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底,白鱘被正式評估為已野外滅絕,沒能跨入2020年。
這無疑是2020年第一條悲傷的消息。以後的孩子也許只能從郵票、影像裡看到美麗的白鱘了。
▲中國於1994年3月18日發行的《鱘》郵票,圖片來源於網絡
其實除了白鱘,長江裡還有兩種我國特有的鱘魚——長江鱘和中華鱘,一起在IUCN紅色名錄的「極度瀕危」等級裡。它們在這條母親河裡已經生活了1.5億年。
和恐龍同時代的長江鱘
鱘魚最早出現於白堊紀,曾和恐龍共同生活過幾千萬年。
作為長江中魚類的旗艦物種,它們的數量和生存狀況,反映了整個長江生態系統的狀況。瀕危和滅絕的是長江中的物種,但反映的卻是長江生態系統的衰退和崩塌。
白鱘滅絕以後,拯救長江裡另外兩種極度瀕危、野外種群幾乎都難覓蹤影的野生鱘魚——長江鱘、中華鱘迫在眉睫。
不同於江海洄遊的中華鱘,長江鱘是長江內的短距離洄遊魚類,主要生長在長江上遊至金沙江下遊,在武漢以上江段都曾有發現,主要產卵場在重慶江段以上。而且由於長江鱘個體較小,在野外重新形成新的種群棲息地的可能性更大。
送長江鱘回家,他們在堅守
在上世紀70年代以前,長江鱘一直是經濟魚類。因為過度捕撈、水電工程建設和航運疏浚等人類活動的影響,長江鱘的生存環境每況愈下。
為了守護長江鱘,守護長江,2019年5月26日,阿拉善SEE重慶項目中心正式啟動了「送長江鱘回家」項目。
項目啟動初期,進行了長江鱘認養放歸、持續監測、環境教育等工作。
▲放流活動現場
▲公眾環境教育活動現場
▲指導教案
為了保護長江生態,農業部通告宣布,從2020年1月1日0時起實施長江十年禁漁計劃。這對於生活在長江裡的魚兒們無疑是個大好消息,而巡護員們在禁漁期的任務也更加繁重了。
他們中有接到過威脅電話,試圖被人恐嚇逼走的巡護員——漁民大哥陳師傅。他和另一位漁民是江津區鴻鵠護漁志願隊的巡護員。陳師傅說,因為我曾是漁民,熟悉這片水域,也知道可能下網、電魚的位置,有時候碰到認識的人在非法捕撈,我也一樣不留情面,反映給公安依法進行處理。因為護魚,就不能怕得罪人,不然也就幹不了巡護員。
▲巡護員割開地籠解救被困魚類
▲從水中收起違法網具
他們中有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的碩士研究生小潘,在危起偉教授、杜浩博士的指導下,一直在監測放流出去長江鱘。每天上午8點準時開始,乘坐小船,利用Vemco超聲波遙測技術手段對長江鱘親魚進行移動監測,晚上還要讀取固定監測站的數據,以此了解長江鱘的擴散、遷移、棲息和分布狀況。經常漂在江面上的小潘被曬成了「人幹」。他笑笑說,搞監測,讓我黑得已經交不到女朋友了。
▲小潘正在下載超聲波接收儀裡的數據
他們中有放下手頭的古建築工程,跑來做夜間巡護的劉鴻。他從2014年開始就做志願巡護,威脅、謾罵這些早已成了家常便飯。為了能追趕上電魚船,他也隨之更新速度更快的發動機,螺旋槳更是不知道打爛了多少個,每年他都自己投入數十萬元的資金來做保護。
▲重慶市江津區鴻鵠護漁志願隊隊長劉鴻
▲凌晨5點42分,蹲守的重慶市江津區鴻鵠護漁志願隊隊員駕著快艇慢慢靠近偷捕者,還有20來米時,快艇的發動機轟地一聲開始加速,強光電筒也打開了,非法捕魚者落荒而逃,鑽進玉米地裡。圖:張質 來源: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
▲護魚隊員將粘網上的鯿魚解救放生。劉鴻介紹,我們在網中救下的魚大多有傷,以後我們有條件了,救下的魚可以先消毒,然後再放生,增加魚兒的存活率。圖:張質 來源: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
▲隊員將繳獲的十多張非法網具堆進大船裡。圖:張質 來源: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
民間的協助巡護肯定離不開漁政部門的理解與支持。重慶市漁政漁港監督管理處的魏耀東副處長早在我們放流長江鱘之前,就專程去了一趟松溉古鎮的放流現場,安排好江津、永川的執法人員和巡護員,並會同公安,聯合加大巡護檢查力度。在一次巡護中,遠遠看見一位捕魚人正抱著地籠網在逃跑,江津所公安也馬上靠岸和巡護員一起去追捕。
▲公安和巡護員一同追捕非法捕撈者
除了日常巡護,2020年5月,阿拉善SEE重慶項目中心聯合西南大學團隊,開展了從四川宜賓到重慶江津的保護區河段長江鱘系統調研,主要工作為長江鱘棲息地物理生境調查和環境DNA樣品採集;並於6月前往四川宜賓,收集長江鱘養殖樣品,為環境DNA特異性引物設計做準備。基於兩個月的系統調查,初步確定了江津油溪和丁家坨江段可能是長江鱘重要的棲息地。
▲阿拉善SEE重慶項目中心對長江鱘進行移動和固定監測
重慶是享譽世界的「山水之城」,不僅有豐厚的人文積澱,更有絢麗多彩的野生動植物資源。作為世界上水生生物最豐富的河流之一,長江哺育著424種魚類,特有魚類183種,而長江流域重慶段就有683公裡。
除此之外,據統計,重慶市域內分布有野生維管植物6000餘種,國家一、二級重點保護植物49種;有陸生野生脊椎動物800餘種,包括黑葉猴、林麝、金雕、紅腹錦雞、長耳鴞等國家一、二級重點保護動物65種。
▲重慶生物多樣性之美
因此,除了和恐龍同時代的長江鱘,重慶還有很多珍稀瀕危野生動物朋友。比如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中華秋沙鴨,全球種群不到 10000 只,重慶綦河便是它們重要的棲息地,現在數量也在急劇減少;還有重慶平行嶺谷上空10萬隻的猛禽,見證了這座城市的歷史變遷,它們的遷徙境況也愈加嚴峻。
(左上:蒼鷹-馬凱渝供圖,右上:中華秋沙鴨-江華志供圖,左下:長江鱘-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供圖)
特有的山水造就了獨特的生物多樣性。歷經億萬年的大浪淘沙、自然演化,才有如此豐富多彩的野生動植物與我們共享這個美麗世界。阿拉善SEE重慶項目中心啟動的「千羽千鱘」項目,就是想通過支持重慶地區的NGO夥伴和科研機構以監測巡護和公眾教育的方式,促進長江上遊以長江鱘、中華秋沙鴨和猛禽為旗艦物種到生物多樣性(萬物)關注,提升公眾對物種的認知,共同行動,促進棲息地得到有效保護、流域可持續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