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佛法,首先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我對自己本身有一個清醒的認知,明白自己的根器為何,才能有的放矢的去選擇最適合自己的修行法門,才能以最合適合自己的道路去達到最終的那個目的地,否則的話,便難免會走許多的彎路。
從人們的接受和領悟、發揮能力而言,大體可以分為二種:頓根和漸根,頓根之人就是根機很利之意,對於佛法的接受領悟能夠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在很短暫的時間之內便能夠迅速的轉迷為悟,領會到佛法的微妙奧義。
漸根之人就是根機比較遲鈍之意,對於佛法的學習、領會只能慢慢的進行,不是不能領會,只是必須要通過有次序性的按部就班的學習才能接受和掌握佛法的大義,「一念超乘地,頓入如來家」是漸根之人所難以置信的,除非他逐漸累積功行到了開悟的時候,瓜熟蒂落了。
頓根與漸根,所修的都是佛法,最終也都能開悟而證得無上正等正覺的如來聖果,只是在時間上有所分別罷了,但其實,頓漸法門在佛祖眼裡,是沒有什麼分別的,都只是因應世人根器的不同所垂機設教的一個方便法門而已。
《維摩詰經》中說「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六祖說「本來正教,無有頓漸」,只是因為世人的根性確實有所差異,所以才不得已的因應根性而說此分別之法,使人人都能隨機趣佛法的義趣之中而證道。
眾所周知,佛教禪宗之中一直存在南頓北漸二派之爭,南宗的六祖慧能大師主張立地成佛的頓悟法門,北宗的神秀大師則主張循序漸進的漸修法門,這千百年來,頓漸之爭,似乎各擅勝場,又從未停止爭論,也是一個奇觀。
但是,正是因為這千百年來的頓漸法門爭論之中,人們因為修學、覺悟過程的理解,所以才為後來的佛法修行者總結出了頓漸法門的四種關係,使我們可以對照自己的根器而去找到一條最適合自己的修行之路,早日達到覺悟的境界。
哪四種說法呢?
一是頓悟頓修,有的人在聽經聞法之後,迅速的便能領悟到佛祖所說的佛法背後的終極奧義,霎那間便能做到一念不生,前後際斷,所有煩惱一時消除而立入如來清淨智藏之中,真可以說是前念尚為迷執凡夫,後念即為大徹大悟之佛,但是這種上上根性之人少之又少,雖千萬人中難得其一!
二是頓悟漸修,有的人雖然聽聞佛法之後能夠開悟,但是與頓悟頓修之人相比,難免會有後勁不足之感,不足以支撐其迅速的證入如來聖境,所以悟雖悟了,卻也還需要以漸修之道來圓滿自己的功行,夯實自己的基礎,以使事相獲得圓融。
三是漸修漸悟,九重之臺,起於累土,千裡之行,始於足下,根性一般之人,就只能按部就班,老老實實的按照佛祖所指引的修行之路一步一個腳印的逐步修行,不要有好高鶩遠一步登天的不切實際的想法,修一步,悟一步,逐步而修,逐步而悟。
四是漸修頓悟,這種人做修行的特點,就是厚積薄發,修行許久,不見功效,一旦功行圓滿,便會在電光火石間頓時開悟證道,就像樵夫伐木一樣,百斧難斷之木,加一斧則功到自然成,頗有一點一鳴驚人的意味在內,所以,我們不要瞧不起那些用功精進而沒有開悟的人,說不定,人家在瞬間就超過你的修為了呢!
無論你是頓根還是漸根,對於頓漸法門都不可偏廢,因為頓中有漸,漸中有頓,必須要做到事理圓融,才能趣入無上菩提之中,如果操之過急而走錯了路,那不論你是頓根還是漸根,想要不走彎路,恐怕是不可能的了。
不知道學習佛法的各位同修,能從上述的四種關係中,知道自己是什麼根性之器,去找到適合自己的修行法門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