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年輕時,心氣總是很高的,最後總要向現實投降。我剛剛過了44歲生日,在這個年齡上給自己做結論似乎還為時過早。但我總覺得,我這一生絕不會向虛無投降。我會一直戰鬥到死。
王小波寫下這句話後不到一年,就在北京郊區順義的一個家徒四壁的小小的寫字間裡,意外去世了!
雖然現在的王小波備受追捧,但生前的王小波卻十分落魄,當時的他並沒有被大家認可和接受。直到去世前,在中國文壇他也只是一個「無名小卒」的邊緣人。
在他去世半個月後的告別會上,也沒有一個作家同行來弔唁送行,仿佛王小波並不屬於文學界。
然而他死後,一切都不一樣了,《黃金時代》迅速登上熱銷榜,瞬間一大批讀者就成為了王小波的忠實粉絲。
在我一生的黃金時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愛,想吃,還想在一瞬間變成天上半明半暗的雲。
看過王小波這本書的,大概都記得這樣一句話。這部從起稿到最終定稿,足足用了20年時間,耗盡了王小波最美好的黃金時代的小說。
1992年,王小波的《黃金時代》在香港和臺灣地區出版,並且獲得第十三屆《聯合報》文學獎中篇小說大獎。
可是,令他沒有想到的是,這本小說在內地的出版卻屢次受阻,眾多出版社之所以不敢出版這本書,無非是因為王小波那大膽且開放的寫法。
《黃金時代》講述的是一個叫陳清揚的漂亮女人,和一個叫王二的知青的「禁忌之愛」,裡面有太多不可描述的畫面,以至於在那個「談性色變」的年代,無人問津。
在當時,或許只有李銀河可以坦然接受王小波筆下的情感表達和性描寫,她曾說,王小波對性的描寫,使人冷到骨子裡。
年少不懂王小波,再讀《黃金時代》,他用文字顛覆了我們的道德觀
王小波的《黃金時代》,其實算是80年代那一批人的性啟蒙老師。作品用反諷和「黑色幽默」的手法,寫一代青年的「黃金時代」是在勞動之餘講黃色笑話中自我放輕鬆的。
王小波曾對一個朋友說過:「人們認為最羞恥、最該隱諱的東西,恰恰是最不值得羞恥、隱諱的東西。」
他的文字,挑戰我們的大腦,觸動我們的情感,顛覆我們的道德觀。王小波的《黃金時代》寫的好,因為他寫的性,足夠坦蕩,不齷齪。
他筆下的性就如同生命本身,健康、乾淨,既蓬勃又恬淡,讓人讀起來很美,就像村上春樹的小說《挪威的森林》裡面的性描寫一樣,顯得很自然。
很多人一開始是把《黃金時代》當做不健康的書來看的。那些露骨的描寫,讓人忍不住的想入非非。正因為人性的本能往往是第一被世俗所禁錮的,所以人性的解放與自由也總是從身體開始。
這就讓我們看到了在那樣的一個時代裡,一個真正的反叛者就是用最原始也是最熱烈的男女之事來控訴所遭受的一切不公正待遇。
王小波創造出一種反抗和超越的方式:既然不能證明自己無辜,便傾向於證明自己不無辜。如果我不能證明我的存在,那我就去證明我的不存在。如果不能證明我的清白,那就去他媽的清白。
王小波說,黃金時代是他的寵兒。二十歲寫到四十歲,不多的文字,飽含了作者二十年來對人生態度的反思。王小波看世界的方式是如此的令我驚奇,這不是他真的提出了什麼觀點和思想,而是把經歷的東西用另一種方式表達出來,讓我吃驚。
高曉松說:「在所有白話文的作家中,王小波是我心目中的第一位,並且甩開第二名很遠,是神一樣的存在。」
魯豫曾說:「很慶幸是在大學時期才讀到《黃金時代》,書中的內容,完全就是在解碼,所謂恆久不變的,人性。」
《黃金時代》是王小波作品系列之「時代三部曲」中的一部作品,該系列入選《亞洲周刊》「二十世紀中文小說一百強」,被稱為中國當代文壇「最美的收穫」。
在整個三部曲系列中,他以喜劇精神和幽默風格述說人類生存狀況的荒謬故事,並透過故事描寫權力對創造欲望和人性需求的扭曲及壓制。
來吧,去讀王小波的書,和這樣一位靈魂有趣的人,來一場穿越時空的神交。
點擊下方連結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