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苗迷思:為什麼普通人覺得自己比醫學專家懂得多?-虎嗅網

2021-01-11 虎嗅APP


不管懂多少籃球,我們都很清楚自己贏不過喬丹。但不用學什麼醫學知識,我們都敢說專家「不靠譜」。


自2018年底開始,美國東北部各州相繼爆發了「20年來最嚴重的麻疹疫情」。根據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所公布的數據顯示,截止4月26日,美國已經確診的麻疹病例達到704例,創下25年來新高,有超過三分之一的麻疹患者年齡不到5歲,超過500名麻疹患者從未接種過麻疹疫苗[1]。在這其中,患兒家長所持有的「反疫苗」態度,無疑對麻疹擴散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無獨有偶,近年來也疫苗問題成為國內輿論的焦點。2018年7月,長春長生狂犬病疫苗造假事件震驚全國;接著,武漢生物爆出百白破疫苗效價指標不合格;2019年1月,江蘇金湖近百名嬰幼兒使用過期疫苗引發恐慌。


除了疫苗本身質量問題意外,各類非法操作也讓大眾心力交瘁:今年2月,網曝石家莊醫務人員注射時掉包五聯疫苗;近日,又曝海南博鰲某醫院給顧客接種非法走私的九價HPV疫苗。更不用提這期間,網絡上還不斷穿插著「疫苗導致孤獨症」「HPV疫苗導致不孕」等各類謠言……這些不斷湧現的負面事件不僅暴露了我國疫苗安全管理方面的諸多問題,也促使國內反疫苗思潮潛滋暗長。


而作為國際反疫苗運動的「大本營」,最近幾年美國反疫苗運動呈現「井噴式」爆發的態勢。 企業家出身且沒有經受過專業醫學訓練的川普經常公開批評疫苗科學,其「疫苗使美國兒童變成自閉患兒」之類的言論時常見於報端。事實上,在美國有相當多的普通人對疫苗持懷疑態度。調查顯示,近1/3的美國成年人反對公立學校強制接種疫苗。


可是,科學研究已經用確鑿無疑的數據證明了疫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近半個世紀以來,疫苗對過去廣泛傳播的疾病的爆發起到了很好的預防作用——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僅2000年到2017年間,疫苗便已經拯救了約2100萬人生命[2]。


那麼,為什麼沒有接受過醫學訓練的普通人會覺得自己比醫學專家更接近真理呢?


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的Matthew Motta等人借用社會心理學中的達克效應分析了反疫苗運動中公眾對專家的態度及其所導致的政策立場。2018年6月,Social Science & Medicine雜誌發表了這一研究結果。


所謂「達克效應」是一種認知偏差,一般是指:能力欠缺者由於無法正確認識到自身的不足,從而對其所掌握的錯誤結論產生「過度自信」的錯覺。基於這一理論,Matthew Motta等人提出了研究假設:部分美國成年人持反疫苗政策立場的原因,正是因為他們認為自己比醫學專家懂得更多。


問題緣起:一個世紀末的驚天騙局


我們知道,公眾對疫苗接種的態度是複雜的,受到科學、心理、社會文化和政治因素的綜合影響[3]。儘管「疫苗懷疑」幾乎與疫苗相伴而生,但真正令公眾對疫苗的信任程度降至冰點的事件還要追溯到整整21年前。


1998年2月28日,英國醫生Wakefield等13人在頂尖醫學雜誌《柳葉刀》上發表了一篇論文,他們聲稱在8個患有自閉症的兒童體內發現了麻疹病毒,並明確指出該病毒來自於兒童在1周歲左右接種的麻疹、腮腺炎、風疹三聯疫苗。換言之,他們認為MMR疫苗才是導致兒童患自閉症的罪魁禍首。


Wakefield等人的言論如同一顆重磅炸彈,在普羅大眾的輿論中興起巨大波瀾。而在這一過程中,謠言如同瘟疫般傳播,種種疫苗「妖魔化」的議論甚囂塵上。


儘管這一結論在六年後被證明「實為偽造」,Wakefield也於2010年被吊銷了行醫執照,但懷疑的種子依然被深深埋下,這場世紀末的鬧劇和被裁撤的論文一起成為了疫苗陰謀論的一面「旗幟」,影響至今。


一方面,陰謀論使得部分公眾對疫苗安全性和該領域的專家產生了反感,部分支持者甚至認為政府和製藥行業為了實現各種政治和財政目標,故意「掩蓋」了證明疫苗危害的研究。


而另一方面,對疫苗的有限認知和關於疫苗的錯誤信息也深刻影響著公眾的態度——公眾出於對於已掌握知識的「過度自信」而拒絕接受疫苗。


「美國成年人通常對疫苗的安全性一無所知,同時又輕易相信其得到的各種錯誤信息——尤其是關於疫苗與自閉症之間聯繫的。廣泛的信息來源,網際網路博客和各種媒體都加強了這種錯誤的引導。一些錯誤信息導致了一種看法,即強制接種疫苗是製藥行業的影響,這促使很多人更加注意疫苗的風險,而不是它對公眾健康的重要作用[4]。」


直擊現場:「過度自信」與「懷疑專家」


那麼,在疫苗問題上,哪些原因會導致普通人認為自己比專家懂得更多?對於這群「過度自信」的人,又有哪些因素會影響他們對疫苗接種的態度呢?                           


為了回答這兩個問題,研究者們於2017年12月通過國際調查抽樣組織進行了一項在線調查,有1539人參加了這一研究,完成率為85% ,其後研究者按照美國2017年人口普查的基準對這些數據進行加權,以反映性別、種族、收入和教育方面的人口基準特徵。自閉症知識的掌握情況、關於自閉症的錯誤信息以及對於疫苗專家的態度成為了這一研究中重要的衡量指標。


多項數據結果表明,「過度自信」與「懷疑專家」,在受調查的美國公眾當中是廣泛存在的。


我們發現在樣本之中,有36%的受訪者認為他們對自閉症病因的了解與醫生和科學家一樣多或更多。儘管有許多人肯定了專家的作用,但仍有42%的受訪者對非專家的信息持信任態度,有38%的受訪者認為非專家應該發揮主要的決策作用。我們還注意到,雖然我們的樣本對自閉症的病因了解不多,但其對錯誤信息的支持程度卻相當高。


更重要的是,該研究還進一步表明,「過度自信」與受訪者的接種態度之間存在著相關關係,即「過度自信」與支持強制接種疫苗政策呈現負相關。缺乏認知可能會改變公民對自身知識的看法,那些對自閉症知識掌握較少或者容易被錯誤信息迷惑的個體,更加容易參與到反疫苗活動中來,他們更有可能認為自己比醫學和科學專家更了解自閉症的病因,這就增加了這一研究主題的複雜性。


除此之外,我們的分析還表明,這種過度自信可能會產生重要的政策後果。樣本中過於自信的個人對強制性疫苗接種政策的支持程度較低,而且傾向於提高非專家在決策過程中應發揮的作用。


這一發現表明,對非專家疫苗態度的研究同樣具有重要的社會價值。而這些結論都如涓涓細流匯入江海,給予今後的疫苗研究以啟迪。


達克效應:無知者無畏


達克效應獲得了2000年的搞笑諾貝爾獎,而關於這一現象的研究靈感起源於一場搶劫案。1995年4月19日,美國匹茲堡一男子麥克·阿瑟惠勒試圖搶劫一家銀行,搶劫前他在臉上精心抹滿了檸檬汁——檸檬汁加熱後會轉變成棕色,他天真地以為有了檸檬汁的偽裝便可以改變原有的膚色,從而逃避抓捕。


不出所料,其大搖大擺搶劫銀行的行徑很快就遭到了警方逮捕,而直到阿瑟惠勒看到銀行的視頻監控錄像,他才意識到自己的臉部在鏡頭中清清楚楚[5]。



實際上,無知比知識更容易令人自信。在許多社會領域,人們都會傾向於對自己的能力持有過於樂觀的看法。對此,社會心理學家鄧寧和克魯格解釋道:過高的自我評價是源於這些人在其不熟悉的領域中承受了雙重負擔。一方面由於欠缺專業的知識技能,他們往往只能得出錯誤的結論並作出欠佳的選擇;另一方面,由於缺少元認知能力,這些人總是難以意識到自己的真實水平,從而容易滑入「過度自信」的深淵之中。[6]。


達克效應形成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由於缺乏元認知能力,有些個體往往難以進行正確的自我評價,結果也就更難識別自己的真實能力水平——他們雖然技能水平不怎麼樣,卻沉浸於自我營造的虛幻的優勢之中,而無法發現自己糟糕的表現。比如說,很多差生都會對自己的考試成績「蜜汁自信」,而沒有社會經驗的高中生則常常認為自己具有更強的領導能力[7]。


然而,專業技能不足,就一定會陷入到達克效應之中嗎?


學者們認為,答案取決於人們所涉足的領域。在某些領域之中,專業技能不單單是知識或智慧方面的,還取決於其它因素,例如身體技能。一個人不必精通籃球戰略和技術,便知道自己不可能在「單挑」中戰勝喬丹——他可以敏銳地、甚至是痛苦地意識到自我能力的極限,並對自我的能力邊界做出較為正確的定位。也就是說,一個人因為缺乏籃球技能而不能做職業球員,同時他也能明確地認識到自己缺乏籃球技能。


然而,對於另外一些領域而言,專業知識就賦予了在該領域工作所需要的技能。例如,對語法規則或推理邏輯有深刻理解的個人往往也是熟練的語言學家和邏輯學家。在這樣的領域中,缺乏專業知識意味著不僅無法勝任這一工作,還無法評估自身的技能,換句話說,這些不稱職的人可能無法意識到自己是能力不足的,從而容易陷入到「過度自信」之中[6]。


這也就很好地解釋了為什麼許多缺乏必要醫學知識的普通人,會覺得自己比醫學專家懂得更多了。一如伯特蘭·羅素所言:「我們這個時代讓人困擾的事之一,是那些對事確信無疑的人其實很蠢,而那些富有想像力和理解力的人卻總是懷疑和優柔寡斷。」



[8]Sciencedirect Knowing less but presuming more: Dunning-Kruger effects and the  endorsement of anti-vaccine policy attitudes


相關焦點

  • 新冠疫苗研發進展如何?普通人還有多久能接種?專家回應
    中國新冠疫苗研發、生產、接種情況如何?國際合作又會如何開展?在9月11日的節目中,《新聞1+1》連線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生物安全首席專家武桂珍,為您解讀。
  • 土耳其醫學專家:中國疫苗能夠提供足夠的保護
    國際在線報導(記者麻餘瑤 楊曉書 湯劍昆 王琦):近日,中國科興生物公司研發的新冠疫苗「克爾來福」(CoronaVac)在土耳其安卡拉正式進入三期臨床試驗階段。眾多土耳其醫學專家和網友均對中國疫苗給予了肯定和信任。
  • 疫苗研發的「幕後英雄」
    9月17日,因持續工作、過度勞累突發心臟疾病,病原生物學和免疫學專家、中國醫學科學院病原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趙振東不幸逝世,享年53周歲。緊接著,他就和相關工作人員展開密集調研,用兩天時間走訪了北京科興中維、中科院微生物所、中國生物、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等在京新冠疫苗研發單位。就這樣,自2月起,作為疫苗研發攻關的「幕後英雄」,趙振東帶領自己的團隊一直堅守在科研攻關的第一線,在疫苗研發一線連續作戰200多天,為相關部門和科研機構提供技術支持。
  • 專家和普通人的差別竟然是這樣的
    普通人看生育率下降,掙得少,生存壓力大,教育扶養成本高,自己都活不明白,不敢生。專家看生育率下降,年輕人自私,只圖自己逍遙,不願意負起社會責任。總是在為自己的不努力找理由。普通人看房價,總是覺得房價在漲,工資的漲幅永遠趕不上房價的漲幅快,哪怕很多家庭難以承受,房價就是噌噌的漲。專家看房價,房價還在合理範圍內,你買不起房子說明你沒能力,你掙的太少,就算房子不漲價,你也買不起。普通人看離婚,將就不下去了,大家去離婚。
  • 「體育新聞」日本醫學專家:沒有疫苗誕生 東京奧運將面臨風險
    北京時間8月18日,一位日本醫學專家表示,如果沒有COVID-19疫苗,明年的東京奧運會和帕運會將面臨風險。來自大阪大學微生物病研究基金會的松浦義晴教授表示,日本政府正在重點開發疫苗,以確保2020年東京奧運會能夠舉行。「在日本,因為奧運會的緣故,政府非常重視疫苗的開發和病毒的藥物,」松浦義晴說:「他們想推進明年的奧運會,他們說唯一的辦法就是疫苗。」
  • 四川新冠疫苗12類人群優先接種,普通人預計春節後可接種
    針對公眾關注的新冠疫苗接種問題,四川日報記者採訪了省內相關專家四川省衛生健康委應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領導小組疫情防控組副組長、四川大學華西公共衛生學院流行病學教授欒榮生和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專家梁宗安。據介紹,四川將三批開展新冠疫苗接種,分別是高風險人群、高危人群和普通人群。
  • 新冠疫苗要來了,有人可能打了也沒用
    12月19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舉行新聞發布會通報,在冬春季到來之際,對部分重點人群開展新冠疫苗接種工作,對疫情防控具有重要意義。疫苗接種將分兩步實施:第一步主要針對部分重點人群,包括從事進口冷鏈、口岸檢疫、船舶引航、航空空勤、生鮮市場、公共運輸、醫療疾控等感染風險比較高的工作人員,以及前往中高風險國家或者地區去工作或者學習的人員,盡力緩解輸入性疫情防控的壓力,降低本土病例發生和國內疫情暴發的風險;第二步隨著疫苗獲批上市
  • 為什麼德約科維奇反對接種新冠疫苗?他有自己的苦衷
    德約科維奇就在最近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假如疫苗被研製出來並且強制接種的話,自己並不願意接種。「就我本人的情況來說我是反對接種疫苗的,我不想有人以我可以自由出入為理由來強迫我接種疫苗。如果最終接種疫苗變成必須的,我會改變自己的看法。但截至目前為止我保留自己的看法,至於什麼時候這個看法會改變,我暫時還不知道。」
  • 生命永遠定格在戰疫一線——追記「新冠疫苗守護者」趙振東
    2020年9月17日,因持續工作、過度勞累突發心臟疾病,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科研攻關組疫苗研發專班技術支持小組組長、病原生物學和免疫學專家、中國醫學科學院病原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趙振東倒在了出差返京途中,經搶救無效,不幸離世……就在去世前兩天,53歲的趙振東還趕往武漢參與新冠滅活疫苗生產車間生物安全聯合檢查、趕赴長沙參加學術會議,生命永遠定格在了戰疫一線。
  • 震驚全球的一針:從英國、澳洲到美國,為什麼那麼多人反對新冠疫苗?
    近年來,歐美「反疫苗運動」愈演愈烈。大概很多人會覺得奇怪,為什麼受教育程度普遍很高的西方發達國家,卻有這麼多人紛紛抵制疫苗?疫苗的歷史紀錄不言自明地體現了它徹底消滅某些疾病、降低死亡率的重要作用。」 所以,為什麼會有如此多的人對疫苗持有著如此根深蒂固的敵視?這究竟是基於科學的事實還是出於陰謀和私利?今天就來好好梳理一下其中的歷史細節。
  • 普通人還有多久能接種新冠疫苗?最新回應……
    中國新冠疫苗研發、生產、接種情況如何?國際合作又會如何開展?《新聞1+1》連線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生物安全首席專家武桂珍,共同關注:秋冬到來,我們的「疫苗」準備好了嗎?目前中國研發的新冠疫苗進展如何?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生物安全首席專家 武桂珍:我正在武漢參與疫苗生產車間安全評審,目前我國疫苗研發生產方面在全世界走在前列。目前全球共有9種疫苗進入III期臨床試驗階段,中國就佔5種(新增一款中國與其他國家國際合作的新冠疫苗,剛剛進入),所以非常快。新冠病毒是一個高危病毒,需要在負壓車間生產。
  • 美專家:輝瑞疫苗引發過敏反應概率高於其他疫苗
    海外網12月25日電 美國專家表示,與其他疫苗相比,輝瑞公司生產的新冠疫苗更容易引起接種者的過敏反應。據美國福克斯新聞報導,美國「曲速」行動政府項目科學顧問蒙塞夫·斯拉維(Moncef Slaoui)在最近的一次採訪中表示,輝瑞公司的新冠病毒疫苗可能會導致比預期更多的過敏反應。斯拉維說,人們對輝瑞疫苗產生過敏反應的頻率「高於其他疫苗」。截至22日,他已經接到6人出現過敏反應的報告。 報導稱,多名專家此前也表示,雖然輝瑞疫苗對大多數人是安全的,但會出現過敏。
  • 吳尊友:普通人不用著急打疫苗,原因是……
    連日來,有關國產新冠疫苗的好消息持續刷屏,一些地方的重點人群已經開始接種,那普通人應該及早接種嗎10月21日,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首席流行病學專家吳尊友出席東南科技論壇,並做了題為「新冠疫情形勢與防控策略」的專題報告。他認為,在中國境內一般來說,普通老百姓感染病毒的機會很小,暫時可以不必考慮接種疫苗。
  • 新冠疫苗囚犯與肥胖者優先接種 澳洲官方回應網友傻眼
    近日新冠疫苗已有數個國家核准上市後,各國均排定施打疫苗的先後順序。澳大利亞排定次序大致與其他國家相近,除老年人、孕婦、醫護人員優先之外,還包括囚犯與肥胖,澳洲網民為此爆發質疑聲浪。澳洲官方回應說,囚犯與肥胖者列入優先是專家建議,因為這兩類人感染新冠肺炎機率較高,此一理由讓許多網民直呼不可思議。
  • 健身的「八大迷思」
    健身有多熱,有多時髦,看看明星的微博就知道。過去曬臉,現在曬馬甲線,小蠻腰。不過,健身一定要方法正確,不要陷入健身「迷思」。今天,我們就說說健身迷思的相關話題。健身熱 fitness boom迷思myth錯誤觀念 misconception迷思1:我連續幾周每天做100個仰臥起坐和側曲。為什麼不能減掉肥胖的腰身?
  • 微生物所與俄羅斯醫學科學院疫苗與血清研究所籤署合作諒解備忘錄
    開幕式上,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員、學術委員會主任高福同俄羅斯醫學科學院梅奇尼科夫疫苗與血清研究所所長斯維奇籤署了《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與俄羅斯醫學科學院梅奇尼科夫疫苗與血清研究所合作諒解備忘錄》。雙方將共同建立中俄新型冠狀病毒聯合研究中心或聯合實驗室,開展中俄病原微生物學與免疫學合作研究及微生物學與免疫學聯合大數據平臺建設。
  • 新冠疫苗,囚犯和胖子優先!澳大利亞網友炸鍋了
    原標題:新冠疫苗,囚犯和胖子優先!澳大利亞網友炸鍋了據環球時報援引澳大利亞媒體9NEWS新聞網12月10日報導,與老年人、孕婦、醫護人員和慢性肥胖症患者一道,監獄中的囚犯和教養人員,將成為澳大利亞首批接種新冠疫苗的人群。因為該國衛生部門認為,囚犯的免疫力比大多數的普通人都要弱。
  • 英國將大範圍接種新冠疫苗,他們為什麼這麼快?
    原創 騰訊醫典 騰訊醫典樂活2020年12月2日,英國批准新冠疫苗上市,成為全球第1個大規模接種新冠疫苗的國家。(圖片來源:英國政府官網截圖)英國為什麼這麼快?是不是說明新冠疫苗研發已經成功了?疫情將要結束了?
  • 醫學專家牛俊奇:新冠病毒感染或成常態,疫苗接種是控制疫情最有效...
    除了這個以外,能不能把病毒刺突蛋白部分,或者是叫S蛋白這部分,把它插入到一個腺病毒上,然後病毒僅僅是抗原部分,這樣一來,它就不會致病,就解決了滅活疫苗大量繁殖存在傳播的危險。所以,把帶有新冠病毒抗原的腺病毒在體外複製,是一個辦法。這個辦法,是我們國家第一個進入臨床的、由軍事醫學科醫院陳薇院士主持研究的工作。
  • 為什麼普通人也要學點中醫知識?
    實際上,我們普通人學點中醫知識確實有很多好處,中醫上涵天文,下涵地理,中涵人事,是一門一通百通的學問。我們不僅可以用它來治病,養生,還可以用它來認識自然界的萬事萬物。 阿虎醫考小編今天帶大家詳細了解一下為什麼普通人也要學點中醫知識,中醫究竟是一門怎樣的學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