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男孩擠眉弄眼,父母規勸不成!醫生:不是調皮,是病

2020-12-14 瀟湘晨報

小寶,是一個十四歲的男孩。本應快快樂樂、健康成長的陽光少年卻在八年前開始經常出現擠眉弄眼,同時還發現喉嚨時不時發出「哼哼」或「咳咳」的聲音。這種情況在遊戲、情緒激動或生氣時特別明顯,而在安靜或睡覺時則極少出現。隨後,這種情況越來越明顯,老師也經常反映上課時間經常擠眉弄眼。漸漸地又發現呲牙咧嘴、甩頭扭脖子,同時還伴隨肩膀和上肢的舞動,身體東搖西晃,小動作不斷!

因為破壞了課堂秩序,影響同學們的注意力,而在家裡,則經常攪得家人心煩不安。起初,家人以為是男孩子頑皮,染上了不良習慣,因而少不了斥責,甚至打罵孩子,老師也不停地家訪告狀........

最近一年來,這些情況愈加頻繁、更加劇烈。孩子的頭頸部、軀幹和腹部的抽動顯得特別突出,經常使孩子坐立不安。而且,長時間的疾病困擾,小寶變得越來越內向,膽子越來越小。他反感到人多的地方,也不善於交友,學習成績逐漸下降。夜間則常常出現尿床。爸爸媽媽看在眼裡,急在心上,不知如何是好。只好前往福建省級機關醫院就診。

神經內科主任醫師林細康觀察發現小患者發育正常,營養好,智力正常,情緒緊張焦慮。但時不時在他眼睛、嘴巴、頸肩部及上肢的異常不自主動作特別顯眼,雙肩不停地快速聳動,挺胸、扭脖子,有時喉嚨還發出「呃呃」或「咳咳」的聲音。而頻繁的上半身和腹部的抽動使他坐也不是、站也不是,在大庭廣眾之下顯得十分尷尬,一旁的媽媽臉上寫滿了無奈。

結合詳細的神經系統體格檢查、腦電圖、核磁共振及血液學檢查,最後診斷為「抽動穢語症候群」。參考既往的治療經過,為小寶制定了全面的治療方案,叮囑孩子媽媽調整飲食結構、克服愛看電視、迷戀電子遊戲的壞習慣,配合一定的心理疏導。兩周後,症狀漸漸減輕。

什麼是「抽動穢語症候群」

小兒抽動穢語症候群,又稱多發性抽動症,是一種較少見的慢性致殘性疾病。大多於4~12歲之間起病。男孩多見,男女比例為2:1~4:1。本病的病因尚不明確,可能是遺傳因素、神經生理及環境因素等在發育過程中相互作用的結果。近些年來,兒童抽動症的發病率逐年上升。現代研究發現,心理精神壓力在小兒抽動症的誘因中佔了很大的比例,這跟家長不當的教養方式密切相關,家長們應該引以為戒。

「抽動穢語症候群」的症狀

抽動穢語症候群的特徵是不自主、突發、快速重複的肌肉抽動,在抽動的同時常伴有暴發性、不自主的發聲和穢語。抽動症狀先從面部開始,逐漸發展到頭部、頸部、肩部,嚴重的上身下身都出現抽動。

如面部肌肉抽動可出現咧嘴、撅嘴、縮鼻、扮怪相等;眼部肌肉抽動症可出現皺眉、眨眼、翻白眼等;咽喉部肌肉抽動則發出異常聲音,如乾咳聲、清嗓子或不自主的穢語、罵人等;四肢肌肉抽動可表現為甩手、舉臂、扭臂或抖腿、踢腿、旋轉、步態異常等;而軀幹抽動常表現為挺胸、扭腰、身體扭轉及腹肌抽動等。情緒激動、運動過多、疲勞過度或感冒等疾病都可能使該症狀加重。

「抽動穢語症候群」的危害

抽動穢語症候群除了肌肉抽動及伴隨的不自主發聲和穢語外,還經常與小兒多動症、強迫障礙、行為異常等疾病共同發生,所造成的危害是多方面的:

⒈ 引發學習困難:大多患兒上課時為了努力控制自己的發聲抽動,注意力容易分散,眼睛很難盯在書本或黑板上,上課經常走神,課堂上講解的內容無法掌握。導致學習成績下降。同時由於在學校經常遭受同學和老師的歧視或嘲笑,越發不喜歡上學,容易產生厭學心理,甚至逃學。

⒉ 個性發展問題:4~12歲是孩子個人意識形成的關鍵時期,是從自然人向社會人發展的重要時期,如果在這一階段經常受到家長責罵、老師批評或同學嘲笑,會對兒童身心健康產生巨大傷害。

⒊ 社會交往障礙:患兒由於抽動症頻繁發作,可能會遭到嘲笑和譏諷,使孩子在心靈上遭到嚴重打擊,患兒會漸漸疏遠人群,沒有與人交往的欲望和興趣,漸漸變得孤立和自閉。

「抽動穢語症候群」的治療

很多家長認為抽動症會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而慢慢自愈。實踐證明這種想法是錯誤的。一般來說,抽動症患兒不依靠藥物是很難恢復到正常的。所以,發現孩子有抽動症時,不要掉以輕心,更不宜消極等待,而應該及時採取多方面措施進行有效治療:

一.藥物治療:採用何種藥物治療應該由專科醫師根據具體病情選用。

二.非藥物治療:可嘗試使用重複經顱磁刺激、經顱微電流刺激、腦電生物反饋等神經調控療法等。

三.心理治療:心理治療的目的是幫助患兒家長和老師認識疾病的性質和特徵,減緩或消除父母的擔心和焦慮。合理安排患兒日常的作息時間和活動內容,避免過度緊張和疲勞,消除學校和家庭環境中可能對症狀的產生或維持有作用的不良因素,減輕患者因抽動症狀所繼發的焦慮和抑鬱情緒,提高患者的社會適應能力。

四.家庭養育方式的改變:在幫助孩子的同時,家長尤其應該注意自我心態、情緒的調整,儘量改變養育方式。對抽動症孩子,寬容鼓勵非常重要。開學之初、考試階段均是此病高發時期,一定要注意調節孩子的情緒。

五.其它治療:

1.陪伴:家長平時應多多陪伴孩子,引導孩子參加快樂的小遊戲,多到戶外活動,用快樂轉移他的注意力。

2、改變生活習慣:規律作息,戒掉電視、手機等一切電子產品,減少對眼睛的傷害。

3、飲食調整:飲食應注意清淡,忌辛辣食物和過甜或過鹹的食物。戒掉巧克力、可樂等刺激神經的食品。多吃水果、蔬菜。

4.體育活動會幫助孩子擺脫自己的封閉狀態,振作精神,完全放鬆。

醫師提醒:家長發現孩子有抽動症狀時一定要及時帶孩子檢查確診,以便早發現,早治療。同時密切注意孩子的心理變化和情況,及時幫助孩子進行心理疏導和疏通,擺正心態,積極應對疾病。

【來源:福建新聞廣播FM1036】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

相關焦點

  • 孩子總愛擠眉弄眼?不是調皮可能是抽動症作祟
    活潑、好動是孩子的天性,然而有些孩子總愛「擠眉弄眼」,怪動作頻頻,甚至發出各種怪聲,家長就要重視了,這可能不是天性使然,而是兒童抽動症的表現。家長可能會疑惑,調皮、貪玩不是小孩子的正常行為表現嗎?抽動症是一種慢性精神障礙疾病,可伴有不同程度的多動、注意力不集中、強迫動作或其他行為症狀。好發於兒童時期,發病率1%~7%,有些孩子2~3歲起病,高發年齡在5~10歲,一般過了青春期症狀會逐漸緩解。從臨床上看,男孩發病率相對較高,是女孩發病率的3~5倍。抽動症的特徵是患兒全身肌肉不自主地、快速、反覆的抽動。從症狀表現來說,分為運動性抽動和發聲性抽動。
  • 7歲男童愛「擠眉弄眼」 原來是患上抽動障礙
    記者徐睿捷 李文秀,通訊員薛源,編輯溫碧瑩孩子總是愛擠眉弄眼「做鬼臉」、搖頭聳肩、沒事還總清嗓子,不少家長認為這些「小動作」是孩子故意調皮,家長制止無效後甚至責罵。武漢兒童醫院專家表示,這些愛「擠眉弄眼」的小孩並不是故意調皮,而是患上了「抽動障礙」。
  • 南平一7歲男孩經常擠眉弄眼、聳肩……小心患上這種病!
    近一個月,南平的陳先生發現7歲多的兒子小浩(化名),經常無緣無故地使勁眨眼、還做些擠眉弄眼的表情陳先生以為這些表現是孩子故意調皮搗蛋但日子越往後,小浩的這些奇怪動作變得更加頻繁還出現了無故經常聳肩的狀況。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 4歲男童擠眉弄眼說髒話 醫生:是抽動穢語症候群
    今年4歲的多多從小就比較調皮,父母認為男孩子活潑好動一點很正常。但最近,多多開始出現頻繁眨眼、噘嘴等小動作,有時候還經常說髒話,教育、勸阻都不管用,讓家人覺得很奇怪,就帶他到醫院就診。經過一系列檢查,醫生初步診斷,多多是患上了「抽動穢語症候群」。
  • 割包皮已然成為「媽媽病」,醫生:八成的男孩不符合手術標準
    醫生表示,如今「割包皮」已然成為媽媽病,孩子沒什麼感覺,媽媽卻急得團團轉,不少媽媽帶孩子來切包皮,但八成的男孩並不符合「割包皮」的標準,最後都被勸走了。之所以會成為「媽媽病「,和媽媽的攀比有很大關係,聽到其他人家的孩子都割了,寶媽們生怕自家孩子落後一步,火急火燎的去往醫院,不管三七二十一就讓醫生給孩子割包皮。如今的天氣比較冷,天冷可降低術後的感染風險,再加上寒假快到來,有足夠多的時間去恢復傷口,因此不少寶媽已經醞釀給孩子割包皮了。
  • 上饒被刺死小學生父親同事:男孩調皮好動 但不是熊孩子
    瀏覽器不支持本視頻的播放
  • 孕婦產檢是男孩,生下來卻是女孩,醫生對「男翻女」給出了答案!
    年輕的父母比較偏向於要一個貼心的「小棉襖」,盼望懷上女孩。但是,一些老年人仍然存在不可扭轉的「傳宗接代」思想,更渴望能生個男孩。一些孕媽在做產檢時,從醫生的「暗示」判斷是男孩,分娩時卻發現是女孩。李佳的婆婆一直盼望能有個孫子,在兒媳懷孕前就不停念叨,想要她生個男孩。李佳感覺壓力很大,生男生女並不是自己能夠決定的。而且,她和老公一直想要個可愛的女寶寶。
  • 總擠眉弄眼 發出怪聲……杭州不少孩子得了這種病
    杭州日報訊 這兩天,無論是在家做作業,還是與爸爸對弈,二年級男孩明明一著急,就忍不住擠眉弄眼,嗓子裡還發出怪聲。李女士最擔心的事情出現了:兒子明明的抽動症有了復發的跡象!二年級男孩抽動症復發明明是個小棋迷,專業教練也特別喜歡他。但這麼懂事的孩子,卻患上了身體抽動的怪病,這讓媽媽李女士既發愁,又心疼。「兩年前,我就發現孩子不時眨眼睛,清嗓子,有時候還會歪嘴巴,一開始以為只是壞習慣,後來才知道是小兒抽動症。」
  • 6歲男孩得了千分之三的病 廣州醫生讓小男孩「站」起來
    來自貴州貧困山區的小偉今年 6 歲,從小就患了一種叫重度先天性尿道下裂的病,不能像其他的小男孩一樣站著小便。5 月 25 日,長洲中心接到對口幫扶單位歸蘭水族鄉中心衛生院來電,反映轄區內有貧困戶小兒患尿道下裂,多方求治無果,請中心給予幫助。
  • 孩子愛「擠眉弄眼」,家長千萬別忽視,可能是得了「妥瑞症」!
    對於孩子的這些行為,我們還是要根據孩子的年齡特點和所處的環境來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比如3到6歲的孩子正處於活潑、好動的階段,表現為好奇心強、貪玩、調皮、注意力分散的情況,這屬於孩子的正常現象。但是除了孩子調皮淘氣,孩子愛「擠眉弄眼」可能是患有結膜炎、鼻炎、抽動障礙、癲癇等疾病引起的,這需要醫生進行檢查和診斷。千萬別給孩子亂貼「標籤」。
  • 孩子愛做鬼臉,家長不在意,班主任發現不對勁,大夫說出原因
    有的家長覺得自己家的孩子調皮搗蛋,客人來家時,一點都不禮貌,反而對客人擠眉弄眼。即便是在學校,老師的反映也是上課不認真聽講,老是向老師做鬼臉、眨眼睛,影響課堂紀律。我鄰居家的孩子小平就是這樣一個例子。老師也一直對他的父母說,小平在課堂上不注意聽講也就算了,還一直騷擾身邊的同學,搞得身邊的同學都不得安寧。每次,老師向家長反映情況,小平的母親都會狠狠地數落小平,大多數的時候還會動手打他。但是越打小平擠眉弄眼的越厲害,也越惹父母生氣。後來,小平的班主任發現了不對勁。她覺得小平的這種行為似乎是無意識的,並不受他本人的控制。
  • 杭州8歲男孩扭脖子「上癮」 關節咔咔響嚇壞父母
    網絡圖抽動症誤診比例高達六成「你家孩子是得了抽動症,頸椎關節沒有問題。」3個多月前,軒軒在學校上完體育課後,突然開始出現不自主、不定時地扭脖子。於是,李先生就帶著軒軒去了臨安當地的一家醫院檢查。「當時骨傷科醫生懷疑孩子是頸椎關節半脫位,還住院治療了一段時間,頸椎拍片、核磁共振檢查都是好的,經過3個多月的治療,什麼牽引、頸託固定、推拿、針灸都試過了,情況並沒有什麼好轉。甚至現在一提到『脖子』這個詞,他就會開始扭脖子了。」李先生說。
  • 浙江男孩上課時突然尖叫,還不由自主甩頭!誘因竟是榴槤
    醫生通過問診孩子竟是4天連吃3個榴槤誘發了疾病……男孩上課時突然尖叫每叫一聲還伴隨不自主甩頭浙江杭州男孩貝貝今年9歲,患抽動症已有3年,最主要的症狀是眨眼、甩頭、清嗓子。曾經的主治醫生陳醫生已經有段時間沒有見到貝貝了,沒想到再見他,病情竟如此嚴重,男孩在診室門口不停「啊啊啊」尖叫,每叫一聲還伴隨著一個不自主的甩頭動作,把候診的患兒家長們嚇得不輕。孩子在興趣班上課時突然發病,到了醫院也沒有絲毫減輕,貝貝媽媽張女士異常焦急:「暑假期間沒有考試,我和愛人也沒有打罵過孩子,孩子也沒有心理壓力,這個病為什麼又加重了呢?」
  • 14歲男孩1.55米,再也長不高,不是基因問題,而是父母的疏忽大意
    但是也有個別的孩子出現了問題,卻沒有引起重視,導致發的時候已經晚了,父母追悔莫及。14歲男孩1.55米,再也長不高醫生痛斥:一些老話信不得杭州的張同學(化名)今年14周歲,身高153.1釐米張同學(化名)今年14周歲,身高153.1釐米,是班裡比較矮的孩子。
  • 男孩上課時發出怪聲,還不由自主甩頭!誘因竟和這種常見水果有關
    醫生通過問診男孩竟是4天連吃3個榴槤誘發了疾病……網絡圖片男孩上課時突然尖叫每叫一聲還伴隨不自主甩頭浙江杭州的男孩貝貝今年9歲,患抽動症已有3年,最主要的症狀是眨眼、甩頭、清嗓子。曾經的主治醫生陳醫生已經有段時間沒有見到貝貝了,沒想到再見他,病情竟如此嚴重,男孩在診室門口不停「啊啊啊」尖叫,每叫一聲還伴隨著一個不自主的甩頭動作,把候診的患兒家長們嚇得不輕。孩子在興趣班上課時突然發病,到了醫院也沒有絲毫減輕,貝貝媽媽張女士異常焦急:「暑假期間沒有考試,我和愛人也沒有打罵過孩子,孩子也沒有心理壓力,這個病為什麼又加重了呢?」
  • 有多少孩子自從父母有了二胎後瞬間變成了大人
    前些日子老公生了病,我陪他去醫院,可惜醫院床位太緊張,兩人間三人間裡都擠得滿滿的,只好去了沒有獨立衛生間的五人間。第二天晚上隔壁床位來了一個小病人,是個學生,看起來只有十幾歲,手臂上打著支架,聽醫生說是打籃球的時候摔的。
  • 13歲男孩肥胖成球,全身都是「孕胎紋」,父母:我們真的不想放棄他
    14歲的雷哲每隔幾天就會這樣哭問,而媽媽除了回答「快了」,根本想不出其他的話 。自2019年12月4日雷哲移植出倉以來,沒有一天不在盼著回家。生病一年多,他想念學校的老師和同學,更想念家裡的一切,可是移植成功並不代表能即刻返程,雖然很慶幸沒有發生嚴重的排異反應,但醫生還是建議孩子多觀察治療一段時間。
  • 我家男孩總被老師懲罰……男孩子真的更調皮搗蛋嗎?
    當性別角色刻板化時,性別刻板印象就會存在人們的腦海裡:對於小學生來說,小男孩應該要有自主行動力、要活潑、要有男性化的愛好、男性化的外表、男性化的玩具,但是不能軟弱、情緒化、害羞,更不能有女性化的外表和玩具。然而小女孩要善於交際、大方得體、精緻,擁有女性化的興趣、外表、玩具;不能夠有很強的主導力、也不能夠吵吵鬧鬧。
  • 男孩患怪病無錢醫 父母給千元讓其自謀生路
    廣西新聞網見習記者 張孟君 文/圖  東方網6月7日消息:6月6日下午,一個獨自拎著蛇皮袋的男孩出現在廣西醫科大一附院,身上有多處黑紫的傷痕,對於上前詢問的好心人,除了不停流淚,他只說:「爸爸媽媽讓我出來。」小男孩從哪裡來?他到底有怎樣的遭遇?
  • 親子育兒:孩子愛擠眉弄眼可能是病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觀察過,在坐地鐵或者公交的時候,有的小孩會時不時地擠弄眼睛、聳鼻子、聳肩膀,有的還會甩脖子,有時還「吭吭吭」地清嗓子……  很多人可能會覺得這孩子怎麼這麼多壞毛病,家長真該好好管管,那可就錯怪孩子了。這不是壞毛病,而且孩子自己也控制不住,這是一種叫抽動障礙的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