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隨著各大院校紛紛開學,大學新生們也逐步融入新的校園生活。如何在新的學習生活環境中保持良好的心態,成為同學們需要面對的重要問題。記者就此採訪到北京師範大學學生心理諮詢與服務中心心理學博士宋振韶,他表示近年來大學生對心理健康的關注程度和意識都有所提高,只要能夠積極面對生活中出現的問題,就能夠使自己保持健康的心理狀態。
宋振韶
積極面對問題 學會「反求諸己」
「我覺得近年來大學生對心理健康問題的觀念和意識都更為積極了,來我們學生心理諮詢與服務中心求助、諮詢的人數連續幾年都是上升的,大家在使用心理健康服務這方面的意識和觀念也是提升的,凡是主動尋找幫助的同學,絕大部分人的心理健康的狀態都會得到好轉。」宋振韶稱。
在談到如何處理生活中遇到的問題時,宋振韶借用了孔子「反求諸己」的概念,他說,生活對每個人來說都有很多的考驗和磨練,解決問題的根源還是在於自己,很多時候如果我們能夠著眼於自己,進行自我反省,能夠從改變自己開始,就能夠真正產生正能量,能夠影響別人。
宋振韶認為,改變自己首先要從觀念開始,他說,任何人的行為都是受一定的信念支配的,「所以如果一個人,你強行說服他,他可能表面上屈從你,但他內心裡並不認同你,一旦他的行為離開外在的約束,又會回到自己的認識體系裡去,回到自己的老路上,只有當他覺悟到自己的那一套觀念和認識是不合理的,才會重新選擇一條新路,改變看法,才會有相應的一系列改變。」宋振韶稱。
所以在遇到困難的時候,要勇於面對,克服自己逃避的心態,只要能夠積極面對,就可以解決問題。「我覺得能夠主動到我們這裡來求助的同學都是勇敢的,都是敢於面對困難的。」宋振韶稱。
尊重與平等才能保持和諧人際關係
在談到人際關係處理時,宋振韶認為,在中國集體主義文化氛圍的影響下,要想既保持獨特的個性,又能夠與他人和諧共處,就需要有一種「我行,你也行」、「我重要,你也重要」的基本人際哲學,只有如此,才會有尊重、平等的交往態度,才能保持和諧的人際關係。
「在集體主義文化下,人與人之間關係的整合,很容易讓人失去自己,或者有些人就會走入另外一個極端,只有自己,沒有對方,這種情況下,要麼就是委屈自己,迎合他人,要麼就是乾脆誰也不管不顧,以自我為中心,這兩種情況都不利於人際關係的健康發展,要想形成健康和諧的關係,首先要能夠區分我和你,我們兩個是不同的,你有你的需要,我有我的需要,我可以支持你,但是彼此還是把每個人當做一個獨立的個體來尊重,能夠認識到彼此之間的差異,而不至於出現完全失去自己,或者說只有自己這兩種比較極端的情況,我覺得只有一個人真正能夠自我成長了,自我強大了,他才能夠去接受或認可人與人之間的不同,才能夠真正實現平等和尊重,才能實現人際間的和諧。」宋振韶稱。
此外,宋振韶認為,如果想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還需要懂得感恩,能夠意識到我已經具備了完整的生命,健全的身體,對自身的塑造靠自己就可以。「此外還有一點就是好學,我覺得如果能多去讀一些心理學或者其他方面的書籍,我覺得這幾條就能夠讓人不斷的成長,超越舊有經驗的束縛,完成塑造一個自己心目中理想的自我。」宋振韶補充說。
宋振韶認為,心理健康是個相對概念,沒有絕對的心理健康。心理和生理一樣重要,都需要維護。當心理「生病」時,需要能夠接受現實,積極面對,必要時尋求專業幫助。身體需要鍛鍊和維護,心理同樣需要鍛鍊和維護,「勉強概括而言,保持心理健康就是要記住並實踐下面四句話:生命實屬不易,根源在於自己,改變始於觀念,面對勝過逃避。」宋振韶稱。 (光明網記者 陳百惠)