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戰停戰後,美國輿論集體沉默,世界各國什麼反應?

2020-12-11 冷先生商業視界

1953年7月27日,中國人民志願軍司令員彭德懷在《停戰協議》上正式籤字,標誌著打了三年的韓戰宣告停戰。

協議籤署之後,彭老總中氣十足地對來訪記者說:西方殖民者在東方海岸線上架起幾座大炮就能霸佔一個國家的日子一去不復返了!

也的確,韓戰前後的世界各國對新中國完全是兩個態度,換句時髦點話:西方各國的臉那是被打的啪啪作響。

那麼短短三年內,這些參與者和見證者們到底都說了啥?

今天冷先生特別篇,就與大家聊聊那些年,咱中國人一個個逆風崛起的朝鮮故事。

01

毫無疑問的是,韓戰停戰協議一經籤署,全世界媒體的頭版頭條都在報導這件事兒。

作為當事人的美國,他們自己的報紙《華盛頓郵報》直接在文章中指出:「華盛頓以一種漠然的,既成事實的態度迎接韓戰停戰的消息,平靜且沒有任何喜訊。」

而《紐約時報》則寫道:「雖然停戰協定已經籤署,但附近山上的軍人仍然在流血,戰鬥還將持續12個小時。」

時代廣場上的美國人稀稀拉拉,這和八年前日本投降時人山人海的場景形成鮮明對比,畢竟美國老百姓不傻,無論媒體的文章寫得再怎麼漂亮,也掩蓋不了戰爭失敗的現實。

就連美國陸軍上將克拉克都親口承認:他是美國歷史上唯一一個沒有在取得勝利的停戰協議上簽字的司令官。

三年前麥克阿瑟曾信誓旦旦地立下FLAG,三年後克拉克卻灰溜溜地選擇籤字跑路。

眼瞅著戰爭失敗,南方的李承晚政府不幹了。說好的為韓國而戰呢?說好的統一北方呢?

所有的計劃泡湯,李承晚直接選擇了拒絕在停戰協議上簽字,因此我們今天看到的停戰協議文件上,是沒有韓國政府的。

不僅如此,李承晚還一度背著聯合國軍,偷偷打開戰俘營,把俘虜的朝鮮人民軍士兵強行編入韓國士兵行列,打算破壞停戰談判,這一計劃當然沒有得逞——怎麼著你一做棋盤的還想將下棋的一軍?

儘管韓戰的結局讓韓國保住了半壁江山,但時至今日,韓國依舊對中國軍隊存在著極大的心理陰影,以至於他們甚至都不願意直面這段歷史。

比方說一提到志願軍,韓國舉國上下所有人的腦子裡除了「人海戰術」外就想不到任何其他詞彙,什麼三三制什麼戰術穿插,那是啥天頂星科技?和打仗有關係嗎?

就連《太極旗飄揚》這樣的高分電影裡,韓國導演都把韓國軍隊描繪成:一看到志願軍直接撒丫子跑路的辣雞形象。

提到韓國那自然得說說朝鮮,南日大將在停戰協議上簽字後,金日成一統朝鮮的夢是做不成了,但他的北朝鮮政府並非完全沒有收穫。

用韓國電影《鐵雨》中的臺詞來說:中朝兩國結成了血盟的友情。

因此協議籤訂沒多久,金日成就宣布每年的7月27日為「朝鮮祖國解放戰爭勝利日」,並於4個月後成為首位出訪新中國的外國領導人,訪華期間,兩國籤署了包括《中朝經濟及文化合作協定》在內的一攬子協議,代表著朝鮮正式抱緊了中國的大腿。

除了這幾個深度參與韓戰的這幾個國家外,其他一些域外大國的表現也很有意思。

首先是日本,如果要用一個詞來形容日本的反應,那一定是「震驚」。

當時的日本首相吉田茂認為:韓戰雖然讓日本經濟得以復甦,但中國在朝鮮半島的表現更加令人震驚,他們怎麼也搞不明白八年前那個被日軍視為不堪一擊的中國軍隊,為何能打贏日本人眼中宛若天兵一樣的美國人。

也是從這時期,日本人才正式從官方文件中刪去了「支x」這一侮辱性稱謂,用中性名詞「中國」代指我們。

相對於日本人,蘇聯人對中國的評價就顯得客觀的多。

韓戰爆發初期,史達林一開始是沒指望中國軍隊能打的贏美國人的,他只是希望趁著這個機會在中國東北駐軍,然而接下來的發展卻超出了史達林的預料:

中國軍隊咋這麼能打?說不定...我們可以武裝中國人,讓他們分擔一些壓力?

於是,我們看到了蘇聯堪比京劇變臉的態度轉變速度。從口頭敷衍到大規模援華,只用了三年時間。

此後十年中蘇蜜月,156項工業援助,這看似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技術輸出,真真正正是我們的革命前輩們用鮮血一點一點掙來的,換句更直白的話說:

蘇聯人認為,新中國值得他們付出這個價碼。

而中國在社會主義陣營中的地位也急劇提升,世界上叫得上名的社會主義國家,看到中國都得叫一聲「二哥」;這點你還別不服氣,要不然你也去三八線上走一遭?

朝鮮停戰後,歐洲那邊的反應卻是相當的平靜,素有「攪屎棍」之稱的大英不吭聲了,他們選擇集體性遺忘這場不光彩的戰爭。

法國人倒是看得通透,不僅認清楚了新中國的實力,還在數年後果斷選擇和中國建交,儘管意識形態不同,但這場戰爭在國際上為新中國贏得了必要的尊重。

然而這個世界上總有那麼幾個奇葩國家,比方說印度。

從戰爭一開始,他們便以「調停者」與「和平衛士」自居,明面上不參與東北亞紛爭;可暗地裡屁股卻坐在美國那邊。

自1950年的「十三國提案」起,印度一直在以損害中國利益為前提下號召和平,這顯然是我們不能接受的。

到了1953年徹底停戰,印度國內則公然宣稱半島的停戰是他們斡旋的結果,面對這個結論,冷先生只想問一句:配鑰匙,三元一把,十元三把,你配嗎?

當然哈,1962年的邊境戰爭,印度人應該明白這道選擇題的答案了。

02

韓戰一共打了三年,新中國經此一役獲得了全世界的尊重,然而在此背後的代價也是相當沉重的。

從1950年10月到1953年7月,中國人民志願軍累計陣亡和病故197653人,其中包括1位代軍長,4位副軍長,7位師級幹部和20位團級指戰員;包括毛岸英在內的一大批烈士永遠沉睡在了異國他鄉。

至於作為侵略者的美軍,他們累計死亡54246人,受傷103284人,被俘7140人。

而朝韓兩國,真的很遺憾,他們既沒有能力精確統計,其他國家也並不關心這個數字,只能粗略估計傷亡都在百萬級別。

青山有幸埋忠骨,馬革何須裹屍還。

對中國來說,韓戰是當之無愧的立國之戰;因為這是近百年來,中國第一次以獨立的姿態完成了對外戰爭的勝利。

不僅如此,中國以一屆農業國的國力,生生打贏了代表全球最強武裝力量的17國聯軍,書寫了人類戰爭史上最耀眼的奇蹟。

因為抗美援朝贏了,所以我們獲得了七十年的和平建設,沒有任何外國人能打斷我們工業化的進程;

也是因為抗美援朝贏了,中華民族的精氣神完全煥然一新,為上朔至一千八百四十年的中國近代史畫上了一個完美的句號。

中國人再也不比洋人低人一等,那個成天寄希望於英美施捨的舊中國被掃進了垃圾堆;那塊「東亞病夫」的招牌也被中國人民志願軍砸得粉碎。

西方的有識之士開始重新打量這個古老而又年輕的國度,他們把「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的建國宣言,聽了一遍又一遍...

天道好還,蓋中國有必伸之理;人心向順,雖匹夫無不報之仇。

抗美援朝的硝煙已經散了近70年,但傳奇不會落幕,時代依舊前行,而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職責,在波詭雲譎的大環境中,冷先生將與大家一起共勉,共同開創屬於我們的新時代。

相關焦點

  • 韓戰停戰談判前後的中朝分歧揭秘
    史達林詳細詢問了中方關於停戰談判的意見後,表示同意,並給毛澤東回電:「我們認為,現在停戰是件好事。」金日成無法再堅持己見,韓戰由此進入邊談邊打的階段。 據蘇聯大使拉祖瓦耶夫觀察,「朝鮮領導人對於停戰談判有些戒心,儘管他們沒有公開和直接地表達出來」。
  • 韓戰中美國拼湊的16國聯合國軍,各國出兵多少人
    韓戰不管後人如何評說那場戰爭的得與失、勝與負、罪與罰,歷史在60年前中美朝(韓國除外)籤訂停戰協定時已經改寫:它是美國開國以來第一次戰而無勝之役,也是中國自鴉片戰爭百餘年來境外戰爭中首次不敗紀錄。韓戰的結局是年輕共和國的開拓之舉,也是百年來我們多難民族歷史性崛起的第一步,更作為東北亞地緣政治的拐點而載入史冊。那麼韓戰美國拼湊的16國聯合國軍(南韓當時並不被聯合國承認)各國出兵多少人?
  • 韓戰結束後,對美國產生了哪些影響?
    戰爭結束後,在美國國內引起了巨大的反響,給美國國內帶來的影響也是沉痛的。但也正是這場不光彩的戰爭,使美國不得不重新審視並且改變其在全球的戰略布局。從冷戰開始一直到韓戰結束之前,美國的遏制政策主要表現在政治、經濟層面,如北約的建立和馬歇爾計劃的提出等。
  • 韓戰,美國三易主帥,為何最終還是在朝鮮停戰協定上簽字
    韓戰期間,以美國為主導的「聯合國軍」司令,首先由麥克阿瑟擔任,麥克阿瑟被杜魯門總統解職後,由李奇微接任,李奇微調離朝鮮後,由克拉克接任。三易主帥,最終,克拉克在朝鮮停戰協定上籤下了自己的名字,並說「我是美國歷史上第一個在沒有取勝的停戰協定上簽字的司令官。」這三位美國主帥在韓戰期間,都做了些什麼,導致最終沒有取得勝利?
  • 尼赫魯的朝鮮停戰「13國提案」如何會淪為笑柄?
    1950年6月25日,震驚世界的韓戰爆發。面對數十萬朝鮮人民軍的猛烈進攻,韓國軍隊一潰百裡,戰爭從一開始就呈現出一邊倒的態勢。遠看韓國即將夭折,在蘇聯缺席聯合國的情況下,美國操縱聯合國安理會通過了譴責朝鮮入侵的決議,並在7月7日組建由麥克阿瑟任聯合國軍總司令的聯合國軍,武力幹涉韓戰。
  • 瘋狂作死只為碰瓷美國?為何李承晚極力反對韓戰停戰?
    1953年3月5日,蘇聯領導人史達林突然去世,這一消息在一天時間傳遍世界各地,在東西陣營都引發了巨大的震動。而此時的朝鮮半島,志願軍和聯合國軍共計近百萬大軍依然以三八線為界進行著劍拔弩張的對峙。從1951年6月10日第五次戰役結束以來,中美雙方的對抗逐漸穩定在三八線附近。
  • 韓戰中國打輸了嗎?停戰後到現在這個事實告訴你答案
    1950年,韓戰的烈火燒及剛剛建國沒多久的紅色中國,應朝鮮方面的求援,偉大的中國人民志願軍氣勢浩蕩跨過鴨綠江,與朝鮮兄弟共同對抗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 韓戰中國打輸了嗎?
  • 寒竹:韓戰與戰後國際秩序的形成
    【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寒竹】韓戰是二戰後各國學界和政界關注的一個重點。經過近70年的研究,人們對這場戰爭的客觀進程和所有戰役都有了相當詳細的分析,對參加這場戰爭的四方(朝鮮、韓國、美國及中國)派出的軍隊數量和傷亡人數也有了相當準確的統計。
  • 韓戰籤署停戰協議,彭德懷沒有出席,周恩來:是為了他的安全
    現在雖然大部分地區都是和平的狀態,但是也有一些戰爭。抗戰結束之後就有國家內部的戰爭,這些戰爭結束之後,朝鮮那邊的戰爭又損害了國家的領土,志願軍就開始了援助朝鮮的戰爭。停戰的時候需要雙方的高級官員代表籤字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停戰,但彭元帥作為高級別的官員卻沒有出席這個籤字儀式。
  • 日本學者如何評價韓戰?刷新認知:中國屹立在了世界東方
    上個世紀中期的時候,中國的志願軍浩浩蕩蕩的跨過了鴨綠江,為了中國的國家安全而戰,在抗美援朝戰爭中,中國軍隊付出了巨大的代價,但是終究還是將美國壓在了三八線附近,並且讓美國籤訂了停戰協議,這也是美國在二十世紀籤署的第一個非戰勝情況下的停戰協議。
  • 韓戰之後,世界各國對志願軍展開研究,英國的評價最為到位!
    韓戰以後,世界各國相繼對志願軍展開研究和評價,其中,英國的評價最為到位,堪稱一絕,英國的皇家大學戰略研究會對中國志願軍的總體評價是這樣的—— 「這是一支以騾馬化為主的精銳軍隊,他們和機械化裝備精良的聯合國軍作戰,其特色在戰爭史上舉世無雙。」
  • 韓戰停戰協定:韓國並未籤字原因,出在李承晚總統身上
    韓戰,自1950年6月25日爆發,至1953年7月27日籤署了《停戰協定》,戰爭遂宣告結束,當時,參與韓戰停戰協定籤字的是,「聯合國軍」總司令克拉克美陸軍四星上將,以及朝鮮人民軍最高司令官和中國人民志願軍司令員等。
  • 韓戰罕見老照片:圖6為停戰協定籤訂照,圖8為痛哭的朝鮮女人
    【圖5】1953年6月18日,在朝鮮戰場的一處美軍陣地上,空炮彈殼堆積如山,這是四天戰鬥之後所收穫的「成果」。在這堆炮彈殼之中,還有幾名美國大兵正在對這堆炮彈殼進行堆放和處理。【圖6】1953年7月27日,在板門店的簡陋會議室中,韓戰雙方舉行了停戰協定的最終籤字儀式,標誌著韓戰的正式結束。
  • 韓戰結束,彭老總籤署停戰協定時很是感嘆:有些可惜了!
    彭德懷在朝鮮半島籤署停戰協議時,想必也是這種心情。當時我軍剛取得了金城大捷,殲敵近8萬人,而彭總在籤完字後則感慨道:"沒能通過這場勝利對敵人造成更大的打擊,這實在有些可惜。其實也能看出來美國還是有頭腦的,不然就要被我們趕到海裡餵魚去了"對於停戰協議的籤訂,美國其實早就有了這樣的想法,在把麥克阿瑟撤職時就已經考慮過和中朝方籤署停戰。
  • 南朝鮮為何沒參加《朝鮮停戰協定》的籤訂
    美國介入韓戰時曾對中國參戰的可能性進行過評估,然而當時美國國內的主流觀點傾向於認為中國不會介入,退一步講即使中國介入也不可能改變戰局,然而當美軍在朝鮮戰場與中國人民志願軍交上手之後就開始在戰略上對中國進行了重新認識和定位。韓戰消耗了美國大量精力,從而使其與蘇聯在歐洲等地的戰略博弈中處於相對不利的地位。與此同時美國國內要求停戰的呼聲也日漸高漲。
  • 韓戰與史達林:韓戰爆發時,史達林都在幹了些什麼?
    即便是號稱不可戰勝的美國,也必將在中國的反擊下,付出極其慘重的代價。事實上,這場大規模戰爭的背後,蘇聯的影子無處不在,接下來我們來聊一聊,史達林與韓戰的故事,在整個韓戰期間,身為蘇聯最高統帥的史達林,在幹什麼呢?朝鮮半島原本只有一個國家,美蘇兩國在二戰結束後,根據雅爾達會議建立了一個新的國際體系。朝鮮半島以三八線為界,分成了朝鮮和韓國兩個國家。
  • 韓戰停戰談判,為何超過2/3的志願軍戰俘拒絕返回大陸?
    1950年的韓戰裡,我國就是依照這個條約處理戰俘的,「瓦解敵軍和善待俘虜是我軍政治工作的基本原則之一」。不過在後來的韓戰停戰談判裡,我們就是在這個條約上,針對如何處理戰俘的問題,遭受了很不公平的待遇。
  • 韓戰期間臺灣的應對及其影響
    〔摘要〕韓戰爆發後,臺灣國民黨當局極力希望能夠派兵參戰,前後有兩次派兵提議,第一次是在韓戰爆發後,第二次是在1952年美國總統大選之後。臺灣寄望於通過韓戰實施「反攻大陸」計劃,美國出於對局部戰爭性質的判斷及全球冷戰格局的考量,沒有同意臺灣的派兵要求。
  • 韓戰時,美國揚言要用原子彈,為何最後沒用?我國啥態度?
    韓戰時為什麼美國沒有使用原子彈?下面來聊一聊。01 中蘇結盟美國羅斯福親手啟動了曼哈頓計劃,1945年他去世後,杜魯門上臺。杜魯門曾得意洋洋地向史達林炫耀,他們研製出了一種新型炸彈。蘇聯成功地爆炸了自己的第一顆原子彈,暗示著世界秩序又發生了新的變化。美國再也不是世界上唯一擁有核武器的國家,它的核壟斷也被打破了。韓戰時,美國原子彈的數量並不多,高層們可能認為原子彈應當保留下來,作為同蘇聯交戰時的決勝王牌。
  • 彭德懷談韓戰:美軍停戰算明智,不然被趕去餵王八
    早已等候在那裡的各國記者,立刻把注意力集中到彭德懷身上。英國記者阿蘭·委卜寧搶先採訪了彭總。只見彭大將軍面帶微笑,熱情地回答了他的問題。隨後,這位西方記者在他的報導中,配發了他採訪彭大將軍的新聞圖片,用他還算不帶偏見的筆向全世界宣告:透過這位赫赫有名的大將軍臉上的微笑,你們就會知道是中國人贏得了這場戰爭的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