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彩藝術是色彩藝術中的一個分類,與油畫、國畫、漆畫等一起作為色彩藝術的下屬類別,水彩藝術的起源與發展一直是吸引人們深入探尋的神秘領域。在對色彩藝術進行深入探究的時候我們可以發現,人類對於色彩藝術的追求在原始社會時期就已然出現,在史前時期的阿爾塔米拉洞穴壁畫中出現的野牛形象就已經有了淺褐色、深褐色、紅色等色塊的組合與繪製,這種利用礦物、樹脂與水作為調和所進行的色彩繪製手法,就是最初色彩畫的雛形。在此之後,水彩畫的起源理由還可以追溯到古埃及人的墓室壁畫之中,當時的古埃及人利用礦物研磨成粉狀之後與水調和,使之形成不同的顏色並將之用於大量壁畫與日常生活器皿的圖像繪製之上,這種著色的策略就是水彩畫的繪製手法。在波斯的細密畫與龐貝城留存的大量壁畫作品中我們也可找到這種著色手法的痕跡,經歷千年的時光這些作品至今仍帶給我們深刻的視覺感觸,為我們訴說當時的社會文明以及獨特的民族藝術。
德國文藝復興時期由於水彩顏料及其繪畫工具攜帶的快捷、便利很快在歐洲大陸畫家群中普及起來,這一時期的丟勒、荷爾拜因、魯本斯和楊凡·代克等畫家都已嘗試用水彩顏料作畫,現今保存最早的水彩畫就是丟勒的水彩畫作品。19世紀水彩畫在英國得到了更大的發展空間,許多傑出的英國水彩畫家把它作為一個單獨畫種推向一個新的藝術高度。浪漫主義繪畫大師透納、康斯泰勃爾,以及版畫家保羅,桑得比等繪畫名家對水彩畫所做的不懈努力,讓這一時期的水彩藝術有了更加清晰的獨特藝術面貌。水彩畫的起源與發展有其獨特的藝術軌跡,在人類社會文明的記錄與傳播中有著重要的歷史價值,對於其發展歷程的追溯與探討也有益於當下眾多水彩藝術家繪畫創作方面的研究。 水彩畫傳入中國已有百來年的歷史,經過與傳統中國繪畫藝術的衝突與融合,逐漸形成了極具中國文化特色的中國式水彩畫。水彩畫與油畫同樣都是從西方引入中國的西洋畫種,從明清兩代起,已經開始出現用水彩顏料所繪製,傳教士為宗教創作繪製的宗教繪畫和對外貿易中的紙莎草外銷畫。這一時期出現的宮廷畫師郎世寧就保存了許多用油畫、水彩畫顏料創作的佳作,西洋畫種也在這一時期開始在中國的繪畫史上出現了逐漸清晰的身影。在此之後,晚清民國時期水彩畫已逐漸在中國紮根,進而開始了眾多水彩畫家探尋的具有中國面貌的水彩畫的新曆程。十九世紀開始,水彩畫在中國開始了他的萌芽發展時期,外國傳教士在上海「土山灣畫館」這個西洋繪畫搖籃裡培養出了第一批中國水彩畫家,畫家徐詠青、李鐵夫都是這一時期的繪畫大家。細讀中國美術史我們可以發現,早期的中國水彩畫創作水平參差不齊,直接臨摹套用西洋水彩畫的痕跡比比皆是,當時中國畫壇水彩畫家的作品面貌尚且不清晰。
水彩畫在中國的發展最關鍵的轉折大致出現在20世紀上半葉,一方面,逐漸成長起來的藝術界在這一時期得到較為自由的發展空間,各種藝術樣式得到較大範圍的拓展和交流,油畫、木刻版畫、水彩畫、月份牌年畫等在此時都得到一定程度上的發展;另一方面當時中國遊學歐美各國的藝術家在西方藝術院校中系統地學習西方繪畫技藝,油畫、水彩畫、素描、雕塑等都得到極大的技術方面的提升,加之與中國本源藝術的相互融合,促使他們所學的繪畫技巧能夠更好地體現中國畫家的獨特藝術面貌。該時期的畫家李鐵夫、徐詠青、李叔同等都已開始運用水彩顏料作畫,從他們的作品中我們可以看見水彩畫創作者在其中融入的中國傳統文化底蘊的藝術呈現。 這一時期,各地已經興起了多個水彩畫會,其中包括1919年徐詠青、顏文梁組織的「蘇州賽畫會」,1926年李劍晨、張諤等組織的「藝光社」和1928年潘思同、陳秋草成立的「白鵝畫會」,這些新興的畫會都吸取了當時的先進思潮,大膽發展西洋繪畫藝術,為當時的中國培養出一批優秀的水彩畫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