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靜波
■核心觀點
小劇場雖小,卻可以撬動戲劇大市場和文化大舞臺。未來蘇州戲劇市場蓬勃發展的增長點,必然是小劇場。
首先,以改造推動小劇場數量的增加。其次,在擁有一定數量小劇場之後,需要優質作品和孵化作品相結合的戲劇產品豐富演出。以優質作品作為龍頭,輔以眾多孵化作品,建立高低搭配的演出體系,可以讓小劇場建設迅速成形。最後,除青戲節外,開辦更多的戲劇節。節慶是推動小劇場建設和戲劇市場繁榮的有力武器。
江南青年戲劇節(原稱蘇州青年戲劇節)已經走入第三個年頭了,江南小劇場建設成為本屆的熱點話題,開幕研討會也是以此為主題展開。筆者認為這個點抓得非常準,因為小劇場數量嚴重不足已經成為制約蘇州舞臺市場發展的痛點問題。
目前蘇州的演出場所以藝術文化中心、保利大劇院、崑劇院和獨墅湖影劇院為代表的大中劇場為主,這些劇場設備先進、規模龐大,算得上較為優秀的演出場地。但是從蘇州舞臺市場的角度來看,卻不能僅僅依靠這幾家高規格的大劇場,這是因為:
首先,大劇場投資成本高,難以提升演出劇目數量。
目前這些劇場都是作為全市或者區內的地標性文化建築而定位的,高標準高投入之下,勢必很難在數量上有所突破。而劇場數量不足,即便整年無休,也提供不了太多的演出。演出數量不足,整體市場更是很難形成觀劇氛圍。
其次,大劇場功能較單一,難以實現複合消費市場。
幾座大劇場周圍雖然都有配套的商業區,但是步行相對有一定的距離,且功能過於單一,缺少複合休閒慢生活的消費空間,兩者無法產生互動,實現「文化+休閒」的複合消費市場。
最後,大劇場門檻比較高,難以孵化本土演出團隊。
正因為大劇場大舞臺數量有限,所以更加傾向於那些在市場上證明過自己的大作品,而一些本土演出團隊的原創作品,就缺少孵化的平臺,難以跨出成長的第一步,戲劇市場亦不能得到充分的發育。
小劇場建設正好可以破解大劇場面臨的這些問題。
第一,人力、資金投入比較低,可以用改造來代替建造。
國內很多知名小劇場並非新建,而是舊有場地改造,如1933老場坊原來是原上海工部局宰牲場,改造之後成為一座創意園區,融時尚發布、創意設計、品牌定製、文化求知、創意休閒為一體,五層的建築中有飯店、文化公司、特色小店等等不同業態,而劇場包括準備間僅僅是二樓的兩個房間,卻成為上海戲劇孵化的重要基地。與本次青戲節進行深度合作的鼓樓西劇場由原本閒置多年的全國總工會文工團排練廳改造。舊場館改造可以大為降低新劇場的投資建造成本。
第二,可以深入商業區,綜合提振區域內文化休閒消費。
小劇場因其小,故而能融合在商業區中,提振整個區域的休閒消費。烏鎮戲劇節除了大劇院,還有遍布在古鎮中大大小小多個傳統建築改造的小劇場。來看戲的人在一張戲票之外,可以延伸到餐飲購物甚至住宿等多種消費。上海話劇藝術中心周圍就是著名的老建築和文化休閒區武康路、五原路,特色文化小店、特色餐飲眾多,給觀劇之前休閒、觀劇之後聊戲留下了非常多的空間,而這張戲票其實就是吸引觀眾前來的一個由頭。當然,不是只有小劇場才能深入商業區,大劇場做好合理規劃也可以,但是目前蘇州幾家大劇場周圍缺乏這樣的煙火氣,幹戈不易動,而小劇場在規劃之初就可以和周邊業態結合得更加緊密一些,把這塊短板補齊。
第三,作為孵化第一步,能夠夯實蘇州戲劇的金字塔底。
戲劇市場是需要生態建設的,並不僅僅是觀眾買幾張戲票就能形成市場生態。主力觀眾的需求往往超越了「圍觀」,而達到了「參與」的層次。這種參與既包括了戲劇體驗課程之類的工作坊,也包括了親身參與戲劇創作演出活動。戲劇市場發達城市擁有大量白領劇團、非職劇團,小劇場多給他們一些登上舞臺公演的機會,其活動就會更活躍,對於戲劇的黏性也就更強。另一方面,戲劇新人進行實驗性創作的時候,也需要門檻較低的小劇場來進行孵化,當初孟京輝的先鋒戲劇就是這樣一步步走來的,小劇場為大劇場提供了新鮮的血液和堅實的金字塔底。
小劇場既然對戲劇市場的成長有著這樣重要的意義,那麼蘇州該如何推進小劇場的建設呢?筆者認為,可以從場地、孵化、節慶三個方面進行破局。
首先,以改造推動小劇場數量的增加。一個專業性的小劇場,對於燈光、舞臺、音響還是有一定要求的,但是不必一上來就這樣的高標準。舞臺可以按需搭建,燈光和音響可以另外租賃,只要有足夠的場地,讓觀劇的便捷程度近似看電影,這樣才能奠定觀劇成為日常文化消費的基礎。近年來,中國電影行業的跨越式發展和前幾年在各城市大力推進銀幕數量建設密不可分。所以在劇場數量方面,我們可以「基建狂魔」一點兒!那麼,蘇州小劇場改造的場地從哪裡來呢?
一方面,可以對園林、歷史建築,和傳統老宅子進行改造。比如,狀元博物館附近的太傅第劇場就由老宅改造而成。而現在園林旅遊往往缺乏夜景項目,滄浪亭的《浮生六記》美則美矣,然而受眾面並不像話劇這樣廣,可以參看上海由酒店改造而成的浸入式戲劇項目《不眠之夜》,該劇由莎翁名作《麥克白》改編而成,觀眾根據不同的線路走過不同情節,想要體驗別的情節,就只能多次購票。而我們是不是也可以在園林中引入莎翁的一些名劇,做一個園林版的《羅密歐與朱麗葉》?或者上演一些遊戲故事,如沉浸版的《仙劍奇俠傳》?現在很多園林的茶室相對經營慘澹,那麼改造成劇場,創造新的附加值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此外,如文廟、曲園、洪鈞故居等地也有空間開發為小劇場。我們需要在觀念上認識到,將這些文保場所部分屋室改造為小劇場,是一種文化的傳承和繁榮,並不是所謂的「墳頭蹦迪」,沒有辱沒我們的先賢。
另一方面,則是對現代建築進行改造。比如在市區利用舊廠房改造成劇場,如上述1933老場坊;而在新的商業中心規劃時,就考慮配套小劇場之類。現在的商業中心,幾乎都是標配書店和電影院,那麼在未來也可以嘗試標配小劇場,就如同誠品書店有自己的演藝空間,而賴聲川專屬的上劇場就落在上海徐匯美羅城5樓。
其次,在擁有一定數量小劇場之後,需要優質作品和孵化作品相結合的戲劇產品豐富演出。兩者缺一不可,有票房號召力的優質作品可以讓觀眾迅速認可劇場,並形成強烈的觀劇需求,如鼓樓西劇場在初建的時候就是以《枕頭人》一劇獲得了市場廣泛關注。以優質作品作為龍頭,輔以眾多孵化作品,建立高低搭配的演出體系,可以讓小劇場建設迅速成形。而優質作品哪裡來呢?完全靠引進不現實,所以蘇州必須成立自己的話劇團,以專業標杆作小劇場精品,在蘇州各小劇場巡演,以此帶動小劇場的建設。
最後,除青戲節外,開辦更多的戲劇節。三屆青戲節在推動蘇州戲劇市場建設上,功勞卓著。但是僅僅靠著一個青戲節,難以實現規模效應。上海的戲劇節,從ACT 當代戲劇節、上海木偶國際藝術節、上海國際戲劇節再到大學生戲劇節、中學生戲劇節,形成了一整套的戲劇體系,其中大部分是在小劇場中演出的。節慶是推動小劇場建設和戲劇市場繁榮的有力武器。
總之,小劇場雖小,卻可以撬動戲劇大市場和文化大舞臺。未來蘇州戲劇市場蓬勃發展的增長點,必然是小劇場!
★作者系上海戲劇家協會會員,蘇州大學傳媒學院副教授,編劇作品《天地玄黃馬相伯》《子規血》《大明崇禎五年紀事》《山河無恙》等被搬上舞臺,獲得國家藝術基金及上海劇協多項大獎。
聲明:所有來源為「蘇州日報」、「姑蘇晚報」、「城市商報」和「蘇州新聞網」的內容信息,未經本網許可,不得轉載!本網轉載的其他文字、圖片、音視頻等信息,內容均來源於網絡,並不代表本網觀點,其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您發現本網轉載信息侵害了您的權益,請與我們聯繫,我們將及時核實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