐龍曾經也統治了地球長達2億5000萬年,也就是說地球上的統治者在不同的階段是歸屬不同的動物的!
  • 瑤山鱷蜥最早誕生於2億年前,和恐龍同時代,因此被稱為原始蜥蜴類的...
    瑤山鱷蜥最早誕生於2億年前,和恐龍同時代,因此被稱為原始蜥蜴類的「活化石」,爬行界的「大熊貓」。近日,科技日報記者從地處廣西賀州市的廣西大桂山鱷蜥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獲悉,目前該保護區有野外生存的鱷蜥500隻左右,而保護區鱷蜥人工繁育基地裡404隻。今年,保護區鱷蜥人工繁育基地又新添了39隻珍貴的本土鱷蜥寶寶。
  • 恐龍沒有全部滅絕?這些常見動物,極有可能是恐龍進化來的!
    受到人類生活的影響,在自然界當中,每年都會有很多的物種瀕臨滅絕,甚至有些人根本就不知道這些物種曾經在地球上存在過。在科學界最受關注的海應該是6500萬年前恐龍的滅絕了,迄今為止科學界的說法不一,一直備受爭議,最主流的觀點是認為,是小行星撞擊地球所導致的。
  • 它身上流淌著恐龍的血脈,如今卻活得毫無尊嚴,成為人類的盤中餐
    我們都知道,小行星進入大氣層後的速度是非常快的,一旦撞擊地面,就會產生巨大的生態災難。一個直徑達10公裡的小行星撞擊地球,足以引發一場災難性的生物浩劫。事實上也的確如此,撞擊之後,地球的生態環境發生了劇變,第五次生物大滅絕上演,80%的生物因此而滅絕,其中就包括稱霸地球達1.6億年的恐龍。
  • 中國最珍貴十大瀕臨滅絕動物名單出爐!中國最珍貴十大瀕臨滅絕動物排名榜單揭曉!
    那麼,你知道中國十大瀕臨滅絕的動物是哪些嗎?今天,小編就給大家盤點一下中國最珍貴十大瀕臨滅絕動物,其中野外的華南虎已經滅絕,中華白鰭豚幾乎滅絕。1、國寶:大熊貓大熊貓是中國人最喜愛的動物,也是世界上最可愛的動物之一,它是中國的「國寶」。大熊貓是一種以食竹為主的食肉目動物,不僅集珍稀、瀕危、特產於一身,而且非常古老,有「活化石」之稱。
  • 與恐龍同時代 最古老「活化石」植物在廬山引種成功(圖)
    瓦勒邁松  與恐龍同時代植物  原產於澳大利亞的瓦勒邁松,為南洋杉科單型屬植物,與恐龍同時代,是目前地球上最古老的「活化石」植物之一,曾被認為在地球上已絕種數百萬年。直到1994年,有個叢林健行者在澳大利亞大藍山山脈國家公園發現該古老樹種。
  • 26年前人類差點「滅絕」,多虧了它保護,讓地球逃過一劫!
    26年前人類差點「滅絕」,多虧了它保護,讓地球逃過一劫!地球上的生命數不勝數,隨著時間的推移會有生命的逝去,也會有新生命的誕生。根據科學家的分析來看,地球上截止到目前為止,至少經歷了5次生物大滅絕。距離我們最近的40 6500萬年前恐龍的滅絕在人類出現之前,它們是地球上的霸主,雖然他們在地球的時間比較久,但是在1.6億年的時間,它們並沒有人類一樣的高科技,它們卻有著不容忽視的體型優勢,它們的身體非常的健碩,體型非常的巨大,就算是現在在地球上可能都不會有動物是他的對手,也是地球在46億年的時間內誕生的最大物種。
  • 世界上最大的飛行動物,獅子也不是它的對手,如今卻瀕臨滅絕
    Hello大家好,歡迎來到球球工作室,今天我們討論的話題是:世界上最大的飛行動物,獅子也不是它的對手,如今卻瀕臨滅絕自然界有它自己的生物鏈,許多動物都會有天敵,比如說,獅子和老虎就是許多小動物都敬畏的存在了,像兔子貓咪這些小動物見到了這兩個大神,都會被嚇得瑟瑟發抖。
  • 它,至今已有1.2億年歷史,和恐龍齊名,被譽為植物中的活化石
    它的名字叫瓦勒邁杉樹,於1994年在澳洲被發現,一經發現便在植物學界產生了極大的震撼。經過科學家的鑑定,這種樣子奇奇怪怪的樹狀物,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物種之一,至今已有1.2億年的歷史。1994年,瓦勒邁杉樹現生植物群被發現,它的樹皮長得十分奇特,仿佛巧克力泡沫,樹葉仿佛蕨類植物,和樹幹一起呈螺旋狀生長,長度最高可長到125英尺高。在此之前,植物學家們一直認為這個物種已經滅絕,僅僅通過化石對其樣貌有所了解:根據化石顯示,該物種可追溯至9100萬年前,大約200萬年前,瓦勒邁杉樹銷聲匿跡。
  • 它曾與恐龍活在同一時期,躲過三次生物大滅絕,如今卻被用來餵雞
    地球上的生物千奇萬種,而今天我們要介紹的物種,它歷史悠久,經歷了三次生物大滅絕都沒有因此消失,而且長得十分的怪異美麗,有人說它是仙女蝦的「親戚」,它就是三眼恐龍蝦,在中國,它常常被人稱為王八蓋子、翻車車。為什麼叫做三眼恐龍蝦呢?
  • 它熬了2億年,躲過了世紀大滅絕,下雨天才出現的:三眼恐龍蝦
    和其他古老物種不同的是,它隨時會出現在普通人的身邊,相信很多朋友小時候都遇見過它,只是不了解它的來龍去脈,我也是在一次釣魚過程中發現的,查閱了相關資料後,和大家一起分享這個頑強的物種,那麼我們先來看看3個重點:三眼恐龍蝦的來龍去脈什麼能力讓它躲過了生物大滅絕無意中發現它是絕佳的釣餌三眼恐龍蝦,學名:佳朋鱟蟲,這個名字太陌生了,但聽到它的俗稱可能很多人就有了印象
  • 翼龍和鳥一樣都能飛,為什麼翼龍恐龍一起滅絕了,鳥卻能活下來?
    翼龍比較倒黴,和大部分恐龍一樣沒能挺過6500萬年前的那場大災難,消失在了歷史長河中,古生物學家分析翼龍的化石才知道地球上原來還有一種會飛的「恐龍」,為什麼加引號?等下再介紹!看起來這也挺正常的,但自從我們了解了鳥類是進化自恐龍後,就沒法再平靜了!
  • 恐龍在地球生存1.6億年才滅絕,人類會在什麼時候滅絕?
    我們都知道,生老病死是這個宇宙中所有生物都難以逃脫的「魔咒」。就像恐龍,它們即便是擁有強大的身軀、極強的適應能力,最後依舊難逃滅亡的命運。事實上,如果從宏觀角度來看,擁有智慧並建立起文明的人類,其實和「統治」了地球1.6億年的恐龍並無區別,兩者都是誕生於地球的普通生物,這就意味著人類或許也會有滅亡的一天。
  • 只用了13年,它就被中國食客吃到瀕臨滅絕
    海南長臂猿海南長臂猿,僅生存在海南霸王嶺原始熱帶雨林中,由於捕殺和生態破壞等因素,一度瀕臨滅絕。由於過度獵捕、畜牧業迅速發展等人類活動對其棲息地的破壞,普氏野馬種群數量逐漸減少並瀕臨滅絕。由於其肉質鮮美而遭到過度捕撈,短短幾年時間,野生蘇眉魚已成瀕臨絕種。世界自然基金會將其列為10種瀕臨滅絕的生物。而這些,還僅僅是冰山一角……在物種資源豐富的長江,曾有「千斤臘子(中華鱘)萬斤象(白鱘)、黃排(胭脂魚)大了不像樣」的說法。
  • 它是貓和虎的「綜合體」,被譽為最美貓科動物,如今卻瀕臨滅絕
    靈長類動物在演化的過程中出現了明顯的分化,在大約五百多萬年前靈長類動物的進化開始朝著猿猴和猿人兩個方向發展。經過了數百萬年的發展,最終演化成人類與自然靈長類動物這兩大分支。有人認為貓科動物在演化過程中也出現了類似的情況,以至於如今的貓科動物分化為大型貓科動物和小型貓科動物,其中大型貓科動物有各種虎類、豹子和獅子,而小型貓科動物則有各種貓類。然而自然界中存在著一種外形介於大型貓科動物和小型貓科動物之間的物種,它就是安第斯山虎貓。即使不看照片,通過它的名字我們也能猜想到這是一種外形和老虎、貓相似的動物,實際情況也真是如此。
  • 它熬過了恐龍滅絕,卻可能死於澳洲大火
    它們的祖先出現時,開花的被子植物還是演化歷程中的新秀,高大的蜥腳類恐龍仍在岡瓦納古大陸的裸子植物森林中覓食。在億萬年的歷史中,這類植物見證了大陸的分裂,熬過了使恐龍衰落的第五次大滅絕;但近來的災難,卻可能讓這悠久的倖存史終結於人類的時代。
  • 恐龍一直生活在我們身邊,甚至成為了人類的食物
    可以說,恐龍是最受歡迎的史前動物了,無論是兒童還是成人,提起恐龍都能說出一二,一些影視作品也和恐龍密切相關。有人認為,世界上關於龍的形象,是恐龍和恐龍同時代的生物,比如鱷魚,烏龜的糅合體,那麼將龍的形象流傳下來的人類祖先是否真的見到過恐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