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黎遇之,原創文章,禁止轉載。
人在不同年齡看《紅樓夢》感受是不同的,尤其對小說中人物的情感和理解不一樣。
以前看《紅樓夢》,妙玉清新淡雅如蓮,長大後再看,少了幾分欣賞,多了幾分「不懂」。
在《紅樓夢》大觀園這個社交圈子裡,妙玉算得上一個極為邊緣的人物。
從身份上看:
她不是賈家的親戚,不是賈府誰的朋友,她既不是主子小姐,更不是奴婢僕從。她非僧非俗,似佛似道……總之,她與賈府的一切都是格格不入的。
從為人處事上看:
邢岫煙,一個閒情野鶴之人,與妙玉毗鄰而居十年,算得上「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的了解程度了,但邢岫煙對妙玉的評價是「放誕詭僻」;
李紈,大觀園公認的「中央空調」,對誰都好,跟誰都處得來,唯有妙玉,李紈說「可厭妙玉為人」;
賈寶玉,最喜歡女孩,說「女兒是水做的骨肉」,但寶玉卻說妙玉「為人孤僻,不合時宜」……
01、自信VS自負VS自卑
妙玉原本是官宦人家的小姐,容貌秀美,博學聰穎,但家裡被抄家,家道敗落,她沒有地方可去,帶發出家做了尼姑,後來賈家收容了她,讓她住在大觀園中櫳翠庵裡。
在古代,官員被抄家後,女性的命運是極為悲慘的,而她「躲過一劫」,但即使到了這般處境,妙玉也是極不甘心的,她詩書琴棋都非常優秀,人長得也漂亮,可就因為抄家,她必須一輩子變成出家人。
所以她出場的時時刻刻,都在體現一種「清高孤傲」的優越感。
《紅樓夢》第十八回,賈府為元妃省親置辦僧尼佛事,王夫人聽說她「通文墨,熟經文,模樣兒也極好」便要接她來。
妙玉卻說:「侯門公府,必以貴勢壓人,我再不去的。」最後還是王夫人下了請帖,表示了十足的誠意,妙玉才入住櫳翠庵。
或許在這裡還能解釋為,妙玉「自尊自重」,畢竟相比於同樣官宦人家出身的小姐林黛玉,飽讀詩書且寄人籬下,卻是初進賈府「不肯輕易多說一句話,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恥笑了他去」,妙玉算得上「標新立異」又「與眾不同」了。
後來賈寶玉到了她這裡,妙玉直言:「你這遭吃的茶是託她兩個的福,獨你來了,我是不給你吃的。」甚至還要揶揄他:「你雖吃的了,也沒這些茶糟踏。」這就有點綠茶的味道了。
一直堅信一種觀點:自負,是自卑最後的倔強。
換句不那麼好聽的話,就是:虛偽的自信之下,是極度的自卑……
心理學家阿德勒說,我們每一個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自卑是行為的原始決定力量,而自負是自卑的保護機制,一個強烈自卑的人,面對真正的自己是痛苦的,所以只能通過自負,來想像一個虛假的自我,保護自己的自尊。
妙玉就是這樣的人,用「清高孤傲」來包裝自己,自己依舊是「美麗、聰穎、博學的官家小姐」,以此來保護自己的自尊。
同樣寄人籬下的林黛玉,處處小心謹慎,也許才是最正常的表現。賈府是黛玉的外祖家,但畢竟不是自己家,肯定不能隨心所欲。
想像一下,你有個表妹寄住你家,她每天作天作地,希望你父母跟她爸媽一樣處處包容伺候她,你覺得可能嗎?
最正常的,雖不至於黛玉這樣謹小慎微,但也不會像妙玉這樣帶著幾分「喧賓奪主」的意味吧……
(別槓!這與合不合群是兩碼事,不合群和孤芳自賞,從來都不一樣)
02、看不起別人之前,先看看自己
妙玉不招人喜歡,還體現在「看人下菜碟」。
賈母帶劉姥姥到廟裡喝茶,妙玉拿出一個非常珍貴的明朝成窯的杯子倒茶給賈母:
「只見妙玉親自捧了一個海棠花式雕漆填金雲龍獻壽的小茶盤」,這個雕漆小茶盤外面是海棠花的形狀,上面的花紋是雲紋和龍紋襯託著壽字,中間還鑲著金。「裡面放一個成窯五彩泥金小蓋鍾,奉與賈母。」
「賈母便吃了半盞」,然後笑著遞給劉姥姥說:「你嘗嘗這個茶。」「劉姥姥接來一口吃盡。」……
後來妙玉去取杯子,「只見道婆收了上面的茶盞來」(剛才賈母、劉姥姥等人喝過的茶杯),「妙玉忙將那成窯杯命道婆:『不用收了,擱在外頭去罷。』寶玉會意,知為劉姥姥吃了,他嫌髒不要了。」
寶玉說反正你要扔掉茶具,不如將茶具都送與劉姥姥,妙玉說我用過的杯子,寧肯砸碎了也不給那村婦。
寶玉說:「那茶杯雖然髒了,白撂了豈不可惜?依我說,不如給那貧婆子罷,他賣了也可以度日。」
可是妙玉回答:「幸而那杯子是我沒吃過的,若我吃過的,我就砸碎了也不能給他。」
雖然最後同意把杯子給劉姥姥,可還在說:「只是我可不親自給他。你要給他,我也不管,我只交給你,快拿了去罷。」
寶玉笑著說:「自然如此,你那裡和他說話授受去,越發連你都髒了,只交與我就是了。」
妙玉可能一直覺得自己是最美、最乾淨、最孤傲的人,什麼人都看不起。
她煮茶的水,不是陳年雨水,就是珍藏幾年的梅上雪,來之不易,特別珍貴。她對茶具也極其講究,用的都是稀罕之物。
她有潔癖,對飲茶的人也要分三六九等,比如劉姥姥喝過了她的茶杯,她不但要扔掉整套茶具,還要寶玉將劉姥姥這等粗笨之人踩過的地面清洗乾淨。
從頭到尾,妙玉沒有一點反省,甚至一點都沒有覺得自己錯了。
妙玉說:「這正好了,只是你囑咐他們,抬了水來,只擱在山門外頭牆根下,別進門來。」
寫到這裡,莫名想起《了不起的蓋茨比》裡一句話:每逢你想要批評任何人的時候,你就記住,這個世界上所有的人,並不是個個都有過你擁有的那些優越條件。
妙玉身為「出家人」,真正的修行不是避開凡塵,而是歷經俗世,最後放下一切,萬物皆空,但實際上,妙玉是處處避開凡塵,「不染一絲塵埃」。
與之相對的,是賈寶玉,一個銜玉而生的貴公子,他為什麼不會「嫌棄」劉姥姥,不覺得「髒」?
真正的乾淨,從來都不是表面形式上的,妙玉處處彰顯自己的「乾淨」,但她真的有一顆出家人的「質潔」的心嗎?未必吧。
如果劉姥姥也出身官宦,她未必比大觀園裡的公子小姐們差,妙玉若是出身貧苦,她還有功夫操心「乾淨不乾淨」?連溫飽都是問題吧。
況且,妙玉三歲出家,父母早亡,所謂「出身」就像「國王的新衣」,她看不起別人,嫌棄別人「髒」時,想過自己又「乾淨」到哪去呢?
俗話說,活著便是一種修行,妙玉十幾年的所謂修行,大約都用在形式上了。
真正的髒,從來不是在外面,不是在地上,而是在心裡,在靈魂深處,這不是洗一洗就乾淨的,真正的「乾淨」,要修心。
03、上善若水任方圓
管子說:「海不辭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辭土石,故能成其高。」
生活裡懂得包容的人,往往更能接納自己,接納生活。人生如水,我們既要努力去適應周遭,也要遇事多一些柔性與彈性。
《易經》中也說:謙謙君子,卑以自牧。
越有修養的人,往往越是低調;越有內涵的人,往往越是謙遜。謙遜的人,在高處時看得起別人,在低谷時看得起自己。
人生天地間,終究要學會上善若水,學會心存謙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